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厚报VS薄报

发布时间:2020-03-04 08:3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

当前,国内报纸的版面比较多,48版、64版甚至更多。遇到重大的事件,不少报纸还会增加特刊或者是增刊,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厚报时代”的报纸都在扩张,你也“厚”了起来,他也“厚”了起来,每日厚厚的一沓报纸,给读者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这也是好事。

但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不便和“报纸太多太厚”的抱怨。因为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许多报纸版面设置雷同,刊载内容相似,千报一面,缺少特色。厚厚的报纸只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给读者带来烦恼。有些报纸在读者的一片抱怨声中变成了一堆废纸。

“厚报时代”报纸的经营成本在不断增加。如今新闻纸的价格已从2007年底的4850元/吨,升至今年3月份的5300元/吨,涨幅达到9%。新闻纸价格的持续飙升,使得报纸的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厚报”也有了变薄的利益动机。

“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所谓“厚报薄读”是指报纸的版数较多、报纸较厚,而有阅读价值的内容不多。报纸形式上厚,但内容单薄,不值得仔细阅读。所谓“薄报厚读”是指报纸版数相对较少、报纸较薄,而有阅读价值的内容较多。报纸形式上薄,但是内容厚重,值得阅读的内容很多。

二、“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不管是“厚报”还是“薄报”,能否吸引住读者的关键是报纸提供的内容。阅读哪一份报纸完全在于读者的选择和爱好。如果报纸的内容不能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版面上,那么再厚的的报纸也是废纸一叠,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具有个性的品牌栏目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1.打造精品栏目

“厚报时代”报纸的版面上有不少的垃圾产品。打造精品栏目就必须净化版面,清除版面垃圾,留下精品内容。《现代金报》就比较重视品牌栏目的建设,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精品栏目。如《18财经》栏目,就是非常专业的财经精品栏目,对财经新闻的报道与分析详细、及时、独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金评天下》栏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少评论观点鲜明,内容新颖,语言泼辣而又不失幽默。栏目具有了特定的阅读群体,在宁波的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报纸精品栏目的形成,离不开受众的参与。加强与受众的有效沟通,是建立品牌栏目的关键。媒体要通过观众来信、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开办网站等,做好与受众的沟通,让受众在媒体上有发表建议的园地,以此提高受众对媒体活动的参与度。只有当受众对媒体品牌栏目的内涵得以确认,在心目中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品牌栏目才有价值。所以,在采编等每一个环节上,落实受众至上的思想,了解受众的需要并满足他们的需要,自然而然地树立媒体的品牌栏目。

2.注重新闻策划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如潮水般涌现在人们眼前,令人目不暇接。新闻媒体就必须注重新闻策划,从中选择那些最为受众需要的信息资源,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及时传递给受众。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又可以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实践活动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影响受众,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社会反映、变化走向等作出分析与判断,然后在报道上作出一系列的安排。要避免千报一面、相互雷同,就需要搞好新闻策划,在策划中求新出彩。“单个教练”、“单兵作战”式的单篇报道,读者不解渴,领导嫌没劲。新闻策划无疑是打破这种僵局,开创崭新天地的有效做法。如今,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已经开始转向从宏观着眼,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增强整体效应。即围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策划一系列具有较大震撼力、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报道,使得舆论宣传呈现规范性、战役性、轰动性的特点,进而产生好戏连台,此起彼伏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行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后所追求的新的生长点,是让新闻升值、媒体升值的艺术。

新闻策划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如真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等。着重做好这样两点:一是放大新闻热点,造成强势冲击。热点新闻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公众情绪,往往是社会公众兴奋点之所在。以大版面、大篇幅等热点新闻从不同角度加以持续的集中报道,既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的新闻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造成强势,以引导舆论。如《现代金报》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的系列报道。二是找准问题切入点,打造新闻卖点。报道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及时准确地报道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也要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加强深度报道

