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议《论语中》的管理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2: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议《论语》中的管理艺术

自汉武大帝听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主导思想,宋代名相赵普则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久不衰的《论语》其间蕴含的管理思想策略,时至今日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作为管理者的企业领导不妨多读读《论语》,从中吸取管理思想,管理经验,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修己以安人,作员工道德的表率,增强感召力

1、工作态度——敬。《论语》中反复强调“敬”字,如“敬事而信”(《论语·学而》)“执事敬”(《论语·子路》)“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敬事”,即严肃认真地去做自己的工作。子张、子路向孔子探求为政之道时,孔子对“敬”作了进一步阐释:无倦,即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懈怠,不要松懈,不要日久而麻木,要忠心耿耿,要恪尽职责。死板强硬的企业制度,或许能管住员工的“身体”让其固守“曹营”,但是员工的心却可以云飘“汉”。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有感召力。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出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出现倦怠感,这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滑坡不无关系。作为领导者,不能一味以制度鞭策员工去如何如何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而是要身先士卒自己先敬业爱业,自己以身作则忠于本职工作。只有领导者爱岗敬业了,员工才能被感召着去兢兢业业。

2、行为准则——正。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如果做到了“行得端”“坐得正”,那么手下员工则会口服心服,就不会牢骚满腹的去干事。领导应该把“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正”一是不挟带个人感情地、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评定天下后,赏功诛过时,差一点引起骚乱,幸而及时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先依功封赏曾数次让刘邦深陷窘境的仇敌雍齿。这一举措安抚了 其他的曾经的仇敌后来投奔来而建立功劳的内心惴惴不安者,同时又激励了随刘邦出生入死驰骋沙场的一贯追随者。正是因为作为领导的刘邦摈弃了个人的喜好而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臣属,才有后来的人臣对刘邦一直赤胆忠诚的同时感恩戴德。在刘氏政权被吕氏家族危机的时候,老陈宿将挺身而出,挽救了刘氏大汉江山。领导公正地对待员工,员工才有安全感,有归属感,也会敬重信任自己的领导。

这“正”另一方面是作为领导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权限,既不越俎代庖,又不能当“甩手掌柜”乃至被“架空”。孔子举了一个达到“无为而治”之境的典范,并且解释了原因:“恭己正南面”(《论语·卫灵公》,庄严端正地坐朝廷),其理论则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后来他的弟子又为他做了注脚“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仲弓当了领导,向孔子讨教管理之道,孔子谈了三点,其一是“先有司” (《论语·子路》,安排好各个部门的领导者)》:领导者是权利的分配者,而非各项事务的躬亲者;领导者是各项任务的安排着,而非具体工作的落实者。领导面面俱到,那么辛苦的是领导,轻松但备受压抑的确实员工,危害的是企业。领导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正——掌好权,分配好任务。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他是爱岗敬业的标兵,是智慧与才干的化身,可是他没有摆正自己宰相的位置,不去放权,大事小事一把抓,不仅累死了自己,让后人叹息;而且弱化了刘氏集团以致让司马集团吞并了蜀国,让后人 - 1 -

扼腕。摆正自己位置的领导是一流的领导,由于权责分配得当,员工各司其职,企业就会良性运作。

3、协调人际关系--恕。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是稀。”(《论语 公冶长》),孔子又高度称赞颜回那“不迁怒,不二过”(《论语 宪问》)的高贵品质,还教导子贡“恕”可以终身行之(《论语 卫灵公》),而他自己一生贯彻两个字--忠恕。“不念旧恶”“不迁怒”“恕“,是宽容大度、体谅包容、海涵等意思,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协调人际关系的选择。

