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内训师六项能力模型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4: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内训师六项能力模型

讲师:吴文辉

一、分享意愿 1.什么叫分享意愿

分享意愿,就是讲师要愿意通过一个案例或故事把所要讲的内容表达清楚、明白。如果讲师只是随便讲一讲,就说明讲师的意愿有问题,这样的讲师就没有资格做内训师。

2.如何体现分享意愿

体现分享意愿,就是让学员能够感受到讲师愿意,通过案例让别人听明白所讲的内容。如果一讲而过,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3.分享意愿构成三要素

作为培训师,分享意愿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

课程内容分享意愿

课程内容分享意愿,是指讲师愿意把内容分享得更加到位,根据学员的需要临时调整课程内容。比如,本应上午讲解的内容没有讲到,讲师有义务在下午的授课中补充讲解。

授课思维分享意愿

授课思维分享意愿,是指在授课过程中分享思维逻辑。

授课肢体分享意愿

授课肢体分享意愿,是指讲师的肢体动作是否到位。比如,讲师坐着授课与站立授课的效果差异很大。 4.如何判断分享意愿的构成

学员接受度

如果讲师的知识观点被学员接受了,就说明讲师的分享意愿是足够的。

课程进度

原计划两个小时的内容提前讲完了,说明讲师的分享意愿存在问题;原计划两个小时的内容没有讲完,拖延了授课时间,说明讲师对时间的把控不到位,也说明讲师的分享意愿存在问题。

内容阐述度

如果讲师没有把握好阐述度,把本应深入讲解的内容一带而过,本应浅讲的内容讲得过于深入,说明分享意愿存在问题。

课程内容熟练度

如果讲师讲课时一直盯着PPT看,说明讲师对课程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也说明分享意愿存在问题。

学员参与度

如果讲师授课没有让学员参与、没有互动,也说明讲师的意愿有问题。

5.如何培养分享意愿

好的培训课程要有“虎头”“龙身”和“豹尾”,即讲师应做好开台、述台和退台。 在分组讨论时,分享意愿的关键要素是现场分享意愿的展示、评估和辅导。保险行业、直销行业等是分享意愿比较高的行业。比如,经常会遇到从事推销行业的人,通过递名片、记电话等方式结识陌生人,劝说对方去听课、体验产品,从而完成销售。同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内训师,就要向推销人员学习其分享意愿。

做过直销的人都非常愿意分享意愿,具备做内训师的潜质。比如,让员工在几百人面前分享营销的经历和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员工基本都会产生强烈的分享意愿。 6.分享意愿不强烈的原因

分享意愿不强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对事物的追求欲望不足

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没有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的欲望,自然不会有强烈的分享意愿。当一个人分享意愿不足时,应该思考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不是自己关心的,如果不是,更换一个研究领域或许能提高分享意愿。

没有值得分享的听众

一些员工上培训课经常迟到,不愿意给讲师掌声以示鼓励,并且随便换座位,不遵守纪律,面对类似的学员,讲师很难产生分享意愿。

讲师内心不够强大

讲师在授课时一旦遇到迟到早退、无精打采的听众,就没有了分享意愿,只能说明该讲师的内心不够强大。

因此,分享意愿应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分享的内容会不会使讲师不愿意分享;二是听课的人会不会使讲师不愿意分享。对于学员已经听过的课程,讲师一定要讲得更好,分享意愿才会被尊重。意愿是有标准的,如果连标准都达不到,意愿更无从谈起。

二、感染力

1.怎样才称为有感染力

对于内训师来说,感染力非常重要。感染,是一种魅力的所在,也是一种灵魂的所在。有些人即使不说话,也能凭自身的气质吸引别人,相反,一个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即使打扮得再体面,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喜爱。所以,感染力就是当一个人不说话时,无形吸引别人的标准。 感染力就是通过自身的某些东西对别人的思维造成影响。对于内训师来说,如果学员愿意主动和他打招呼,下课也愿意和他讨论问题,就说明这个内训师比较有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讲师,就没有价值。同时,企业内训师要有师德,师德也是一种感染力。

