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8: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 文 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2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3 倘若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其环境系统如气候、水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过程职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使该地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基因库之一。区内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390属、1713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雪鸡等37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属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其多种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是全球气候、环境信息变化最敏感、最完美的载体和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最忠实的纪录者,是展示地球生态变迁的天然博物馆,为人类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以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基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再次,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更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园,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江源

4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沼泽分布率大于2.50%,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受惠于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黑颈鹤、藏羚羊、白唇鹿等众多珍稀动物得以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生息繁衍。总之,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祖庭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三)三江源是华夏文明的哺育者

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源泉,三江源是以其慷慨无私的冰川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也哺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距今1.1百万年----0.6百万年间,随着高原的隆升,黄河急速下切,以溯源侵蚀的方式把青藏高原中东部及中原地区的一个个古湖切穿、贯通、并最终形成现代黄河的基本面貌。几乎同一时期,长江也最终穿透三峡,流向大海。从此,华夏大地便有了贯穿东西的物质,能量交换大通道,高原的水和平原的热得以聚合并优化配置,为生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先人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息繁衍。到距今3500年前,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商奴隶制王朝,自称“华”或“夏”,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区,且又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心,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从此,中华文明就在三江源冰川雪水的滋养下不断兴旺发达起来,世界文明演变历史一再表明,人类文明总是伴随大江大河的形成而兴盛,也常随着江河的枯竭而衰落,古老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四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因素就在于三江源冰川雪水哺育下的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

5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另外,还有学者根据蓝田、元谋等古人类化石均发现于青藏高原周围的现象,甚至提出青藏高原可能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设想。而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位居三江源地区的昆仑山历来被看作万山之祖,倍受中华民族敬仰。由此可见,无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三江源在华夏文明的兴起、繁荣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

(一)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

三江源地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区。但在近几十年里,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失,水资源急剧减少。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1071个湖泊萎缩,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就有1040个湖泊萎缩。长江源区的赤布张湖(面积约为600平方千米),目前已经萎缩解体为4个子湖;西金乌兰湖(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已被分隔为5个子湖,推测面积缩小近2/3。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晚更新世以来就不断在萎缩,目前这一现象仍

6 在持续并有不断发展和加剧的趋势,在冰川方面,从1970年——1990年的20年中,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至少后退了500米,年均后退25米。长江源沱沱河和当曲河源的冰川退缩率分别达到每年8.25米和9米,退缩率达8.30%——9.90%。萎古迪如冰川退缩率达每年7.40%——9.10%。受冰川萎缩和气候干旱化等影响,黄河、长江在源头地区水流量持续减少,特别是黄河表现最为明显。水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流量从1956年——1989年的每秒667立方米下降到1990年——1996年的每秒527立方米,减少21%,在1972年——1997年间,黄河出现断流69次,特别是1997年,汛期仍断流,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1996年,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近2米,两湖间首次出现断流。三江源地区河水径流量的记录从1956年开始,根据记录,三江源地区1956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70.20亿立方米,1991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29.70亿立方米,下降了10.90%,其中黄河源区下降幅度最大。

(二)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根据不同年代的卫片解释分析资料,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年均退化速率3.9%上升到90年代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时期由2.3%上升到4.6%。目前,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46%。长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积253.29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4%。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地区单位草地产量明显下降,如1976年玛多县高寒草原草

7 场平均产草量为1950千克/公顷,到1998年下降为1580千克/公顷,下降幅度大29%。受草场植被退化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据有关研究资料,黄河源曲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玛多、玛沁两县境内,现状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6670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其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9.99%。长江源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治多和杂多两县境内,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沿河阶地及河滩地,现状沙漠化土地面积194221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24.85%—40.47%,这些沙化土地现在每年要想长江、黄河输送泥沙1亿多吨。受此影响,三江源原生生态景观逐渐破碎化,桓被演替呈化、荒漠化,有约700户牧民近三千人丧失了放牧的草场,沦为“生态难民”。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三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十分脆弱。根据2000年底三次遥感普查资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09%。其中黄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89万公顷,占长江源去总面积的29.64%。澜沧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4万公顷,占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25.28%。玉树州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测定表明,近年来这一地区平均每年输入长江源头干流通天河的泥沙量一达到95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之势。三江源地区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损失了本地区宝贵的土壤,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行洪不畅,引致洪涝灾害频发。