时至今日,这些原则仍不失为真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仍可作为良好的指导。企业的领导者久处上位,一方面想问题的角度往往高些、着眼点往往超前些、对下属要求严苛,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受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影响,这两点都可导致领导脱离员工、员工不理解领导,从而使上下关系失合,进而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故而领导处理工作、人际关系时不妨以孔子为榜样,即以“恕”为原则。所谓的“恕”,首先是明白“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卫灵公》),做领导不容易,做下属也不容易。心有此念的领导就能海涵下属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一些不完善的想法抑或一些牢骚不满;能体谅下属的领导,自然会被下属体谅:理解万岁。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自己不喜欢的、做不到的事就不能要求属下去做;属下无法完成的事也不要强其所难。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下属考虑的领导是下属拥护与爱戴的领导。复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领导,考虑问题自然高于员工全于员工,但不能因此苛求下属也时时事事高瞻远瞩。决策、措施不被下属理解、认可时,员工有不满、有抱怨时,领导切勿忙于辩解抑或指责批评,先反思再换位思考,最后托善解决。员工有不同声音时,有独到意见时,领导切勿以维护权威为由不分青红皂白加以否定,领导要从谏如流、集思广益。有海纳百川般胸怀的领导,是员工钦佩的领导,也是员工乐意为其效劳的领导。谛造了苹果王国的乔布思,其贡献不局限于电子产品,他在企业管理方面也为世人留下丰厚的财富。其麾下人才济济与他的理解包容赏识人才不无关系。计算机天才尼姑拉斯?阿莱格拉,利用苹果手机本身的漏洞破解了其代理码并公布于众,几乎导致苹果公司设备的全面瘫痪。面对巨大损失,乔布思不是愤怒,而是以慈父般包的心态忽视阿莱格拉的过错欣赏其天赋才能,通过沟通交流,成功吸纳阿莱格拉为其员工。坚持原则作为领导是必需的,而在原则中理解体谅宽容属下的领导,其凝聚力是无限的。

举贤才做伯乐增强凝聚力

翻开历史的书页,成汤任用伊尹兴商灭夏,纣王废绌比干、商容、微子等贤才而重用费中、恶来等佞臣终亡国,文王武王重用姜尚等人才由弱到强乃至取商而代之成周王朝。熟读历史,修订了《春秋》的孔子,深知人才的作用,不仅培养了七十二贤才,而且在人才观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篇幅不长的《论语》,却用相当的笔墨在探讨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作用、人才的任用。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读一读,一方面要让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开创企业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

1、人才之用

沉溺于女色的卫灵公荒芜了国政,被孔子定性为“无道”,康子大惑不解地问孔子,既然如此,卫国怎么不灭忘呢?孔子回答说,卫灵公虽然无道他却任用了四个贤才,而且各用其长。(《论语·宪问》)而纣王也有微子、箕子、比干三大贤才,但却亡国了,只因为纣王不仅不重要他们反而迫害他们。(《论语·微子》)

再看历史,赵不用廉颇而致长平之战大败于秦,一蹶难再振而亡国;楚不用春申君、屈原而致国势日衰;秦穆公重用百里奚与蹇叔等贤臣能将让偏居一方的秦站稳了脚为大一统的秦朝的建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人才的任用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人才岂不重哉?国家离不开人才,企业也离不开人才,“企”字没有了人,不是只有“止”了吗?所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人才 格外地上心。知道人才之用,更要识别人人才,重用人才。

2、人才之标准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是不是具备了“仁”的品质,孔子分别称赞了三个弟子的人才,但并不认可他们的“仁”品德;(《论语·公冶长》)当季康子询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能否从政时,孔子说子路果断,子贡通达,冉求多才多艺,他们三人从政绰绰有余。(《论语·雍也》)由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人才的品评是从“德”“艺”两方面着手的。所谓的“德”是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品德、品行等方面,最高标准则是“仁”;“艺”则是才干、才能,就是自己在某方面、某领域的特长,就较为妥当地处理该领域的事件、协调该方面的人际关系。孔子弟子中,子贡就有军事、税收才能,公西赤(公西华)懂礼仪善言辞是适合做外交家,冉求较为适合抓生产与处理日常政务,而子贡擅长于经商。(《论语·先进》《论语·先进》)

在当今德治法治不可偏废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对“德”的要求,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其标准未免过高对于一般员工,我们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领导在审视员工时,德艺并重的同时,不可求全责备,孔子的“德”是启明星,是人才努力的放向。即使孔子在任用人才时也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即用人才时抓原则看大体、小的当面放松放宽。刘邦不计较陈平的贪财,看重其智慧;陈平果然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子游做了武城县“县长”,向孔子汇报工作,孔子只询问他得到了什么人才没有?子游报告说,得到了一个正直、公而忘私的澹台明灭。(《论语·雍也》)怎样识别人才呢?孔子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考查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人以类聚),观察他为达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方式,了解他安逸于什么不安逸于什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领导者,把握自己的责任,对于员工的特性、特长要心知肚明,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佳效能。

3、知人善用

在《论语》中,孔子评议了一些公众人物,其中有两个鲁国大夫:公叔文子、藏文仲。前者是褒扬,后者则批评。公叔文子抛开了等级观念举荐了自己的臣属,而藏文仲辅佐了四代国君却没有举荐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贤才柳下惠。(《论语·宪问》《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作为一国之大臣举贤授能是其分内之事,如果做不到则是失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其职责之一也是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如果“让千里马拉盐车”、“牛驰骋沙场”,最终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进而是企业的止步不前。

