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雾霾申论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4: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雾霾高分范文【汇总】

范文一:同呼吸 共责任——驱散雾霾要告别“靠天吃饭”

“雾锁城市”、“雾都孤儿”、“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一些城市PM指数频频爆表的背后,是来自汽车的尾气、来自建筑工地的扬尘、来自工厂的排放物、来自煤炭燃烧的烟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然而面对下一波污染事件,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显得自信不足:“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不容置疑,中国曾长期“靠天吃饭”,即使到今天,我国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也离不开气候的风调雨顺。雾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本身没有问题,也不是污染,问题是每日向空气中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得不到扩散,从而迅速累积,令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超标,驱散雾霾得“靠天吃饭”的困境仍没有摆脱。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一环,到“美丽中国”写入十八大报告,保护环境已成执政党的执政追求。可以说,干净的空气和水,是上下同欲、官民同求。但假如“靠天吃饭”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环保不作为的“障眼法”,建设美丽中国势必大打折扣。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

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讲,如果继续打着“靠天吃饭”的旗号而不作为,一味地发展经济,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将会继续受到污染,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我们如果按照这条道走下去的话,势必会引发社会政治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基本上是过分强调GDP的增长,而忽略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某种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那么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环保不作为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政府作为主导,应当通过政策法规加强引导,提高对雾霾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企业作为推进环保的有力支持,需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公众也应提升个人环保素质,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进程中。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明、水净的美丽中国绝不能“靠天吃饭”。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驱散雾霾需要告别“靠天吃饭”。

分论点——反面论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正面论点:“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结构

驳论型结构。本文结构独辟蹊径,新颖独特,采取了难度较大的驳论型。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并陈述错误观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第二部分强调“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从环保不作为角度批驳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进一步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批驳错误观点,指出“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第四部分陈述作者观点,分析“靠天吃饭”、环保不作为的本质和危害,提出解决措施,即“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并进一步对这三方面深入论述。

最后一部分引用杜牧名诗,告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总结全文。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深入,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二、知识储备

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污染环境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与应有的法律处罚。这就助长了一些企业不依规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违法排污、偷排漏排各种污染物。“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一些企业不愿意实行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企业没有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有些企业甚至通过排污处罚,由非法排污变成了合法排污。

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然而部分政府官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足,责任心不强,政绩观扭曲,无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更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催生了环保民间组织,但其发展还很缓慢,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环保社团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担心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其监督的力量加大,怕增加成本,影响发展;公众对环保民间组织了解得还不够深,环保志愿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参与环保民间组织的活动还不普遍,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环保民间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环保实效不能得到快速实现。

三、精彩语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

2.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范文二:雾霾问题申论范文:治霾之役任道重远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严重雾霾笼罩下的这段日子,不仅生出许多幽默段子,也引发深思。

论是照吃照睡的,还是诚惶诚恐的,恐怕都已被这个刚认识不久的小小PM2.5颗粒物,搅得不能安宁。以PM2.5为祸首的雾霾天气,初登场时似乎还只是个别城市的“独家景观”,最近一周的霾情却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它是何等来势汹汹:不仅有上海PM2.5指数直蹿到“爆表”,更有20多个省份、上百座大中城市同时遭遇雾霾的大范围来袭,京津冀、苏浙皖等城市密集地带重度污染警报连片,甚至连不少被称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城市也难以幸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十面霾伏”,当城市变得晦暗不明、口罩再次脱销,这样的字眼开始在报刊网站间跳动。雾霾再次逼使我们正视现实:经历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无可回避的烦恼与阵痛。