(四)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过去,在三江源地区,藏野驴、野牦牛、岩羊、藏原羚、雪豹等野生动物和星叶草、藏荠、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广为分布,川贝母、藏茵陈、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随处可见。但近年来,由于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大面积湿地的退缩,以及不法分子队珍稀野生动物的大肆偷猎、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乱采滥挖,区内的生物物种分布区正在加速缩小,一些物种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其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由原来的十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三万余只;马麝一濒临灭绝;白唇鹿、马鹿、雪豹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锐减。囊谦县1961年每平方千米有马麝0.92—1.49只,而今很难寻觅到其足迹粪便。三江源生物多样性萎缩,不仅会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而且使该地区特有的、适应高喊生境的、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的遗传基因优势受到威胁,有可能给人类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三江源地区,人口总量虽然不多,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系统独特,分布地区至今还保持这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后添加恶劣及人类的破坏活动,生态退化趋势明显;自然环境总体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也愈益显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布局。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合适人口规模问题,虽然不少专家、学者根据其土地生产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进行了预测,但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难以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结论。一般而言,人们根据三江源地区草场超载放牧和退化情况,经验性地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现有人口规模(约60万)肯定已超过了其合适人口规模。因此,三江源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还必须实施移民工程,减少现有人口规模。关于调整三江源地区人口布局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人口全部迁出,使核心区生态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得以恢复,发挥其巨大生态功能;二是要使三江源其他地区的人口适度聚居,以利于对人们不合理生产行为进行控制,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三是要积极进行劳务输出,使三江源地区虽户籍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但常住人口数量快速下降,较快减小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二、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人口素质对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就会转变,就能有效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其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就业渠道就会增加,农牧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草原牧场的人口承载压力就能减小;再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必然增强,就会采取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深入三江源地区大肆盗猎,成千上万的人涌入三江源采挖虫草,致使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草场也遭受毁灭性破坏。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坚决打击盗猎行为。要加大对反盗猎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使这一活动覆盖范围更广,并能常态开展;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江三江源地区的虫草采挖规模预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保护三江源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四是对部分特别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还应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该措施对扩大物种种群数、拯救濒危物种、保存物种遗传基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省在珍稀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中相继建立了西宁动物园、西宁植物园和青海省高原珍稀动植物繁育研究中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已有基地对三江源的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效果不很明显。因此,结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可考虑在三江源区建立一些无中签地保护基地,利用区域生态环境的相似性、抢救性地保护那些受威胁的物种,实现扩大种群、保存遗传基因的目的;五是对那些资源需求量大(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等)、生存环境脆弱的物种因加大人工栽培的科技发展力度,尽快实现人工规模化生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合理使用草地资源、水资源。虽然草地、水等均属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其后天见恶劣,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

11 源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为此,必须加大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要科学研究三江源草地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准确界定各片草场的设和载畜量;二是加大草场建设投入,引进先进饲养技术和优良牲畜品种,提高牧草利用率;三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保护水源涵养区生态植被,采用节水型生成技术,使三江源地区江河湖泊经久不息、永葆明净清澈;四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大人工降雨的力度,增加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三)、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是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民的补偿措施,适当延长补偿期限,使三江源的森林草场能过得以休养生息、自我恢复;而是要积极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对一些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荒山荒坡、沙丘等地,政府要投入资金进行治理。要广泛吸收内蒙古、新疆甚至国外的先进治沙经验。具体实施方式可采取招标、个体承包、企业化经营等模式,这里面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要到位,政府是三江源区环境治理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在三江源人口聚居区修建必要的环保设施,防止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三江源地区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扼制。如对采挖虫草行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将采挖

12 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对那些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小金矿,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环保不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关停。

总之,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大量投资和国家队总体规划,也需要当地所有部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工程参与者心底,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三江源

0223金太阳保护三江源策划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精品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三江源教案

三江源知识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