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821谈谈古代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9: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暑热微消到相山,七年重访鬓毛斑。 藕香斋里留余梦,师友欢言竟夕间。

董生设帐育师资,八皖新星愿力齐。 讲座待吾吾岂敢,相山原自有桃蹊。

吾乃江南淮北人,高低庠序几经春。 今朝一聚三生幸,接力承传尽后身。

谈谈古代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我想讲的这个题目可能有点泛,既想谈谈在座的我们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词,又想谈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教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词。就把这两方面的意思放在一起吧。

董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初中语文课本上诗词的篇目,大概三四十篇,我又从网上检索了一下高中的篇目,只有十几篇。我多年不接触中学语文教学,不太了解情况,但总觉得课本上诗词课文偏少。整个文言文课文所占比例有多大,是否超过三分之一?我听说台湾中学语文文言文占很大比例,他们高考试卷绝大多数是文言文题目,我看到有些卷子让我们考古典文学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也做不好。听说台湾大学中文系课程古代文学与古汉语的课程要占全部课程百分之八十以上,香港恐怕也是这样。两岸三地文言文教学差距很大,我觉得我们应当改进,特别是诗词教学要加强,要让学生多学些诗词,多读些诗词。

诗词是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我觉得它是青少年接触文言文一条最直捷、最有吸引力的桥梁、触媒、开启心智的钥匙。在座的各位恐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在一点也不知道“之乎者也”的孩童时代,就能喜欢上诗词,诗词知道多了,读得多了,背得多了,也就能喜欢上文言文,喜欢上古典小说,喜欢上文学。过去我接触的中文系的学生、研究生,不少就是由诗词引上学中文这条路的。我个人也是如此。我对古代文学产生兴趣是从几首唐诗开始的,1957年我上初中,文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唐诗四首或是五首,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进行了朗诵,后来又听了一张与课文配套的朗诵唱片,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于是我又找到别的年级的古诗课文,一下子看了十几篇,背了十几篇。但那个时代市面上看不到有唐诗的书,相关的书只有《革命烈士诗抄》、《毛主席诗词十七首》,这两本书成了我阅读诗词的代替书,我也读得很熟,以后就试着写写,渐渐走上热爱文学、特别是热爱古典文学的道路。我讲这些是想说诗词教学非常重要,你培养了学生读诗词的兴趣,也可能引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学语文的兴趣。我听有的老师说学生烦学文言文,对文言文没兴趣,不妨走走这样的路子,教他们多学些、多读些诗词,或许能激活读文言文的兴趣。

怎样教学生读诗词呢?我认为要先在“读”上下功夫。上面我说了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诵读、课外听了诗词唱片产生的,我也听过我的研究生同窗说过相似的经历。诗情画意、声情并茂这两个成语与诗词相关,诗词这样美、这样好听,若老师朗诵得好,自然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把他们吸

1 引住,吸引到诗词的学习中来。在座各位多有艺术素养,普通话说得好,朗诵起来效果一定很好。“读”的第二层意思,是教学生诵读,背诵。读的越多,背的越多,理解力、欣赏力也就越高。初中语文课本也规定了诗词背诵要求,大概四十篇左右吧,我觉得少了些,一个学期背诵十几二十篇总是可以的,三年背上百十篇。我在大学中文系给本科上古代文学课,要求凡是讲过的诗词作品都要背,上一次课讲到,下一次课就要背,当堂提问,当场计分,算平时成绩。再长的作品也要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一些长篇。上过古代诗词课,如果作品没记住多少,学习就谈不上有多大效果。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当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还是做别的文化工作、行政工作、研究工作,肚子里装了百十篇或更多的古代诗词,那就是一个很受用的储备。不少毕业生见到我,都谈到当年背的诗词很有用。也许有老师说,很多诗词是不考的,背多了没有多大用。这要看从哪方面看。一,上面我说了,喜爱诗词,可以提升学文言文兴趣,进而可以提升学语文的整体效果。二,某学期不考,不等于中考不考,中考不考,不等于高考不考,何况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是相互贯通的,虽然没有考到某某诗词篇目,但不等于不涉及相关的知识内容。三,还是要多考虑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文言文阅读水平、语言水学水平,为文学专才的培养、文史通才的培养,提供启蒙的助力。四,也要适当考虑与港台接轨,随着港台陆招生名额的扩大、国内学生就读港台意向的加强,今后我们安徽也会有越来越多学生报考港台大学,如果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太差,就难以通过他们的高考,或适应不了它们的大学学习。