2.感染力与人格魅力

感染力与人格魅力的区别是:感染力是一个人影响别人的关键因素;而人格魅力是在感染力的基础上增加的一种魅力。感染力与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是最完美的。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过,“一个男人的才华与他的外表是成反比的”,事实上,马云非常有人格魅力和感染力,并且非常谦卑,吸引很多人与他合作,正因如此,阿里巴巴才能发展迅速。

3.感染力的构成要素

培训师感染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课程感染力

课程感染力,是指课程的设置能够吸引学员,内容上要有感染力,如同书中要有精美的插图和漫画。

授课技巧感染力

授课技巧感染力非常重要,课程设置得再好,如果讲师没有授课技巧,同样没有感染力。就好比一个求职者,即使把简历做得形式漂亮,内容也很有深度,感染了考官,但面试的时候表现一般,缺少回答的技巧,也不会成功。

现场组织感染力

企业的培训课程结束后通常都要拍照,把照片做成动漫或贴在企业文化栏中,增加员工对培训的兴趣。如果课程结束后讲师不能很好地组织拍照,说明讲师现场组织能力存在问题,缺乏一定的现场感染力。

语言传述感染力

语言传述感染力,是指讲师讲述内容后感染度的高度。如果一个讲师的课程被学员所接受,学员会自愿听课并讲给其他人听,说明该讲师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如果学员听过课程就忘记了,也不愿再讲给其他人听,说明该讲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4.感染力培养四步骤

内我感染力

内我感染力就是内在的知识含量、内在的感染力。

外我感染力

作为企业内训师,可以在每次讲课前调整自己的发型及着装,改变与学员打招呼的方式,以及改变课程设置等,给学员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内训师授课一成不变,就会失去感染力。

三颗心感染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训师有“三颗心”,分别是眼睛、脸、心脏。一般来说,通过眼睛和脸这两颗心就能推测出第三颗心的活动,所以内训师一定要培养“三颗心”的感染力。

感性与理性感染力

内训师授课的感性与理性要因人而异。讲师在上课之前要先了解学员的情况,如果学员比较理性,讲师的案例比较感性,学员会觉得讲师在“忽悠人”;如果学员比较感性,讲师的案例比较理性,学员会以为讲师太现实、太势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学员,讲师不能过于理性,而应感性地向其灌输一些传统的思想;对于年龄较小的学员,就不能过于感性。

5.现场学习辅导

三、进取心

有进取心的培训师通常会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及时解决问题;第二,追求新事物。有进取心的内训师,通常会在课后对当天没能解决的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提高自身水平;同时,经常追求新事物,研究别人不研究的领域,或是别人无法研究的领域,通常包括学员提问的问题、学员没有提到但自己觉得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进取心与执行力的关系

进取心与执行力密切相关,是否研究与研究后是否有结果,两者有很大差异,如果一个人愿意研究,但却研究不出结果,只能说明其仅有进取心,没有执行力。

有进取心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迎刃而上,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解决之后还要研究是否还有其他困难。

2.培养进取心的四大方法

案例讨论法

案例研讨,关键要找出问题的本质。只有了解本质,给别人合适的理由,才能更容易说服别人。如果讲师采集的案例不能被学员接受,说明案例研讨不到位。

视频观摩学习法

视频观摩学习法,就是播放一段视频给学员看,让学员看完视频后进行讨论。学员看过视频后,对视频内容的印象不够深刻,讨论的学习观点不够多,就说明讲师对视频研究的不够透彻,缺乏对视频的进取心。

情景角色扮演法 通过讲解很难让人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情景角色扮演的方法,由讲师做评判。对于角色扮演,讲师的点评非常重要,如果学员尽心尽力地表演,讲师却没有认真点评,参与的学员就没有成就感,如果讲师认真点评并且对表演进行回顾,参与者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也会更加配合讲师的授课。

半边体研究法

心理学有个观点,每个人都有一个半边体,并且每个人半边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作为企业内训师,要让自己的内训师模型不断成长,才能匹配自己的发展。

