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分析与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6: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活与哲学

本课程从《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的分析提炼入手,根据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根据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出现频率高的考点归纳为九个知识主题。课程中,分析每个主题体现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的联系,分析每个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理清这些主题,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从不同角度调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全国课标卷高考大纲中,规定的考点共77个。每个考点复习要熟知考点内容、理清考点外延、知道考点价值。

主要知识主题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观、实践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知识主题复习要把全书内容打通,把握内在联系。

【主题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各种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功能: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

证法的有机统

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

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客观实在。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

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主题2——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产生)。所以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与运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与规律: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物质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是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的。 计划性:人们在行动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确定行动方式和步骤。 自觉选择性: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的。

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创造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的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

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主题3——实践观】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和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区别: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联系: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二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主题4——联系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其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方法: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

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和搞好局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

向,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主题5——发展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的永恒性:发展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和考验。

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主题6——矛盾观】 含义:对立统一。 特点: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不平衡性:有多个矛盾存在的复杂事物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主题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的内涵: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主题8——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 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二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

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题9——人生价值观】

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题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012年江苏卷第25题)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2012年天津卷第9题) 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 .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 ②③④

(2012年江苏卷第26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2年广东卷第32题)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年安徽卷第9题)“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012年广东卷第34题)对图7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①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 ②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 ③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

④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年山东卷第31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2012年北京卷第40题)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2)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2012全国课标卷第22题)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年山东卷第24题)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的基础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2012年北京卷第27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年安徽卷第10题)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2012年山东卷第30题)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3)阐释材料三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7分)

(2012年福建卷第36题 )图

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

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

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012年江苏卷第31题)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39题)(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2012年福建卷第39题)材料一: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1)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12分)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39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2012年天津卷第12题)(2)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0分)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19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年广东卷第35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 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C.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D.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2012年浙江卷第40题)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0分)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20题)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2年福建卷第34题)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012年浙江卷第30题)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把握哲学主题,要注意每个主题观点的知识结构,把握每一个层级知识的联系,在联系中记忆和运用知识。

2.因为哲学源于生活,哲学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哲学主题联系实际的范畴最为广泛。漫画、生活常识、科学发展、具体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哲学试题的情景材料,所以把握哲学主题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在生活中运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教师用书

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政治必修4)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1]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拟试题

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4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分析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分析与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