现在为中小学生或青少年编的古诗词选本太多了,良莠不齐。我觉得有一本编得最好,我在几十年前看过,至今印象很深,就是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易鹏编注的《古代诗歌选》。这个选本选了200篇左右历代传诵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词、曲,有注释,有简解,还配有许多著名画家如钱松喦、程十发等国画彩图,作品短篇为多,语言浅显,注解简明,又有色彩缤纷的插图,图文并茂,直观性强,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编者王易鹏是复旦三个教授王运熙、顾易生、徐鹏姓名的合称。这本书现在不容易见到了,十年前这三位先生又把此书修订了一下,署上他们三个本名,重新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书名叫《历代诗歌浅解》。我建议各位不妨找来看看,网上买很容易,大概只要20元一册,我曾经购买十册送给我的孙辈和别的小朋友,各位也可向学生推荐。我在这里有个想法,我看到不少小学校园、中学校园有壁画、画墙,画了许多宣传画,如果把这本书里一些精彩的图画挑一些画到画墙上,那肯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诗词的热情。

下面讲怎样读。

怎样读懂?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古今文字词汇多数是一样的,古诗词的语言与经书、子书,与文言文比较起来,也显得浅易些,晓畅些,但也有一些难点,一般的难点是冷僻的字词,还有几个特殊的难点:一是诗里往往写进作者以前的古人古事古语,这叫典故,叫用典;二是作者当时的人和事,就是诗词写作的背景,我们今天也感到陌生;三是古代典章制度等专有名词,如职官、历法、天文、地理、建筑、器具等等。这些都是阅读障碍。破除这些障碍一靠课本和别的书的注解,二靠字典工具书。要勤查工具书,在座的各位也可上网“百度”,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几天前董老师他们回阜阳师院举办了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他的一个同学叫黄宏信也从深圳赶去。三十年前我也做过他们的老师,黄宏信参加聚会的第二天又从阜阳来合肥看我,那两天淮河南北气温差不多四十度,他冒着这样罕见的高温来看我,实在叫我感动,我给他写了四句诗,发到他的手机:

南来北往四千里,难弟难师三十年。 宏信有情追大火,流金铄石一留连。

诗中用了三个成语典故,“难弟难师”仿 “难兄难弟”,谓少见的师生情意,“大火”用“七月流火”“火”之星宿含义,“流金铄石”出《楚辞》。前二句又借用杜甫《恨别》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句式。这样一首即兴小诗也有这些阅读障碍,如果不解释可能要产生误解。

这里再跟大家建议一下,要勤查工具书,会查工具书。比如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用处就很大,它的字头多数是简体字,也有传承下来未简化的字,简体字字头后面用圆括号括注了繁体字、繁体的异体字。现在有的读物、有的媒体,或有的场合,也有用繁体的,也有繁简混用的,还有繁简异体混用的,造成适读障碍和混乱,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或帮助指教、纠正这些情况。这本《新华字典》就能排上用场。有个出版社印一本繁体字书,送我审读,我一看书里用字非常混乱,有繁体里夹简体,有繁简对应不当,更有大量的异体字,我问那个编辑:“你用不用《新华字典》?”她支支吾吾,我就叫她去查《新华字典》。当然仅仅依靠这本字典还不够,还有部头更大更专门的。我用坏了三本《新华字典》,还常用《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这些辞书部头都比较大,我用的是缩编本,对人戏言说:“架上常备四缩本,腹中自有万卷书。”其它专门工具书如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集我都齐备。各位要舍得花钱购置工具书。

