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古代汉语中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0 21:06: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代汉语中礼貌用词

在汉语中,礼貌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古代汉语中的礼貌词语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别人的尊称: 如“贵姓”、“贵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临”、“惠顾”、“垂察”、“卓裁”、“惠书”、“赐教”、“斧正”等。 另一类则是对自己的的谦称: 如“鄙人”、“贱体”、“浅见”、“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窃”、“拜”、恭”、“敬”、“奉”、“忝(忝在知交)”、“蒙”、“承”、“呈”等。 以上这些礼貌词语有些已被淘汰了,但多数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运用恰当,对推进文明建设大有益处。 来源:中国教育网

推荐第2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 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

(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

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

1 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 (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 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

(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

(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 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欣 斯 析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 ) 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 ) 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2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

(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 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

(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 ) A、内纳

B、尉慰 C、然燃

D、泪淚

(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 )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

收获( ) 发射( )

经历( )

借贷( ) 辛丑( ) 猎获( ) 理发( )

历法( )

凭借( ) 丑恶( ) 台风( ) 出征( )

饥馑( )

回复( ) 干枯( ) 楼台( ) 征兆( )

饥饿( )

重复( ) 树干( )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

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G.宣子田于首山。 H.惜也,越竟乃免。 I.请曲县、繁缨以朝。 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词汇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3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

4 (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饥:

5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 (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 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6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7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8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音韵练习第一套 解释: A.三十六字母 B.四声 C.清浊 D.五音、七音 E.韵、韵部 F.舒声、促声 G.开合 H.等

三声、阴阳对转 J.古无轻唇

K.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9 L.反切 2.简答:

A.平声有多少韵?都是哪些? B.什么叫“四声相配”? C.韵类与韵有什么不同? D.韵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音韵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是什么? B.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主要利用哪些材料? 思考:

A.学习古音知识对学习古代文献有哪些帮助?

B.古今语音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上古音演变为中古音,声母变化主要有哪些? 语法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 (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10 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 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11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 古书阅读

古书阅读练习第一套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

12 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黭然而雷击之……韩诗外传六作聚是矣 (《强国》,见教材P527~528,此处略) (1)“厌读为压”是什么意思? (2)根据注释翻译“黭然而雷击之”。

(3)“而”和“如”在古代文献中常通用,请根据古注写出三个例证。 (4)“百姓劫则致畏”这句话宋本写作什么? (5)“嬴则敖上执拘则最”俗本是怎样断句的?

(6)“执拘则最”郝懿行认为“最”应该写成什么?这句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怎么写的? 3.参考古注翻译下面的文章,只译正文。

(1)故曰为高必因丘陵……自此所以责其君 (《离娄》,教材P526,此处略)

(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媚人国佐也甗玉甑皆灭纪所得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同叔萧君之字齐侯外祖父子女也难斥其母故远言之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使垄亩东西行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合命何言违王命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长赐其志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不以孝德赐同类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理正也是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或南或东从其土宜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阙失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树立也济成也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役事也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疆竟也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求诗颂殷汤布政优和故百禄来聚逑聚也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言不能为诸侯害

13 古书阅读练习第二套 古注术语解释: A.某音某;某,某某切 B.言、谓 C.犹

D.读如、读若 E.读为 F、曰、为、谓之 G.讹、夺、主、倒 讨论:

A.古书注释共有哪几中类型?每一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代,主要特点是什么? B.古书注释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注释哪些内容或对象? C.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思考:

A.《说文》、《广韵》、《尔雅》的体例、内容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三书对古书阅读的作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 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 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14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惨而退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荐第3篇:《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 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

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3、《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4、《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 ,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

5、《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

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百科性增强。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在体例和释义上,引书注明篇名。

6、《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1)《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

(2)《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古今的复音词语,是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余温辞典。

7、《新华字典》是由魏建功主持编纂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8、《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吕淑湘和丁声树先后担任其主编。

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收古代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两千六百多个,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语序排列的,前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10、《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出版于嘉庆三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540部。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唐宋以后,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非常多,最受推崇的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内容:确立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它保存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以和演变,阅读古籍有很大帮助。

(2)价值:这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理论基础。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集先秦两汉训诂经验之大成,为后世字典确立楷模。

12、《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

(1)《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乐前人的失误。

(2)《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所讲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3)其它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译》。

13、《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责-债,禽-擒,共-供,景-影,采-彩

(二)异体字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叫异体字。*例如:泪-涙,义同形不同。

◆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上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

2、举例说明造成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或叫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例如泪—淚:泪,从水从目;淚,从水戾声。

(2)都是形声字,采用的意符不同。例如敕—勒:敕,从攴束声;勒,从力束声。

(3)都是形声字,采用的声符不同。例如猿—猨:猿,从犬猿声;猨,从犬爰声。

(4)置换各成分的位置(都是形声字,交换声符意符)。例如,和—咊。

(5)*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如:喻与谕。

(三)举例说明简化字的来源。

1、古体字。如云—雲,舍—捨。

2、古代异体字。如无—無,赶—趕。

3、草体楷化。如车—車,门—門。

4、以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繁体字。如声—聲,虽—雖。

5、同音替代。如里—裏,谷—穀。

6、将繁笔换成简单的符号。如难—難,观—觀。

7、将复杂偏旁换成简单偏旁。如拥—擁,灯—燈。

8、用会意或形另造新字。如帘—簾,惊—驚。

三、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多少的不同。①年:“东土受年”,古指收成;现指记时的单位。②防:“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古指提防,阻塞;现指防止。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代交易成功为售,侧重于结果,买完为售;现侧重于交易的过程,

买为售。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①下流:古义指地位低贱,今义带贬义。②恨:古义指遗憾,

“子为父死,之无恨”;今指仇恨、憎恨等。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①坐:古代坐相当于现在的跪;②步:古代的两步相当于现在的

一步;③布,古指麻布。

2、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上的差别。

(1)词义的扩大: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在引申义之中。例如:江,原指长江;睡,原指坐着

打瞌睡;驰,指马奔跑;响,指回声。

(2)词义的缩小: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在本义之中。例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缩小为

专指难闻的臭味;宫,原指人居住的房子,后缩小为专指宫殿。

(3)词义的转移: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 。例如:脚,本指小腿,现指足;狱,

本指案件、现指监狱。

(二)古汉语复音词

1、复音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和合成词。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或词头: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3、汉字增多的原因:(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追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里;(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4、举例说明双音节单纯词的种类:

(1)叠音词(重言):例如,斤斤计较、信誓旦旦

(2)联绵词:

①双声连绵,例如 陆离、踌躇、参差、玲珑;

②叠韵连绵,例如 窈窕、从容、蹉跎、逍遥;

③双声兼叠韵,例如 辗转、缤纷、缱绻、燕婉;

④非双声非叠韵,例如 跋扈、扶摇、浩荡、芙蓉。

5、举例说明古今复音词中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形

(1)同义词连用。例如:介绍—绍介,险阻—阻险。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例如:虽然、知道、消息等。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举例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1)范围的广狭不同。例如:①人,人类社会成员的总称,与兽、鬼相对;民,往往指被

奴役、被统治者。③妇,已婚女性;女,女性的总称。

(2)性状和情态不同。例如:①睡,坐着打瞌睡;寝,躺在床上;卧,趴在桌上或靠在基上。②

有泪无声为泣,有泪且有声叫哭,哭而有言为号,痛哭谓之啼。

(3)程度和深浅不同。例如:①饥,一般的饿;饿,饿的程度严重可以饿死。②疾程度轻,病情

况严重。③知,程度浅一般性了解;识,深度了解。

(4)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备,侧重品种应有尽有;完,完好、完整。②恭,侧重外貌,敬

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例如:杀,诛,正义的上对下;弑,下犯上。

(6)语法功能不同。例如:耻,表意动,以之为耻;辱,使动用法,使之受辱。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含义

(1)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用字的解说。

3、举例说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①形貌性状相似。例如:斗,酌以大斗,维北有斗。

②功能作用相似。例如:A、关,本义为门上横木,引申为关卡;B、术,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

③方式、情态相似 断。例如:本义用斧子砍断,引申为果断、决断。

(2)相关

①甲对乙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例如:A、年,本义为收成,引申为一年、年岁;B、兵,本义兵器引申为士兵。

②借动作行为指代其主体或客体。例如:薪本义为砍柴,引申为木柴。

③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姝,本义指美貌,引申为美女;B、的,本义指明亮引申为靶的中心。

④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室,本义指房间,引申为家室、妻室;B、宫,本义为官府,引申为做官的人、官职。

(3)相因: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例如:A、危,本义陡峭高峻,引申为危险;B、爱,本义为喜爱,引申为吝啬。

(五)

1、偏义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并部都参与表义,而是其中的一个语素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副词。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无羽毛以御寒暑。(得失、缓急、寒暑、车马)

2、往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是及物动词带宾语

3、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实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之惊)

4、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廷说诸侯之王,廷,在朝廷上。(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像对待倡优那样。(4)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方式赢粮景从,景-影,古今字,像影子一样。

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用于特指有些词用于泛指,意义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6、(1)通过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我国传统语言学管这种手段叫“四声别义”。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或主要体现为声调改变。(2)四声别义实质上就是音变构词。

推荐第4篇:古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论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翻译: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推荐第5篇:古代汉语

第三单元语法(上)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五、说明下列各句中加“•”号饿词的词性和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原道)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4、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蹇叔哭师)

5、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6、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8、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9、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10、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12、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履。(齐晋鞌之战)

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4、既而命西鄙北鄙二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孟子•劝学)

六、标点并翻译下文。

1、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痣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痣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第四单元语法(下)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哪几个类型?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三、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是继!(齐桓公伐楚)

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

7、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8、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说明起其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记)

4、亲朋好友,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谏逐客书》

7、吾所欲者,土地也。(五蠹)

8、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六、说明下列各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5、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6、何为久读此?(张中丞传后叙)

7、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七、说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行军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

7、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9、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齐晋鞌之战)

10、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食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11、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12、脭醲肥厚。(七发)

八、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曰使齐人传之曰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把可得矣引而置之荘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腾文公下》)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摄于饥寒富贵则流亡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论•论文》)

3、善食老者非家至户见衣而食之盖能为其立田里之制以安其业导树畜之产以厚其生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也近代之主以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而特颁其布帛肉粟之赐则为养老之道书于是矣臣以为此小惠也非大德也何则赐之以布帛仁则仁矣不若劝其桑麻之业使天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赐之以肉粟惠则惠矣不若教其鹅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后牧以仁贤慎其刑罚虽不兴之年而老者得以寿矣不夺其力不扰其时难不兴之财而老者得以富矣使幼者事长少者敬老虽不兴之爵而老者得以贵矣(白居易《养老》)

第六单元音韵

一、填空:

1、在音韵学中,照传统说法,“古音”指的是()音,是()时期的语音,以()音作为代表。“今音”指的是()音,即(

)时期的语音,以()音系为代表。

2、古代有三十六字母,相传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之间的汉语语音系统。

3、叠韵指的是两个音节的()相同,双声指的是两个音节的()相同。

4、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国的()所作的(),现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编著的( ),现在只保存若干残卷。北宋时,()等人奉敕撰成(),通称(),这是最早、最完整,目前最通用的一部韵书。它分韵为()韵。

5、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第二联叫(),第三联叫(),第四联叫(),一般来说,()和()要用对仗。

二、名词解释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轻声韵重唇音舌头音舌上音广韵平水韵平声和仄声韵律诗绝句词词牌词谱

三、根据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样式,写出律诗整个平仄格式,并用△号标出韵脚: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写出下面三首词的韵脚,简单说明其各自用韵的特点:

1、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关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园。

3、西江月苏轼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六、问答题:

1、上古的韵部是根据什么材料归纳出来的?是怎样归纳的?

2、举例说明双声、叠韵。

3、举例说明“阴阳对转”。

4、举例说明“古无轻唇音”。

5、举例说明“古无舌上音”。

6、通假字分别同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何区别?

7、词的平仄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何不同?

8、举例说明“反切”的道理。今天解读古代“反切”有什么主要的困难?

八、标点翻译: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怀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汉之嗟汉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啃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

2、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减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所以减也(《荀子•臣道》)

3、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讲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即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兴今殊别其问轻重清犹未可晓加以内言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而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边相非笑指为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古今为之折衷摧而量之独金陵兴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

推荐第6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 )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 )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孟子·滕文公下》) .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 )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

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推荐第7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2、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收9353字,重文收

4、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5、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6、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7、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8、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9、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

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诘诎:屈曲,曲折。

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

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

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

14、四体二用:六书中造字法,而“转注

二、简答

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表达汉语词义的。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3、象形造字法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六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象形造字法主要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达词义。在六书中,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构形的基础。

4、指事造字法与象形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的,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法。

5、说明异体字与古今自得主要区别: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古今字只是把所兼的某个意义交给了今字,相符。

《叙》一卷,正文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

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汉字是记录汉语、

以生动的图像表

摸得着的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今字意义与古字意义不完全1163”和“假借

6、什么是六书假借: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

7、什么是用字假借: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

8、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不同:①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 本有其字”;六书假借是为了全面记录汉语,对没有造字的词借用音同字来书写,是“本无其字”。②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很快恢复使用本字;六书假借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所谓“久假不归”。

9、秦汉时期用字通假现象为什么较为普遍?因为那个时期,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

10、汉字通假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一是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

1、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责,今作债,债务。

2、从台上弹起,而观其辟丸也。辟,今作避,躲避。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今作影,像影子。

4、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益,今作溢,溢出。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亡,今作忘,忘记。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内,今作纳,接纳。

7、初,宣子田于首山。田,今作畋,耕种。共,今作供,上供。

9、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见,今作现,出现。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坐,今作座,座位。今作悌,敬爱兄长。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奉,今作捧,捧起。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奉,今作俸,俸禄。今作娶,迎娶。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今作授,传授。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今作彩,彩色。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采,今作彩,彩饰。

18、失其所与,不知。知,今作智,智慧。舍,放置。

20一胫之大几如要。要,今作腰,腰部。今作坠,坠入。

2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今作暮,迟暮。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说明意义。

1、邹忌脩八尺有余。邹通修,修长

通背,违背。

3、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通拒,抗拒。通措,废弃。

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8、11

19、公赐之食,食舍肉。舍,今作21其剑自舟中队于水,遽契其舟。队,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4、字词关系尚不稳定。

二是音同或音近

、吴起取齐女为妻。取,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14

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错

5、我之怀亦,自诒伊嘁。诒同贻,给。

6、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辨通变,变化。

7、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燕通宴,宴会

8、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惠,智慧。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通瓠,瓠瓜。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臧通藏,收藏。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2、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作业2

一、填空题

1、古今义异词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二是(词义范围)的差异 ;三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与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主要表现在:(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成新义)。

3、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褒贬的差异);二是(词义轻重的差异)。

4、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现代的意义)都是古义。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许多今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历史上便产生了。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6、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7、推断词的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前者必须有(文献)的参证,后者运用(词义演变规律)。

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古义,倒下去,今义,死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兵,古义是兵器,今义为士兵

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土丘,今义,墓

5、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出征,与今义同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古义供,今义,共同

8、师进,次于召陵

次,古义帐篷,这里引申为军队暂时驻扎义,今义,

1、量词,表次数,

2、形容词,表次一等。

9、不介马而驰之。

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1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13、厉王虐,国人谤之。谤,背后的批评议论,并不含贬义,今义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是个贬义词

1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15、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义:喜欢。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怨恨

18、太后之色少解。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0、穆公访诸蹇叔。

三、选择正确答案。(A)

8、(

15、(B)(A)2

3四、分析下列字在句中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戒:

1、引申为引以为戒莫:

1、暮,假借贱:

1、低贱,引申义责:

1、音发:

1、散发,引申义修:

1、假借。

五、说明下列词语的句中义和今义。

1、卑鄙,句中义:地位低微义:非常憎恨

3、身体,句中义:亲身体验上 今义:实际情况

5、通知,句中义:透彻了解

驰,驱马奔驰 今义,奔驰

病,伤势严重,今义,疾病

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今义是危

再,第二次,今义,再次

亲戚 ,古义: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

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

爱,古义:吝惜,今

怨,仇恨,今义,

色,古义神色,今义颜色

假,借用,今义虚假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今义为探访,访问

1、(C)

2、(C)

3、(B)

4、(B)

5、(A)

6、(A)

7、B)

9、(C)

10、(B)

11、(C)

12、(C)

13、(C)

14、(C)、(C)

17、(B)

18、(A)

19、(A)20、(C)

21、(C)

22、A)

24、(B)

25、(C)

26、(B)

2、本义,戒备、警惕

3、引申为节制

2、暮,假借

3、本义,相当于“不”

2、价格低,本义

3、引申为动词,轻贱(之) zhài,本义:债款,债务

2、本义,债务

3、责备,引申义

2、本义,放箭

3、引申义,捎带 脩 ,通“脩”。干肉

2、身高,引申义

3、dí音敌,洗涤之意 假借

今义:卑劣粗鄙

2、痛恨,句中义:痛心遗憾

今义:即指人的身体

4、其实,句中义:他实际

今义:通告他人知道

16、(

6、然而,句中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7、消息,句中义:消,消失;息,滋生 今义:信息

8、感激,句中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9、知道,句中义:不知大道 今义:知晓

10、影响,句中义:影子 今义:指对人和事所起的作用

11、地方,句中义:地土方圆 今义:泛指空间的一部分 作业3

一、简答:

1、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是此类或用。主要可以分为名词、形容词、名词性词组等活用动词,名次或泳状语等情况。

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有什么不同?词类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原来属于什么词类,仍属于原有词类;身所固有的。

3、先秦汉语的词分为哪十类?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有何不同?先秦汉语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十种,都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划分的,词存在或用的现象。

4、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分为集中情况?举例说明。如“左右欲刃相如。词性词组用作动词,如

5、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词,如“皆共目之。有“我”、“之”等代词,如(4)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连接,组成并列结构,如偏正关系,如“衣褐,至良所

二、填空题

1、名词作状语,是指(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并不是包括名词同介词组成(节宾词组)作状语的情况。

2、古代汉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从其作用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型:表示(行为的状态)、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行为的依凭)、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3、表示行为的状态:用作状语的名词,所称谓的事物常有某种(行为)特征,以这种特征来(比喻描写)被修饰的动词的(行为状态)。

4、方位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日、月、岁单用于动词前,表示行为的(经常性),含有(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

6、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者音译,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如“欲其子之齐语也。2)名词与能源动词结合,如“履我”

“外户而不闭”

但是不同的是前秦汉语中的“日渐暮,遂前其足。”

“左右欲兵之。“师还,馆于虞。6)两个名词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动词)在句子中充当其他各种用法是其自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前面有副””(5

,有的是由”(3)名3)名词后“而”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词的兼类则不同,他的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名词用”(有的原来就是(形容词)

7、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或者(把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8、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一动作。

9、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10、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并与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多代表的(人或物)。

11、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2、名词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易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13、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14、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

1、贼作状语

7、客作状语

12、兄作状语

四、说明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3、从左右,皆肘之。词或用动词

5、所友者以百数。形容词活用动词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名词活用动词

10、逐之,三周华不注。名词活用动词

1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幼,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动词

15、[孟子]冠,名词活用动词词活用动词

五、说明下列各句词属于何种此类活用现象

1、甘,形容词易动用法,认为

3、生,名词活用动词,生出。

2、夜作状语

8、景作状语

13、父作状语

百,

“许子冠乎

3、人作状语

9、山和谷作状语

14、箕畚作状语

数量词活用动词

东,名词活动动词

仁,形容词活用动词

三周,数量词活涌动词

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陈相]曰:“履我!……甘美。

4、狼作状语

10、剑作状语1

54、今京不度,非制也。

6、越国以鄙远,冠。”曰:”良也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衣,名词活用动词,衣裹。

5、丹作状语

11、夜作状语16

君知其难也。

9、晋灵公不君。、孟尝君客我。

贾,名词活用动词”曰:“……“为……怎“对……怎

6、蚕作状语

制,名

难,

君,

客,

水,名词”

履,名

、船作状语、身作状语 衣冠,名词或用动词囊,名词活动动词 肘,名词或用动词

1

1曰:”?““奚冠?冠素。、父曰:

、饮,动词使动用法,让饮酒。

5、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

6、难,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难;免,使动用法,使……免

7、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8、客,名词作动词。

9、高,形容词作动词

10、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怪。

11、虚,使动用法,使……虚。

12、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13、合,离,然、可,使动用法,使……合,离,然,可。

14、贫,形容词作动词。

15、病,名词作动词

16、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友。作业4

一、填空题

1、词序又称(语序),是指由(词)或(词组)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在句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可以分为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三是(宾语用代词

3、在上古汉语中,有疑问代词(何)、(谁)、(安)、(奚)等充当宾语,或者附有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宾语一般要置于(动词)之前。

4、在(否定句)中,由(代词)充当宾语的,宾语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5、为了(突出)而把宾语提前,然后再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代词(是)或(之)复指。

6、古代汉语除宾语前置外,兼语也常常前置。兼语提到(主语前)或提到兼语前的(谓语动词前),有(突出兼语)的效果。

二、说明下列宾语前置属于何种类型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作宾语

2、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宾语用代词“是”复指。

3、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4、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疑问代词作宾语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汗水以为池。

6、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

8、“我之怀亦,自贻伊戚!”其我之谓矣!