在媒体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进入观点制胜时代的今天,报纸等媒体也非常强调深度报道。从新闻资源来看,媒体的报道对象也基本是针对本市域范围内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要想在深度报道上更胜一筹,就必须充分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无论是成就报道、批评报道还是问题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用辨证的思维看一些表象的问题,会很自然地发掘到核心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力丹说过:“深度报道再深,也不是理论文章,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推理了再推理。深度报道需要具备可读性和知识性,让人思考,引人入胜。它有讲故事的特点,娓娓道来。然而要给人以明显的某一方面的启示。它不狂热,但决不能没有激情或热情。”读者在阅读新闻时需要回味,需要思考,这就要求记者进行深度挖掘,为读者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

4.重视版面设计

(1)加强头版的导读功能

头版是整张报纸的旗帜,在西方被称为“橱窗”。顾名思义,橱窗是用来陈列商品招徕顾客的,头版的作用便是吸引读者,推销自身。导读便是“橱窗”里陈列的艳丽的“商品”。头版安排重要新闻导读就成了告知和引导受众的有效手段。导读使头版空间极大扩容,增加信息量,而且成为联系头版与其他版面的纽带,使报纸表里结合,形成新闻强势。导读不仅丰富了头版的内容,同时成为活跃、美化版面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头版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活力。头版上形形色色的新闻导读,无疑是今天报纸版面的一大特色,也是报纸编辑花大力气想要做好的部分。头版的新闻导读日益成为头版编辑的重要元素,更成为一种有效的新闻链接。将重要新闻所在告知受众,既节省了宝贵的版面空间,增大了头版的信息量,还起到了活跃美化版面的作用。

(2)制作吸引人的标题

制作吸引人的标题说到底是提炼“新闻眼”。在制作标题方面,应该坚持“新闻点、口语化”,讲究口语化、故事化、细节化。标题制作,要以意义的准确、通达为第一准则,同时兼顾标题的简洁和生动。具体说,标题要抓眼球、标题中有事件、标题本身有可读性、标题追求简短,但不要刻意回避长题。

制作吸引人的标题也是报纸竞争的需要。一个城市中的几份报纸,国内要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等内容大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各报都有很大比例的重合内容。报纸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制作出足够吸引人的标题,抓住读者的眼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

(3)方便读者阅读

许多报纸积极引用现代传播的方法,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报纸版面展示的特点和规律,让报纸在静态中生动起来,使视觉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让读者在轻松和愉快的注意中欣赏报纸,并使其成为生活的必须。这是读者对报纸的新要求,是现代版面视觉的新任务。

当前,报纸越来越厚,信息越来越芜杂。受众的“厚报焦虑”已经产生。“厚报时代”让报纸从信息的整理者、提炼者成为了一个信息焦虑的制造者。怎样让厚报变“薄”、提升报纸的易读性越来越迫切。提高报纸易读性,根本目的在于节省读者的阅读成本,方便读者阅读。这个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还包括读者的心理成本——减轻读者阅读的心理负担。

媒体从业人员要反省自己的写作定位、编辑方式,尽最大可能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让报纸成为信息的整理者、提炼者、消化者,而非信息的堆砌者。这对采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方便阅读,报纸的形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为便于读者选择,报纸的整体版面安排呈“货架式”排列;报纸的版面排序采取分叠处理的方式,将内容接近的版面集中安排成一组,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在版面风格上追求疏朗大气,简洁流畅;瘦报现在比较流行,追求在报摊上比其他报纸“长出一截”的效果等等。

患上了“厚报焦虑症”

“厚报”的设计思路是让读者形成选择性阅读习惯,有用的就看,没用的就扔掉。但目前显然大多数读者还不能如此“潇洒”。从大量广告和垃圾信息的“盛筵”中挑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对读者的耐心和信心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调查显示:读者并不满意报纸版面无限扩张。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读者希望以0.5元买到的一份4开报纸的最佳版面量为32版,而同期上海都市类报纸的日均版面量普遍在40版以上。④调查还表明,认为报纸版面越多越好的读者人数和认为报纸最佳版面量应该是16版的一样多;越是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读者,越希望报纸“薄”一些。