再就是弄清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某篇作品它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一般的写景抒情的作品理解起来不难,如李白的《静夜思》、《望天门山》、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当然即使这样看起来单纯的作品有的还含有别一层意思,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除了表现他对敬亭山喜爱、契合无间之外,还表现了他的孤独感、出世之念,更不用说杜甫的《登岳阳楼》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都是饱经忧患的晚年之作,理解它们就要和写作背景联系上,这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理解许多与时事相关、与个人生活经历相关作品的一把钥匙。若不熟悉安史之乱的历史,不熟悉杜甫流落西南天地间十多年的经历,大部分杜诗你就不可能读懂,同样若不了解李白出走长安后的生活经历,李白在许多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弄清作品的题材和主题,还要注意有些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具有象征性和多义性,所谓言此意彼,比兴寄托。比兴寄托是《诗经》、《楚辞》以来所常用的艺术手法,唐诗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作品,有些诗标题为《古诗》、《古风》,就表示用了古人的比兴手法,还特别要注意一些咏物诗、闺怨诗、怀古诗,比兴手法也多见。使用比兴也有个人的习惯性、风格特征,比如李贺、李商隐和晚唐一些诗人,南宋的一些格律派词人,他们比较喜用比兴手法。

读懂更高一层要求是价值评判,这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创新,有何独特的价值,这就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多的阅读经验,通过对同时代和历代的的许多诗词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这不是我们一般的人能达到的水平,已进入了研究层次。当然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些调研、思考,可以看看相关的文学史上的评述,相关的诗人诗作评论,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看一些鉴赏辞典之类的书。诗词鉴赏辞典许多出版社都出过,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最早、出的最全,质量也较好,他们还把各本词典打散按题材分门别类出了许多单行本。在座的各位也可直接上网查询你想看的作品分析。这里要提醒各位的是,无论你看的是书,还是网上的资讯,都不可能保证他的分析、他的结论完全正确,你还要动

3 动自己的脑子,下一番功夫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感觉,产生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参考别人的,看和自己的感觉有无差距,差距有多大,差距从何来,弄个是非出来。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稳妥。如果这样反复练习,作品的分析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诗词阅读还应要具备一些体裁知识、文学史知识。体裁就是作品的样式。诗词曲广义都叫诗歌,但样式各有不同,因此又分为诗词曲三类。诗在发展过程中样式也有变化,所以又分两大类,一类叫古诗,一类叫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古诗又分两小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格律诗又分几小类:绝句,律诗。又细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等。各种样式有各种写作要求,各种表达特点,要读懂、读透各种体裁作品,不掌握各种体裁样式特征,那是做不好的。比如,古诗和律诗在形式特征上最大的不同,一是讲声韵格律,一是不讲,律诗有严格的字句限制,而古诗也没有这些限制。因此古诗来得自由些,可长可短,可以换韵,古诗比较适应叙事、议论,比较适宜表现重大题材,可以处理复杂事件,而律诗则比较适宜描写、抒情,或者人事应酬。词也分小令、中调、长调,曲又分小令和套曲。这些都是格律知识,可以看看《诗词格律》一类的书。文学史知识包括文学发展的背景、文学发展的里程、文学主体作家的生存状况与创作、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流派的演变等等,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理解作品。文学史的著作很多,现在越编越多,越编部头越大,我觉得读点简明的就可以了,比如过去的电大教材、游国恩文学史的修订本。

下面一大问题就是讲欣赏。

欣赏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欣赏的第一步是通过读、口吟耳听进行的,其注意点在声律,感受声律美。古人读别人的诗、读自己的诗都喜欢吟,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他这个吟既是斟酌声韵,又是自我欣赏。古人很讲究这个吟,吟诵,拉长腔调、抑扬顿挫地吟唱,体会其中的声情和格律。特别是近体诗和骈赋更是注重吟。上一辈人都会吟,鲁迅描写三味书屋先生读书时摇头晃脑,那是吟中的陶醉。现在一般人都不会吟了,上面讲了朗诵,可以说是吟的一种延伸。古代诗词本来就是歌词,后来虽脱离了音乐,但和音乐关系依然密切,吟和朗诵,就是要表现出它的音乐性。可以与新诗、白话诗比较一下,诗词的节奏感、旋律、韵味,白话诗是比不上的。我们现在通过朗诵,主要是体会诗词的声情美感,如果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和诗词创作经验,也可以分辨格律的精粗、高下、正误。