9、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疑问代词作宾语

10、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11、求!无乃尔是过与?

代词“词作宾语

13、之二虫又何如?

疑问代词作宾语

三、说明词的本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暴,本义是日晒,句中用本义。

2、集,本义是鸟栖息,句中用本义;木,本义是树,句中用本义。

3、集,本义是鸟栖息,句中用今义;从,本义跟从,句中用本义。

4、构,本义是架木造屋,句中用本义。本义。

6、节,本义是竹节,用引申义。

四、说明下列形容词此类活用现象,属何种用法,表示什么意义“是”、“之”复指的)。

宾语用代词“是”复指,唯……是结构。

代词“之”复指

7、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

代词“之”复指

疑问代词作宾语

”复指

12、夫晋何厌之有?

疑问代

5、牢,本义是养牛马的地方,句中用

1、广:使动用法,使……扩大;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昂:使动用法,使……高。

3、硕茂,使动用法,使……硕茂。

4、美,使动用法,使……美

5、老,幼,形容词作动词。

6、远,使动用法,使……远。

7、广,尊,使动用法,使……广,使……尊。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就学习先王大道,年长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无差别的同一,能把坚白等属性论证为与物体相分离;能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可以的论说成可以;能困窘百家之见解,使众多善辩者理屈辞穷;我自以为已经是极力通达事理了。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深感迷惆不解;不知是我的辩才不及他高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博呢?现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2、鲁丹多次劝说中山国的国君,而中山君不接受,鲁丹于是分送五十金给中山君左右的人。他再拜见中山君时,还没说话,中山君就赐给他酒食。鲁丹出来,不返回住处,就离开了中山国。为他驾车的人问:“一见面,国君就开始欣赏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鲁丹说:“因为别人的话而对我好,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治我罪。”鲁丹还未走出国境,中山国的公子就中伤他说:“鲁丹是为赵国刺探中山国的情报的。”中山国国君就下令搜捕他,治他的罪。

3、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推荐第8篇: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 )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 )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 )、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2、去:(1 )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 )今义:往。(与古义相反)。

3、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 )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 )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 ,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读:(1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 )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

第六课 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

二、虚词: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1 )本义:到(某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2 )与“之”“如”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3 )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4 )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

2、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1 )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2 )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 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 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形)。

3、利:(1 )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2 )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形)。

4、谢:形声字,从言射声。(1 )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 )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第七课 祭十二郎文

一字:羞→馐,彊= 强,歛→殓,已—以。

二虚词:1、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其”,代词,它。“虽”,即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然而,(转折连词)。5、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用法同。6、虽然,吾自今年来:两个词,虽然如此。7、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有的、有些(肯定性无定代词)。8、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这里指多少时间。9、其无知:如果(假设连词)。

10、比得软脚病:最近、近来。

1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是、还是(选择连词)。

12、其然乎?其不然乎?:相当于“是…还是…”(用于并列的选择问句,表示推测语气)。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用法。

13、然后惟其所愿:他们(代词)。其又何尤:难道(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14、吾其无意于人世也:大概(表拟测语气副词)。

15、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译“和”“跟”。

三、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内心的感情。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孤”,幼年丧父。“及”,等到。“省”,明白。“怙”,依靠。“所怙”:依靠的人,指父亲。3、请归取其孥:妻室子女的统称。4、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痛、悲伤。5、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与上句“存”义近。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能。7、未可以为信也:诚信、真实。8、弔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向死者亲属致以慰问。8、窆不临其穴:“窆”把灵柩放入墓穴。“灵”,哭悼死者。9、曷其有极:穷尽。

10、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11、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孩提者”,本指婴儿和尚须牵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小孩。“冀”:希望、指望。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用的供品。2、就成家而致汝:使动,使…来到。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名→动,继承家业。

五、句:1、惟兄嫂是依。2、何为而在吾侧也?3、其又何尤?

六、常用字:1、信:会意字,从人从言,(1 )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2 )引申义:忠诚、诚实—真实、确凿可信,如本课:“信也,”—表确凿的情态语气,含有果真、的确之意。(副词)。——实践诺言、守信用—相信、信任、信奉,如《黎丘丈人》“其父信之”—信约、盟约—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是传送信讯书信的人—书信(名词)(这已是晚起的意思了)(3 )假借为“伸”。

2、实:(1 )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2 )引申义:财货、物资—实利- 充实、充满—果实及谷物—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实心实意、忠实—实在、确实(副)如本课“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诚:(1 )本义:心意诚挚由衷恳挚,如本课“乃能衔哀致诚”(2 )引申义:真实可信—实在、的确(副词)如本课“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保:象形字,象大人抱(背)孩子的形状。(1 )本义:护养幼儿(2 )引申义:保护、保全—恃、依靠—固守、防守—保有、据有—安、安定—保育幼儿的妇女,后来写作“媬”—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后来写作“褓”—护卫用的城堡,后写作“堡”。

5、旅:(1 )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2 )引申义:军队—同、俱—在外的人—野生的(这一意义的专用字是“穞”)。

第八课《送薛存义序》

一字:直→值,蚤—早

二虚词:1、若知其职乎:你,(第二人称代词)。2、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同上)3、盖民之役:大概,(语气副词)4、出其十一佣乎吏:“于”(介词)5、使司平于我也: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说话。6、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我们,此处是以“吏”的口气说话。7、如吾民何:对…怎么办8、得不恐而畏乎:能不…呢。9、吾贱且辱:又(连)

10、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以”介词,译为“用、拿”,介宾结构作补语。

11、向使佣夫于家:假使(假设连词)

三、实词:1 柳子载肉于俎:古代祭祀或设宴用的一种木制礼器。2、有达于理者:明白、通达。3、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为”,动词,做、干。“的”的确、真实。4、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前一“役”是名词,仆役;后“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四、词类活用:1、饮食之:使动用法“使…饮食”,即给(他)吃喝。2、凡吏于土者:名→动,为吏,做官。

五、常用字:1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1 )本义:治玉。(2 )引申义:对国家对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治理狱讼的法官——纹理—条理、情理、道理、规律—治理得好,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形),与“乱”对。

2、达:(1 )基本意义:到达、通达(2 )引申义:通达事理,如本课“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胸襟宽广、豁达—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通行的、共同的。与“通”意义相近。

3、直;(1 )基本意义:不弯曲,与“曲”“枉”相对。(2 )引申义: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径直、直接—简直(副词)——当着、迎对,此意后写为“值—价值、工值”。如本课“今受其直怠其事者”—仅仅、只不过(副)——特意、故意。

4、受:形声字,从舟省声。(1 )本义:给予、接纳。如本课“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2 )引申义:遭受(是接纳义的引申。)(3 )给予义后起分化了,写成“授”。

第九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字:隟= 隙,游—遊,谿= 溪,遯= 遁,志→誌.

二、虚词:1、居是州,恒惴慄:“是”,这(指示代词)。恒,常常、经常。2、其隙也:那(指示代词)3、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上。4、醉则更相枕以卧:又(副)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凡”,所有、全部(副)。“是”,这,指示代词。5、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6、莫得遯隐: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乎”形容词尾,相当于“然”。“俱”一起,(副)。“莫”,没有什么,无定代词。8、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

三、实词:1、恒惴慄:恐惧不安。2、施施而行:慢步缓行的样子。3、漫漫而游: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门徒。5、意有所极:至、向往。6、觉而起:睡醒。7、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异非常。8、箕踞而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清单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9、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土壤”土地、地域。“袵席”,坐垫、席子。

10、不与培塿为类:小土丘。

11、心凝形释:散。

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状,每日。2、入深林,穷回溪:形→动,走完。3、始指异之:形→意动,认为…奇异。4、外与天际:名→动,交接、相连。

五、句: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2、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3、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六、常用字:1、特:形声字,从牛寺声。(1 )本义:雄性的马。(2 )引申义:突出、特别如本文“然后知山之特立”—单独、单单—仅仅、只不过(副)。

2、徒:形声字,从辵土声,(1 )本义:徒步而行。(2 )引申义:步兵—同一学派同一主张的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门徒、弟子—同伴、手下人,如本课“日与其徒上高山”—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

3、趣:(1 )本义:疾迅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2 )引申义: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催促、督促,这种意义写作“促”—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本课“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坐:(1 )古义: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在的“坐”有所不同。引申为所坐的位置。此义后来写作“座”(2 )在古代还用作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3 )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

第十课 郑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牾,佗- 他,辟→避,厌→餍,暱= 昵,阙—掘,锡—赐,无—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你。“繄”,句首语气词,与“唯”相近。“独”,偏偏、唯独(副)。

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西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9、无庸,将自及:“庸”,用。“及”,到达,这里指招致。

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

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

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泛指军队。

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

14、食舍肉:放置、搁置在一边。

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到。

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四、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都:从邑者声,(1 )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 )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城市—建都(动)——聚集、汇总—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

2、所:(1 )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 )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3 )用于表示被动。

3、毙:(1 )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2 )引申义:死。也是今义。

4、羹:(1 )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 )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汤(后起义)。

5、舍:(1 )本义:放置、安放。(2 )引申义:放下—留置待用或弃置不用,如本课“食舍肉”表留置义—留着生命不杀—安身止息—特指军队住下来—住宿的处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

6、完:(1 )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 )引申义:使之完整(动)——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是用“毕”“竟”“尽”来表示。)

第十一课 公孙无知之乱

一字:期= 期,適→嫡,绌—黜,女→汝,队→坠,御→籞,见→现,反→返,辟→避,税—脱。

二虚词:1、二人因之以作乱:“因”,依、靠。“以”连词,而。2、吾以女为夫人:介词。3、我奚御哉:何,(疑代)。4、师及齐师战于乾时:与(介)。5、管夷吾治于高傒:比(介)

三、实词:1、期戍,公问不至:“期”,一周年。“问”,音讯。2、衣服礼秩如适:“衣”,衣冠礼服。“服”,服饰,如佩玉之类。“礼秩”,礼遇级别。3、使间公:伺其间隙探听消息。4、捷,吾以女为夫人:“捷”,事成。“夫人”,诸侯正妻。5、遂田于贝丘:田猎。6、伤足,丧屦:鞋子。7、诛屦于徒人费:责求。8、君使民慢:“使”,役使。“慢”,轻忽,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9、乱将作矣:起,发生。

10、是以皆止:住、走不脱,指被俘。

11、管夷吾治于高傒:治国的才干。

12、召忽死之:为之而死。

四、活用:1、豕人立而啼:名→状,像人一样。

五、常用字:

1、问:从口门声。(1 )本义:询问。如“敢问何为谓也?”(2 )访问—责问—慰问、问候—问讯、音讯,如本课“公问不至”。

2、田:象形字,(1 )本义:农田。(2 )又表示打猎,如本课“宣子田于首山”。(3 )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

3、队:(1 )本义:坠落。如本课“公惧,队于车。”(2 )又表示队列—军队编制单位。

4、慢:(1 )本义:轻慢。如本课“君使民慢”—怠慢(3 )不及时、迟了—缓慢。

5、示;象形字,象神主牌位。(1 )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2 )引申义:让人看、显示。如“袒而示之背”。与“视”音同意近。

6、故:(1 )古义:事、事情。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2 )引申义:A 旧的、原来的—旧的、原有的事物—旧交、老朋友。B 原因、缘故—因此、所以(3 )副词:常用义有原先、从前—本来—故意。

第十二课 鞍之战

一字:道→導,无—毋,禽→擒,桀—揭,陈→阵,介→,俛= 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来。

10、射其左,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其御者:那个(代词)。

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驱马奔驰。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

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

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到达。

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

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

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

17、有一于此,将为戮乎:被杀。

四、活用:1、皆主卻献子:名→动,以()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形→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六、常用字:

1、险:从阜声。(1 )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 )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抽象道路—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防御工事—险恶。

2、识:(1 )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 )引申义:用心记住—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

3、败:(1 )本义:毁坏。(2 )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使动,摧毁敌军—事情没办成—鱼肉腐坏。

4、如:从口女声,(1 )本义:随从、顺从。(2 )引申义:A 照…办理—像…一样—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取饮”。(3 )如果,连词,表假设。(4 )或者,选择连词。

5、病:(1 )本义:重病。(2 )引申义:动词,有重病—毛病、弊端—困难、不利(形)——忧虑、担心。

6、陈:(1 )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 )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久、陈旧。

7、定:(1 )本义:安定。(2 )引申义:A 固定,如“韩厥伏,定其右”—平定—确定、决定。B 止息、停止。

第十三课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一字:说→悦,

二虚词:1、侨也惑之:句中语气词。2、夫令名,德之舆也;发语词。3、无亦是务乎:为什么不…呢。4、有令德也夫:“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5、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毋宁”常用于反问句首,对后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否定。“实”,副词,确实。“而”,连词,表转折。

三、实词:1、诸侯之币重:此处指礼物。2、且晋国贰:怀有二心。3、诸侯贰,则晋国坏:“贰”同上,“坏”,此处指国或家的损害。3、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与晋国相对,指范氏私家。春秋时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指宗族而言,与今义很不相同。4、夫令名,德之舆也:好的(形)。5、德,国家之基也:根基。6、无亦是务乎:致力(动)。7、恕思以明德: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表示“以心揆心”,“恕思”,用“恕”的思想。

四、活用:1、郑人病之:名→意动,把…当作忧患。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形→动,作…长,即掌管3、恕思以明德:使动,使…显明昭彰。4、宣子说,乃轻币:形→使动,使(币)轻。5、无令名之难:形→动,忧虑、畏惧。6、是以远至迩安:“远”,形→名,远方的诸侯。“迩”,形→名,近邻的诸侯。

五、句: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2、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3、有令德也夫:判断句。4、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六、常用词:

1、币:(1 )本义: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2 )上申义: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为“币”—礼物—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币,如”诸侯以币轻“—泛指财物—汉代后,才主要用于指钱币。

2、贿(1 )本义:财物。如本课“夫讲侯之贿,聚于公室。”(2 )引申义:赠送财物—贿赂(后起义)。“贿”、“赂”义近,但通常“贿”为动词,“赂”为名词。

3、贰:(1 )本义:一分为二。如“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2 )常用义:分开、离心离德。如本课“诸侯贰”—原物的仿制品、复制品也叫贰—事物不统一。

4、坏:(1 )本义:建筑物之类毁坏。(2 )引申义:使动,破坏,如本课“有基无坏”—事物的毁坏败坏,如本课“诸侯贰则晋国坏”—生物受到损伤—军队溃败。(注意:古代汉语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

5、务:(1 )本义:致力从事。(2 )引申义:所致力的事情,事务—一定、务必(副)

6、临:(1 )本义:俯视。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 )引申义:从上往下,如本课“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贱的—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遇到、碰见(3 )哭,多指哭悼死者,读。如“窆不临其穴”。

第十四课 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字:尽—进

二虚词:1、以告:介词,把。宾语省略。2、道路以目:介词“用”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乃不敢言:就。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6、防民之口:助词,连定中词组。7、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三、实词:1、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内的人。“谤”,公开批评指责。2、民不堪命矣:经得起,受得住。3、吾能弥谤:消除,制止。4、是障之也:阻挡,堵塞。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增多。6、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四、活用: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义堤坝,名→动,堵塞意。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五、常用字:

1、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1 )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如本课“国人谤王”。(2 )引申义:毁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言:(1 )本义:说、说话。本课“国人莫敢言。”(2 )引申义:谈论、议论—说出的话,即言语如本课“口之宣言也”—一句话或一个字也称为一言。

3、听:(1 )本义:用耳听取声音(2 )引申义:听从,如本课“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听凭、任凭—治理、处理,如君王听政。

4、成:(1 )本义:完成、成就。如本课“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 )引申义:成功—成为—特指成盟、讲和。

第十五课 苏秦连横约从

一字:肴—殽,庭—廷,禽→擒,伯→霸,從→緃,餝= 饰,章→彰,——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受→授,溢—鎰,熿==煌,掘—窟,伉—抗,虵==蛇,盖—盍。

二、虚词:1、以大王之贤:凭借(介)。2、愿大王少留意:稍稍(副)。3、愿以异日:在(介)。4、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固”本来。“之”,取独用法。5、昔者:从前。6、恶有不战者乎:哪里(疑代)。7、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即使。8、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定,必。9、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哪里(疑代)。

10、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且夫”,再说。“特”,只是,不过是。“耳”,罢了(语气词)。

11、天下莫之能伉: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12、盍可忽乎哉:怎么(疑代)。

三实词:1、战车万乘: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2、臣请奏其效:“请”,请求(动),奏,下对上的陈述、说明。3、田肥美,民殷富:富足。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庄严郑重的样子。5、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惩罚。6、科条既备:法律。7、民无所聊:赖,依靠。8、舌弊耳聋:坏。9、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主张、言论(名)。前一“说”是动词。

10、去秦而归:离开。

11、羸縢履蹻:羸,缠绕。縢:绑腿布。履,踩,穿着。蹻,草鞋。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坐着打瞌睡,用的是本义。“引”拿起。“股”,大腿。

13、期年:一周年。

14、式于政,不式于勇:用。(动)

15、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宫”,房屋。“除”修整。

16、张乐设饮:陈设,设置。

17、四拜自跪而谢:道歉。

18、子元元:百姓。

四活用: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形→意动,以…为远。“庭”,名→状,在朝廷上。2、辩言伟服:形→使动:使…雄辩,使…华美。3、繁称文辞:名→使动,使用权华丽。4、安坐而广地:形→使动,使…广(扩大)。5、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诎”,使动,使…屈服。“子”,名→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使动,使…成为臣子。6、约从散横:使动,使…离散。7、嫂蛇行匍匐:名→状,象蛇一样。8、贫穷则父母不子:名→意动,以…为子。

五句: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禽:象形字,象捕捉鸟兽的狩猎工具。(1 )本义:捕获鸟兽。(2 )引申义:捕获别的也叫“禽”。后来写成“擒”。如本课“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词义转移为:鸟兽。

2、履:(1 )本义:踩,践踏。如本课“羸縢履蹻”(2 )引申义:鞋子。

3、张:(1 )本义:给弓安上弦。(2 )引申义:开弓,拉弓—A 紧张—把网、纬帐展开挂起来也叫“张”。——设置,陈放,如本课“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B 扩展、张大、振奋。C 帏帐,后来写成“帐”。

4、建:会意,从聿从廴。(1 )本义:建立朝廷的制度。(2 )引申义:建立、设置,如本课“然后可以建大功”—设置职官—树立、设立—建造、建设。

5、数:(1 )本义:计算(动)读shu ,(2 )引申义:A 列举—责备,B 算术(名)读shu ,——技艺,多指博奕之类—术数、占卜—命运。C 数目、数量(名)——不确定的数目,几—时间上不确定的次数,多次,读shuo.——密,与“疏”相对,读cu.

