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0: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合理地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农村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带来了新机遇。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滞缓,既滞后于综合观测体系的发展,也滞后于预测预报体系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是农业气象业务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现状分析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我省建立了包括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2个、省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和1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省、市、县三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市均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除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淮南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已成为我省发展最早、相对成熟的专业气象业务。

三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我省各级农气站点不仅为各级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业务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党政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四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不断深化,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应用推广逐步发展。通过大别山区气象科技扶贫,开展了优质茶叶引种和高产栽培、山区水稻高产栽培、脐橙种植技术等开发及应用推广。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试验研究,推广温棚果蔬花卉高效栽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精细化区划,粮食生产气候承载力评估等。有效提高了我省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是建立了安徽农网和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安徽农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普及包括农业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在内的农村综合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多网合一,加强内涵建设,全省1327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成为集“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载体。

六是培养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定期开展农业气象业务培训和竞赛,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交流等手段,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队伍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面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

一是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分布不合理,观测内容、方法和手段有待调整、改进、充实和完善。我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明显偏少;农林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特种种养小气候的观测还几乎是空白;农业气象观测项目偏少;观测仪器更新换代速度缓慢,观测能力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共享、标准化处理和传输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料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气象试验站发展十分缓慢。

二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薄弱,农业气象业务产品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精细化不够、实用性差、服务形式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已经不能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三是农业气象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乏力。农业气象科技开发领域拓展不够,高效优质农业的气象保障技术、粮食生产安全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较少;农业气象服务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分析评估产品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

四是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总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农业气象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业务有机结合不够,在共同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形成整体优势等。以上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安徽实际,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预测预报、分析评估等业务能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以现代农业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从实际出发,根据安徽农业布局地区差异和天气气候的区域特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集约发展。以农村防灾减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客观、定量、动态、精准为业务技术发展思路,突破关键技术和发展瓶颈,优化业务环节与资源配置,强化市、县等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使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方向明确,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以稳定现有农业气象业务为主,科学谋划,分步推进农业气象新业务。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协调发展,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三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实现传统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转变。

(二)分项目标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完成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优化和任务调整,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体系;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示范和推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观测自动化、资料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装备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技术系统。拓展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作物最佳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物候期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提高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分析评估业务。实现我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风险分析和预警预估、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与规范的业务产品,灾害评估的范围和种类明显拓展,定量化程度和时效性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保险的需要。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农业气候资源评价达到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实现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性分析等基本形成业务能力和较为规范的服务产品,基本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为研究开发核心,以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为试验示范基地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业务布局体系。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安徽农网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网,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用户的广覆盖。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完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逐步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温棚小气候观测试验和服务示范;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完善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实验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开展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和野外调查;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建立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开发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县级农业气象监测服务平台。

(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分工

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由省农业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情报技术,提高农情、灾情和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定量分析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业气象预测服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系统,加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监测评估、预警以及防御对策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下发业务指导产品。

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加强农情、灾情收集上报能力建设;建立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在省级业务产品基础上,开展市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加强主要农事季节和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评价和对策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开展农情、灾情和野外调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上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进行订正、延伸;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解释应用工作;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三)服务重点

1.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围绕农业防灾减灾,在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诊断业务系统;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化监测与诊断,发展多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立体化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业务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定量评估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灾前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实况评估服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地、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增强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2.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配合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针对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开展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为粮食生产储运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量提升行动、玉米产业振兴计划,开展专题专项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3.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开展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气候资源承载力精细化评价,完成省、市、县级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逐步发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动态评价业务;开展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制度调整、新品种引进、重大耕作栽培措施和灾害防御措施的选择,以及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为农业生产结构与作物布局以及优势品种选择等提供评价分析报告和依据。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的诊断分析,提供防范农业生产长期气候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等业务产品,为各级政府在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和应对措施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4.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强化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重点加强对重要农事活动、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要素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加强对各种农事活动的气象指导;强化精细化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

依托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

5.面向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服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提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专业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依托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产品,进行满足专业用户需求的服务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技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制作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站点布设49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站点布设优先考虑粮食主产区、江淮分水岭易旱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兼顾站点代表性、空间分布均匀性。2010年底前完成由69套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8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组成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建设。

2农业小气候观测和农田实景观测系统。依托宿洲、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针对主要农作物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点建设;选择具有区域代表特色、城市蔬菜花卉基地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在我省山区茶叶生产基地及水果种植带尝试开展茶树、果树小气候观测。制定作物生长实景观测试验方案,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

3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以小型越野车为载体,经适当改造,除配备常规观测设备仪器外,需分级、分区、分类配备车载设备、新型便携式设备等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设备;制定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以开展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理影响试验分析,提高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能力。