欣赏的第二步是通过读和看,口吟、目治同时进行,其注意点在文词,欣赏文词美。文学是语言艺术,诗词更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我们常说“诗一样的语言”,在人们的印象中,诗的语言是最精美的,欣赏诗词很大成分是欣赏它的文词。杜甫诗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说不管古人、今人,只要有 “清词丽句”就喜欢他、推崇他,可见语言在诗美中占的分量。我们读一篇好作品,其中好词语、好句子立马就引起注意,跳入我们的眼帘。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呢,杜甫说“清词丽句”,是指富于表现力、富于文采的句子,他又赞扬“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是指那些想象力丰富、格律精工的句子,司空图崇尚“味外味”,是指那些非常含蓄、含义丰富的句子,梅尧臣认为诗家语言的极致是“意新语工”,含意新警,语言工炼。当然还有各种各样好句子。大凡名作、传诵不衰之作,都会有妙句、警句、美句、“意新语工”的句子。古人在阅读中十分重视对诗词语言的欣赏,梁武帝特别喜欢谢脁的诗,说:“三日不读谢朓诗,就觉

4 口臭。”唐宋许多皇帝把诗人的名句写在屏风上、御案上。更不说诗人自己是如何呕心沥血创造名句了。唐宋之后层出不穷的诗话,其绝大部分内容就是对诗句的品评。前面也说了,我们欣赏诗词语言可以从语言的表现力(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的精炼性、语言的新鲜度、修辞手法、格律功夫等各个方面入手。

欣赏的第三步是发挥想象,发掘诗词的意境美。意境就是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古代大多数诗词都是抒情的,抒情又多是联系写景,因此意境在大多数诗词中都是存在的,即使那些单纯写景的诗词也或多或少、或强或弱表现了作者某种情致,因此也存在意境。发掘意境美是诗词欣赏的一大要务,如果把诗词比作宝山,不知发掘意境美,可谓入宝山不见宝,空手而返。欣赏意境说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也挺简单,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设定一个简单入口,如: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或:这首诗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通过什么样的景物加以表现?(《峨眉山月歌》),这样就可展开思索,一探意境的妙境了。构成意境就是两个要素:景、情。意境的多种形态就是这两个要素的不同配置,或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或情景交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或景显情隐,或情显景隐。对意境的把握、揭示还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弄清情与景是如何联系的,其外在与内在关系怎样,二是要充分发掘意境的内涵,不能浅尝辄止,意境的内涵往往大于情与景的相加,三是有可能的话,通过与其它作品类似意境的比较,找出相似点、相异点,也就是看本篇作品在意境上创造性如何。

欣赏的第四步是体验、领会一些作品所表现的人情美、生活美、生态美。欣赏的第五步是沉思、玩味,发现一些作品的象征意义、言外之意,获取一种解秘、解颐的快乐。

不是所有作品都存在明显的意境,都能寻取意境美,或都适合用意境创造来概括,如一些议论、叙事成分较多的作品,不少赠酬的作品,或篇幅较长的、时空跨度较大或错置的作品,单纯的咏物诗、景观题咏诗等,都难说有完整的意境。所以在这里列了不能用意境概括的其它作品的两种欣赏取向。

前一种较多体现在田园诗、叙事诗、景观题咏诗中,如陶渊明的作品,唐宋以后更多的田园诗、景观题咏诗,以及杜甫、白居易等等许多叙事诗。这些作品多富含人情美,生活美,这里又加上一个生态美。陶渊明以下的田园诗、唐宋以下的景观诗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又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在面临生态大灾难的今天,田园诗年代那种生态环境是很叫我们怀念、向往的。

后一种主要体现在议论诗、玄言诗、佛道诗、咏物诗中,这些诗或多用比兴手法,或措辞隐晦,其意旨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需要仔细玩味、思索,一旦获解,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也就获得了欣赏的快乐。

欣赏的方法、取径当然不止上面讲到的这些,我这里只是就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相关课文所可能涉及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也有讲欣赏方法的专书,欣赏一篇篇作品的《鉴赏辞典》,各位都可以参考。