6、资:从贝次声。(1 )本义钱财。(2 )引申义:积蓄—依靠、凭借—资历、资格—条件—资助—资质、天资。

推荐第9篇: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至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2.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说,韵即韵部。如《广韵》二百零六韵,就是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叫做韵目。如《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等。

3.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4.偏义复词:有一种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是“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5.音韵学术语,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宋元等韵学家于这五音外又半舌音、半齿音,定位七音。

6.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的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是指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 7.(1)本字是表示本义的字。同借字相对。如信与伸通假,信是借字,伸是本字。

(2)本字指初文,指同一个字的初期写法。如網本做网,像网形,后加声符亡作罔,后又加义符糸作網,网是罔、網的初文。

简答题(共10分)

1.意符和部首

(1)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2)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道理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如贝部的负赘等,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因为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如部首冓放雠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是形声字。;

(3)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2)桂

馥 《说文解字义证(疏)》; (3)王

筠 《说文句读》; (4)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3.辨析畏和惧 (1)“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2)“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 (3)“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 (4)“畏”“ 惧”都有害怕的意思。

4.为什么说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举例说明。

(1)象形字以象形为主。包括两种:单体象形和合体象形。如:木,石

(2)指事字本身很少,分为三种:独体指事,加体指事和变体指事。独体指事和变体指事数量极少,而加体指事是占指事字的绝大部分。它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在单体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构成。如:寸。所以指事字是以象形为主。

(3)会意字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来表达新的意思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会意字以象形为基础。如:牧

(4)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是声符虽然在该形声字当中起一个揭示读音的作用,但是在另外的场合下就是一个表意符号,仍是一个单体的象形字。所以形声也是以象形为主。如:和,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页

在该字中“禾”是声符,但在“秋”当中就是形符,“禾”本身也是一个象形字。 5.叠音词与词的重叠使用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叠音词,也叫骈词,是重叠两个音节连缀表意的单纯词。词的重叠使用是一种修辞法。 (1)相同点:

二者都是音节的重叠。 (2)区别:

A.叠音词是单纯词,两个音节放到一起才有意义,只有一个语素,比如:坎坎伐檀兮,放在一起才表示伐木的声音;词的重叠使用是两个词的使用,常常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家家习为俗,“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

B.叠音词的词义和单个字的意义无关,而词的重叠使用离不开单个字的意义。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是刮风的声音,而单个“萧”的意思是“艾蒿”,意义无关。“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离不开单个字“家”的词义。

C.叠音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以是不同的意思。比如:“风萧萧”和“马萧萧”的意思就不同,前者是“刮风”的声音,而后者是“马嘶鸣”的声音。而词的重叠使用没有这种变化。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切。

反切,又叫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做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做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如:都困切,取“都”的声母d,取“困”的韵母和声调ùn,合成被注字“顿”的读音。 7.举例说明通假与假借有何异同。

(1)通假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临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其中被替代的书写原词的字叫本字或者正字,代替本字的叫借字或者通假字。例如:蚤——早

假借是口语中有这个词,但是书面上没有记录该词的字,于是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书写该词的意义。 例如:其,本是“箕”假借给代词“其”。 (2)相同点:二者都是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3)不同点: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是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假借是久借不还,甚至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

8.举例说明什么是合音词。

(1)提取两个字的声韵拼合成一个音节,并兼有两个字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叫合音词。古代汉语指“诸”。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

(2)当“诸”是“之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公伐诸鄢。 (3)当“诸”是“之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闻斯行诸? 9.举例说明什么被动句及其类型。

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是主动关系,而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恰恰相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物和受事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5种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如:蔓草犹不可除。 (2)介词“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卻克伤于矢。 (3)介词“为”或“为„所„”表被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为人所制。

(4)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盆成括见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用“被”表被动:如:国一日被攻。 10.辨析不和弗. (1)“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2页

(2)“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如《论语·宪问》:“不问马。”《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 (3)“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4)“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用在“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辨析能和得 (1)“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义,都用作助动词。 (2)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3)“能”字用于表示能力所及。“得”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标点

1.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 王 使 無 譬 ,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 ,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 ,無 譬 也 。”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 ,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 ,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 ,而 使 人 知 之。 今 王 曰:‘ 無 譬 。’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3.曰:“ 德 何 如, 則 可 以 王 矣?” 曰:“ 保 民 而 王, 莫 之 能 禦 也。” 曰:“若 寡 人 者, 可 以 保 民 乎 哉?” 曰:“ 可。” 曰:“ 何 由 知 吾 可 也?” 曰:“ 臣 闻 之 胡 齕 曰:‘ 王 坐 於 堂 上, 有 牽 牛 而 過 堂 下 者 。王 見 之,曰:“ 牛 何 之?” 對 曰:“ 将 以 釁 鐘 。”王 曰:“ 舍 之 !吾 不 忍 其 觳 觫, 若 無 罪 而 就 死 地。”对 曰:“ 然 則 廢 釁 鐘 與?”曰:“ 何 可 廢 也, 以 羊 易 之。”’ 不 識 有 諸?” 曰:“ 有 之。” 曰:“ 是 心足 以 王 矣 。百 姓 皆 以 王 爲 愛 也, 臣 固 知 王 之 不 忍 也。”

4.景 公 有 馬, 其 圉 人 殺 之。 公 怒, 援 戈 將 自 擊 之。 晏 子 曰:“ 此 不 知 其 罪 而 死。 臣 請 爲 君 數 之, 令 知 其 罪 而 殺 之。” 公 曰:“ 諾。” 晏 子 舉 戈 而 臨 之 曰:“ 汝 爲 吾 君 養 馬 而 殺 之, 而 罪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之 故 殺 圉 人 ,而 罪 又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故 殺 人, 聞 于 四 鄰 諸 侯, 汝 罪 又 當 死。” 公 曰:“ 夫 子 釋 之!夫 子 釋 之!勿 傷 吾 仁 也 。”

5.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6.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地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3页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7.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9.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10.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 王 使 無 譬 ,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 ,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 ,無 譬 也 。”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 ,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 ,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 ,而 使 人 知 之。 今 王 曰:‘ 無 譬 。’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11.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12.晉 文 公 秦 穆 公 共 圍 鄭, 以 其 無 禮 而 附 於 楚。 鄭 大 夫 佚 之 狐 言 於 鄭 君 曰:“ 若 使 燭 之 武 見 秦 君, 圍 必 解。” 鄭 君 從 之。 召 燭 之 武 ,使 之。 辭 曰:“ 臣 之 壯 也, 猶 不 如 人 ;今 老 矣 ,無 能 爲 也 。”鄭 君 曰:“ 吾 不 能 蚤 用 子, 今 急 而 求 子 ,是 寡 人 之 過 也。 然 鄭 亡 ,子 亦 有 不 利 焉。” 燭 之 武 許 諾。 夜 出,見 秦 君 曰:“ 秦 晉 圍 鄭, 鄭 知 亡 矣。 若 亡 而 有 益 於 君, 敢 以 煩 執 事。 鄭 在 晉 之 東 ,秦 在 晉 之 西 。越 晉 而 取 鄭, 君 知 其 難 也。 焉 用 亡 鄭 以 陪 晉? 晉 ,秦 之 鄰 也。 鄰 之 強, 君 之 憂 也。 若 舍 鄭 以 爲 東 道 主, 行 李 之 往 來, 共 其 資 糧, 亦 無 所 害 。且 君 立 晉 君, 晉 君 許 君 焦、瑕,朝 得 入 而 夕 設 版 而 畫 界 焉, 君 之 所 知 也。 夫 晉, 何 厭 之 有? 既 東 取 鄭, 又 欲 廣 其 西 境 ;不 闕 秦, 將 焉 取 之? 闕 秦 而 利 晉, 願 君 圖 之。” 秦 兵 説, 引 兵 而 還。 晉 咎 犯 請 擊 之。 文 公 曰:“ 不 可。 微 夫 人 之 力, 不 能 弊 鄭。 因 人 之 力 以 弊 之, 不 仁; 失 其 所 與, 不 知; 以 亂 易 整, 不 武。 吾 其 還 矣 。”亦 去 鄭, 圍 遂 解。 燭 之 武 可 謂 善 謀, 一 言 存 鄭 而 安 秦。 鄭 君 不 蚤 用 善 謀, 所 以 削 國 也; 困 而 覺 焉 ,所 以 得 存。

13.謝 公 與 人 圍 棋。 俄 而 謝 玄 淮 上 信 至, 看 書 竟, 默 默 無 言, 徐 向 局。 客 問 淮 上 利 害。 答 曰:“ 小 兒 輩 大 破 賊 。”意 色 舉 止, 不 異 于 常。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14.王 聖 美 治 字 學, 演 其 義 以 為 “右 文”。 古 之 字 書 皆 從 左 文。 凡 字 其 類 在 左, 其 義 在 右。 如 木 類,其 左 皆 從 木。 所 謂 右 文 者, 如: 戔, 小 也。 水 之 小 者 曰淺; 金 之 小 者 曰 錢; 歹 而 小 者 曰 殘; 貝 之 小 者 曰 賤。 如 此 之 類, 皆 以 戔 為 義 也。

翻译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4页

1.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宝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 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

2.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

3.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单是赵国,当时其他诸侯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样看来,祸患来得快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慢的就落到子孙的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厚而没有劳绩,又拥有很多的贵重的宝物。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高,分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的宝物,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的打算不够长远,所以认为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对燕后的疼爱。”太后说:“好,任凭你怎样支使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当人质,齐国也就出兵了。 4.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让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并且因而讨厌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地势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我)都听从您的命令。”武姜又请求京地,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的长度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等都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合法度,不合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满足?不如早点安排他各地方,不要使他发展。一旦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何况您的地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一定会垮台的,您就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市两属于自已。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承受两属的情况,您将怎么办?如果想把郑国给予共叔段,我请求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么请求您除去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莊公说:“不用,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共叔段又将两属的地方收归作为自己的城邑,领土到达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占领的土地广大,将会得到很多百姓。”莊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广大也会垮台的。” 5.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全国上下都穿紫色衣服。在那个时期,五匹白绢换不了一匹紫布。齐桓公犯愁了,对管仲说:“我喜好穿紫色,紫布贵得厉害,全国百姓都好穿紫色(这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5页

一现象)制止不住,我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大王如想制止这一现象,何不(从你开始)试试不穿紫色衣服呢?(请你)对手下人说:‘我非常讨厌(闻)紫色的气味。’这时(如果再)遇到手下人穿着紫色而进见的,你一定要说:‘退后一点儿,我讨厌(闻)紫色的气味。’”桓公说:“好吧。”(于是桓公就照管仲说的办了)当天,宫中就没有谁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国都中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没过几天,全国就无人穿紫色衣服了。

6.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7.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 8.译文:孟子拜见齐宣公说:“人们所说的‘故国’(年代悠久的古国),不是指的有高高的树木,而是指的有累世修德的贤臣。国王您没有可以亲信的臣,从前所提拔的贤臣,现在不知逃亡(到哪里去了)。”

齐王说:“我怎样才能知道那些不贤无才的臣子而罢黜他们哪?” (孟子)说:“国君提拔贤臣,如果不能不进贤,将会使地位卑贱的超过地位尊贵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能不慎重吗?国君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还不可以提拔他;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贤德,也不可以提拔他;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贤德,然后再重用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也不要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可以任用,然后再罢黜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也不可以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然后再杀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了他,这样之后,就可以成为保护抚养人民的君主了。”

9.过了不久,大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城邑在从属于庄公的同时也从属于自己。公子 吕说:“国家不堪忍受两属,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的话,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公叔段又收两属的西面边城何北面边城并且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土地扩大将获得(那里)的百姓。”郑庄公说:“(他)对国君不讲究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将垮台。”公叔段修葺好城墙,聚集百姓,修理好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偷偷攻打郑国。武姜将要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郑庄公听说了那个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地。京地的百姓背叛了公叔段。段进入到鄢地。五月辛丑这一天,公叔段出京奔向共国。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6页

10.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11.颍考叔是颍谷的管理疆界的官,听到了这件事,就以进献贡物为由去见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吃。(颖考叔)吃饭的时候将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他回答说:“小人家有母亲,尝过小人所有的食物,就是没有尝过您所赐的肉羹,请让小人带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偏偏我却没有。”颖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就把缘故告诉他,并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他。(颖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达地下水,在地道中相见,有谁敢说您不对?”庄公就照他的话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中,这种情形真是快乐呀!”武姜走出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之外,这样的心情也是快乐无比呀!”(此句按互文见义的方式翻译也可。)于是恢复了母子的亲情。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大孝呀!他爱自己的母亲,又影响到了庄公。《诗》说:“孝子的心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

12.因此明智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遇到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以后督促他们行善,那么百姓听从行善也会感到轻松。现在,规定百姓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奉父母,向下不能养育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遇到丰年也是生活困苦,荒年就不能免除死亡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下,只是救助死亡、维持生计都难以做到,哪里还有时间去休习礼仪文明呢?大王您想要这样做,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帛衣了,鸡、猪、狗等家畜的豢养,不要错失繁殖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错失耕种的时机,那么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谨慎的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帛衣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以后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13.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凭借诸侯的军队侵犯蔡国。蔡国军队溃败,齐侯于是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使者对诸侯的军队说:“您居住在北方的渤海,我居住在南方,这是放牛马也不能达到的地方。没有料想到您进入到我们的领地,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召康公命令我们已故国君姜太公说:‘五等侯爵,九州之长,你可以征讨他们,来辅佐周王朝。’赐给我们已故国君可以践踏的地方:向东到黄海渤海,向西到黄河,向南到穆棱,向北到无棣。你进贡的捆好的茅草没有进贡上来,周王的祭品没有供给上,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滤酒的,我来索取它;昭王向南出征没有返回来,我责问这件事。”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供给上,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昭王没有返回来,您还是到水边问问这件事吧!” 诸侯的军队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论述题:

1.举例论述“六书”。( 15分) 答:“六书”为传统汉字结构理论。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在汉代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叙》对六书的细目做了说明。其中以许慎的解释最为详尽专业。 1.象形,《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描摹事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7页

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象形一般分为:1)独体象形,指字形中的全部线条笔画都是描绘所值事物本体形状的,如日、月、水、火;2)衬体象形,指字体中的线条笔画一部分是描绘所指事物本体形状的,另一部分是用来描绘相关事物形状的。如眉、果、瓜州等。象形字是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基础 。 2.指事,《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指事,看了可以大体了解,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指事一般分为:1)独体指事,由纯粹的符号组成,如

一、

二、上、下;2)衬体指事,以象形字为基础,加上指示性符号,如本、末、刃、甘等。 3.会意,《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是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会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分为两类:1)以形会意,是用意符的形象会合成意的,如及、戒、兵;2)以意会意,是用意符的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歪、孬、卡等。 4.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做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做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如梧、鸽、草、案、圃、闻、修、旗等。 5.转注,《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来对转注的认识分歧较大,其中以戴震的“互训说”及汪荣宝的“改字造字说”影响较大,但至今没有定论。 6.假借, 《说文解字·叙》:“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来记录他们的字,就根据这个词的声音找个音同音近的字来寄托它的意义。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代词之、其等;“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如以“信”代“伸”等。 对“六书”的认识,人们现在一般采用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即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法。 2.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及其类型。

古代汉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的现象叫宾语前置。 有四种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牛何之?

如果疑问句中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一般是不能前置的。 如:欺天乎?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规则是比较严格的,极少例外。这是当时汉语语序的常态。

(2)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莫”“未”“毋”等,代词做宾语前置。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有“是”或“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如:姜氏何厌之有?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4)没有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而前置的。 3.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方式。 主要有三种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包括: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8页

1)形貌形状相似。如:斗的本义是盛酒器,根据形貌,引申为斗星。

2)功能作用相似。如:牧的本义是放养牲畜,根据功能作用,引申为统治。 3)方式情态相似。如:断的本义为砍断,根据方式情态,引申为判断、果断。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以通过借此代彼的方式实现引申。

1)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标志作用,可以借甲代乙。如:齿的本义是牙齿,根据标志作用,引申为年龄。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如:刍的本义是割草,引申为动作的主体——割草的人。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和人。如:姝的本义是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人或事物。如:官的本义是官府,引申为官职。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可以引申。如:虚的本义是大山,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4.论述偏旁和部首 答案要点:(应举例,否则视情况扣分)

1.汉字有独体,有合体。独体不能拆分,如果拆分开来就没有意义,所以独体字是无所谓偏旁的。合体字可以拆分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这些独立又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对于形声字来说,偏旁分两种:形旁(又叫形符、意符)和声旁(又叫声符)。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按照形体和意义的联系归为一类,称为一部,共分为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称为部首,而这个字一般是该部中所有字共同拥有的部分(偏旁)。如水部,把凡与水有关的字放在水部,而“水”字又排在一部之首,所以后人称之为部首。

3.在《说文》中,凡作为部首的都是偏旁,但不少偏旁却不能作为部首。偏旁的含义广,部首的含义窄。在《说文》中,部首的标志为“凡某之属皆从某。” 4.偏旁是就合体字来说的;部首是就其所统属的字来说的。 5.首先对《说文》540部首做出重大变革的是辽代僧人行均。《说文》中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是根据汉字结构,按照六书原则加以分析归纳以义定部的。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将《说文》中“以义定部”的文字学原则部首,改为以形定部的检字法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二百四十二个。

6.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对传统部首做了进一步改革:

1)在建部原则方面,以形定部和以义定部相结合。在二者不能兼顾时,就按照楷书,“论其形,不论其义”,按照以形定部的原则。改革目的在于对楷书字形进行检索。部首改为二百一十四。

2)调整了部首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排列顺序,没有便于掌握的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3)调整了每部属字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所属字的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字汇》的改革为后世所接受,部首检字法趋于定型。后世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都采用《字汇》的方法。

5.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及其类型。答:

使动用法是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完成该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翻译的动宾关系。分为三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而主语并不发出这个动作, 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但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就能带宾语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9页

即:动词,走向

(7)右援枹而鼓。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的意思看,是使动用法。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带宾语。

如:晋侯饮赵盾酒。) 2)不带宾语。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二、形容词的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叫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带宾语。

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不带宾语。

如:既富矣,又何加焉。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称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叫做名词的使动用法。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七:阅读题

(一)(鞌之战)

3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8分)

(1)師陳於鞌。 (2)余病矣! .. 陳:摆开阵势 病:指重病,这里指受伤很重。

(3)苟有險。 (4)此車一人殿之。 .. 險:这里指难走的路 殿:镇守

(5)固即死也。 (6)吾子勉之。 ..

勉:努力

(8)三周華不注。 . 鼓:动词,打鼓 周:动词,绕

32.写出文中的被动句。(2分)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不介馬而馳之。

译文: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击。 (2)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译文:全军都注意着我们车上的旗鼓,前进和后退都听从旗鼓的指挥。 (3)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译文: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二)(诚意·大学)

34.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意义。(12分)

(1)如惡惡臭。

惡(第一个)

惡(第二个)

注音:wù

注音:â

注音:xiù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0页

直译:

问题:(18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4分) (1)初: 当初 (1分) (2)亟: 屡次 (1分) (3)城: 城墙 (1分) (4)國:诸侯的封地(1分) 2.按要求写出文中的句子:(6分)

释义:厌恶,动词

释义:不好的,难闻的

释义:气味

(2)如好好色。

好(第一个)

好(第二个)

注音:hào

注音:hǎo

释义:爱好,喜欢 。动词

释义:美丽的,美好的 (3)心廣體胖。

注音:pán

释义:安泰舒适

35.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语法现象: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

译文:所说的使意念诚实的方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语法现象:润,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润”,这里指“使„„光彩”。

译文: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有德行就能使身体焕发光彩,心胸宽广身体就会安泰舒适。

(三)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1)使动句: 惊姜氏。(1分)

(2)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 (1分) (3)双宾语句(两句): 不如早爲之所。(1分) 謂之京城大叔。(1分) (5)被动句:蔓草猶不可除。(1分)

(6)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今京不度。(1分)

3.请按“大都不過叁國之一”的形式将下列两句补充完整:(2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1页

问题:(18分) 缓慢。(1分)

(2)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1)中五之一 :中都不過五國之一 (1分)

(2)小九之一 :小都不過九國之一 (1分) 4.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6分)(每组各一分)

(1)大——太 ( 古今字 )(2)寤——牾 (通假字 )(3)巗——岩 (异体字 ) (4)厭——饜 ( 古今字 )(5)辟——避 (古今字

)(6)無——毋

(通假字

(四)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晋灵公不君)

直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收取重税来雕饰宫墙。从台子上用弹丸射人,并且观看这些人躲避弹丸的情形。厨师煮熊掌而没有煮熟,杀了他,把他放在土筐里,使妇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士季看见他的手,问事情的原因并且担心这件事。将要劝谏,士季说:“劝谏不被采纳,那么没有谁接替您了。我请求先去,不被采纳,那么你来接替我。”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一直到屋檐下,灵公才看到他,说:“我知道我所犯的过错了,正要改正它。”士季行了稽首礼回答说:“人谁能没有过错呢?犯了过错能够改正,好事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 做好事没有不有开始的,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假如像这样,那么能补救过失的人就少了。您能坚持到底,那么国家也就稳固了。这怎么不是我们群臣所依赖的事情呢。又说:‘天子有缺失,只有仲山甫能补救他。’这是能补救过失呢。您能补救过失,天子之位不被废除了。”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并标明词性,解释字义:(7分) (1) 宰夫胹熊蹯不孰。 ãr 动词 煮 (1分) ...(2)趙盾、士季見其手。 qí 代词 他的(1分) .(3)稽首而對曰。 qǐshǒu 名词 古代的一种最恭敬的礼节,先拜,然后叩头,动作..(4)善莫大焉。 mò 否定性无定代词 没有什么,称代事物。(1分) .(5)鲜克有終。 xiǎn 副词 很少 (1分) .(6)袞職有闕。 gǔn 名词 天子之服,这里指代天子之位。(1分) .(7)殺之,寘諸畚。zhū 合音词 “之于”的合音(1分) .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5分)(每组各一分)

孰——熟 ( 古今字 ) 辟——避 (古今字 )

溜——霤 ( 通假字 ) 後——后 (繁简字 ) 闕——缺(通假字 ) 3. 指出下列各句的特殊用法并翻译该句:(6分) (1)晉靈公不君。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 行君道。(1分) 晋灵公不行君道。(1分)

则莫之繼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那么没有谁接替您(1分) (3)袞不廢矣。

不废:意念上的被动句 (1分) 天子之位不被废除(1分)

(五)阅读题(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0分)

(1)为

(2)分

(3)恶

意义:成为

意义:职分、职务

意义:出嫁

意义:恨、厌恶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2页

(4)为

(5)是

(6)贼

意义:为了

意义:这

意义:伤害

意义:兴起 (7)獨

(8)能

意义:惟独、只是

意义:有才能的人 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2分) (1) 通假字 (2) 通假字

3.指出下面句子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 特殊语法现象: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都是名词用如动词。(回答意动或处动均可)。意思是:“以„„为亲”、“以„„为子”。

译文:所以(当时的)人不是惟独将自己的父母双亲当成是双亲,不是惟独将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

(2)

特殊语法现象:“外”,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从外边合上”。

译文:从外面将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

(六)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上》)

1.(1)辟:开辟(1分)

(2)殆:恐怕(1分)

(3)藏:囤积。(1分) (4)固:当然,本来。(1分) 2.(1)朝: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朝见(1分) (2)服: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归服(1分) 3.(1)暖,异体字,(1分)正体为“暖” (1分)

(2)采,古字,(1分)今字为“彩” (1分)

(3)辟,古字,(1分)今字为“闢” (1分)

(4)已,通假,(1分)本字为“矣” (1分)

(七)阅读题(《列子•天瑞》)

1.(1)喻:知晓,明白 (1分)

(2)探:探取,盗窃(1分)

(3)怨:怨恨,埋怨(1分)

(4)若:你(1分)

(5)若何:怎么样(1分) 2.