“活到老,学到老”是有进取心的表现,进取心是内训师成长的标准,如果没有进取心,内训师即使暂时受到欢迎,长久以后也会被遗忘。企业通常会有很多内训师,每个内训师的半边体都在成长,没有成长的内训师就会被淘汰。

内训师设计和开发的知识如果长久没有变革,说明其兴趣爱好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内训师缺失了进取心,就会遭到学员的抱怨,失去学员的依赖性。内训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即使是相同的课程,面对不同学员,也要进行调整,才不至于影响授课效果。

四、把握需求

1.需求把握的内容

把握需求是讲师在设置课程、讲授课程及现场管控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把控的内容很多,包括把控课程进度、把控内容设计和开发、把控现场学员的积极性等。比如,原计划两个小时的课程,只用一个小时讲完,说明讲师对课程时间把控不到位,原因有两个:一是课程内容较少,无法支配时间;二是课程内容过多,讲师担心讲不完,所以快速收尾。

需求与学员购买力 讲师在讲课前要先了解学员情况,避免有些学员听得懂,有些学员听不懂。如果出现学员听不懂课程内容的情况,就说明讲师在开发课程时,对听众需求把控不到位。

讲师在把握需求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需求与学员的购买力。讲师要仔细思考课程的开发需求,包括学员想要什么,并不是讲师所讲的内容就是学员想要的。讲师在做课程研发前应做好调研,调研不到位,会导致匹配度出现问题。比如,给80、90后员工培训管理类课程时,播放《三国演义》或《水浒传》,就会导致学员听不懂讲师的原意,导致观点无法得到迎合与反馈。

需求把握的基本原理

概括来讲,对需求的把握要遵循两个原理:

第一,把握课程内容设置。讲师在讲课前要先了解学员情况,避免课程内容超出学员的接受范围,也避免有些人能听懂有些人听不懂。

第二,避免学员的问题超出讲师的知识范围。如果讲师回答不了学员的问题,就说明讲师的知识面不够广,讲师在学员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2.把握学员学习需求三方面

讲师想要把握培训时间、把握内容需求、把握学员学习需求,要从三方面来分析:

“5+35+5”授课需求进度把握

“5+35+5”是指按照成年人的授课方式来把握时间,成年人教学中一节课一般是45分钟,前5分钟用于开场,中间内容用35分钟,最后5分钟用于结尾,按照这个时间比例安排课程,就基本没有问题了。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比如,开场可以只有2分钟,只要不超过5分钟即可,如果培训时间是两三个小时,开场就可以增加至10分钟。 关注学员接受度

从整个课程设置来看,学员接受度的把控标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员的反馈。当讲师讲授某个观点时,学员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学员反馈较好时,会与讲师形成眼神上的交流,或者点头示意,如有个别学员不理解,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员的接受度,但要注意,案例最多只能加两个;如果还有学员不理解,应与其课后沟通,并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第二,对于个别接受不了课程内容的学员,讲师不必在意。讲师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员的需求,如果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达不到自己预期设想和效果的学员上,就会让其他学员觉得讲师罗嗦。

关注学员参与度

学员的参与度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在45分钟的课程中,可以每15分钟讲一个案例,是否添加案例要视学员的情况而定。如果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穿插一个案例;如果学员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就不需要刻意穿插案例,继续分享即可。如果学员的参与度比较高,讲师刻意穿插案例,就会扰乱学员思路。一般情况下,上午学员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不适合互动和分析案例,比较适合理论知识讲解;下午可以减少理论知识,增加互动环节或者案例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技术为导向的技术型课程,不应该安排在下午上课,因为下午学员的关注度比较差,容易把控,也容易失控,讲师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上课前把应该参与的内容设置好,如果学员的接受度比较好,这些内容就可以取消;二是如果学员的关注度出现问题,就添加上这些内容。如果讲师事先没有准备好,当课程进行到一部分时出现问题,讲师临时构想案例说服力通常较差,内容也不够精确,学员的参与度发生本质变化。

3.把握需求步骤分析 对于需求的把握,讲师可以掌握四个关键要素:

