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深度探讨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03 12:3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心得,以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与解决思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推力与阻力,分析了其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最后基于笔者的研究给出了解决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土地流转 问题 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218-02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农地流转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1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研究

1.1 流转推力

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增征地大约300万亩左右。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包括土地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非农化流转和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两种。在中国经济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速度不断推进,农业人口显著下降,在土地既定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下降又导致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从事第

二、第三产业的人员会逐步增加,土地流转需求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经营的最小适度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由于短时期内,城市人口绝对量的增加和城市加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约束较多,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成为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与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1.2 流转阻力

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土地非农化补偿标准不合理。总体而言,土地非农化流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用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这种土地流转在城市市郊和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的地区比较明显,并伴随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二是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这种土地流转虽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但涉及到农用地耕作层破坏,在一定时期内不可恢复或永远不可恢复的问题,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用途变更而是土壤性质的改良。这需要管理的核心——土地用途的转变。这里流转的方向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用地。三是农用地转为小城镇用地。这类土地流转主要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综上所述,无论何种流转方式,均是由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所导致的农村土地非农化,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补偿标准太低和农户得到的补偿太少。据孔祥智对浙江、海南、山西、内蒙古的调查研究,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标准平均值为79278元,而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标准仅为16402.5元,占农民补偿意愿的20.69%。无论是政府补偿标准太低还是地方政府、村集体截留土地征用补偿款,都会激发干群关系紧张,导致农民对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的不信任,进而阻碍农地的非农化流转。

2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

为了对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农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某课题组于2009年上半年对土家族某县进行了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农户现代信息获取以及当地订单农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乡镇和村庄的选取主要采用了典型调查选点的方法。既选择土地流转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镇和村庄,又兼顾经济水平好中差的搭配以及彼此间的距离。按照上述原则,选取了恩施某县的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再抽取两个村,每个村20户左右农户,农户的选择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到村以后根据当地情况随机选择,共收到有效问卷128份。同时,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土地流转制度变革问题,课题组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员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分析。2.1 地块细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地块细碎直接导致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供给乏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限、农户现代市场信息获取能力难以改善、订单农业滞后,从而对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制约。由于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多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山区,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灌溉设施,对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土地经营规模显然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和农民参与维修的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若农户生产经营较分散、单块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户对修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显然不会太高。从农田水利设施灌溉质量的角度来看,以湖北为例,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现象明显,迫切需要重新修建或加固更新。湖北农田水利设施普及性较高、质量较差显然与农户的小规模经营有密切关系,普及性高与农村税费改革前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有密切关系,而质量较差与农户小规模经营导致维修积极性较低有关。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模式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非农化是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可以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2)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有助于推动稀缺土地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促进农业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优化组合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只要以农户间流转为主体的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是自愿进行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流转方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不相同的。

3解决思路

民族地区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依法监管民族地区非农化流转,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目前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村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受益权等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区村集体甚至存在“少数人控制”的现象,亦有人提倡要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加之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日益扩张,部分地区导致土地非农化流转规模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关法律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土地流转。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向国家立法的转化,尽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是农村土地流转法制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法》基础上,对土地流转进行国家立法,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特别是应当对土地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后的权利与义务、流转监管机构和流转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土地流转的政府执法监督机构建设,采取措施严格监管土地的非农化流转,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随意征用。

云南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研究报告

土地流转相关问题

班级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土地流转问题调查问卷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

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深度探讨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及解决思路
《深度探讨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及解决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