(1)使动句: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1分) (2)有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句子: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分) (3)名词做状语而表示处所的句子: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1分) (4)“之”字用在主谓而使其充当宾语的句子: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1分) 3.翻译

(1)没过多久,就因为偷窃的赃物而受到惩处,没收他的所有财产。(1分) (2)你竟然没有明白(我的)“为盗”的道理达到这样的地步吗?(1分)

(3)庄稼、土地和树木、飞禽和走兽、鱼鳖之类,都是自然界所产育的,难道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吗?然而我从自然界那里获取却没有什么祸患。(1分)

(4)金属和美玉,珍稀宝物、粮食和布帛、财产和货物,是别人通过劳动而获得的,难道是自然界白白地送给他们的吗?你偷盗别人的财物而受到惩罚,又埋怨谁呢?(1分)

(八)阅读题(冯谖客孟尝君)

1.(1)“之”和“其”同属第三人称,“之”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其”略等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3页

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1分) (2)“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字只能用作定语。(1分) (3)作为指示代词,“之”是近指代词,相当于“这”;“其”是远指代词,相当于“那”。(1分)

2.A.孟尝君怪其疾也:快

B.狗马实外厩:充实 C.以何市而反:买

D.孟尝君就国于薛:前往自己的封邑 E.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 F.来何疾也:快

3.按要求找出下列类型的句子,并翻译。(10分)

A.名词做状语的句子(两句): a.晨而求见。

翻译:早晨时请求拜见。 b.因而贾利之。

翻译: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B.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两句) a.一般动宾关系:衣冠而见之。

翻译: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接见冯谖。 b.特殊动宾关系:不拊愛子其民

翻译:不抚爱薛地的百姓,不把薛地的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女。 C.宾语前置句(一句) 以何市而反?

翻译:用收取的债款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4页

推荐第10篇: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1.《尔雅》13年

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尔雅》。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3.《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

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 序》的名称,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隋)陆法言《切韵》(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分193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

8.《中原音韵》元泰定元年周德清编纂,是供北曲创作的韵书。他突破了旧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北曲押韵的实际,将本书分为19韵,韵目用两个字表示。本书四声不分立,入派三声(阳平、上声、去声),是研究近代普通话的重要材料。 9.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辞骈语、自然知识等,按类或按韵编排的工具书。从总体上说,类书的内容方面是包罗万象的,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排形式上说,它是各种材料的分类汇编,“只有搜集、选择和剪裁、排比之功,而无解说和考辨之责”。

10.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读音。上古运部转化有对转、旁转、旁对转三种。古音中的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的相互转化叫旁转。如裘,从求声,在古韵母里属幽部。阴阳对转:戴震发现,孔广森提出,章太炎发展。 11.中古音:之魏晋唐宋语音,以隋代陆法言的《切韵》,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韵书》、《韵图》,清代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 12.近古音:元明清时期语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材料、13.守温三十字母:唐代末年的守温和尚发明,他根据梵文字母体系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三十字母,分别是,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徹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照穿审禅,心邪晓,匣喻影。 14.三十六字母:表示唐宋间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发展了守温三十字母,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分为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喻晓匣,来日。

15.五音,七音:音韵学术语。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宋时期的汉语语言系统。音韵学家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即为五音。后来又有音韵学家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七类,即在五音的基础上,把“来”母立为半舌音,“日”母立为半齿音,即所谓的七音。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

16.清浊:音韵学术语。汉语辅音发音 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颤动的叫浊。这两个术语是从古音乐术语中借来的。古人按发音方法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四类:清、浊,次清、次浊。等韵学以“见溪群疑”四个牙音来作为此四类的代表。后来等韵家又在“清”“浊”前加“全”字的,也有将清浊称为次浊的。清音根据气流强弱分为全清和次清,浊音根据浊化的程度分为全浊和次浊。 17.平仄(05年):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是四声二元化的代表。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古代格律诗要求遵循一定的平仄要求。

18.叶韵:也叫叶音,协音。古人以当时语言朗读上古韵文,为求相协,强行、随意、临时改读韵脚的一种音韵方法。

19.摄: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的作者根据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原则,将《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类,一般为16个,称为16摄。20.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11年)

21.联绵词:即双声单纯词。在词义上,只有一个语素,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不分别表示意义。不能拆开来讲。在语音上,两个音节大都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在形体上,往往有多钟书写形式,而且有的可以颠倒。专门收录联绵词的工具书有《联绵字典》和《词通》 22.偏义复词(11年):并列结构的复音词,若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是显性的,另一个语素的意义是隐形的,则称作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

23.同源字、同源词(高本上有)

24.省声、省形(14年)省声:声符省略了笔画的形声字,如《说文》珊,从玉,删省声。省形:形符省略了部分笔画的形声字,如《说文》考,从老省, 声。 25.亦声字:指的是汉字构造中某个偏旁既有表意功能又具有表音功能的合体字,《说文》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说解体例,如《说文》诏,从严从召,召亦声,召既表读音,又表意义。

26.通假字:本有其字,古人临文时却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与文字学上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一回事。通假分为三种: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同音通假。如《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7.破通假字:必须根据语音条件和文献条件。语音条件: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文献条件:在那个时代也有类似的用例,而非孤例。 28.古今字: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两种不同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县——悬:《汉书 高帝纪》:“县隔千里。”县,远,悬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悬”。

29.请举例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1)从历史观察上,古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纵”的方面。如县——悬:《汉书 高帝纪》:“县隔千里。”县,远,悬殊。通假字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汉字在某时期可以通用,属“横”的方面。如倍德——背德 2)从意义联系上,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种意义上,古今字其实是同一个字先后不同的写法。如说——悦。

30.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用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蚤与早完全没有联系。

3)古今字有字形结构的联系,古今字中,古字是本字,而加偏旁或换偏旁的今字倒是后起的,如亦——腋;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

31.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语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涙和泪就是如此。(狭义:我们一般把同字异形中最通行的一种写法叫做正体字,把其余的叫做异体字或俗体字。)

32.破读字: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如果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就叫“如字”,如“美好”的“好”读上声;如果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叫“破读”,如喜好中的好读去声。凡在上下文中破读的那些字叫做“破读字”。

33.词类活用:指汉语中某些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情况。如星罗棋布,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就是名词作状语。

3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形式。一般是把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使宾语做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名词或形容词所代表的某种性质、状态。如丰衣足食、无生民心。 35.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10年)(高本有) 36.双宾语(高本P159) 37.非支式(P162)

38.小篆:汉字史上第一次规范的字体,是秦统一推行政令“书同文”后的产物。39.隶书:今文字的开端,汉字史上一次质的变革,名为“隶变”,是由形象的音节表义文字阶段发展到符号的音节表义文字阶段,分为古隶和今隶。 40.金文(13年) 41.文言(05年):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另一种是美化。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文言是相对于白话的概念,两者都是书面语。相对而言,白话因口语而变化,所以变化较快。文言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

42.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军长和尊亲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或者写出。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这种礼俗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混乱。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母亲名字是“敏”,所以她每次提到“敏”都以“米”字代替。 4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词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它源自原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构成六十花甲子,古代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44.借代: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有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骚”代《诗经》《楚辞》;特征、标记代,如“晋代衣冠成古丘”,以衣冠带达官贵人等。

45.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句中表达。如《水经注 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6.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古文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相互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对句互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单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47.黏:格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48.对:格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49.流水对(98年)格律诗中描述的一种对仗类型。对句与出句意思相连贯,一气而下,其实是一个非对等关系的复句。黄遵宪说“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尾联用之最适宜,因为它神完气足,煞得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0.反切法:反切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原理是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牢,力刀反”。魏晋南北朝时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发发明了反切,补救了直音、读若法的不足,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康熙字典》就用此法。

51.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52.字典的释义: 1)本义

根据字形结构和古代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文献所能证明的词的本来意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如《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相听”就是“从”的本义,前面一个人,后面一个人,两人相随。 2)基本义

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果一个字的本义也是最常用,那么这个字的本义也就是基本义。如“而”,《说文解字》解释其本义是“颊毛”,这个本义已经消失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一个义项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这是“而”在古汉语中的基本义。而《新华字典》中是“连接同类的词或句子”。 3)引申义

由字的本义或基本义推演而形成的意义。如“裁”的本义是裁衣,“裁决、裁剪”就是引申义。 4)比喻义 字或词由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锄”字的基本义是松土或除草用的农具。它又作“铲除”讲,如锄奸,这就是从前一义项产生的比喻义。一般来说,比喻义所指的对象要比原义所指的对象抽象一些。

53.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例如:《公羊传 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意义和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54.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55.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本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幕,略述各文体的特点及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56.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古人以当时语言,强行、随意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57.孤平拗救(高本) 58.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或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等双调词中。 59.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照声母、韵母、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同声母/韵母和声调。陈澧写了一本《切韵考》就是利用系联法来分析《切韵》的语音体系。 60.古汉语凝固结构 61.广韵

62.同形词:两个意义并无关联的词,记录时用了相同的字(形、音)。一是由于字的通假而造成的同形词,如花朵的花与花钱的花。二是由于思路不同而含义不同。如人流: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的人群;人工流产的简称。

63.同本词:是由词义引申造成的,它们除了书写形式相同以外,还出自一个相同的本义,而且读音也是相同相近的。如不可胜数的数是动词,心中有数的数是名词,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是副词,数罟不入”的数是形容词。

64.同形字:它们不是一个字的音义转变,而是两个不同的字形体相同。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两者之间的音义无联系,没有假借继承的因素。其中时代在前的已经不通行,新造的同形字,一般不受它的干扰而误读误解。(高本)

第11篇:电大古代汉语

四部分 语音

练习题

(三) 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 时期,盛行于 ; 的韵图属于前期,的韵图属于后期。

2. 有三十字母系统, 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 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 , 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 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 韵系统。

6.年, 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 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7.从 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 代 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 10. 所著的 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 先机切 彼役切 力至切 博怪切 之芮切 苦到切 五劳切 奴教切 敕九切 胡南切 乌感切

既剪切 卢困切 乌浪切 乌光切 于惊切 赤之切 居吏切 宜寄切 乌各切 于希切 武夫切 莫故切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 解题示例:

〖 〗表示韵脚。(韵部用“冬”或冬韵均可)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冬)。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钟)。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钟)。 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 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 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部分 语音

一.填空:

1.唐末五代;宋元明清;宋元时代的;明清时代的。P364

2.唐代;宋代;三十六字母。P370 3.南北朝;自然;唐朝;《切韵》;P410 4.《广韵》《集韵》;《礼部韵略》。P410 5.106韵的平水;P411 6.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刘渊。P411 7.唐代。P411 8.宋朝;清;顾炎武;王力。P434 9.韵腹、韵尾相同。P434 10.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P451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P361 职吏切:zhi+li=zhi 先机切:xian+ji=xi 彼役切:bi+yi=bi 力至切:li+zhi=li博怪切:bo+guai=bai 之芮切:zhi+rui=zhui 苦到切:ku+dao=kao 五劳切:wu+lao=ao奴教切:nu+jiao=niao 敕九切:chi+jiu=chou 胡南切:hu+nan=han 乌感切:wu+gan=an 既剪切:ji+jian=jian 卢困切:lu+kun=lun 乌浪切:wu+lang=ang 乌光切:wu+guang=wang 于惊切:yu+jin=yin 赤之切:chi+zhi=chi 居吏切:ju+li=ji 宜寄切:yi+ji=yi 乌各切:wu+ge=e 于希切:yu+xi=yi 武夫切:wu+fu=wu 莫故切:mo+gu=mu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P416- P418 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真)。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真)。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真)。 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谆)。 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真)。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真)。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欣)。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真)。 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元)。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元)。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魂)。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痕)。 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寒)。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寒)。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寒)。 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桓)。

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删)。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删)。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删)。 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仙)。 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先)。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仙)。 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宵), 上帝高居绛节〖朝〗(宵)。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萧)。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宵)。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宵)。 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戈), 谁送春声入棹〖Z歌〗(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歌)。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戈)。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歌)。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先韵)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先韵)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寒韵)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删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先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先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先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韵)

第12篇:副词 古代汉语

古汉语词类——副詞

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

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如:

“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陶潛《歲暮和張常侍》)

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例:

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賈思勰《齊民要術》) 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例:

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戰國策·秦策》)

二、副詞的語法功能

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 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

三、副詞的分類

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 “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例: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才,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沈括《夢溪筆談》)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爲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 “大”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譯爲“很、十分、大大地”等意思,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晁錯《削藩傳》) 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即“過分”的意思。例: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匆。(杜甫《新婚別》)

“殊、特、尤”可以理解爲“特別、非常”的意思。例: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曹操《求賢令》)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歐陽修《醉翁亭記》)

“良”作爲副詞,在漢代主要與“久”連用,“良久”就是“很久”的意思。例: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爲老,弗許,良久乃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六朝以後,良可以修是其他詞語,有“的確”的意思。例: 清榮俊茂,良多趣味。(酈道元《水經注》) 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

“甚”在六朝以前,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謂語、主語,是一個形容詞。例: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 苛政暴吏,甚於虎也。(王充《論衡》)

六朝以後,“甚”在接近於口語的文獻中,才專作狀語。例: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潛《五柳先生傳》)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少、略、微、稍、頗”等,他們都有“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義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示“逐漸”意義的時間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例: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戰少利,陳餘複請兵。(《史記·項羽本紀》) 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漢書·王莽傳》) “稍”起初多爲“逐漸”意思,爲情態副詞。例: 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史記·項羽本紀》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後來才由“稍微”的意思。例: 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魏泰《東軒筆錄》) 余稍爲修葺,使不上漏。(歸有光《項脊軒志》)

“頗”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程度高,略近於今天的“很、甚、相當地”等。例: 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漢書·張騫傳》) 李翰以文章自名,爲此傳頗詳密。(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一是程度低,爲“稍微、略微”等意思,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王充《論衡》) 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詩序》)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這類副詞一般用在形容詞或者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而起修飾作用。有“更、加、

愈、益、彌、滋”等詞,意思相當於“更加、越”等。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鄰國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先進》)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 以虧人逾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二)範圍副詞

範圍副詞用來表示動作行爲施加者的範圍、動作行爲所涉及的範圍或者事物的數量範圍。按照其意義可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這一類副詞主要由“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例: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其妻子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其人一一爲具言所聞。(陶潛《桃花源記》) 於是天月明淨,都無纖翳。(《世說新語·言語》) “率”表示總括,意思相當於“大都、大致”。例: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 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漢書·藝文志序》) “凡”意義有二,一是用在整個句子前面表示規律性的歸納,意思是“凡是、大凡”。例:

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壹言》)

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於“總共、共”例: 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二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馬遷《報任安書》) 陳勝王,凡六月。(《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這類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裁”等,都有“只有、僅僅”等意思。尤其是“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詞古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濺濺。(《木蘭辭》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遊《示兒》)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此特匹夫之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第重射,吾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僅”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言其多,讀jŒn,意思是“接近、幾乎、差不多”。例:

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 後居南海,僅四十年。(李朝威《柳毅傳》)

二言其少,讀j‹n,意思是“只、才、剛剛”等。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 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即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會”等。 “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 “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 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 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 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 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 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史記·陳涉世家》) 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 “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四)情態副詞

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方式、速度或者表示一定的情態、語氣。根據情況可分爲三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這一類副詞常見的有“俱、並”(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市)、“間、微、竊”(表示秘密的、暗中做某事)、“故”(表示故意做某事)、“固”(表示堅決做某事)。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侯生下見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齊策》)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這類副詞主要有“趣、亟、疾、速、遽、遄”(表示快速)、“漸、浸、稍”(表示逐漸進行)、“卒、猝、忽、溘、乍、暴、頓”(表示倉促、突兀)。(按:有的教材把這類副詞看成時間副詞,也有的教材把“暫、旋”等副詞視爲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速度。)例: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 人而無止,胡不遄死。(《詩經·衛風·相鼠》)

我問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左傳·襄公三十三年》)

3、表示一定的語氣(按:有的教材將這類副詞稱作語氣副詞。) 按照所表達的語氣可分爲五類: A、表確認語氣

主要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敍述句,表示確認語氣。主要有“乃、即、必、定、誠、信、果”等。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B、表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主要有“其、蓋、殆”等,意思相當於“大概、恐怕”。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殆有甚矣。(《孟子·梁惠王上》)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主要有“曾”,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相信或出自意外或加強否定的疑問語氣。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D、表示祈使語氣

主要是“其”,本來是表示委婉、測度語氣的詞,測度即含有不確定的成分,用於祈使句,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語氣。例: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 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E、表示反詰語氣

這類副詞主要表示反問語氣,有“其、豈、庸、巨(詎)、寧”等詞,意義相當於“難道、哪里、怎麽”。例: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詎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五)否定副詞

表示對情況、行爲或性質狀態的否定。按照否定的情況可分爲兩類:

1、一般性的否定

這類副詞主要有“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等。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不、弗”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不”的用法比較寬,既可以否定動作行爲,也可以否定事物的性質狀態,作用同現代漢語一樣。例: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國語·句踐滅吳》)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弗”漢代以前,使用範圍較窄,一般用在及物動詞前,並且該動詞後一般不接賓語。例:

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隱公元年》)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禮記·中庸》) 只有少數例外,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請看下面“不”和“弗”對比的句子: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漢代以後,“弗”後面的動詞跟賓語的情況就逐漸多了起來。例: 長安諸公莫弗稱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王即弗用鞅,當殺之。(《史記·商君列傳》)

“非”可以用在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語前,或表示否定判斷,或表示去除、除非等意思。例: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秦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 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未”表示事情沒有完成或沒有實現,可譯爲“沒有、不”。例: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還可以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可以翻譯成“不”。例: 君未知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罔、亡(無)、無、微”等詞都有“沒有”的意思。例: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 河曲智叟亡以應。(《列子·湯問》) 子無敢食我也。(《戰國策·楚策》)

“否”一般用在整個句子的後面,表示對前面情況的否定。例: 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禁阻性的否定

這類副詞常用於祈使句中,相當於“別、不要”的意思。主要有“無、勿、毋、莫、休”等,例:

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顔淵》)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杜甫《歲晏行》)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自謙,多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可分爲兩類:

1、表示自謙

通過對自己的謙卑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主要有“敢、竊、忝、猥”等。例: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李斯《諫逐客疏》) 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2、表示尊敬

這類副詞主要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有“請、敬、謹、幸、惠、辱”等。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除以上所述的副詞之外,還有兩個副詞的用法比較特殊,我們稱之爲指示性的副詞。他們是“相”和“見”,都可以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並且其後不跟賓語。下面簡單予以說明:

相,本位相互之意,爲互指,其主語往往不是單一的,表示雙方施行同一動作行爲,又同時受到對方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由雙方的行爲變成其中一方發出行爲,另外一方只是接受。“相”指動作行爲的受事者,而不含施事者。例: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見”原來爲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爲晉南北朝時又演變爲副詞,用於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爲“我”或“自己”。例:

凡舉事,無爲親厚者所痛,而爲見仇者所快。(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家屬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序》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附:古代漢語常用副詞簡表

類 別

意 義 例 詞

程度 副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甚∕良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少、略、微、稍、頗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更、加、愈、益、彌、滋

範圍 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

時間 副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鄉、向、既、已、業、嘗、曾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方、正、適、會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行、且、將、垂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長、久、永、素、常∕俄、暫、姑、尋、旋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始、甫∕竟、卒、終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數、屢、累、亟、驟∕重、複、又、亦、再

情態 副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俱、並∕間、微、竊∕故∕固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趣、亟、疾、速、遽、遄∕漸、浸、稍∕卒、猝、忽、溘、乍、暴、頓

3、表示一定的語氣

A、表示確認語氣

乃、即、必、定、誠、信、果

B、表示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其、蓋、殆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曾