课程架构设计分析

课程架构的设计分析,必须站在学员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标准化,从而有针对性。

课程设置要根据学员的情况而定。比如,给初中生上高中的课程,课程设置难度太高,会造成资源浪费,培训也会失去意义。

案例

——谁的课程谁来听——

一个讲师给某企业上员工管理沟通的课程,受众群是基层员工,但上课时一些高层人员和分公司总经理也来听课。下课以后,领导层人员向讲师反馈说课程没有深度,基层员工对课程的评价却非常好。讲师研究课程后,发现课程架构和内容案例都没有问题,主要原因是学员对象分类不精确。

后来,这个讲师在上课之前明确地告诉客户,明确了听课的范围群体,超出范围的人员不能听课。

从案例可见,学员购买力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不了解学员的购买能力,不考虑听众的构成,就无法保证课程设置的精确性,讲得再好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讲师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是自己最熟悉的,如果要尝试不熟悉的领域,就要保证素材是最精确的。

内容比重分析

课程内容的比重分析非常重要。如果学员层次比较高,就要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多安排素材分析,让学员通过素材分析总结观点。如果学员不配合讲师的素材分析,说明讲师课程内容的比重没有考虑到学员的感受。

时间进度分析

时间进度分析是课程整体把控的要素。讲师一定要把控好进度,对课程灵活处理:

首先,对于学员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增加分享机会;

其次,学员不感兴趣的内容要尽快讲完,进入下一个章节;

再次,前面内容占用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分享,如果临近结束时课程内容还很多,讲师可以临时删除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

最后,如果前面的内容因为学员不感兴趣而提早结束,讲师也可以临时增加一些内容填补时间。

授课编导分析

在课程设置进度中,按照编导模式会分成学员资料和讲师资料,通常学员的资料比讲师的资料少,因此在授课时,内容的添加可以由讲师自己把控。如果学员与讲师的资料是相同的,讲师临时调整课程内容就容易引起学员不满。如果提前设置不到位,不知道调整哪些内容,失去轻重,时间进度也容易出问题。

讲师在授课时如果需求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怯场、讲课中忘词、内容整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建议讲师把要讲的内容做成标准版。

五、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或逻辑的关联性不到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前后矛盾。课程设置已很完善时,就不需再添加其他内容。比如,分析一个案例就能把问题阐述清楚,但为了追求完美,讲师又阐述一个案例,就会影响第一个案例的说服性,说明案例缺失逻辑性,等于画蛇添足。

1.内训师逻辑分析要素

从逻辑分析的标准来讲,内训师逻辑分析有以下几个要素:

授课的逻辑分析

授课逻辑就是讲课内容的先后。

课程设计的关联性

就是讲师所讲内容每一个小节的关联性有多高。比如,营销课程中,第一小节讲什么是营销;第二小节对营销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分别讲解;第三小节讲投诉;第四小节讲客户关系管理;第五小节讲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逐层递进,整个课程的逻辑就比较清晰。

逻辑跳跃不能过快

对于讲师来说,讲课逻辑要清晰,思维跳跃不能过快,以免学员跟不上讲师的讲解,影响学员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

2.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

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要求:念着顺畅,听着明白,并且听后马上能理解。逻辑正确的内容能够经得起推敲,如果讲师设置的内容听起来很好,但深入研究后发现有问题,就说明讲师的逻辑不够精确。

同样,如果讲师每次上课所讲述内容的逻辑都是相同的,学员就会按照讲师的逻辑标准进行思考,导致对其他讲师的课程失去兴趣和吸引力。

3.逻辑分析三大方法

复杂转化简单分析 内训师要具备把复杂问题通过简单案例阐述清楚的能力。

案例

——复杂问题的简单讲解——

某讲师在授课时,一个学员提问:“如何判断产品(尤其是工业品)质量的好坏?”讲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于是就以空调为例进行了分析,将三菱、格力、美的对比,发现三菱的售后服务点很少,格力和美的的售后服务点很多。讲师又说,自己家用过三菱空调,用了很多年制冷效果依然很好,只是比较耗电,格力和美的空调比较省电,但是每年都要加雪种才能制冷。

