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汉语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2020-03-04 04:36: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众。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 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 羹:带汤的肉食。

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

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如:“虢叔死焉。”(虢叔死 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忧什么?)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

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还说不是这样吗?) “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 表示推测语气。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方面

1、女:通“汝”

2、共:供,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

1、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奔跑。

2、侵、伐、攻、克、征、次

P18

(三)语法方面

1、无以缩酒

无以„„,是常用句式,意为“没有什么用来„„”。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

3、楚国方城以为城,

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汉水为池。方城、汉水都是前置兼语,“以„„为„„”,是兼语句的一个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字方面

古今字、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词汇方面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语法方面

(一)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二)、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齐晋鞌之战

(一)文字方面

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道——導 古今字 引导,带路。

2、“禽之而乘其车。

禽——擒 古今字

擒获。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桀——揭

通假字

举起。

5、“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7、“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8、“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 还,返回。

如,往,到„„去。 师,军队。

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 腆,丰富。 诘朝,明朝。

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 肃,敏捷。

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

5、“臧宣叔逆晋师。” 逆,迎,迎接。

6、“郤献子驰,将救之。” 驰,驱车奔驰。

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 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

8、“吾以分谤也。” 谤,背后的批评指责。

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 从,跟踪、追踪。

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

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

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憾,恨。

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舆,众。 淹,留。

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15、“左轮朱殷。

朱殷(yā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 即,走向。

18、“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 鼓,击鼓,动词。

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 20、“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

毙,仆倒,倒下。

22、“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23、“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2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 当,担当,任职。

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tiǎn),辱。

26、“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27、“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28、“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29、“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 (1)“皆主郤献子。”

主,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作为主人”。 (2)“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3)“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4)“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在本篇中共出现6次,其用法和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吾以分谤也。”(“以”的宾语被省略) 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介词,相当于“把”。 例如:“郤子使速以徇。”(“以”的宾语被省略) ④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⑤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 例如:“郤克将中军, 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卫、鲁。”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方面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si4,通饲,给人吃。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同债。债的本字。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懧,同懦。异体字。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反,返,古今字。

5、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悦,古今字。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通芥。小草。

(二)词汇方面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饭菜。

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有顷,不久。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揭,举。

过,拜访。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

拊,抚育,抚慰。

5、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就,走近,引申为前往。

6、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仅,副词,才。

7、(齐王)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不祥,不善。

被,遭受。

宗庙,祖宗。

祟,神祸,灾祸。

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到祖宗降下的灾祸。

不足为,不值得帮助。为,帮助。

(三)语法方面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以我为客,处动用法。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何市而反,宾语前置。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4、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虚上位,把最高的职位空出来。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使„„空。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字方面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捨的古字,舍弃。

(二)词汇方面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军事行动。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fu2):指示代词,那。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施展才能。陈,摆布,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力,才能。

就列:承担职位。就,动词,接近,走向,这里有承担的意思。列,位置,这里是职位的意思。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侧倾不稳。

持:扶持,搀扶。

颠:头朝下跌倒。

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为什么。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sì):一种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椟(dú):木制的匣子。

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指示代词,那个。

取:强力占有。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讨厌,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连词,追述原因,原来是。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xiang4):辅助,帮助。

(三)语法方面

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尔: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助词,标志“尔”是前置宾语。过,动词,责备,批评。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的省略。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一般译作“为什么要„„呢”。

4、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心。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使动用法,使„„来。

子路从而后

(一)文字方面

1、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的古字。

(二)词汇方面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后: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丈人:年长的人,老者。 蓧:diao4,除草用的农具。

2、子见夫子乎?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有老师的意思。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四肢。

勤:勤劳,勤苦。 孰:谁。

4、植其杖而芸。 植:立着插上。

5、止子路宿 止:挽留。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行其义:做他应该做的事。

(三)语法方面

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给„„吃。

见:使动用法,使„„见。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为什么,古代汉语表示询问的一种固定结构。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夫子当路于齐