D、表示祈使語氣

E、表示反詰語氣

其、豈、庸、巨、寧

否定 副詞

1、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

2、表示禁阻性的否定

無、勿、毋、莫、休

謙敬 副詞

1、表示自謙 敢、竊、忝、猥

2、表示尊敬

請、敬、謹、幸、惠、辱

指示性副詞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爲 相

表示動作行爲的承受

我们

第13篇: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

1、类型

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

2、术语

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 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混言,析言;当作当为

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存;

成就;

相生:互相依存

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表现,显现;

倾斜,等于说依靠

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音:和声;

声:单音

和:和协

5、处无为之事:

行……之事;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万物作焉而不辞:

兴起;

不干预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据为私有;

依靠而获取

8、三十辐共一毂:

车的辐条;

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

9、埏埴以为器:

以土和泥,揉和;

黏土;用水和黏土

10、凿户牖以为室:

房门;

窗子

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实利

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规律;

把弦安在弓上

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把弦压低;

把弦升高

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减少

15、损不足以奉有馀:

供养

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德的人

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居功;

表现出

18、小国寡民:

使动,使小,使寡

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十倍;

通“百”,百倍; 20、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慎重

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列

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重新

23、甘其食,美其服:

美,以…….为美

2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方的海;

传说中的大鱼

2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指鼓起翅膀;

2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27、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振翅拍击;

旋风;

28、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尘;

气息

2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青黑色 30、其远而无所至极?:

极,极点

3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倒;

漥下;

坳堂:堂上低漥之处;

小草

33、置杯焉则膠(胶),水浅而舟大也:

黏住

3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拦阻;

计划着 往南飞

3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迅速的样子;突过;如果;投,指落下

36、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到……去;往南飞

37、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到;郊野之色,指近郊;多次吃饭;饱

38、宿舂粮:

去米的外皮;旅行所需的粮食

39、之二虫又何知

这;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智慧;寿命

41、朝菌不知晦朔

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夏历每月的最初一日

4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指长寿; 独; 配,这里当“比”讲

4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不毛之地

4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宽;长

4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直上穿过;将

46、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盘旋飞舞,逍遥的样子;最高限度

47、此小大之辩也:

分别

4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 才智;功效,指胜任; 符合;

能力;信,取信

4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全; 更;鼓励;

责难; 止,丧气 50、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界限;止

51、未数数然也

着急的样子

52、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驾着风;轻妙的样子;十天;

53、彼于致福者

使……至

54、犹有所待者也

依靠

55、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送给;葫芦

56、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种植;

果实;

容纳

57、以盛水浆:

饮料

5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空虚巨大的样子;打破

5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皸” 皮肤冻裂

60、世世以洴澼洸为事

浮; 在水里漂洗; 丝絮 6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62、越有难:

乱事,指军事行动 6

3、五蠹:

蛀虫

61、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古代文献经典;法制;禁令 6

2、此所以乱也:

导致……的原因

63、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

触犯; 治罪; 录用,被动 6

4、故法之所非:

否定

65、誉之则害功

耕战之事 6

6、工文学者非所用

擅长,精通 6

7、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禀告

68、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不直,指不孝; 判决;治罪 6

9、父子暴子也

下凌上叫暴,指不孝 70、三战三北:

败走

71、举而上之:

举荐;置之上位 7

2、君之背臣也:

叛臣 7

3、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上达 7

4、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差别

75、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称赞;希望 7

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

文字 7

7、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本来;已 7

8、不察之患也

毛病 7

9、然则为匹夫计者

考虑 80、为明师则显荣

显贵荣耀

81、而高慈惠之行

以……为高,有推崇之意 8

2、拔城者受爵禄,

攻陷

83、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坚固;磨;防备;以……为美;插;衣带 8

4、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依靠

85、废敬上畏法之民

弃而不用

86、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行动;指国家太平;强盛 8

7、是故服事者简其业

怠慢、荒废

88、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有关法令方面的书 8

9、执耒者寡也

90、被甲者少也

参加战斗 9

1、无私剑之捍

通“悍”,干犯 9

2、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遵循 9

3、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超五帝侔三王者

通“乘”,指乘机; 缝隙,引申弱点;相等 9

4、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

军队

95、士民纵恣于内

放肆;骄横 9

6、外内称恶,以待强敌

举,行; 防备

97、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

不是……就是; 通“纵”,合纵;通“横”,连横 9

8、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

事奉大国 9

9、则举图而委

交付

100、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内;求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

市官:获取官位;

权势 10

1、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

献; 10

2、事败,则以富退处。

隐居

10

3、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统一天下 10

4、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

求; 取 10

5、则不至于治强矣

达到 10

6、,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当为“外”,疏远 10

7、今世近习之请行

远战求安之人;

10

8、奸财货贾得用于市

投机的商业活动;施行 10

9、则耿介之士寡

光明正大

110、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

通“藉”,凭借 1

11、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

整;惑乱

1

12、而贰人主之心

不专一,使动 1

13、为设诈称

通“伪”,虚构事实;说谎弄假 1

14、而遗社稷之利

丢掉,不管 1

15、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

搜刮尽; 接受;请托 1

16、修治苦寙之器,聚弗靡之财

粗劣;有毛病;奢侈挥霍 1

17、而侔农夫之利

通“牟”,谋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的和鸣声;水中的陆地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好的样子;品德好;配偶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一种水草;顺水之流而取

4、寤寐求之:

睡醒; 睡着

5、寤寐思服:

6、辗转反侧:

转动;翻来翻去

7、琴瑟友之

亲爱

8、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0、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1、有蕡其实:

12、其叶蓁蓁:

13、采采芣苢:

14、薄言有之

15、薄言掇之:

16、薄言捋之

17、薄言拮之

18、薄言撷之:

19、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0、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1、静女其孌,贻我彤管:

22、彤管有炜,说懌女美:

2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24、汎彼柏舟

25、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26、之死矢靡它:

27、不凉人只:

28、实维我特:

29、之死矢靡慝:

30、怋之蚩蚩,抱布贸丝

31、来即我谋:

32、送子涉淇:

33、匪我愆期:

34、将子无怒:

35、乘彼垝垣:

36、泣涕连连

37、尔卜尔筮:

38、以我贿迁:

39、其叶沃若:

40、无食桑葚:

41、无与士耽:

42、不可说也:

43、其黄而陨:

4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选择

少壮的样子;花盛的样子

这;女子;出嫁;

和顺,使动;泛指夫妻儿女昌盛大的样子

树叶繁盛的样子 茂盛鲜明的样子 取得 摘取

成把的顺着茎采下 手提着衣襟兜着

把衣襟掖在带间兜着

美;美丽

等候 挠;走来走去 娇美;赠给

红而有光;喜欢; 通“馈”,赠给;刚长出的茅; 确实;与众不同 漂浮;

发下垂的样子; 配偶 至; 通“誓”; 没有; 同“他”,别的 相信 配偶 通“忒”,更改

忠厚的样子;

币;

交易,买 就 渡 错,过 愿

登;毁坏;墙 泪;流泪的样子 用蓍草的茎来占卦 财物

润泽的样子 桑的果实

未婚男子的通称;沉溺在欢乐里 通“脱”,解脱 落下

往;受穷

4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水大的样子;

浸湿

4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差错;不专一

4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无;反复,改变

48、靡室劳矣:

没有;家务劳动

49、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 50、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顺心,横暴

51、咥其笑矣:

笑的样子;讥笑

52、躬自悼矣:

自身;伤心

53、及尔偕老

同;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54、隰则有泮:

水边

5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扎;快乐;温和

5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诚恳的样子;违反,变心

57、亦已焉哉

罢了,算了 60、七月流火:

向下行

61、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大风触物的声音;凛冽; 6

2、何以卒岁?

终了

6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农具;脚

64、同我妇子,饁彼南畂:

女人和小孩子;送饭;田地 6

5、春日载阳:

开始;天气暖和

66、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大;循,顺着……走;小道 6

7、爰求柔桑:

于是

68、春日迟迟:

日光充足 6

9、采蘩祁祁:

众多 70、殆及公子同归:

只怕

71、以伐远扬:

长得长而高的枝条 7

2、猗彼女桑:

小,柔

73、八月载绩:

开始;拧成麻线准备织布用 7

4、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则;大红;很;鲜明 7

5、四月秀葽:

植物开花 7

6、十月陨蘀:

草木的叶落地

77、载缵武功:

则;继续;田猎之事 7

8、言私其豵:

一岁的猪,这泛指小兽 7

9、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腿;振翅发声 80、八月在宇,

屋檐,指屋檐下

81、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穷究;堵塞;

朝北的窗户;涂 8

2、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算是; 更改年岁,指过年;居住 8

3、七月亨葵及菽

煮;豆 8

4、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85、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求;长寿

86、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

摘下;葫芦;拾取;麻的种子

87、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

苦菜;拿……当柴; 给……吃,养活 8

8、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菜园;

89、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集中;服役;室;事 90、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往;夜里;搓;绳 9

1、亟(jí)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急;登;

92、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好像;山中弯曲处; 把……当成带子

93、既含睇兮又宜笑,

微微斜视

含睇(dì):脉脉含情地看;口齿美好适宜于笑; 9

4、子慕予兮善窈窕

好的品行;美好的样子 9

5、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跟随,使动;毛色有花纹的野猫;编织 9

6、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给

97、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竹林;始终;道路难走; 迟到 9

8、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突出地;飘动的样子

99、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深远的样子;黑暗的样子;阴暗 100、留灵修兮儋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等待;忧愁;晚;同“花”,认为年轻 10

1、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乱石堆积的样子;蔓延的样子 10

2、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惆怅,失望; 10

3、思公子兮徒离忧

白白地;

10

4、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大;专一;动荡不得安宁;罪,指遭罪,受苦 10

5、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正当;农历二月 10

6、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沿着……走; 10

7、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悲痛;

10

8、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里巷之门,指故居;远的样子;到尽头 10

9、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船桨;举起;犹豫

110、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叹息;泪;泪落纷纷的样子;细雪粒

1

1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有所牵挂的样子;同“渺”遥远的样子;脚踏地 1

12、顺**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于是;漂流无所归宿的样子;旅客,流浪者 1

13、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乘;快速的样子;止,停下来 1

14、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放下 1

15、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漂泊 1

16、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片刻; 1

17、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水边

1

18、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水中高地;姑且 1

19、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土地广阔;侧,畔

120、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面对着;大水茫茫望不到边际的样子;到……去 1

21、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通“厦”,高大的房屋;废墟 1

22、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困苦;失意的样子;悲伤

1

23、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表面上;美好的样子;实际上;弱 1

24、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忠厚的样子;同“障”,挡住 1

25、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逼近

1

26、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心里有所蕴积而不善表露;美 1

27、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小步走的样子;远 1

28、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平民百姓;推举选择

2、又不能治生商贾

谋生

3、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通“尝”

4、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厚食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最终

6、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7、竟漂数十日

8、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使动,自己养活自己;可怜;献

9、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你;内心;

10、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当众;

拼死,不顾性命;

通“胯”,两腿之间

11、蒲伏:同“匍匐”,爬

12、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

通“麾”,大将之旗,麾下即部下

13、数以策干项羽

谋求

14、信亡楚归汉

从……逃出

15、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犯罪;判罪;依次

16、信乃仰视,适见滕公

正好

17、上不欲就天下乎?

成就

18、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意动

19、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授官,任命

20、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辈;道亡:半路上逃走

2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揣测

22、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使动,把此事报告给汉王

2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假如;

没有……的地方;

如果;

24、顾王策安所决耳

只不过

25、王计必欲东

打算

26、吾为公以为将

因为

27、设坛场

土台

28、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谦让,谦谢;于是

29、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表敬,请允许我

30、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满怀怒气;发怒的声音;瘫痪

31、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任用委托;只是

32、言语呕呕

和悦的样子

33、印刓敝

磨去棱角;损坏

34、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亲近喜爱之人;封王

35、特劫于威,彊耳

只是;强迫;勉强

36、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在…….建都

37、今大王诚能反其道

果然

38、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以……的名义;使……跟随;击溃

39、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

骗降;掩埋 40、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恨;

41、秦民无不恨者

遗憾

42、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征召晓谕的文书

43、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请求

44、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劝说,降

45、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

多,聚众很多;堵塞

46、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

增加

47、禽夏说阏与

擒获

48、新喋血阏与

通“蹀”,践踏

喋血:踩着血走,血战

49、臣闻千里馈粮

50、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打柴;打草;烧饭;

久,指经常

51、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并;两轮间的距离

52、从间路绝其辎重

偏僻抄近的小道

53、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通“疲”,疲惫

54、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轻易

55、韩信使人间视

暗中观察

56、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军队停下住一夜;

停下来过夜

57、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隐蔽

58、必空壁逐我

军队的营垒

59、令其裨将传飧

食物 60、今日破赵会食

集合吃饭 6

1、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通“佯”,假装 6

2、赵已先据便地为壁

63、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

天大亮;竖起 6

4、大战良久

很 6

5、军皆殊死战

66、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悬赏征求

67、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呈献;结束;皆 6

8、兵法右倍山陵

背对着 6

9、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最终 7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抚爱

71、其势非置之死地

非…….不可

7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假如;难道 7

3、何若而有功?

7

4、何足以权大事乎?

7

5、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

7

6、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

7

7、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

7

8、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

7

9、情见势屈,旷日粮竭

80、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8

1、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8

2、然则何由?

8

3、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8

4、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

85、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

8

6、使喧言者东告齐

8

7、宿传舍

88、以麾召诸将

8

9、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

90、伏轼掉三寸之舌

9

1、罢备汉守御

9

2、汉兵远斗穷战

9

3、详不胜

9

4、信遂追北至城阳

9

5、南边楚

9

6、”张良、陈平蹑汉王足

97、相与戮力击秦

9

8、熛至风起

9

9、迫西山而不能进者

100、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10

1、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10

2、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

10

3、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10

4、案齐之故

10

5、怀诸侯之德

10

6、奉项婴头而窜

10

7、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

10

8、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10

9、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

如何,怎么样 权衡

坚持;交托;依从

从早晨到食时

困,使动 多费时日 降;分量 私下里;错 遵循 安定

犒劳;

醉酒,使动;

向着八寸;显露 诡诈

驿站供行人住宿的房舍 指挥

只不过;密使;难道 摇,鼓弄 撤退 极,尽 “佯”,假装 败 靠近踩 合力 火花迸起近,挨近

疲;怨;

动荡不安的样子 结盟; 剖开;献出 回声 据有

安抚;以 后脖子;环绕 利益 考虑

迹象;关键

110、不可乱以言

惑乱

1

11、夫随厮养之役者

顺从;劈柴养马的隶卒 1

12、阙卿相之位

1

13、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踟蹰,徘徊不前 1

14、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通“噤”,嘴闭着;哑巴 1

15、已详狂为巫

后来;

假装疯癫 1

16、为德不卒

终 1

17、故忍而就于此

成就 1

18、信初之国,行县邑

巡视

1

19、居常鞅鞅

失意的样子 120、信尝过樊将军哙

访问 1

21、大王乃肯临臣

1

22、各有差

1

23、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1

24、人言公之畔

1

25、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1

26、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1

27、恐其党不就

1

28、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

1

29、乃为儿女子所诈

130、遂夷信三族

1

31、秦之纲绝而维弛

1

32、且天下锐精持锋

1

33、顾力不能耳

1

34、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1

35、然乃行营高敞地

1

36、则庶几哉

1

37、而天下已集

1、白虹贯日

2、信不谕两主

3、左右不明

4、是以箕子阳狂

5、,而后楚王、胡亥之听

6、何则

7、藉荆轲首以奉丹事

8、以却齐而存魏

9、岂移于浮辞哉

10、范雎拉胁折齿于魏

11、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

12、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1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14、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

15、则五伯不足侔

16、捐子之之心

17、不可以虚辞借也

18、禽劲吴而伯中国

19、见情素,堕肝胆

居高视下

高低不齐

避,使动

通“叛”

通“第”,只管

罪犯

通“倘”倘若,万一

欺骗

小女子

纲上的大绳,用来张纲的;系车盖的绳 利,使动;

利刃

只不过

赦免;解除

差不多

和, 指太平穿过; 意味兵丧、君位变化 明白,使动 指对方

通“佯” 把……放在后边 为什么 借

退

改变

折断 丢弃;持 结党

熔化;毁:谗言 牵制;束缚 相等 弃

凭借;达到 强大

表现出;通“愫”,真情;

20、假圣王之资乎

借;能力

21、,要离燔妻子

22、众莫不按剑相眄者

斜视

23、蟠木根柢,轮囷离奇

树根;盘绕屈曲的样子

24、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雕饰

25、故有人先游

宣扬,举荐

26、树功而不忘

遗弃

27、虽蒙尧、舜之术

才干

28、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

走上……的老路

29、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作用

30、不夺乎众多之口

强行改变

31、周用乌集而王

像乌云一样

32、以其能越拘挛之语

超出;固执

33、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光明;宽广

34、牵帷廧之制

近臣妻妾;制约

35、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

同“皂”,牲口槽

36、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

服饰端庄整齐

37、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

远大之度,气度;笼络

38、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

湖泽

39、报任安书

答 40、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仆人

41、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先生;从前;事

4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情义;诚恳;怨;

43、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通“疲”,弱,无能; 劣马

44、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

只是;污秽;指责;愁闷

45、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身体

46、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47、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

正遇上;繁琐的事物

48、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匆忙急迫的样子;同旨,心意

49、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负;深; 满; 靠近50、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

迫近

51、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烦闷;使动,告知

52、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遗憾

53、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时间久;责怪

54、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

信;凭证

55、取与者,义之表也

表现

56、立名者,行之极也

品行;

57、诟莫大于宫刑

耻辱

58、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并,放在一起;计算

59、事有关于宦竖

宫廷供役使的小臣 60、仆赖先人绪业

余业 6

1、上之不能纳忠效信

献出

62、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

供职军队;拔取

63、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

成;苟且;合于时; 验证 6

4、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

夹杂 6

5、不以此时引维纲

国家法令 6

6、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

下贱;竟然 6

7、仆少负不羁之才

怀;不受拘束 6

8、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贡献;环绕;即宫禁之中 6

9、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

了解 抛弃 以求亲媚于主上

爱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竟然 趣舍异路

趋向;取舍 取予义

符合道义

恭俭下人

恭敬有礼;约束不放纵 以徇国家之急

献身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出于……的考虑 随而媒孽其短

把……发酵 举引弓之民

发动 沬血饮泣

洗脸

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盛了酒的爵 后数日,陵败书闻

上达 见主上惨凄怛悼

悲伤

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献上;忠诚的样子 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适当的机会 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暴露

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

旨,意思;推崇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宽慰;怨恨 以为仆沮贰师 毁坏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忠诚恭敬的样子,列举陈述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欺骗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

财货 深幽囹圄之中,

禁闭;监狱 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

败坏

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相次,随后;深深地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

天文; 祭祀时赞辞的人 倡优蓄之 领唱者;以身体、表情、语言逗人乐的“柔人”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 同等看待

只是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平常 用之所趋异也

向 其次不辱理色

脸面

其次诎体受辱

弯曲身体

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戴上;伽;绳;遭受;杖;荆条; 其次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绕 幽于圜墙之中

牢狱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触;怕;喘息 具于五刑

判罪 系狱抵罪 判罪 权倾五伯 超过

以稍陵迟 因此;渐渐;衰颓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慎重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绑犯人的绳子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耻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通“磨”,损,消亡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卓越 仲尼厄而作《春秋》

困 思来者

使。。。思

乃如左丘无目,

至于 思垂空文以自见

流传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散佚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规律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探究 草创未就

初稿 藏之名山 藏书府库 虽万被戮 受辱

身直为闺閤之臣 仅,不过;内室,女子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吧;乖戾;剌谬:违背 以通其狂惑

达,表达 曼辞以自饰 美

第14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漢語教案(第二學期)

1.

什么是古代汉语?

2.

古代汉语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回答:古代汉语含义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大致包括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2)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对象。

基本内容(学习的内容):音韵(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训诂、修辞、工具书、文化常识等。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字、工具书两部分通论知识,及两单元文选。音韵学比较特殊,我们院里单开选修课,所以这里不讲。我们本学期主要讲授词汇学、语法学、古书的注解等通论知识,再加上几单元的文选,限于课时讲不到的就需要大家自学。

词汇学 推荐书目:

1.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2.赵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4.