4气象卫星农业遥感监测平台。配备热红外辐射计、红外光谱仪、土壤温湿度测量系统、植物冠层分析仪等遥感监测产品的地面验证设备,试点开展遥感监测地面真实性检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作物估产、作物分类等遥感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建立地面特征样方及业务服务系统。完善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处理和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卫星遥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卫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开展作物长势和估产、农业气象灾害、土壤水分、巢湖蓝藻、林火和秸秆焚烧、地面温度等方面的定量化、动态化遥感监测和服务工作。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气象实验室和试验场地,配备基本试验设施与仪器设备,建立试验设备保障体系。调整与优化试验任务,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分别按照面向干旱多发的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旱涝多发的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洪涝多发的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为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科研开发提供支持。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开展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示范。

在宿州市农试站现有的观测试验研究基地基础上,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在试验场配备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农田蒸散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农田小气候监控系统等大田固定观测仪器;改造扩建现有的农业气象实验室,改造与扩建面积50平方米,增加配备人工气候箱、光合速率仪、土壤养分测定仪、显微镜、叶面积仪、恒温干燥箱、分析天平、实验工作台等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仪器与设备。同时,配备野外观测调查车1台,农业气象观测调查便携式仪器设备5台(套),农业气象灾害现场采集设备1套等,定期进行农田野外调查与作物观测,不定期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现场调查等。

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拟建立皖南区域性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试验研究重点围绕宣城农业生产具有代表意义的水稻和烟叶的“两高一优”生产而开展。组建宣城市农业气象试验中心,配置先进的农业气象监测实验仪器,开展水稻、烟叶光合、呼吸、蒸腾速率监测分析,水稻、烟叶作物模型研究、气候生产力分析、土化测定分析。建设水稻和烟叶两个试验研究基地。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制定粮食生产核心区水稻、小麦、玉米系列化、个性化服务技术流程和不同气候区粮食生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建立省级和市、县级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开展针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性农业气象条件诊断分析和预测服务。以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诊断技术为核心开展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主要发育期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分析、粮食作物产量预测、收获期预报、全生育期长势定量监测评价。并在发育期预报的基础上,开展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重要农事活动和作物发育关键期可能的影响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与否做出诊断与分析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建立粮食加工、仓储环境适宜气象指标的基础上开发粮食加工、储运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评估系统

综合卫星遥感、天气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等多种信息,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和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完善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发展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估,为粮食生产规避气象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五)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全省市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价和分类农业气候区划等,建立安徽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利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开展省、市、县三级应用。做好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开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辐射,为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熟制搭配与品种选择、优良品种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气候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

重点开展小麦、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水稻高温、冬小麦干旱、涝渍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功能区为重点,完善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到2015年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达到396套(门),标准化作业点200个,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的需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平台,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提高安徽省人工防雹、增雨抗旱能力和水平。

(七)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

开展种植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的农业气象田间试验和农业气候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与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设施内外气象条件对比观测,进行设施农业气象指标试验,逐步建立设施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灾害(含病虫害)指标。明确各种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时空范围,开发农业气象指标管理和应用系统,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包括:

1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气象指标。针对我省主要粮油作物(一季稻、冬小麦、玉米、油菜),根据目前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生产布局开展气象指标研究,初步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生育期气象适宜性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为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2尝试建立我省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指标。针对我省特色农业(茶树、梨等)、设施农业(大棚蔬菜等),尝试开展其生长发育期气象适宜指标研究和气象灾害指标研究,为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保障。

(八)农业气象科研开发能力建设

安徽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技术 依托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农业气象预报,以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气象指标为依据,建立判识农事活动适宜程度的模型,利用模型判定农事活动适宜气象等级,分析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建议。重点开展主要农事活动的适宜气象等级预报,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指导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农区针对主要农作物及特色农作物播种、施肥、中耕、喷药、灌溉和收获等各种农事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设施农业针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气象条件调控及防灾的需求等,制作发布短、中、长不同时效的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气象专题情报制作与作物动态定量评价业务技术。加强不同农业区域农业生产气象影响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影响评价模型,研发针对不同目标对象的专题农业气象情报制作技术。研发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综合动态监测技术,开发气象条件对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为开展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的农业气象情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1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库,研发融合现代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气候预测技术的农用天气、气候预报业务技术。以统计、作物生长模拟、遥感、农学模型等多种产量预报技术为基础,发展大宗农作物产量动态定量预报系统。以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分析研究为基础,建立物候期气象预报动态模型。研发土壤墒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模型,建立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发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建立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2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及灾损定量评估技术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作物生长模拟技术,结合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估方法研究,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能力。

六、实施步骤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

2010.01-06:编制下发《安徽省第二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方案》,完成站址选择;启动新建站点水文常数测定工作;完成设备招标;