最后,讲师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产品的售后服务点越多,就说明这个产品质量越有问题,但也说明它的服务很到位。”

从案例可见,面对学员的提问,讲师列举了自己切身的使用结论,最终取得了学员的信服。因此,内训师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有标准,必须拿出能够让别人理解和相信的事实。

文字转化数据分析

内训师要学会把复杂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数据分析,如果数据不够精确,就容易引人误解或产生分歧。

案例转化视频分析

案例可以分为两种: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如果文字案例不容易帮助学员理解,就可以借助视频案例,但是讲师要把控好时间,不要比重失衡,比如,如果一节课程是45分钟,那么视频案例播放的时间最好不超过5分钟。

无论是讲述案例还是视频分析,讲师的逻辑如果不清楚,就会导致问题复杂化,更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六、应变能力

内训师在讲课时会遇到学员提问,如果问题在讲师的能力范围之内,讲师自然要如实回答,如果问题不在讲师的知识范畴内,就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比如,讲师可以告诉学员课下讨论或者以邮件、电话等形式回答问题,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应变能力反应速度训练。训练应变能力的反应速度有很多方法,如玩游戏等。应变能力与一个人的知识面有关,只有具备一定修养和知识含量,才能在短时间内对别人的提问做出准确的反应。讲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学员提问,就很容易被打断思路,可以在讲义上做标记,等回答完学员的问题,就从讲义标注的地方接着讲课。

应变能力等于结果导向。如果讲师应变能力很强,很快对学员的提问做出回答,但答案并不是学员的想要的,就会变成答非所问,因此,讲师不但要有应变能力,还要注重解答的结果。

1.应变能力培养四方面

正面应变

正面应变,是指对学员的提问做出正面回答。但是在培训课堂上,有些问题可以正面回答,有些问题只能委婉回答。

反面应变

应变能力有两个极端,能回答的话题要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要反面回答。内训师说出的话要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免误人子弟或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尊严。

转移应变

对于一些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讲师可以转移话题。比如,被学员问到和其他讲师相比谁的课程讲的更好等比较敏感的问题,讲师可以转移话题。

拒绝应变

对于一些比较直观、建议性的问题,讲师可以选择拒绝应变。比如,当讲师被学员追问公司制度如何时,讲师可以回答:“我上了十几年的课,比你们好的企业我见过,比你们差的我也见过很多。”或者直接说“真抱歉,这个问题在我的职责能力范围以外”,拒绝直接回答敏感问题。因为很多情况,如果讲师的回答没有得到认可,就会有人将其应变和结果导向变成论文或报道,造成不好的结果。

2.应变应答的三大能力

语言说服能力

对于讲师来说,能够说服别人很重要。讲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在别人的思维上,以免缺失说服力。对于一些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认同讲师观点的学员,讲师可以委婉地说:“你的观点非常好,但是我有个建议,把咱们的观点放在一起总结一下,可能会更加完美。” 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先了解并分析别人的想法,善于倾听学员的心声,才会增加说服别人的几率。

思维敏捷能力

讲师思维不够敏捷,就很容易掉进别人的圈套里。

案例解释注解能力

讲师提供案例,既要“说得出”,也要“收得回”。如果讲师提供了案例,却没有进行精确分析,或者分析的结果与学员想要的有所差异,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翠侠、唐莹)

课程推荐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您已经对内训师的六项能力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您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内训师应该关注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学员最容易接受?

内训师授课要修炼好哪些硬件?

内训师的授课方法有哪些?

培训师如何进阶培养?

……

那么,推荐您学习《内训师如何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内训师如何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内训师如何做好课程呈现》《内训师的六种授课方法》《内训师“七步成诗”技巧》《培训师进阶培养流程》。学完这些课程后,相信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内训师六项能力模型[版]

内训师

内训师TTT培训能力提升

内训师通讯稿

内训师求职信

内训师工作计划

内训师工作总结

内训师学习心得

内训师队伍建设

内训师管理制度

内训师六项能力模型
《内训师六项能力模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