3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什么是词和词汇?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说: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与语音、语法一起构成语言三要素。三者中词汇发展变化是最快的。最近一段时间,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如:给力、宅男、剩女、达人、苹果、笔记本、PK、OUT、萌、雷人、屌丝、微博、博客、悲摧、坑爹、吐槽、正能量等等,语音语法到并没有发觉有多大变化。由此我们想象一下,中国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变化该有多么大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古文,主要还是词汇在作怪,不懂。那么古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起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先从形式构成上看一看。给大家看一段古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此文为上古作品,共52字,只有“长勺”、“ 败绩”为复音词,其余皆为单音词。若将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复音词就会大大增多。就像一本《聊斋志异》翻

1 / 16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语的词汇构成上的最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复音词(多为双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就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书面上基本就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词。 复音词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一个词,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记录一个词。

拿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复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克(古)——战胜(今)

师(古)——军队(今) 2.给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变成现代双音词。 虎(古)——老虎(今)

杯(古)——杯子(今) 3.利用古代两个同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儿(古)、子(古)——儿子(今)

喜(古)、欢(古)——喜欢(今) 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有时虽与现代汉语复音词形式上完全一样,但二者内部结构并不相同,表达意思也不同,应细心辨别。如: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 (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 城市,此处为两个词,城,指城市。市,动词,做买卖。

母亲,也为两个词。母,指母亲。亲,指亲自。(句意为袁绍的母亲曾亲自充当过别人的婢仆,袁绍实在是出身低贱的人)

妻子

地方

古汉语词汇特点二:古汉语词汇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复音词。复音词中值得注意的有: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 1.重言词

又称迭音词,如:斤斤

离离

昏昏

昭昭。如:

2 / 16

· 周颂 ·执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尽心下)

(第一例子句意为:周王朝从周成王、周康王起,有了四方,成为大国,两位君主非常英明。“斤斤”指形容明察的样子。成语“斤斤计较”也为此意。这与“斧斤”“斤两”的斤无关系。第二例子中“离离”形容繁盛茂密。这与离别的离无关系。第三例大意:贤能的人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使别人明白;而今天的人教导别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用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白。)

2.联绵词

又称连绵词、连语。它是由两个字、两个音节,只有一个语素,一个意义的单纯复音词。如: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 秋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 ·桃花源记)

(第一例中:旋,掉转。若,海神。望洋,指形容抬头仰望的样子。非仰望海洋的意思。

第二例中:仿佛,指表隐隐约约的样子。) 关于联绵词还有两点应注意:

一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往往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或者“叠韵”(又称迭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如:

双声联绵词:踌躇(犹豫的样子)、参差(长短不齐)、流离(转徙离散) 叠韵联绵词:飘摇(飘荡)、须臾(片刻)、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定) 二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两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所以古代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如:

望洋,也可写作望阳、望羊。 踌躇,也作踟蹰、踯躅。 匐匍,又作扶服、扶伏、蒲伏。 彷徨,也作方皇、旁皇、房皇。 扶疏,也作扶苏、扶胥 犹豫,也作犹与、犹预、由豫、由夷、犹夷

3.同义复词

3 / 16 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它地方它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

齐王闻之,群臣恐惧。(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 颜渊) 吾甚恐。(孟子 ·梁惠王下)

(恐惧,由恐与惧两个词素组成,而恐、惧又可以独立运用) 4.偏义复词

指一个双音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词素构成,但这个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如:

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干宝· 搜神记)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攻上)

(第一例大意:可怜世上的妇女劳苦不停,让她们每逢九月九日休息一天。作息,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但意义只取“作”。第二例园圃,园指种树的地方。圃指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又如古代“利害”指害,“成败”指败,“缓急”指急。

当然是否为偏义复词,还要具体分析上下文才能确定

5.固定复词与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

固定复音词,是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天下”“公子”“败类”“爪牙”“怠慢”“寡人”“陵园”等,这类复音词虽是两个字的组合,但它们既经组合之后,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它只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而不是两个字意义的相加。如“陵园”,原指帝王的坟地,并不是山陵和花园的意思。 加词头的复音词,如“有周”“阿母”“阿爷” 加词尾的复音词,如“惠然”“率尔”“沃若”

这一类复音词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如“有周”,就是周王朝,不能认为是“有一个周朝”。

(惠然: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诗经 邶风终风》

:“终风且霾(mai阳平),惠然肯来。”

率尔:表示轻率。《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应对。”

沃若:1.表示润泽貌。《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 / 16 沃若,调柔也。)

以上即从词的形式构成上看,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比较)。接下来我们再从词的意义上看看古汉语词汇的变化情况。

二、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含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意义,即只能追溯到造字时的意义。造字之前的意义。即词的原始意义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早期的词语产生时,未必有相应的汉字,这时其意义为词的原始意义,等到产生相应汉字时,这时相应造的字的意义未必还是此词的原始意义,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意义可能已经变化。)所以词的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二者一定要区别开来。

(我:

象形字,像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今只指第一人称代词。 本 ,本义是树木等植物的根部。)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两方面)

A、根据字形分析 B、找出相应的古代文献相证明 例如:向 州 道

朝 解 勤

向:,本义指朝北的窗子。《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塞向jin

户”,塞好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州,本义指水中陆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道,本义指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诗经》“道阻且长。” 朝,本义早晨。《论语· 里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本义指用刀或手分解牛角。《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勤,本义与力气有关关,指劳累劳苦辛劳。《论语· 微子》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雅释诂》与《说文》中都有“勤,劳也。”《左传》“勤而无所,必有悖 心。”

艺: 像人用手扶植或栽种秧苗 ,本义指种树或栽植秧苗。《诗经· 唐风》有“不能艺黍稷。”

2.词的引申义

5 / 16 )含义及分类: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的引申义。根据其与本义的远近关系,又可以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2)词的引申义的方式(又称形式)

A、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上看,引申义可分为三种 第一,链条式引申

又叫连锁式。是线条式的,直线式的,一环套一环的。 如,朝本义是早晨。它的引申方式为: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及,本义指追赶上。它的引申方式为:追赶上→到达,达到→ 比得上 出,本义指从土坑、洞穴等之类地方走出。 →出生、长出→ 显露、出现 驱, 本义指赶马,→赶车→驱赶各种动物。 亡,

本义逃跑,→消亡、灭亡、丢失→死亡

第二,辐射式引申

如,节(節)习

由“节”的本义竹节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有:木节、关节、节制、节气、节日、节奏、节操等。

由“习”的本义鸟练习飞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复习、习惯、学习等。 由“北”的本义两人相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人体背部、败逃(败北)、北方等。 由“引”的本义开弓射箭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拉、引导、延长伸长、后退等 第三,综合式引申(又称混合式引申) 如,当

B、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上看,引申方式可分为三种(有人称为词义引申规律)

第一,从个别到一般

如, 江 河

雄雌

江、河,本义就指长江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

6 / 16

皮,本义指兽皮,后泛指一切动植物等表层组织。

匠,本义指木匠。庄子中有“匠石(指一个叫石的木匠)运斤成风。”早期陶匠就叫陶,铁匠称为冶。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都可以叫匠。 达,本义指道路通畅,后引申为一般的通畅。 第二,从具体到抽象 如, 道

道,本义道路,后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又引申为抽象的学说、道理。 理,本义指对玉石进行加工,后引申为道理、理由等。 采,本义指用手采摘植物的叶茎,后引申为抽象的采取、采集。 承,本义指双手捧着,后引申为承接、承担。 第三,由实词到虚词 如,因

因,本义指车垫子,后写作茵,后引申为动词指依靠,凭借,后又引申为副词就,再引申为介词因为,由于。

被,本义指被子,引申为动词蒙受,遭受。又引申为介词表被动。

3.词的假借义

指由于语音方面音同或音近而借用过来的意义,包括六书中的假借和一般的通假.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意义上无任何联系,只是语音上的关系。它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如,亡

亡,本义逃走,后假借为无。《论语》“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然,本义指燃烧,后又用作代词表这样、那样。 果,本义指果实,后又表示副词果敢、果决。

7 / 16

知道了假借义与词义的关系,那么学习词义,我们只要抓住本义和假借义。

4.研究词义引申发展的用处

1)可通过对个体的分析,理清词义引申规律,看到词汇内部发展规律; 2)对编写工具书有利,可使读者对词义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但是按照此标准,目前还没有一部古汉语工具书达到)。

《辞源》《汉语大词典》算是目前编纂比较好的字词典,但仍有许多不理想之处。举《辞源》中的例子,如,穷(窮)

所列出的义项为:a.极,尽。b.动词,表尽头。c.寻究。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f.假借为躬。

如此罗列这些义项,让读者不知它的意义内部是如何引申发展的,层次不清晰。 理想的应能划分好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义,第二层为引申义(包括直接和间接引申义),第三层为假借义。 以此标准,“穷”的义项可以这样列: 第一层本义:a.极,尽。

第二层引申义:b.动词,表尽头。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b.d为直接引申)。由b引申出c.寻究。由d引申出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 第三层假借义:f.假借为躬

接下来分析一下古今词义异同情况。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相同部分 1)最基本的单音词

这些词从古至今词形词义都相同,它们是古汉语词汇最核心的部分,具有一定稳定性,这才使今人还不至于觉得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隔阂过大。如:人手口一二三日月星土山石水火马牛上下左右东西大小黑白哭笑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许多双音节的联绵词

8 / 16

如:彷徨、仿佛、犹豫、参差、倜傥、窈窕、踊跃、蹉跎、仓卒、逍遥、匍匐、望洋等(倜傥:洒脱不拘束。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蹉跎:把时光白白耽误过去。

望洋:1.仰望貌。如,望洋向若而叹。2.眼睛迷茫的样子。

美轮美奂:也做美仑美奂。此成语本用于形容高大雄伟的建筑物。此成语出处戴圣《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指出发去祝贺)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形容高大壮大。奂,形容众多盛大的样子。) 3)词义同,词形异

古今词汇发展趋势:单音节→双音节

妻——妻子

燕——燕子

虎——老虎

一——第一

鼠——老鼠

师——老师

2、不同部分

1)古今词义相差大的词汇

如: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该,具备,具有,作动词,与现代汉语差异大,现代汉语“应该”是副词。 如:粪,古汉语中有“粪除”一词,粪,当除讲。粪,本来指人拉稀,拉肚子。后衍生出清除之意义。 2)已经被淘汰的词汇

这类词现在也不用,如,

bei去声,指二岁牛。

犙,san阴平,三岁牛。

fei去声,本义指狗发怒,引申为发怒。 3)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词不好把握,需要细心。如,

赴,现代汉语指前往、去,从甲地到乙地,位置的移动。古汉语也表示位移,如 赴汤蹈火

共赴国难

共赴黄泉(往往都指去的地方不好)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史记·屈原列传》

9 / 16

如“两会代表赴京开会。”

再,上古指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表示动作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重复。复,在上古不表示数量,只是表动作的重复。下面的句子不能随便翻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此句中的“复”,不能用“再”代替,就是因为上古二者意义不同,不能用“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会产生误会。

给,如:孟尝君给其食用。(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句中的“给”如理解为给与(给予),这样似乎也能讲得通。实则不对。这里应理解为供给。理解为给与(给予),之所以能讲得通,一则因为现代的给与的意义就是从古代供给意义发展来的,故二者有相同之处。二则因翻译为给与也能适应上下文。但却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 (读音问题:复习

比较

质量

蓦然回首

室,只读shi去声。处:1.chu上声 处女 设身处地 相处 处理 惩处处以徒刑2.chu去声住处各处办事处 学工处)

劝,上古为鼓励勉励之意,后来汉魏后才有了规劝,劝解之意。 “劝学

以劝事君者”理解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劝。

南师大前几年的一道考研题就是此题目,留作作业。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对此话如何理解?

那么如何对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呢?

四、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分析 1.从词的范围上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10 / 16 工成器的过程。后来意义发展扩大。治理,可以治理各种事物。如治理国家、河流等。

布,古指麻织品,今指棉麻等织物的通称

皮,古一般指兽皮,今则指一切动植物体的表层组织。

国家,国,诸侯统治区。 家,卿大夫的统治区。现代国家为一个偏义复词 江、河,由专指长江黄河扩大到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缫(SAO,阴平)线之中,非其罪也,……以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古代无性别差别,可指男孩子或女孩子,现专指男孩子。

坟,古代指一切高土堆,现在只指坟墓。 丈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今指岳父。

宫,秦汉前泛指一切房屋建筑,秦汉后专指供帝王居住地方。 瓦,古代泛指一切烧制的土器,现在指建筑材料。

谷,古代指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五谷(黍稷稻麦菽(豆))。现在主要指粟,去皮为小米。谷子。 3)词义范围的转移

指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的转移。

牺牲,古代指祭祀时的祭品(三牲、太牢、少牢)。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或权益。

脚,古义指小腿,今指足。 股,古指大腿,今指屁股。

狱,古指诉讼(司法程序的前一段),今指入狱,服刑,牢狱。 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

烈士,古指有远大志向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

11 / 16

: 2.从词义的色彩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的轻重色彩

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愤,指想求通未得,不发,指想说而说不出)愤,古指郁闷愤懑。今指愤怒,今义重得多。 恨,古指遗憾,今指怨恨,语义比古代重 。遗恨终生

贼,作名词时,古指犯上作乱。乱臣贼子。今指小偷,语义轻了。

感激,古代指心理情绪波动大,有感激至死,感激涕零。今指感谢,语义变轻。 诛,古指责备,今指杀。 疾与病

饥与饿 2)词义的褒贬色彩

爪牙。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锻炼,“锻炼之臣,持心近薄。”(后汉书· 韦彪传)古代为贬义词,指玩弄法律,不持公正之心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现在是褒义词。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 报任安书)下流,指地位低微。为中性词,今贬义。

卑鄙,古指地位低,中性词,今指品质低下,为贬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 ·出师表)谤,古代中性词,指议论,今指诽谤,贬义。

五、同义词 1.同义词的含义

指同一语言共时层面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必为“同一语言共时层面”,否则不成立。如,偷和窃

吃和食

贫与穷

偷和窃,二者现代汉语同义。古代先秦时偷不是小偷,而指苟且,马马虎虎。如苟且偷生。窃先秦时才指偷盗,即二者上古不同义。汉代以后二者才同义。 吃和食,南北朝前,吃指口吃。南北朝前吃东西的含义用“食”表示。后来二者逐渐同义。

12 / 16 ,二者古代不是同义词。贫,指缺乏衣食钱财。穷,指生活困难或不得仕进。而贫的反义词为富。穷的反义词为通、达。

购与买 二者现代为同义词,古代不是。购,古意指悬赏征求,后来有重价收买之意。以上两种意义与买的意思不同。

颈与项,颈,指脖子的前部。项,指脖子的后部。二者现代同义。 2.同义词分类 1)普通同义词

指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这类没有语音上的联系。 征、伐、侵、袭

春秋时期,都指军事战争。征,指上级对下级的战争行为,有褒义。伐,是中性词,有钟鼓,有理由的战争。侵,有贬义,不正义,无理由无钟鼓,不宣而战。袭,指秘密的战争。 遭、遇、逢

三者在遭遇的意义上为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表示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于不幸的事。(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 适、之、往

往常不带宾语,为不及物动词。其他可以,为及物动词。 杀、戮、弑、诛

杀,中性词,就是一般意义的使失去生命,杀害。弑,古代专用指臣杀君、子杀父。即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赵盾弑其君)。用戮字时往往含有一种残害无辜意味。(屠戮

我戮之不祥)

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 2)方言性同义词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大多表示同一事物用不同词汇表达,只是因为方言不同造成,这里甚至可以说是等义词。对同一含义用不同方言来表达,这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注意到了。如:汉代扬雄《方言》

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wu阴平)兔”,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如,《孟子》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13 / 16

huo上声)”(夥与多为同义词外,在作量词上与“伙”为异体字)

如:吴语区:月亮——亮月(吴语)

冰棒——棒冰(吴语)

普通话与方言: 红薯——地瓜、山芋

舅妈、舅母——妗子

姑妈——姑姑——娘娘(上海)

奶奶——婆婆——阿娘(上海) 3)音近义同的同义词

指同源词。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义相同或相近往往有共同的来源,称为同源词。

坪、萍、枰、评

笼、篓、篮、箩

狗、驹、羔

坪、萍、枰、评:几个词读音都有相同音素。意义也共同来源。坪指高而平的土地。萍指贴在水平面的浮萍。枰指围棋盘,平的。评指评论要公正,即平正,在同一平面、标准上评论才能公正。

笼、篓、篮、箩:几个词声母都有l,意义都指竹制品。

狗、驹、羔:这三个词古音同,都为g(句),意义上都有小的意思。狗指小犬,泛称狗则用犬。驹指小马。羔指小羊。 3.如何辨析同义词

古代同义词丰富,彼此关系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对正确理解古书很有帮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六个角度)来分析。 1)所指事物的形状或质地不同 门、户——大的门叫门,小的叫户。

模、范、型——凡是铸造的模式,土制的叫型,木制的叫模,金属铸的叫范。 2)行为方式或情态的不同

矜、伐——自以为有才能,叫矜。自以为有功劳,叫伐。

哭、泣、号、啼——哭,古意是有声的哭。泣,是无声的哭。号,是带言语的哭。啼,指放声大哭。

视、观、察、望——视,一般指看近处的东西。观,是有目的地看。察,是仔细的看,看清楚。望,是向远处看。

14 / 16 ——执,表示把东西拿紧,把事物掌握牢固。秉,表示一只手从旁边拿着一种有把的东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操,表示拿的稳、掌握得熟练。持,古意是用手从下向上托扶着物体,意在保持、维护其平稳。握,总是指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

3)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前者指一般的病。后者古意指生了重病。

饥、饿——前者指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吃不饱。后者指完全没有东西吃,常常是濒临饿死的意思。

行、趋、走——行,指一般的走。趋,指小跑。走,指现代的跑。三者明显速度不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褒贬、一般感情)

周、比——古代都指与人亲厚团结。但周指以忠信为基础的团结。而比指不讲仁义的团结。有褒贬之分。(左传祁奚荐贤:立其子,不为比bi去声。) 征、伐、侵——古代都指军事战争。征,含有褒义。伐,中性词。侵,含有贬义。 妇、媪——古代均表老年妇女。但媪为敬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妇则指一般老年妇女(杜甫·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笑、哂——都表示笑。前者指一般的笑。而后者则指带有轻视色彩。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聪明 狡猾

5)使用条件或语法功能不同

聆、听——都表示听。但使用范围不同。听,用耳朵听声音,范围广。(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而聆指倾耳细听,用于庄重场合,范围较窄。(张衡· 思玄赋——聆广乐之奏兮。)

之、适、如、往——古代都指去,到。但仔细查看发现,上古往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其它三个可以。现代汉语都可以带宾语。

耻、辱——作为动词,都表耻辱。但耻常表意动用法,而辱常用作使动用法。 言、语——都表说话。但言,指主动陈述,一般不带宾语。而语,则是与人谈论,告诉别人,常带表示说话对象的宾语。(言曰:

语之故)

15 / 16 )用于泛指和特指不同(教材P92)

有些词,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同义词连用时,用的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用的是特指意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泛指叫作浑言,对特指叫作析言)

恭、敬——二者为同义词,如果它们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如《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这里恭特指外貌。敬特指内心。但如果泛指,意义就无须区别,如《左传晋灵公不均》“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雁、鹅——雁,用于特指与鹅是有区别的。如《尔雅· 李巡注》“野曰雁,家曰鹅。”但如果用于泛指二者就没有区别。如《庄子· 山木》“故人命竖子杀雁而享之。”

浑言:也叫统言,散言。指意义相近或相对的两个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了说话方便,不妨看成两个同义词,叫浑言。它强调某一词群词义的共同点。 析言:但在两者对举时,为了把概念分别清楚,必看成两个不同意义,叫析言,也叫别言,对言,对文。它着重区别各个词的意义特点。

如恭敬:合在一起使用时,两个意义不必区别,若分开对举,含有“着重外表”和“着重内心”的不同。

第15篇:古代汉语论述题

论述题: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

“不”是副词,“农”活用为动词。

(五)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

“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

(六)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

(七)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

二、什么是被动句?其形式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被动句的类型:

A、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标志的被动句,是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只是意念上的被动。识别的方法要依靠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这种被动句有如下两种情形: 1.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例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2.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

这类情形若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是主动。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例如: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 这里的“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小役大,弱役强”四句话,都是被动句,而形式却是主动的。这可以从天下有道、无道上来考虑这里所谓“道”,是孟子———儒家的道。按孟子的思想,天下有道时,则德之小者役于德之大者,贤之小者役于贤之大者,这才是正常秩序:凭德、贤之大小。天下无道之时,则是凭力量,凭强弱,所以,力之小者、弱者,役于力之大者、强者,儒家是反对这种秩序的。必须这样来理解,才合孟子———儒家思想原意,而不能单从字面上、句式上去考虑。由此可见,判定句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时须从学术思想上来考虑。 B、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即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例如: 晏子聘于鲁。 (王充《论衡·知实》) 就动词“聘”来说,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被聘”的对象; “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

2.“为„„所„„”

这种被动句是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把“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所”字的指代作用已经弱化,“所”成为一个符号,可有可无。这种用法的“所”字不能译出。

“为„„所„„”是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例如: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就动词“禽”来说,“二子”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这个主动者是靠介词“为”引进来的,“为”可译为“被”。“所”字用在动词“禽”之前,指代动词涉及的对象(即被动者),这种指代作用已经弱化,因而也不能译出。

在这种被动句中,有时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不用“所”字指代这种用法的“为”字都可译为“被”。例如: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在这种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中,有时这个主动者隐而不提,这时介词“为”只表示被动。例如: (1)父母兄弟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例(1)中的动词是“戮没”,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谁戮没)并未出现。 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也译作“被”。例如: (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为”、“所”紧紧相连,放在动词“虏”的前面,表示被动。 3.“见„„于„„”

这种被动句是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的,同时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主语“吾”是被动者,在动词“笑”之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笑”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

如果主动者是不必言明或不可言明的,便可只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即“见”从不直接用在主动者的前面。如果需要指出主动者,则必须用介词“于”引进。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述例句中“见”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这种情况的主动者通常是不可言明或不必言明的。

4.“被”字在汉代已经发展为表被动的词,在文言文中偶有所见。例如: [晁]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被”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中的句式基本上相似,但在古汉语中却不常见。

三、什么是古汉语的倒装句?主要有几种形式?举例说明

倒装句:

古今汉语的词序不一致的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A、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如上所述,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B、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如:

(1)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2)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唯利是图。 (=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2)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C、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D、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3、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16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

一、二两册、第

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

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

一、第

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通论及第

五、第

六、第七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绪论0.5周 2课时

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第一单元5周 20课时

(一)文选部分

共选《左传》中的文章10篇,计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晋归楚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其中标有※号者为精讲篇目,其他为一般讲读篇目。(下同)精讲篇目要求解释字词,疏通文句,做到字字落实。对于句中涉及到的虚词用法及各种语法现象也要予以注意。一般讲读篇目可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发现问题,然后予以指导。

(二)通论部分:包括四小节,现分述如下。

1.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经籍籑诂》、《经传释词》、《词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等。要求学生掌握每本辞书的内容、特点、检索方法以及可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等。并会使用这些辞书。

2.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有三种情况:全同、迥别、微殊。要特别注意微殊情况,并能利用工具书来了解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学古代汉语,一定要树立古今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

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与单纯联绵词。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分辨。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词义引申与词义更替是不相同的。词的本义十分重要,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个词的纲。一般凭借字形和文献材料来了解词的本义。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了解词的本义的方法,并能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思考题:

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

第二单元5周20课时

(一)文选部分

共选《战国策》中的文章6篇,计有※《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

(二)通论部分

1.汉字的构造:主要讲述六书的有关知识,了解、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形声字的意符及部首的作用。

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三种字都属于古书中形 体有分歧的字。通过讲授,使着重掌握这几种字的不同特点,并了解这几种字在古书使用的情况。

以上两部分通论都是有关文字的知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来说,不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在古文中使用情况是不行的。所以,应在文选的讲读中将这些文字知识贯穿进去,使学生切实掌握。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六书”的认识。

2.形声字的意符与部首有什么不同?