2010.07-08:完成观测站建设,完成设备安装; 2010.09—2011.09:完成对比观测和设备标定; 2011.10:投入业务应用。

2.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和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2年,完成农业小气候观测站试点站建设,开展试验运行;

2013年,在试点基础上完成农田、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完成合肥、宿州、宣城三个农试站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4年,完成果树小气候观测点建设。 3.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

2010.11-12:完成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方案设计。 2011.01-06: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开发。

2011.07-09: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系统业务试应用,修改完善; 2011.10:正式业务运行。

4.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

2010.10:完成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设备采购; 2011.06-12:制定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2011.10: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建设

2012.06:完成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设。 5.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

2011.06:完成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设备采购; 2011.10:完成农业卫星遥感应用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2011.06-2012.12:开展农业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野外试验。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0.06-11:分别按照面向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的要求,完成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

2010.06-2011.06:分别对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试验任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调整与优化方案;

2011.06-.12:开展宿州、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2.06:开展合肥(寿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2.06-2014.12:建设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设备保障体系。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2010.06-11:制定粮食生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制定完善水稻、小麦、玉米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业务流程;

2011.01-2011.06:建立市、县级各具特色的农业气象情报信息分析与诊断系统业务平台,完善省级平台;

2011.06-.12:完善省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市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

(四)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

2010.06-2011.06: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开发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2010.01-2014.12:研究开发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业务系统。

(五)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

2010.06-2011.06:建立网格化农业气候基础数据集,完成全省精细化农业气候总体区划和专项区划;提交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评估报告;

2011.12:完成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建设, 2012.01-2014.12:建设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2010.08:完成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激光雨滴谱仪、雾滴谱仪等设备选型; 2010.12:完成全省装备火箭120套、高炮76门,标准化作业点60个;完成2套双偏振多普勒雷达、4套激光雨滴谱仪、1套雾滴谱仪建设任务;

2011.12:完善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开展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研究工作;

2011.01—2014.12:每年年均增加火箭50套,新建标准化作业点35个;完成无人驾驶飞机作业系统和地面燃烧炉作业系统建设;完成2套微波辐射计、36套激光雨滴谱仪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要求和部署,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以及省政府召开的”气象为农业服务“会议精神。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工作重点的方针不动摇,把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专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最优先领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 安徽省气象局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形成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强大合力。市、县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特点,在本方案的指导下,认真梳理本地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地方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并加强组织实施,切实把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建设。省气象局、市气象局设置专职农业气象业务管理岗位。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实体和专业技术岗位建设。加强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合理、资源集约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队伍的保障。要大力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科技队伍与专业研究团队建设。强化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整合农业气象科技人力资源;增设市(地区)农业气象业务机构,科学设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在新增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增加了农业气象观测项目的台站相应增加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编制,大力扭转基层台站一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的局面,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分流转岗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骨干人员进行统筹调整,鼓励回归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

采用不同形式加强对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技能考评,激励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成长,形成省、市、县三级相对稳定的农业气象人员队伍。

(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保证。要在充分核定农业气象业务任务的基础上,核定农业气象业务单位的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保证常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

加大对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农业气象基础条件建设和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为农业气象业务建立稳定的经费预算和投入机制,保证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加大对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投入力度,为农试站建立稳定的经费和项目安排,加大对农业气象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专项投入,推进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科技支撑

本方案的最终实现,将有赖于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主要包括(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及其业务应用;(2)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建立;(3)现代农业气象动态化、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4)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定量化评估和风险分析技术方法;(5)卫星遥感定量监测技术方法;(6)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方法与风险应对技术;(7)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环境气象监测与保障服务技术;(8)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和任务的科学调整与优化等。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农业气象试验和观测仪器研发,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保障,大力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GIS系统,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软件、各类模型软件库,加强农业气象科学数据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建设。

气象业务单位的科技力量要直接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建立一批农业气象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部门重点实验室。省气象局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气象的科研项目,加大对农业气象研究和开发的立项支持。加强市以下的农业气象技术开发支持,同时完善以业务和服务效益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农业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建立有效的开放合作机制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必须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省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农、林、畜牧、水产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农业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辐射。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开展科技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单位的技术合作和业务服务协作机制,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业务服务水平。加强部门内科研、业务单位的合作交流,鼓励业务和科研人员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天气、气候等业务的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水平。

(六)加强业务管理

加强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市(地区)级气象部门业务管理机构中设置农业气象专职管理岗位,做好基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落实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中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互动关系,理顺相关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与标准化体系:包括完善业务规范与技术规程,完善业务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乡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乡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气象谚语

农业气象谚语

农业气象谚语

农业气象谚语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