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2: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研。

1.调查结果分析 1.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02位居民中,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44%,学生、个体经营者和教师分别占样本总体的17%、13%和13%。其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占6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53%和31%的居民将支出优先用于基本生活和教育,仅有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养老。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与其职业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国家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因为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对养老问题关注较少,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医疗等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养老便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因素。 1.2 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津市农村居民对养老问题的认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据调查,67%的农村居民选择依靠自己或子女来养老,仅有9%的居民选择依靠养老保险养老。其中,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教师希望依靠养老保险来养老;个体经营者和学生更强调以后依靠自身养老;而农民对于社会养老没有认识。

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感觉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且定期做检查或治疗的仅有22%。虽然有97%的农村老人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到保障低水平和高限制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这样的现状更加深了农村居民“靠人不如靠己”的养老观念。

2、对于由谁赡养,农村居民存在偏见。

近30%的居民选择应该由儿子来履行赡养义务。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使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只能靠“养儿防老”。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只能依靠配偶。

3、对精神慰藉认识淡薄,农村老人闲暇生活单调。

34%居民认为给钱给物就是孝顺,而42%的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了较大影响。

当前农村老人的闲暇生活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多是传统的休闲方式,如看电视、串门聊天,或搓麻将、玩扑克,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踪迹。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农村老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常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第二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器材;第三缺乏组织和引导。

4、农村居民对敬老院“敬而远之”。

56%的农民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受到亲戚邻居的嘲笑。更有72%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希望到养老院。这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养老院去是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儿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者有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好,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到养老院养老的条件,另一些人则认为养老院条件和服务水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不愿选择养老院养老。

5、对外来介入人员认知的偏见。

在解决赡养老人问题时,往往需要有一些外来人员参与进来。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外部介入工作效率的低下,人们对外部介入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和不信任。

受调查居民的态度表明,他们不希望邻居或熟人介入自己的家庭问题,可接受的外部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亲戚和社会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老人寻找物质支持,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如陪老人聊天、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关注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健康知识和医疗保障)。而不希望“外人”去调节家人关于养老的矛盾或解决无人赡养等问题。外界介入的仅仅是一些“面”的工作,没有“质”的深入。 2.农村居民养老制度的探索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2.1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2.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家庭养老方面,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程度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在社区养老方面农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的实现程度;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2.3不断完善家庭养老

加强社会引导。首先,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孝文化,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地位,运用褒扬和谴责的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

加强自我经济保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取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却不断增加。这就自然形成一个资金缺口,因此必须自我及早做好养老经济储备,尽量经济独立。

加强法制监督。赡养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2.4搞好社区养老 首先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为了减轻集体的经济负担,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将个人或企业投资引导到这方面来,这样既可提高服务质量,又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养老院可扩大服务范围,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还可以利用一些身体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慰藉服务。还可以组织接受社会救济的老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手工工艺,来增加院里的收入。

其次,应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要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社会福利保健服务机构,争取每个地方至少有一个医疗点,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第四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一方面应扩大老年协会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社区都应建立老年协会分会,组织当地老年人开展活动,促使更大范围地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在生活、娱乐、法制宣传、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 2.5大力推进社会养老

建立新型基本养老保险机制。改变现在的个人储蓄式社会保险模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如:资金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筹资比例根据各区、县经济状况选择5︰3︰2或4︰4︰2等不同形式。其中,个人出资部分由投保者缴纳,不缴纳者,视为未参加保险,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集体出资部分,可通过税收方式向乡镇企业等单位收取,不足部分由区县财政补贴。国家出资部分主要由财政负担,同时可通过发行农村社保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补充。筹集的标准按“广覆盖、低标准”的原则确定。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党政府组织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之余,也让我了解到农村孤寡老人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老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实践报告(养老问题)

2.实践报告正文

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党校实践报告正文正本a

涂娟实践报告正文

农村居民对养老认知的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

养老问题

寒假创业实践报告正文[全文]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正文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