气象预警、高速封路、机场停摆、工地停工、学校停课、部分公车停驶„„面对雾霾侵袭,许多城市纷纷启动应急响应。然而,“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雾霾是由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而造成的,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措施终归有限。这一次的持续雾霾,或许会因为8日的新一波寒流而消散,但把好空气寄望于大风刮出来,要么是对环境病象把脉不准,要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前几天,在苏北发生的一则新闻里,一边是雾霾浓到让电视记者直播时“见雾不见人”,一边是不远处还有秸秆照烧。这颇具反讽意味的一幕,何尝不是当下许多地方边污染边治理弊端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干系甚大,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之难、改变能源结构之艰、绿色出行之不易,又何尝不在一次次警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人与霾之间,孰进孰退,由谁来决定?这个周末,一个关于中国梦的国际研讨会在浓雾重霾下的上海举办。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马丁·雅克先生告诉记者,伦敦也曾雾霾严重到让赴剑桥读书的他几乎“伸手看不清五指”——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今天的重见天日,在于英国人饱尝雾霾之苦后,咬紧牙关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治理努力。这些努力,既包括对工业企业排污的严格控制,也包括对城市居民用灶、购买汽车等日常生活选择的限制与引导。峻法厉策和新技术应用,加上政府、企业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支持,才赢得了治霾之役。类似的历史剧情和经验,同样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等城市。这些都告诉我们,形成雾霾非一日之寒,清除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浑浊到清朗,需要一个社会的普遍觉醒,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任何一部分生病,最终都会引发全身症状。污染是会流动的,某一个部门机构、某一个城市或可做好短期被动应对,治理时却很难单打独斗,也无法独善其身。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实现清新呼吸也在于行动。即便雾霾退去,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合力治污的干劲一点也不能松,人不进则霾逼进,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事关未来的攻坚战、持久战。

范文三:政府主导 解决雾霾难题

“山青,水秀,天明”是中国的曾经,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山疮痍遍身,中国的水乌黑恶臭,尤其是中国的天,雾蒙蒙的一片,犹如一口大锅罩在整个城市上空。北京,一百五十多天雾霾,天津、河北、沈阳同样污染严重,而这只是中国众多城市中的一部分。中国的雾霾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解决雾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中国的雾霾之所以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数量庞大的化石能源所支撑起来的,且工业过于集中,废气处理技术又不到位,导致了大量的废气排放且无法有效处理。与此同时,庞大且迅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无论是维持几天的APEC蓝,还是早晚高峰狂飙的空气污染指数,都在告诉我们汽车是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当然,雾霾的产生还有城镇化带来的能源消耗过高等的原因,要想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解决雾霾问题,而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

逐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改变过分依赖化石能源格局,从根源上减少废气来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化石能源堆积起来的竭泽而渔。中国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这也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支持,甚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同时到来的是严重的雾霾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让中国的经济长久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的经济机构转型,当然,这个转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需要把过分依赖耗能工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从而是废气从源头上减少。

源头上限制汽车所有数量,改变过分依赖汽车代步,从生活中减少废气排放。清晨、夜晚,犹如大雾般的透明度,让众多上班族不得不戴上口罩,在迷雾中困难的呼吸。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中国公众沦为了雾霾的奴隶。政府应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引导人们有正确的用车观念,同时对汽车数量进行严格把控,限制汽车购买资格和数量等,使我国汽车数量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减少雾霾来源。

中国的未来是每个中国人的未来,在肺癌发病率飙升,儿童老人面临呼吸道类疾病困扰的今天,雾霾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共同面对的。解决雾霾问题必须提上日程,而政府、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大方向来改变,我们每个人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真正为中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范文四:中国“特色雾霾”需走特色之路

中国的雾霾有其自己特点,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做法。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表明,2013年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中国雾霾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作用下,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同时存在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导致雾霾产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建筑扬尘等。

一是来自工业生产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严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煤炭及石油的消耗量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次,高耗能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时期,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工业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

二是来自消费方式的原因: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汽车尾气加重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和汽车的保有量迅速增长,尾气排放成倍增加,令可吸入细微颗粒物以几何数级上升,是造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来自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原因:粗放式、跃进式城镇化与大城市病。中国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快速城镇化使得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居住拥挤、交通堵塞、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片面追求大城市,高速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我们走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之路。

解决措施

首先严格立法。面对这些,对比英国的治理措施,有些先进做法仍是可以值得借鉴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遇到环境污染事件的国家。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严格的环境立法成为英国治理雾霾问题的首选。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1968年又重新修正《清洁空气法》以巩固空气质量的改善。1974年出台《控制公害法》,全面规定了空气、水、土地及噪音等的控制条款。1995年通过《环境法》,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其次是全方位启动治理生活排放。先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在伦敦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通过收取“交通拥堵费”改善交通状况。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逐渐提高。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英国的政府高官们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

最后,多部门、各层级联合治理。英国的雾霾治理之所以成效明显,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多个部门的联合治理。由于污染的本身的特点就是没有地域限制,所以跨界污染带来的治理难度就会更大,那么就需要把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管制纳入了一个统一的轨道。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大批量、低成本产品生产走向高端产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