(一)文字方面

1、曾西蹴然曰。 蹴,通“憱”。不安的样子。

2、以齐王,由反手也。 由,通“犹”,好像。

3、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犹:通“由”,从。

(二)词汇方面

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许:兴。

2、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有人。

乎:介词,作用相当于“于”。 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

3、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然则:这样,那么。

4、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艴(fu2)然:恼怒的样子。 尔:你。

何曾(zeng1):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 比:等同看待。

5、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得君:遇君,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

如彼其专: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功烈如彼其卑也。 功烈:功业。

卑:低下,不足道。

7、尔何曾比予于是? 于是:和这个人。

8、(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所不为:所不做的那种人。 “子为”之“为”:认为。 愿:倾慕。

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凭借。 霸:推行霸业。 显:显名,扬名。

10、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滋:益,更加。

1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犹:还。 洽:滋润。

1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若易然:这么容易。若:这么,如此。 法:效法。

13、文王何可当也。 当:对等,相当。

14、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 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 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15、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相与:共同。 辅相:辅佐协助。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乘势:趁机会。

镃(zi1)基:锄头。 待时:等待农时。

17、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土地。

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人口。

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疏:间隔久。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憔悴:困顿,萎靡。

20、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邮: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

(三)语法方面

1、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音wang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统治天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运之掌:“运之于掌”的省略。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之能御:之用作御的前置宾语。

许行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 ,古今字, 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 ,通假字 , 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 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 ,通假字, 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曝 ,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 ,通假字 背叛。

10、“皜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 ,通假字 , 超过。

已——矣 ,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 ,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 ,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 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①动词, 给予。 “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 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此句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 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 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分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两类。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四体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二用包括转注和假借。

从词义范围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古中今贬三种情况。从词义程度轻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义轻今义重、古义重今义轻两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宾语是疑问代词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有“是”“之”作标志的。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平声是指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汉语中,平大致相当于阴平和阳平,仄大致相当于上声和去声。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今字。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齐桓公伐楚)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3、焚林而田,偷取多售,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

6、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7、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8、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藤文公上)

9、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10、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史记•张汤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指出其词义。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妻,妻子。子,儿子。)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3)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来。)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知”,懂得;“道”,道理。)

(1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其”,它们的;“实”,果实。)

(16)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曾”,曾经、已经;“经”,经历过。)

(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城镇;“市”,买卖。“入城市”指进城卖丝。)

(1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本意是生理上的痛苦,引申作程度副词,作“甚”、“十分”讲;如:痛苦、痛骂、痛饮。“恨”:遗憾、不满意。)

(20)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说文》:“试,用也。”同义词连用,即“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复音词是哪类复合词或单纯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前出师表)

6、冥搜未已,一瘌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促织)

7、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9、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冯婉贞)

1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指出其属于古今词义异同的哪种情况。

爱,谤,币,兵,池,除,党,贰,访,愤,粪,羹,购,国,恨,给,怜,脸,赂,勤,穷,去,劝,乳,色,售,树,睡,塘,涕,诬,写,臭,淫,狱,走

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就所在句的具体情况,从词义和语法两方面说明是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譟,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荣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天帝使我长百兽。(狐假虎威)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指出下列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并对译为现代汉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韩非子•说林上)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齐桓公伐楚)

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指出其前置的原因。

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疑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归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根据反切的原理,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读音。

当孤切 呼古切 羊吏切 五忽切 苦化切 於如切

女廉切 式支切 苏甘切 胡桂切 奴鸟切 郎古切

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A卷)

一、选择题。(10分)

(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睡:打盹—睡觉

B.臭:气味—臭味

C.恨:遗憾—仇恨

D.涕:眼泪—鼻涕

( )

7、下面的例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蜯——蚌

B.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翦——剪

C、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庸——佣

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倍——背

(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B.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C.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D.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

