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谐与谦让(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6: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和谐与谦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化了。社会差异的日益明显,各种矛盾的不断产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状态,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内耗现象。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什么是和谐呢?首先,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中外哲学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都曾对这已范畴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美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和谐是事物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中国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和谐,讲求“和为贵”。孔子认为和谐是适中、适度;老子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的统一;董仲舒认为和谐是善与美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认为和谐是宇宙存在的本来状态,是事物运动的最终归宿,等等,视和谐为人际关系中的理想状态。其次,和谐是指不同的东西结合而达到的平衡,意味着允许不同个性和对立面的共同存在。孔子就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见解。如果放弃了独立的人格和见解,就等于失去了矛盾的一方,谈不上对立的统一,更谈不上和谐二字。

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呢?其中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谦让。具体解释为虚心不自满,最终别人的平等人格,荣立不争,享乐居后。在对谦让内涵的理解上要把握两点:首先,谦让是一种博大胸怀。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宽宏大度的美德著称。唐代名相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曾说:“地洼之,水流之;人谦之,德归之。”宋代苏洵则认为:“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林逋在《省心录》中也说:“何以处众,宽以对下,怒以待人,君子人也。”在这里,谦让的变现方式就是忍和静,宽和怒。于是,便有了“招殃之端,莫很于气性;避祸之法,莫过于忍让“的至理名言,也有了“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的思想境界。其次,谦让又是一种思想方法。清代金缨在《格言联壁〃接物》中说:“人好刚,我以揉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这种思想方法古往今来被人看重,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古代有个“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读来让人寻味。说的是有个邻居家因三尺宅地而争吵不休,彼此伤了和气。为了争赢这三尺宅地,其中一户给外地做官的家人写信求助。那位官员在回书中写道:“争吵不休为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可寻秦始皇。”家人读罢此书,茅塞顿开,照此训去做,结果使两家重修于好,尽弃前嫌。由此,不禁让人想起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和三国时期发生在吴国的周瑜让程普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谦让不仅仅是宽宏大度和开阔胸怀,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假如上述那位官员的家书不那么写,而是以权压人,帮住家人争夺那三尺宅地;假如周瑜以斗狠的姿态对待轻慢自己的老臣程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其结果必然是激化矛盾,两败俱伤,造成严重后果,哪里还谈得上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谦让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君子之间,有个限定范围。如果抛开这个范围,对敌人、对恶人、对坏人、对小人一味的谦让,就是扬恶怂邪,放弃正义和原则,就会物极必反,破坏和谐,造成人际关系的失衡。在人际关系上,出了年龄差异、职务高低和专长不一之外,人格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怕谁,谁也不用瞧不起谁。那种以年长压人,以官大欺人,以个人所长攻他人之弱的人,其实是一种无能和浅薄的表现。至于那些被压、被欺、被攻之人不予计较,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种谦谦君子的气度和风范。如果把一些高文化素质之士的谦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而且欺人太甚,超过了限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欺人者反被人欺。君子对待伪君子的应对策略一贯是“先礼后兵”,自己主动退避三舍而他人仍在穷追不放,只好被迫反击,兵戎相见,公开矛盾,破坏和谐。

“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别人、谦让他人,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良策妙计。特别是做领导工作的,只有做到“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才能密切联系群众,融洽干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学会谦让仁爱,构建和谐校园

谦让

谦让

竞争与谦让作文辅导

感恩与责任 奉献与谦让

高考作文素材:“进取与谦让”

谦让记叙文

学会谦让

感恩 谦让

谦让班会

和谐与谦让(定稿)
《和谐与谦让(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尊敬与谦让语 定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