范文五:用道德的光辉驱散人性的“雾霾”

《孔子家语》中说,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吹拂起阵阵道德新风,也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有关注、有热议、有思考,而更多的则是感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普通人的守望相助最朴实可贵,平凡者的真情果敢最令人动容。从这个刘女士与李老太一家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一个个既平凡又闪亮的名字,身体力行去诠释勇毅和担当,给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注入一股新鲜风气,用道德的光辉驱散了人性的“雾霾”。

应当看到,现实中暴露的精神贫瘠、道德荒漠化现象,也让人揪心。比如,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冷漠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躲多远躲多远;有的人“围观心态”浓厚,凡事看看热闹足矣,只观望不参与;有的人遇事明哲保身,能不出头决不出头;有的人精于功利计算,时刻权衡利弊得失,只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种种不担当、不作为,为一些领域道德底线屡屡失守、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提供了温床。在公共空间,如果道德担当不能凝聚为社会共识,一些人就会不可避免地沦为亚里士多德笔下,那“离开了法律和正义”的“最恶劣动物”。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如果缺乏道德力量的支撑,再快的前行也如同没有灵魂。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这种深刻洞见,阐明了进一步治理道德问题的重要意义,也为治理道德失范问题的落细落小落实提供了遵循。

破解道德失范困局,不仅是社会的事,除了民间参与,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接力”。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道德就会遭遇两难的尴尬。只有从制度上、法律上为做好事者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每一个伸出扶助之手的人解决后顾之忧,在法律的框架内严惩讹诈行为,才能改变现实中屡屡出现的不诈白不诈、诈了也白诈的低成本犯罪行为,进而使道德的光辉远离人性的“雾霾”。

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道德失范问题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但如果能够汇聚起像刘女士与李老太家人这样的正能量,逐渐构建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必能让公众的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

范文六:雾霾可治 但要有决心

“APEC蓝”,短暂而美好.本届APEC之后,雾霾卷土重来,几度“锁”住京城,规律依旧--“无风就有霾”.APEC期间,人努力,天帮忙.即便天气预报所言--“11月8日至11日,受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北京将有重度雾霾”,“APEC蓝”,依然穿越迷障,让碧空如洗.雾霾可以治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从2008年的“奥运蓝天”到今年的“APEC蓝”,向我们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在某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活动前,为了使空气质量大幅好转,人们全力以赴,打造“环京空气质量护城河”.然而活动一结束,雾霾卷土重来.如此反复,是否意味我们只能在重大活动期间才能见到蓝天呢?一旦这样的预期强化,关键时刻祭出临时救急措施,又往往能屡试不爽,我们的空气质量就很有可能平时“看天吃饭”、重大活动期间“稳如泰山”.

雾霾是高消耗、高污染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治理,单纯偏重一方,难免按住葫芦浮起瓢.以北京曾经外迁工厂为例,从北京到河北,表面看来,将污染送出,实际上,空气污染,来来往往,难分彼此.再比如,APEC期间关停2000多家工厂,庞大的经济损失,从何弥补? 不同于沙尘暴治理--只需在地广人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沙尘源头持之以恒绿化即可,雾霾治理的空间,地广人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错综复杂,治理难度也将随之水涨船高.雾霾为顽疾--可防,可控,可治,却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没有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行动,拨霾见日,是一条漫漫长路,甚至有可能陷入众说纷纭、不得要领的泥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关于雾霾的成因,从市民生火做饭到农民焚烧秸秆,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京津冀地区不利于大气污染排放,再到化肥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颗粒化,就众口异声,莫衷一是.雾霾治理,归根结底,是将污染总量降下来,把环境容量提上去.聚沙成塔,方能找到此消彼长的临界点.舍此,没有任何捷径.“APEC蓝”过后,工厂停工、市民放假等举措当然难以为继.如果人们能为蓝天配以多管齐下的降耗减排措施,可以预见,雾霾治理不仅有坚定不移的路线图,还会有清晰可辨的时间表.若干年后,为某项重大活动而起的一时一地减排措施也就没有任何必要.毕竟,蓝天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申论雾霾(优秀)

申论热点雾霾天气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

雾霾申论
《雾霾申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雾霾申论范文 申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