那么作为领导怎么用人呢?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什么意思?孟公绰做赵国魏国这两个大国的大夫绰绰有余,却难以担任滕、薛这两个小国的大夫?为什么呢?如果唐僧安排孙悟空来挑担喂马做饭,孙悟空能胜任吗?金子放对了地方才能发光,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其效能。

上文提到的卫灵公,虽然无道,却有用人之术——人尽其才:仲叔主管外交,祝鲩统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论语·宪问》)按人才的本领来安排其工作,人尽其才,人展其能。郑国子产也是知人善用的高手。子产执政时,郑国夹在秦晋齐楚吴诸大国之间,危机四伏,但郑国却每每逢凶化吉、安然无恙,这得益于子产成功地任用了三贤才——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郑国与其他国家一旦有外交事务,子产就先找能出谋划策的裨谌商量尽可能多的对策,而后找善于决策的世叔最后拿主意,再让熟知各国历史与现状且擅长辞令的子羽形成初步的外交文书,最后子产自己再做文辞上的加工。子产是成功的管理者——因材施务。

因材施务,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高效能的集团。李世民中央政府仅用643人就开创了青史留名的“贞观之治”,恐怕得利于人才任用的合理吧!“房谋杜断”堪称人尽其才的典范。

聪明的领导者,识好人用好人,让员工忙起来,既能发挥员工的热情,又能让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是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

创效益提待遇增强号召力

众多的儒家思想解读者认为孔子不讲利益、不讲经济,细读《论语》你将发现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孔子也主张利益、主张物质,只不过物质较之于精神、经济较之于道德,他更注重精神、更崇尚道德。但孔子的思想是提升人的、发展人的,在孔子看来精神道德那是一个上进者要努力追求的,以马思洛需要层次论那是高层次的需求。纵观论语,多出涉及到物质经济的论述,较为明确地说明了孔子的利益经济观。

作为老师,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交了学费,我就尽心尽力地教导你;尽管孔子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教育的公平,但他实施的并非无尝的义务教育。弟子原思担任孔氏集团的主管,孔子给原思“粟九百”,原思拒绝--大概是作为弟子给老师干活还要报酬有点不好意思吧;孔子就劝导原思,你我是师徒关系,但现在是顾佣关系,以你的劳动给你酬薪这是应当的。(《论语雍也》)家资殷实的子贡做了好事,拒绝领取政府给的奖励,孔子就批评了他。由此可知孔子是主张对别人的劳动是要给予回报的,付出得到肯定性的回报一方面鼓励当事者更加努力的办事,另一方面激励其他人去干事。试想辛勤付出却得不到回馈,那谁还愿意去劳作呢?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做事的积极性岂不日渐衰减?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员工才能全力以赴地去工作;能够享受高品位生活的人,才能够把工作当事业去快乐经营,而不是当做饭碗辛苦去保。孔子深刻知晓物质对于人的必要性。

舜帝被孔子奉作君王的楷模、道德的典范,孔子在高度赞扬他时,仍遗憾地说,舜的不足是没有让普天下的人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论语雍也》)孔子与两个弟子的,更是把经济建设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论证了领导者要创物质效益的思想。一次是与然冉

有就卫国的情情况进行的讨论,孔子告诉冉有对于领导者首先是让自己治理下的区域人口多起来,其次是让他们富裕起来,尔后就是教导民众了;(《15》)另一次则是与子贡探讨经济、军事、道德三者的重要性,孔子把道德放在了第

一、经济放在了第二。(《论语,16》)两次的排位尽管都不是第一,但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结合排位的对象范围,第二已足以说物质经济的重要性了。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之所以被人们怀念尊崇,就是因为在这些时代里,民众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安定日子;而现在人们愿意乐意去五百强、去外企工作无非是因那里一方面待遇好、另一方面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多些。所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能力去推动企业的发展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团结员工的必然要求。领导要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得企业这条“大河满”,进而提高员工的福利。

遗憾的是孔老先生并没有深入而具体地提出发展经济的相关措施既方法。这一方法论的空白,就要由领导者、管理者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去探索了。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修好自己的“德”,“一手抓举贤授能”,一手抓“经济建设”,做一颗北斗星,占据好自己的位置,让员工围绕着自己发光发亮,这样的企业其天空群星荟萃、星光灿烂;这样的企业,上下一心协力谋发展、提效益,企业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员工充满干劲,充满希望。

《论语为政》与管理艺术

浅谈《论语》中的哲学艺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语》与现代企业家的管理艺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材料]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艺术

《论语》管理智慧

毕业论文酒店管理中的管理艺术

浅议《论语中》的管理艺术
《浅议《论语中》的管理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