9、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

10、以原因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叫做:

A.阴声韵

B.阳声韵

C.入声韵 D.仄声韵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禽之而乘其车。”(齐晋鞌之战)

4、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

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6、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冯谖客孟尝君)

8、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9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10、曾西蹴然曰。(夫子当路于齐)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

3、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4、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5、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许行)

7、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8、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

9、赦之,以劝事君者。” (齐晋鞌之战)

10、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冯谖客孟尝君)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4、从左右,皆肘之。(齐晋鞌之战)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齐晋鞌之战)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8、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10、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子当路于齐)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乙2)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B,7C,8D,9B,10A

二、

1、辟:避, 古今字,躲避。

2、知:通“智”,通假字。

3、禽:擒,古今字,擒获。

4、俛:俯 ,异体字,弯下身子。

5、责:债,古今字。

6、懧:懦。异体字。

7、说:悦,古今字。

8、介:通芥。通假字。小草。

9、芸:通“耘”,通假字,除草。

10、蹴:通“憱”。通假字。不安的样子。

三、

1、毙:倒下去。

2、揭:举。

3、或:有人。

4、爨:烧火做饭。

5、易:治。此处指耕种。

6、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7、非:动词,非难,否定。

8、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9、劝:鼓励。

10、有顷:不久。

四、

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

1、惊:使动用法,使„„惊。

2、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4、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6、客:处动用法,以„„为客。

7、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8、形容,筋骨:名词作状语,表凭借。从形体毛色,从筋骨。

9、来:使动用法,使„„来。

10、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六、

1、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2、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3、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4、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5、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君身上。

七、

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B卷)

一、选择题。(10分)

(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焚:烧田—焚烧

B.色:脸色—颜色

C.宫:房屋—宫殿 D.暂:突然—暂时

( )

7、下面的例句,皆选自《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加下划线的字不属于异体字的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B.不义不暱。暱——昵 C.佗邑唯命。佗——他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

(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从左右,皆肘之。

D.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

9、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君何患焉? D.君将若之何? ( )

10、下列句子中含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B.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C.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D.禽兽之皮足衣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5、“昔者,孔子没。

6、“子贡反,筑室于场。

7、“师死而遂倍之。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1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君将不堪。(郑伯克段于鄢)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

4、余病矣。(齐晋鞌之战)

5、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6、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夫子当路于齐)

7、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许行)

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9、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五蠹)

10、子言非不辩也。 (五蠹)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8、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0、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乙1)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C,7C,8A,9D,10C

二、

1、偪——逼 ,古今字, 威胁。

2、煖——暖,异体字,暖和。

3、有——又,通假字。

4、来——徕 ,通假字,招徕。

5、没——殁,古今字,死。

6、反——返,古今字,返回。

7、倍——背,通假字,背叛。

8、暴——曝,古今字,晒。

9、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贾——价,古今字,价格。

三、

1、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2、启:开门。

3、风,放逸奔跑。

4、病,伤重。

5、草具,粗劣的饭菜。

6、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7、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8、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9、臭:气味。

10、辩:言辞动听。

四、

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

1、安:使动用法,使„„安。

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3、凄,寒:使动用法,使„„凄,使„„寒。

4、一:使动用法,使„„统一。

5、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贤,圣: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圣。

7、耻:意动用法,以„„为师。

8、臣:处动用法,以„„为臣。

9、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10、恨:为动用法,为„„而恨。

六、

1、我姑且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2、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3、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4、怎么能因为负伤而毁掉了国君的事业呢?

5、左手把缰绳合握在一起,右手取过鼓槌击鼓。

七、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

古代汉语上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教案 从头到尾复习

复习纲要

古代汉语课程复习要点总结

行政管理学复习纲要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

机械设计复习纲要

建筑材料复习纲要

《西游记》复习纲要

古代汉语复习纲要
《古代汉语复习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