下面想挑课本上一些作品做例子讲讲。

第一步讲到声律,想举杜甫两首七律作例子。这两首较典型,课本上好像没有。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勉哉董生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近易名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奇峰副教授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前天又来合肥看我。我自从调来合肥之后,他常来造访,每次来都叫我很感动,都有谈不完的新老话题。这次来他谈到两月前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近现代研究中心做中国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发表了许多新见解,起予良多。奇峰生长于虽迭经世变而古风犹存的谯郡亳乡,少逢*,而笃志向学,年纪很轻就走上了教师岗位,高考恢复慨然应试,以细故两屈于有司,终录入阜阳师范学院。时予承乏中文教席,得以相识。奇峰知识基础好,又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以功深思锐称。毕业分配予曾举荐留校,又因他故未遂,分配至淮河岸边一家工程公司的职工子弟学校,此为奇峰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受挫,幸运的是在这里遇到了同时分配来的后来成为他的贤内助的彩云女士。两年后阜阳师院出台政策召回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多位同仁的举荐下,奇峰调回母校任教,这给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回校后他担当了古典文学秦汉文学的课任,教学效果良好,深得学生的赞誉。正当他大显身手、欲展宏图之时,又遇到了当时很难解决的一个新的困难,彩云不能随调,而随职工子弟学校回迁淮北市,之后他们成家、又添了小千金,奇峰在相距一百余公里的两地频繁奔波,为了照顾家庭,他只好调到淮北,重当中学教师,这是奇峰为承担家庭义务而在事业上做出的重大牺牲。奇峰总是不甘平庸,总是有自己的追求,他在中学教师的岗位上不仅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教学法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到北师大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师从王富仁对鲁迅进行专题研究。由于他具有较全面的中文学科的学养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专长,2002年被当地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引进,从此真正走上了稳固的、方向明确的从事高等教育和相关学术研究的人生道路。奇峰年尚富足,精力充沛,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在展开多个项目的研究,呈功有日,企予望之。前日别后仿韩昌黎《嗟哉董生行》以文为诗体作《勉哉董生行》赠之。 古谯董生名奇峰,家于淝河早濡君子风。十四十五志于学,黄尘没胫,潦水四溢,时时跋涉于其中。师范结业,年少为师,志存高远慕飞鸿。高考恢复,石破天惊,期以一战定成功。岂料命运偏奇,出师不利,名压多士反被弃。再踣再起,愈砥砺,秋阳高照颍水清,后来居上非天赐。时予承乏来西清,大庭之下识董生,切磋之乐喜盈盈,歌鹿鸣,鼓瑟又吹笙。二三子,惟董生,教席乏人,宜纳新英,求友声。事出不然,发往淮关,令我心寒。览君书笺,字里行间泪涟涟。所幸天

6 助好人,淮之滨,遇彩云。相知相惜,情份殷殷。寒天见我,拨开冻云见阳春。否极泰来,延揽人才,试教成功登讲台,为公为私,予与奇峰同开怀。而后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倾心投之,黾勉求之,专业日进,考评称优。其奈有家难兼顾,不能顾两头,董生忧。奇男子,亦重情,梦中每为彩云念,耳畔似听儿哭声。毅然决然,下高校讲坛,中教是安。暂将一身屈,换取室家欢。好男儿,非等闲。是金随处皆生光,名动煤城姓字香。高考每夺金牌榜,传道授业有妙方。新天地,待开发,教之道,在启法,南北同行言聒聒。远读硕士到京师,经验作文成宝筏。煤师教法缺师资,异才就近幸采伐。奇峰再登大学堂,创造活力惊目刮。治学有年成果现,近赴香江天地阔。奇峰奇,三折又三起。折折起起高复高,化身莫非三天子?五岳归来不看山,吾于奇峰观行止。噫吁嚱,勉乎哉,云霄直上穿星月,胸襟涤荡沧溟水!

古代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大纲

古代诗词阅读专项总结

古代诗词

阅读与欣赏

诗词欣赏

作文欣赏、诗词赏析、文段阅读

古代诗词与生态环境保护

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七年级上《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15春学期《古代诗词欣赏》在线作业

0821谈谈古代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0821谈谈古代诗词的阅读与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