3.谈谈古今字、异体字与繁简字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5周20课时

(一)

(一)文选部分:

包括《论语》与《礼记》。《论语》共计18篇:《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顔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共计7篇:《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

(二)通论部分:

共包括四小节,都是有关古代汉语句式的问题。在语言知识方面属于重点。应让学生切实掌握,并能据此分析文选中的句子。

1.判断句,也字: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因此,对判断句中出现的“是”、“乃”、“即”、“非”、“为”等字的用法要有正确的认识。此外,对判断句的类型与作用,也要求学生掌握。有两种“也”,都属语气词。煞句的“也”字可分别用于因果句、叙述句、命令句、疑问句中。句中的“也”字可用于单句主词后、时间词后或复句中第一分句后,都是表示顿宕。

2.叙述句,矣字,焉字:叙述句即动词谓语句,应讲授以下四方面内容:A、双宾语句,尤其是动词“为”所带双宾语句;B、用代词“是”、“之”等复指的宾语前置句;C、行为数量表示法,又分一般表示与强调表示法;D被动句,又分为若干类型。“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主要是用于报告一种新情况。可以是现时的,曾经的,未来的,假设的,还可以表可能,及用于描写句、祈使句、疑问句中。“焉”是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可以指代处所与人物,或指代比较对象。有时“焉”是语气词。

3.否定句,否定词: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表示否定则必有否定词。否定句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和规律及几个重要否定词的用法。要结合例句帮助学生分析。

4.疑问句,疑问词:疑问句主要内容是疑问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应让学生掌握。疑问词又分两大类,即疑问代词与疑问语气词。疑句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钦)、邪(耶)、哉等。这些疑问词的用法要求学生掌握。此外,还有几种问的习惯句式,也应让学生了解。

思考题:

1.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类型?

2.古代汉语叙述句有哪些特点?“矣”字有哪些用法?

3.谈谈古代语常用否定词的用法。

4.古汉语疑问词分几种?各有何用法?

第四单元5周20课时

(一)

(一)文选部分

共选《孟子》中的文章10篇:※《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

期末复习考试(按教务处安排运行)。

(二)通论部分

1.词类的活用:此部分为古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正确加以辨认。其内容主要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代汉语的代词是一个相当复杂词类,许多词的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不同,要让学生切实掌握。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的“吾、我、予、余”,第二人称的“女、汝、若、而、乃”,第三人称的“其、之”。尤其是注意第三人称的“其”与“之”,二者在古汉语中有分别,“其”经常作定语,“之”经常作宾语。此外,“其”与“之”还可灵活运用。指示代词又分近指与远指。古汉语中常用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此外,象“之、夫、然、尔、或”等也较常用。其中的“或”

是一个无定代词,并不是选择连词。“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用法有二:一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二是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语气词“者”主要是表示停顿,又分几种不同情况。“所”也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其用法是组成所字结构,“所”的用法较复杂,应分条举例,讲解清楚。

思考题:

1.词类活用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2.“者”与“所”各有何用法?举例说明。

第五单元6周24课时

(一)文选部分

共选诸子散文14篇。计有:※《墨子·非攻》、※《老子》、《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及《庄子》中的※《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等。

(二)通论部分

1.连词,介词。这是古代汉语两种重要的虚词,在古文中出现频率很高。连词,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有:与、及、且、而、以、则、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是:而、以、则、然而、然则、虽然等。介词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四个词,即:以、于、为、之。

(2)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夫、其、惟(唯、维)”。词头、词尾主要有“有、其、言、于、薄、乎、焉、如、尔、然”等,句首句中语气及词头、词尾虽不是重点,但一些必要的知识也应让学生掌握。

思考题:

1.古代语常用连词“而”“以”“则”的用法各有几种?举例说明。

2.谈谈古代语介词“以”“于”“为”“之”的用法,举例说明。

第六单元5周20课时

(一)文选部分:

共选《诗经》中诗歌25篇。包括《国风》中的※《关雎》、《卷耳》、《桃夭》、※《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中的※《节南山》。《大雅》中的※《公刘》,《颂》中的※《噫噫》。

(二)通论部分

分两小节,都属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因学生接触较少,故成为学习的难点。应着重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并记忆、背诵—些重要的内容。此外,也要多加练习。

1.《诗经》的用韵: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韵,韵脚,韵部,合韵,叶韵等。其次,要了解《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即:A、韵在句中的位置;B、一章中所用的韵数;C、韵脚的相互距离。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再次,要了解先秦古韵的研究方法,并记住先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2.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双声叠韵部分需讲授概念,如:双声、叠韵、叠音词、联绵词等。另一方面要讲解“三十六字母”与“上古三十二声母”。并要求学生按顺序记住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二声母。古音通假部分,要讲授什么是古音通假,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即本有其字的假借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古音通假的原则,古音通假在训诂学上的应用,古音通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要读懂文言文,提高古汉语水平,了解古音通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一方面要从理论上讲透,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对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进行归纳和总结,切实掌握。

思考题:

1.谈谈《诗经》的韵例。

2.默写古韵30部和古声母32纽。

3.什么叫双声叠韵?

4.古音通假有哪几种情况?古音通假的原则是什么?

第七单元4.5周18课时

(一)文选部分

共选《楚辞》6篇:※《离骚》、《山鬼》、《国殇》、※《衰郢》、※《卜居》、《渔父》。

(二)通论部分

主要讲古书的注解。重点讲授三方面的内容:(1)有关古书注解方面的重要名词术语,如:传、疏、集注、曰、为、谓之、谓、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若、读如、如字、异读、衍文、脱文等。掌握这些术语,对阅读旧注帮助极大,所以必须逐一讲解清楚,让学生透彻了解。(2)古书注解的内容以及历代古书注解的概况。这方面虽然属于知识性介绍。但对学生了解古书注解的整体面貌有很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3)古书注解的体例。不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就读不懂古书注解。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十分重要。但了解体例,不能只讲理论,还需要进行实践。只有多接触古书注解,多读多练,才能熟悉并掌握古书的注解体例。

思考题:

1.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都有哪些?请逐一解释。

2.请简述古书注解的体例。

期末复习考试(请教务处安排进行)

参考书目:

1.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中、下册)

2.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

3.蒋礼鸿等著《古汉语通论》

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上、下册)

第17篇:又见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

(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第18篇:古代汉语考研

2008 年 全国 硕士 研究生 入学 考试 业务课 试题

业务课 代码:714 (湖南 师范 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 用) 业务课 名称:古代 汉语

一、指出 下面 字 的“六书” 类型,说明 字形 结构 表示 的 本义(20分)

燕 朱 秉 函 厶 元 歸 執 斬 誣

二、用 楷书 写出 下面 小篆 字体 写 的 字(5分) 蠢 乘 羞 羅 發 收 威 疽 話 弛

三、术语 解释(25分)

1.古今字 2.偏义复词 3.互文 4.古无轻唇音 5.义界

四、简答(30分)

1.举例 说明 什么 是 词义 的 扩大 与 缩小。 2.举例 说明 宾语 前置 的 几种 类型。

3.近体诗 与 古体诗 在 用 韵 方面 有 何 不同。 4.中古 四声 与 现代 汉语 四声 的 关系。

五、把 古文 翻译 成 现代 汉语(所有 内容 都 要 翻译,包括 小字 部分)(60分)

1.伯夷、叔齐,孤竹君 之 二 子 也。父 欲 立 叔齐,及 父 卒,叔齐 让 伯夷。伯夷 曰:“父 命 也。”遂 逃 去。叔齐 亦 不 肯 立 而 逃 之。国人 立 其 中子。于是 伯夷、叔齐 闻 西伯昌 善 养 老,盍 往 归 焉。及 至,西伯 卒,武王 载 木 主,号 为 文王,东 伐 纣。伯夷、叔齐 叩 马 而 谏 曰:“父 死 不 葬,爰 及 干戈,可 谓 孝 乎?以 臣 弑 君,可 谓 仁 乎?”左右 欲 兵 之。太公 曰:“此 义 人 也。”扶 而 去 之。武王 已平殷 乱,天下 宗 周,而 伯夷、叔齐 耻 之,义 不 食 周 粟,隐 于 首当山,采 薇 而 食 之。及 饿 且 死,作 歌。其 辞 曰:“登 彼 西山 兮,采 其 薇 矣。以 暴 易 暴 兮,不 知 其 非 矣。神农、虞、夏 忽 焉没 兮,我 安 适 归 矣?于嗟 徂 兮,命 之 衰 矣!”遂 饿 死 于 首阳山。(《史记•伯夷 列传》) 2.阳货 欲 见 孔子,孔子 不 见,归 孔子 豚。孔子 时 其 亡 也,而 往 拜 之,遇 诸 涂。

【归,如 字,一 作 馈。阳货,季氏 家臣,名 虎。尝 囚 季 桓子 而 专 国政。欲 令孔子 来 见 己,而 孔子 不 往。货 以 礼,大夫 有 赐 于 士,不 得 受 于 其 家,则 往 拜 其门。故 瞰 孔子 之 亡 而 归 之 豚,欲 令 孔子 来 拜 而 见 之 也。】谓 孔子 曰:“来!予 与 尔 言。”曰:“怀 其 宝 而 迷 其 邦,可 谓 仁 乎?”曰:“不 可。”“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可 谓 知 乎?”曰:“不 可。”“日 月 逝 矣,岁 不 我 与。”孔子 曰:“诺。吾 将 仕 矣。”【好、亟、知,并 去 声。宝 怀 迷 邦,谓 怀 藏 道德,不 救过 之 迷 乱。亟,数 也。失 时,谓 不 及 事 几 之 会。将 者,且 然 而 未 必 之 辞。货 语皆 讥 孔子 而 讽 使 速 仕。孔子 固 未 尝 如 此,而 亦 非 不 欲 仕 也,但 不 仕 于 货 耳。故 直 据 理 答 之,不 复 与 辩,若 不 谕 其 意 者。阳货 之 欲 见 孔子,虽 其 善 意,然不 过 欲 使 助 己 为 乱 耳。故 孔子 不 见 者,义 也。其 往 拜 者,言 之 孙 而 亦 无 所 诎也。杨氏 曰:“扬 雄 谓 孔子 于 阳货 也,敬 所 不 敬,为 诎 身 以 信 道。非 知 孔子 者。盖 道 外 无 身,身 外 无 道。身 诎 矣 而 可 以 信 道,吾 未 之 信 也。”】(朱 熹《论语 集注》) 3.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左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下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

六、评述(10分)

请 对 下面 一 段 文章 加 评述。

(宋人)王 圣美 治 字 学,演 其 义 以 为 右 文。古 之 字 书,皆 从 左 文。凡 字,其 类 在 左,其 义 在 右。如 木 类,其 左 皆 从 木。所 谓 右 文 者,如 戋,小 也。水 之 小 者 曰 钱;金 之 小 者 曰 钱;歹 之 小 者 曰 残;贝之 小 者 曰 贱。如 此 之 类,皆 以 戋 为 义 也。(沈 括《梦 溪 笔 谈》卷 十四)

2008 年 全国 硕士 研究生 入学 考试 业务课 试题

业务课 代码:827 (湖南 师范 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 用) 业务课 名称:现代 汉语

一、给 下列 诗句 标注 国际 音标(14分) 曾经 沧海 难 为 水,除 却 巫山 不 是 云。

二、举例 说明 普通话/e/音位 的 音位 变体 及 其 音位 变体 分布 的 条件。(8分)

三、普通话 中 的 擦音 声母 有 哪些?请 指出 普通话 各 擦音 声母 的 发音 条件(发音 条件 要求 指出 发音 部位 和 发音 方法。)(10分)

四、把 下列 人名 分别 按 音序 及 姓氏 笔画 顺序 排列。(5分) 张 静 杨 小华 汪 红 周 兵 林 力

五、汉语 各 方言 差异 很 大 却 仍然 属于 同 一种 语言,欧洲 一些 语言(例如 俄罗斯语、乌克兰语 和 白俄罗斯语;再 如 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差异 不 大 却 分属 不同 的 语言。为什么?谈谈 你 的 看法。(10分)

六、现代 汉字 的 整理 以及 现代 汉字 的 标准化 主要 包括 哪些 内容?(10分)

七、以 下列 语句 中 的“活”为 例,分析 多义词 与 同形同音词 的 异同。(10分)

(1)活 到 老,学 到 老。 (2)他 身子 不 好,不 能 干 重 活。 (3)这 一 段 描写 得 很 活。 (4)这 孩子 说话 活 像 个 大人。

(5)我们 一定 要 活捉 那个 家伙。 (6)这 一批 活儿 做 得 很 好。

(7)这里 的 水 是 活 的。

八、语素 和 词 有 什么 联系 和 区别,请 举例 说明。(8分)

九、现代 汉语 语法 特点 之一 是“词类 和 句子 成分 没有 简单 的 对应 关系”,举例 说明 你 对 这 一 特点 的 理解。(10分)

十、分析 下列 句子 中“就”的 意义 与 用法。(10分)

(1)你 等 会儿,他 就 回来。 (2小李 十五 岁 就 参加 了 工作。

(3)放下 背包 就 到 地里 干活。 (4)我 就 不 相信 我 学 不 会。

(5)我 就 一 本 书,你 别 拿 走。

十一、主语 与 宾语 不 是 同 一个 层次 的 成分,谓语 与 述语 也 不 是 同 一个 层次 的 成分。以“小王 看书”为 例 谈谈 你 对 这 一 观点 的 理解。(10分)

十二、下面 的 分析 是否 正确?请 说明 理由。(20分) (1)请 你 把 这 把 刀 磨 一下。 分析:这 两 个“把”属 兼类词,兼 介词 与 量词。

(2)看 了 一 天 书。 分析:这 是 一个 述宾 短语,宾语 是“一天 书”。 (3)朋友 告诉 我 他 最近很忙。 分析:这 是 一个 紧缩 复句。 (4)无论 谁 都 不 能 违反 原则。 分析:这 是 一个 单句。 十

三、分析 下面 句子 中“是”的 功能。(10分) 2 (1)是 小王 昨天 在 图书馆 借 了 一 本 书。 (2)小王 是 昨天 在 图书馆 借 了 一 本 书。

(3)小王 昨天 是 在 图书馆 借 了 一本书。 (4)小王 昨天 在 图书馆 是借 了 一 本 书。

十四、从 修辞 和 语言 教学 的 角度 评议 下面 的 广告 和 店名。(15分)

(1)一拍即合(某 婚纱 摄影 广告) (2)一毛不拔(某 牙刷 广告)

(3)骑乐无穷(某 自行车 广告) (4)一明惊人(某 眼镜店 广告)

2007 古代汉语

—————————————————————————————————————————

一、指出 下列 各字 记录 的 本义 和 字形 构造 在“六书”中 的 类型(20分)

1.其 2.亦 3.夾 4.逐 5.采 6.及 7.解 8.鸟 9.步 10.莫

二、术语 解释(30分)

1.本义 2.阳声韵 3.四体 二用 4.喻四 归定 5.训诂 术语“对文”和“散文”

三、简要 回答(30分)

1.简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 的 区别。

2.从《广韵》到 现代 汉语 普通话,声母 发生了 一些 变化,请 说明 现代 汉语 普通话声母“zh ch sh”和“j q x”分别 来源 于《广韵》36字母 中 的 哪些 字母。

3.什么 是 词类 活用,什么 是 兼类词?它们 有 什么 区别?

四、把 下列 古文 翻译 成 现代 汉语(60分)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锵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父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 ,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3.诗言青青子矜传曰青矜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矜故谓领为矜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矜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矜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五、你 怎样 看待《说文 解字》一书 在 汉语 语言学 发展 历史 中 的 地位 和 作用?(10分)

2006 古代汉语

一、写出 下列 字 的 任意 一种 古代 文字 的 字形,并且 指出 它 在 “六书” 中 的 类型。(20 分) 舟,隹,佞,莫,殊,亦,徒,矛,牧,兵

二、概念 解释(25 分)

(1)联绵词 (2)韵,韵部,韵母,韵目 (3)《四书 章句 集注》 (4)七音 (5)喻三归匣

三、简要 回答 (30 分)

1.举例 说明 同源词 与 “右文说”的 关系。

2.举例 说明 “者” 和 “所” 两个 词 在 语法 上 的 相同 和 不同。

3.举例 说明 汉字 简化 和 繁化 的 相互 关系。

四、用 普通话 翻译 下面 古代 汉语(75 分)

1.天王之道有之……此四者其能久乎(由 抄写 人 省略。以下 同。) 2.食者民之本也……无转尸 3.夫遇不遇者时也……以伺其时 4.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可得而法 5.士生今日而不读书……所谓句心也

2005 古代汉语

—————————————————————————————————————————

一、简要 解释 下列 术语(30分):

1.同源词 2.反切 3.古圆清唇音 4.四体二用 5.统言、折言 6.《经传释词》

二、写出 下列 各 字 的 小篆,并且 分析 它 的 “六书”结构,解释 它 的 本义(30分) 止 自 行 页 亦 及 防 然 和 本

三、简要 论述“因声求义”的 训诂 方法(15分)

四、把 下面 几 段 文言文 翻译 成 现代 汉语。(共75分)

(一)夫 免 身 全 动,以 明 先王 之 迹 者,臣 之 上 计 也,离 毁 辱 之 非,堕 先王 之 名 者,臣 之 所 大 恐 也。临 不 测 之 罪,以 幸 为 利 者,义 之 所 不 敢 出 也。(10分)

(二)昔 者 文王 之 治 岐 也,耕 者 九 一,仕 者 世 禄,关 市 讥 而 不 征,泽 梁无 禁,罪 人 不孥。老 而 无 妻 曰 鳏,老 而 无 夫 曰 寡,老 而 无 子 曰 独,幼 而无 父 曰 孤,此 四 者,天 下 之 穷 民 而 无 告 者。文王 发 政 施 仁,必 先 斯 四 者。(10分)

(三) 虽 然 安 可 以 不 务 修(繁)身 乎 哉 诗 曰 鼓 钟 于 宫 声 闻 于 外 鹤 鸣 于 九皋 声 闻 于 天 苟 能 修(繁) 身 何 患 不 荣 太公 体 行 仁 义 七十 有 二 乃 设 用 于 文 武 得 信 厥 说 封 于 齐 七百 岁 而 不 绝 此 士 所 以 日 夜 孳孳 修(繁) 学 敏 行而 不 敢 怠 也,(10分)

(四)君 子 战 虽 有 陈 而 勇 为 本 焉 丧 虽 有 理 而 哀 为 本 焉 士 虽 有 学而行 为 本 焉 是 故 本 不 安 者 无 务 外 交 事 无 终 始 无 务 多 业 举 务 而 暗(繁)无 务 博 闻 是 故 先王 之 治 天 下 也 必 蔡 迩 来 远,(10分)

(五) 广 廉 得 赏 赐 辄 分 其 麾 下 饮 食 与 士 共 之 终 广 之 身 为 二千 石 四

十 余 年 家 无 余 财 终 不 言 家 产 事 广 为 人 长 援 臂 其 善 射 亦 天性 也 虽 其 子 孙 他人 学 者 莫能 及 广 广 讷 口 少 言 与 人 居 则 画 地 为 军 陈 射 阔 狭 以 饮 寺 以 射 为 戏 竟 死 广 之 将 兵 气 绝 之 处 见 水 士 卒 不 尽 饮 广不 4

第4/10页

近水 士 卒 不 尽 食 广 不 尝 食 宪 缓 而 不 苛 士 以 此 爱 乐 为 用 其 射 见 敌 急 非 在 数 步 之内 度 不 中 不 发 发 即 应 弦 而 倒 用 此 其 将 兵 数 困 辱其 设 猛兽 亦 为 所 伤 云。(10分)

(六) 夫 君子 之 处 世 贵 能 有 益 于 物 耳 不 徒 高 谈 虚 论 左 琴 右 书 以 费 人君 禄 位 也 国 之 用 材 大 较 不 过 六 事 一 则 朝 廷 之 臣 取 其 鉴 达 治 体 经 纶 博 雅 二 则 文 史 之 臣 取 其 著 述 宪 章 不 忘 前 古 三 则 军 旅 之 臣 取 其 断 决 有 谋 强 干 其 事 四 则 藩 屏 之 臣 取 其 明 练 风 俗 清 白 爱 民 五 则 使 命 之 臣 取 其 识 变 从 宜 不 辱 军 命 六 则 兴 谴 之 臣 取 其 程 功 节 费 开 略 有 术 此 则 皆 勤 学 守 行 者 所 能 办 也 人 性 有 长 短 岂 责 其 美 于 六 涂(繁)哉 但 当 皆 晓 指 趣 能 守 一 职 便 无 愧(繁)耳。(这 题 古代 汉语 考生 必须 做)(25分)

(七)生 所 谓 立 言 者 是 也 生 所 为 者 与 所 期 者 甚 似 而 几 矣 抑 不 知 生之 志 蕲 胜 于 人 而 取 于 人 邪 将 蕲 至 于 古 之 立 言 者 邪 蕲 胜 于 人 而取于 人 则 固 胜 于 人 而 可 取 于 人 矣 将 蕲 至 于 古 之 立 言 者 则 无 望 其 速 成 无 诱 于 势 力 养 其 根 而 主 宰 其 实 加 其 膏 而 希 其 光 根 之 茂 者 其 实 遂 膏 之 沃 者 其 光 晔 仁 义 之 人 其 言 蔼 如 也。(这 题 现代 汉语 考生 必须 做)(25分)

2004 古代汉语

—————————————————————————————————————————

一、写 出 下列 各 字 的 小篆 或者 古文字 形体 (20分)。 心 兵 向 毛 豆 至 朱 武 牧 取 大 聿 水 行 衣 自 鸟 犬 女 首

一、解释 下列 术语(40分):

(1)古今字 (2)指事 (3)同源词 (4)五音 (5)古无舌上音 (6)读若 (7)互文 (8)《释名》

二、写出 下面 诗句 中 的平仄(4分):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写出 跟 下列 切语 相对应 的 汉字(6分): 他前切( ) 当孤切( )

四、阅读(24分)

仔细 阅读 下面 两 段 文章,分别 回答 后面 给出 的 问题: 1. 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问:(1)这 段 文章 阐述 了 一个 什么样 的 观点?请 用 自己 的 话 表达 出来。

(2)请 谈谈 你 自己 对 这种 观点 的 看法。 2.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问:(1)这段 文章 解释 了 一个 什么 词?是 如何 解释 的? (2)你 对 作者 的 解释 如何 评价?

五、翻译(56分)

1. 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矣燕相国受书而书之曰举烛者尚明尚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2. 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 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4.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2007 现代汉语 —————————————————————————————————————————

一、解释 下列 概念,并且 举例 说明。(20分) (1)语音 四 要素 (2)五度制 标记法 (3)小篆 (4)根词

二、给 下列 词语 标注 国际 音标。(11分)

哨子 愿望 宣传 冷暖 辞职 秋水 神情 幻影 姓解 歃血 叶韵

三、bi3(笔)zhi 1(知)zi 4(字)三个 音节 的 韵母 是否 相同?分析 并且 写出 它们的 发音 条件。(6分)

四、从 汉字 的 构造(造字法)与 汉字 的 功能 两 方面 论述 汉字 的 表意 文字 性质。(6分)

五、假借 与 通假 的 区别 是 什么?举例 说明。(6分)

六、举例 说明 偏旁 和 部首 的 区别 和 联系。(6分)

七、分析 下面 的 语言 单位,区分 单纯词、合成词、短语、并且 说明 你 是 用 什么 方法 区分 这些 语言 单位 的。(10分)

秋天——秋千 马虎(粗心)——马车 吃香——吃饭(用餐) 打人——打假

八、按照 借用 的 方式,汉语 的 外来词 可 分成 哪 几类?分别 举 一个 例子。根据 吸收 新词 的 原则,谈谈 你 对 当前 外来词 现象 的 看法。(10分)

九、判断 下面 句子 中 划线 的 词 的 词性,并且 说明 你 判断 的 理由。(12分)

(1)游泳 是 一种 很好 的 运动。

(2)从 现在 开始,你 算 是 我们 的 学生 了。 (3)他们 总 算 夫妻 了 一场。

十、举例 说明 什么 是“层次 分析法”(8分)

十一、复杂 的 偏正 短语 有 哪些 类型?并且 用 定语 做 例子,举例 说明 这些 类型之间 的 主要 差别。(10分)

十二、观察 下列 句子,分析 划线 部分 在 修辞(或 语用)上 的 特点 和 效果,然后说说 语言 可以 这样 表达 的 原因。(15分)

(1)因为 长 而 空,群众 见 了 摇头,那里 还 肯 看 下去 呢?

第6/10页

(2)如果 说 作者 是 饿着 肚子,专心 在 为 社会 服务,恐怕 说 出来 要 有 点 脸红吧。

十三、“如果”和“如果 说”都 可以 在 假设 复句 中 引出 分句,请 说出 它们 的 一些 差异。(提示:你 可以 从 句法、语义、语用 多个 角度 举例 分析)(15分)

十四、观察、对比 下面 的 结构(其中 前面 带 星号 的 表示 不能 这样 说),说出 其中 隐藏 的 语法 规律。(15分) 在 桌子 上 刻字 *在 桌子 刻 字

他 在 床上 睡觉 *他 在 床 睡觉 他 床上 睡觉 你 在 屋子 里 坐 *你 在 屋子 坐 你 屋子 里 坐 在 公园 里 玩 在 公园 玩 在 纽约 玩 *在 纽约 里 玩

2006 现代汉语

—————————————————————————————————————————

一、根据 提供 的 发音 条件,填写 出 相应 的 音素。(要求 用 国际 音标 书写)(6分) ①舌尖 前、不送气、清、塞擦 辅音;②舌尖 前、高、不 圆唇 元音;③舌面 后、高、圆唇 元音;④舌根、浊、鼻 辅音;⑤舌面 前、半低、不圆唇、元音;⑥舌尖 后、浊、擦 辅音

二、“Zhīshi jiù shì lìliàng”这 句 话 中 包含 有 几个 音节?每个 音节 各 包含 有 几个 音素?“爸爸在院子里徘徊”这 句 话 中 包含 多少 个 词?多少 个 语素?(9分)

三、举例 说明 什么 是 音位 和 音位 变体。(10分)

四、用 国际 音标 给 下列 诗句 注音(声调 一律 标 本调)(10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五、举例 说明 什么 是 异读词?什么 是 异体字?(8分)

六、形声字 和 会意字 有 什么 相同 和 不同?“寒”、“治”、“慕”、“灸”、“爬”、“看”、“炙”、“步”、“问”、“修”等 字 中 哪些 是 形声字?(10分)

七、什么 是 单纯词?指出 下列 词语 中 哪些 是 单纯词?(10分)

崎岖 物质 忐忑 戈壁 弥撒 老乡 老调 潺潺 轻轻 苹果

八、下列 词 中 带 点 的 语素 哪些 是 词根?哪些 是 词缀?(12分) 才气 成家 健儿 阶级性 甜头 莲子 作家 毒气 点子 烟头 本性 女儿

九、分析 下面 3 组 例句 中 加 点 的 词语,按照 要求 回答 问题(15分)

A.这 是 一个 很 好 的 建议。 我 建议 你 不 要 吸烟。 B.一 听 可乐。 请 听 我 说。

C.我们 召开 了 一次 会议。 会议 的 召开 标志 着 一个 新 的 开端。 ①哪 一 组 是 同音 同形 词?理由 是 什么? ②哪 一 组 是 兼类 词?理由 是 什么?

③哪 一 组 是 同一 个 词(词性 不 变)?理由 是 什么?

十、下面 两个 句子 末尾 的 “的” 词性 不同,请 分别 指出,并且 谈谈 它们 的区别(10分)。

A.他 是 新 来 的。 B.他 会 回来 的。 十

一、指出 下列 短语 的 功能 类型(体词性 短语、谓词性 短语),并且 说明 理由。(10分)

A.开车 的 B.很 高兴 C.善意 的 批评 D.已经 半夜 了 十

二、有人 认为 “之” 词 是 文言词,应该 尽量 少 用。但是 下列 用法 比较 流行,为什么?从句法、语义、语用 等 方

第7/10页

面 谈谈 你 的 看法。 (10分) 强国之路 东方之子 破冰之旅 世界之最 成功之举 一分之差

十三、下面 是 两个 句法 结构 相同 的 句子,但是 它们 内部 的 语义 关系 有 不同 的 地方。请 运用 一定 的 语法 分析 方法 揭示 它们 的 区别。(15分)

A.小王找不到。 B.毛衣找不到。 十

四、什么 是 比喻?根据 比喻 构成 的 条件 分析 下列 句子 哪些 是 比喻?哪些 不是 比喻?说明 理由。(15分)

A.女儿 像 妈妈。 B.儿童 是 祖国 的 花朵

C.我 好像 在 哪儿 见 过 他。 D.希望 的 肥皂 泡 破灭 了。

2005 现代汉语

—————————————————————————————————————————

一、《中国 语言 地图 集》把 汉语 方言 分为 哪 十 大 区?(5分)

二、请 写出 语音学 上 8 个 最 基本 的 标准 元音 的 发音 条件。(4分)

三、谈谈 调值 和 调类 的 关系。(6分)

四、用 国际 音标 给 下面 的 诗句 注音。(14分) 山色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五、什么 是平仄?请 标出 下面 两 句 诗 的平仄。(8分)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六、指出 下列 汉字 的 造字 方法。(8分) 闪、剔、伐、自、恰、赳、亦、壶

七、举例 说说 形声字 形旁 和 声旁 的 作用 和 局限。(8分)

八、谈谈 字、词、语素 的 关系。(8分)

九、分析 下列 各 词 的 构词 方式。(10分) 矛头 布头 石头 源头 甜头 笔直 月亮 甘苦 称心 冲淡

十、分析“跑”一 词 各 义项 的 关系。(4分)

跑:①两 只 脚 或 四 条 腿 迅速 前进。 ②物体 离开 了 应该 在 的 位置。

③为 某种 事物 而 奔走。例如,跑 外勤。 ④漏 出。例如,跑 电。

十一、判断 下列 各 词 分属 的 词类,并 简单 说明 你 判断 的 理由。(15分) 一致; 一概; 现在; 正在; 在;“没有 翻译”中 的“没有”、“翻译”

十二、什么 是 单向 动词、双向 动词 和 三向 动词?分别 通过 句子 举例 说明。(10分)

十三、下列 短语 曾 被 看成 正补(中补)短语,现在 大多数 分析 为 述宾 短语,你 是 怎样 看待 这个 问题 的?简述 理由。(10分) 放 在 桌 上; 善于 思考; 交给 老师; 来自 北京

十四、用 层次 分析法(直接 成分 分析法)分析 下列 复杂 短语。(10分)

1.希望 去 县城 学 开 拖拉机 2.送 你 一本 新 的

十五、下面 的 量词 使用 是 否 恰当?请 加以 分析,并且 指出 这样 使用 的 原因。

第8/10页

(10分)

突然,一 条近150公斤 重 的 大 野猪 渐渐 地 出现 在 老 猎手 的 视线 之内。

一 只 野猪,一 只 走投无路 的 野猪 被 击毙 了! 十

六、回答 下面 的 问题。(20分)

1.对偶 分为 哪 些 小类?各 举 一 例,并且 分析 它 的 修辞 作用。 2.举 一个 排比 的 例子,并且 分析 它 的 修辞 作用。 3.用 例句 说明 对偶 与 排比 的 区别。

2004 现代汉语

—————————————————————————————————————————

一、汉语 方言 官话 可以 划分 为 哪 八 区?(8分)

二、指出 普通话 n,l;j,q,x;g,k,h 3组 声母 和 韵母 的 配合 关系。(8分)

三、普通话 儿化 的 方式 是 多种多样 的,其中 有的 韵母 不便 卷舌,需要 变成 中央元音 再 卷舌,就是 变成 er[] 才能 儿化。这些 韵母 是 哪些?(8分)

四、用 国际 音标 给 下面 的 诗句 注音:(14分)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汉字 与 汉语 适应 的 方面 有 哪些?(12分)

六、汉字 规范 中 的 定音 做 了 哪些 工作?(8分)

六、分析 下列 各 词 的 构词 方式:(8分) 可惜 可以 可口 可疑 可能 可体 可爱 可心

八、分析“笔杆子”一词 各 义项 的 关系:(8分)

笔杆子:(1) 笔 的 手 拿 部分; (2) 执笔; (3) 指 能 写 文章 的 人

九、简述 汉语 词类 划分 的 标准 或者 依据。(10分)

十、举例 说明 词 的 兼类 现象 与 词类 活用 现象 的 区别。(10分) 十

一、“天天 看 报纸”这个 结构 的 两个 直接 成分 是 什么?说明 你 划分 的 依据。(10分)

十二、说明 下列 各句 存在 的 歧义,并且 分析 产生 歧义 的 原因。(10分)

(1) 这篇 文章 你 给 我 看看。连 鲁迅 都 不 知道。

十三、现代 汉语 方向 做 第 1 题,古代 汉语 方向 做 第 2 题。(每题 16 分) 1.“词类 和 句法 成分 没有 简单 的 对应 关系”是 现代 汉语 的 一个 语法 特点,你 是 如何 理解 的?请 举例 说明。

2.举例 说明 兼语句 与 主谓 短语 做 宾语 句子 的 区别。 十

四、现代 汉语 方向 做 第 1 题,古代 汉语 方向 做 第 2 题。(每题 20 分)

1.支配式 动词 一般 不 带 宾语。但是近年来,支配式 动词 带 宾语 的 现象 很 流行,例如:挑战 极限,造福 人类,亮相 星城,执教 国家队,移民 加拿大,帮忙 二老,招工 张三。问:你 是 如何 看待 这一 现象 的?从 修辞 或者 语用 的 角度 加以 分析。 2.分析 下面 的 语言 材料:

① 可是 陪伴 着 她们 的 只是 七弦琴 和 寂寞 的 梧桐树。 ② 只有 小草 在 歌唱。

③ 群山 肃立,江河 垂泪。

④ 仇恨 的 子弹 从 战士们 的 枪膛 射向 敌人。

第9/10页

问:A.指出 哪些 是 拟人,哪些 是 移就?(用 序号 表示) B.结合 这些 例句 说明 拟人 与 移就 的 区别。

第19篇:古代汉语成语故事

【弄獐书】

《旧唐书·李林甫传》:“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按,《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称生男曰“弄璋”。o喻没有文化,写错别字。宋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另参见文明部·书画“弄獐书”。【弄獐书】参见文明部·学识“弄獐书”。宋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唯愁错写弄獐书。”

《白头吟》,乐府《楚调曲》调名。据《西京杂记》卷三载,蜀地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聪明美丽,有文采,通音乐。孀居在家时,与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因生计艰难,曾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司马相如得势后,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知就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相如因此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后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重作冯妇: 表示人又重操旧业。

典故: 齐国闹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人都以为老师会再度劝请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百姓,恐怕不可以再这样做吧。\"孟子说:\"如果再这样做那就变成冯妇了。 晋国有一个猎人叫冯妇,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洗手不干了,变成一个有修养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见许多人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负隅顽抗,没有人敢碰它。众人远远看见冯妇来了,便快步向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车来,参加了打虎的行列。猛虎终于被制服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纷纷称赞冯妇,可是有身份、教养的士人都在嗤笑他。

织锦回文:用五色丝织成的回文诗图。《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相传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遂以“织锦回文”借指妻子的书信诗简,亦用以赞扬妇女的绝妙才思。

暴虎冯河:【释义】 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典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种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刻烛成篇: 见清人吴伟业诗《题西泠闺咏》:“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句中“刻烛成篇”语出《南史-王僧儒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句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此喻诗才敏捷

吴市吹箫:解释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典故: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萧乞食于吴市。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吴市。”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篪)一作„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唾面自干:释义: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成语出处:《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成语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娄师德的才能非常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时候他对他弟弟说:“我现在得到陛下的赏识,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他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

【朝歌屠叟】《尉缭子 武议》:“太公望(姜子牙)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O喻未被赏识的贤德之士。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第20篇:古代汉语II

《古代汉语II》

从词的意义结构出发,替下面的词分类,并请说明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和单纯词的语音形式。

国家 纯粹 寡人 有周 莞尔 欣欣 依稀 参差 阿爷

裕如 霜降 社稷 扑朔 流离 荒唐 黔首 幡然 执事

嘹亮 科斗 春分 苜蓿 蜘蛛 萧萧 葡萄

扶摇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此小大之辩.也。 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 6.彼且.恶乎待哉? 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8.宋人有善为不龜.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9.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0.善.刀而藏焉。 1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12.东面..而视。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15.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16.善为国者,仓廪虽満,不偷.于晨。(《商君书·农战》) 17.管仲,桓公之贼.也。(曾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18.穷.寇勿迫。(《孙子·军争》) 19.宣子骤.谏。(《左传·宣公二年》) 20.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

。(《团语·晋语一》) 布衣 知心 21.秦人勤我矣。(《国语·晋语二》) .22.不速之客。(《易·需》) .2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4.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史纪·伯夷列傅》) ..2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2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博·僖公三十年》) ...2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傅·庄公十年》) ...28.尧二女不敢以贵娇,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 ..29.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枢。 ..30.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趋

任座趋而出。(自知)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晋灵公不君)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

2、毕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臣闻忠臣毕其忠。(自知)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赵王信秦之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今国家间暇。(孟子·公孙丑上)

4、慢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韩信拜将)

5、拜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6、悉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书不能悉意。(司马迁《报任安书》)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阮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7、残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韩信拜将)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8、膏

既而缝合,傅以神膏。(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

9、具

设坛场,具礼。(韩信拜将)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10、缘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 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11、注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12、徒

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3、居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14、货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15、昭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 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16、偷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17、被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18、竟

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如是被动句,请说明其句式类型。

1、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4、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6、苏武见留十二年。

7、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

9、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

10、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1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1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4、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1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16、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1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9、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20、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

23、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2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8、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9、卫太子为江充所败。30、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

31、士卒多为用者。

3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4、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35、冰,水为之而寒水。

36、随亡于荆,吴并于越。

37、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3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

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3.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其所表达的语气: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7.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1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点的同义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 ..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13、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19、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4、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5、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6、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7、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28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29、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30、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31、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32、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33、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34、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35、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36、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37、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38、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39、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40、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4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42、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3.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5.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6.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7.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尊称或谦称,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4、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

5、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与不谷同好,如何?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2.大夫不得造车马。

1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4.主人在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17.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18.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 1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2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8.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29.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30.父子并卖官鬻爵。

说明下列被动句特点,并将画横线的句子作结构分析 : 1.通者常制人,穷 者 常 制 于 人。

2.吾 属 今 为 沛 公 虏 矣

3.吾 长 见 笑 于 大 方 之 家。

4.百 姓 之 不 见 保,为不用恩焉。

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9.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10.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 13.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成分。 1.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3、夫日月之有食,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7、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

8、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0、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1、大決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2、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13、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

1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17、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18、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2、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3、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4、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7、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9、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古代汉语中论文范文
《古代汉语中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