调查显示:读者对广告版面越来越多深为不满。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2003年针对上海某晚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0%以上的读者认为该报广告版面太多。⑤类似的意见,在其他城市读者中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报纸版面越来越多,但是读者每天读报时间却没有增加。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上海报业市场的调查显示,2001年人均读报时间为63分钟,2003年为62.5分钟。⑥即便排除抽样误差因素,起码可以得出近两年上海人读报时间没有明显增长的结论,而近两年上海都市类报纸的“厚度”却突飞猛进,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信息的丰富造成了注意力的贫乏”,报纸越厚,在读者手中停留的时间越短。

天天“新闻盛筵”反而让读者“消化不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从头到尾看完一份“厚报”,觉得对不起自己订报的花费;如果跳过某叠完全不看,又怕漏掉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心理状态让不少读者患上“厚报焦虑症”。

“厚报”是世界报业发展趋势,但“厚报焦虑症”在报业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美国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达文波特教授在《注意力管理》一书中介绍说:《纽约时报》周日刊所包含的实际信息比15世纪一个读者所能读到的全部书面材料还要多。在一项描绘200条信息的通讯环境的未来机构调查中,71%的白领称他们感受到每日所接收的信息量的压力,60%的人感到自己被压垮了。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美国报纸产业》一书也提到,美国不少读者不订报并不是文化水平不够,也不是购买能力不足,而是觉得报纸版面太多,根本看不过来。⑧国际报纸发行协会执行总监威尔金斯提醒说:“报业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商业模式,该模式认为越多越好。如果卖出广告越多,报纸张数就越多。这不正是读者想要的吗?但是,大量证据显示,读者要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东西,或者自认为能读完的东西。”

对于办报人来说,“厚报焦虑症”以另一种表现形式存在。

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新闻量以防止“稿荒”;必须严格稿件流程以防止重稿;必须防备纸价大幅度上涨以控制成本……

●“薄报”的市场机会

虽然对“厚报”有诸多不满,但必须承认,只要广告收入仍是报业经济支柱,报纸越来越厚、广告版面越来越多就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与报业发达国家报纸厚度相比,我们仍处于“厚报时代”的初级阶段。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一书列举了美国6家日报平日版与星期日版的页数,其平日版日均版面量为对开97.3版,星期日平均版面量为341对开版。⑨鉴于我国报业繁荣发展的态势,今天继续作出报纸将越来越厚的预测应该是正确的。

广告版面越来越多也是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报业经营的经验,新闻版面和广告版面的比例达到4:6时,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虽然报纸不仅仅具有商品属性,但是进入市场后的报纸逐利性是无须讳言的。另一方面,我国报业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按照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广告额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左右,而我们国家2003年的数字却只有0.9%左右,广告版面量和广告份额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厚报”的批评具有反思的意义,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指责上,更不可能退回到一份报纸4个版的信息短缺时代。那么,这种批评的意义有二:

其一,“厚报”有责任加强引导,改进编排,以方便读者阅读。比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帮助读者养成选择性阅读的习惯;帮助读者学会利用广告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告诉读者只有广告收入高才能保证报纸价格低廉、才有能力对抗商业势力或权力的侵蚀等等。同时在编排上也应该更加明细,让读者能够更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毫不犹豫地丢弃无用的版面。

其二,报业市场有责任提供改良的产品或新的产品,满足那些既想完整系统地了解每日资讯,但又缺少阅读时间的读者的需求。

新闻有软硬之分,所谓硬新闻指那些关系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与人们切身利益并无关系,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虽然不同的读者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总体上说,硬新闻才是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只有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需要软新闻。⑩

在报纸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厚报博弈”中,从读者对“厚报”越来越强烈的排斥与抵触心理出发,从满足部分读者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应知欲知的新闻需求出发,眼光一转,可以发现“厚报”时代“薄报”同样存在市场机会。

第一,专业化报纸。这类报纸只需要信息的含金量,不需要面面俱到。2004年底创刊的《每日经济新闻》在发刊辞中解释了办“薄报”的思路:“以精选资讯立身:因为地球是个村,信息是个港,良莠并存;以独到见解立言:因为社会多元化,瓦釜黄钟齐鸣;以创造价值立德:因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如果能够做到,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不需要加入“厚报”战团就可成功。

第二,总结性报刊。周报或周刊,对一周要闻进行总结性陈述,并对重要新闻事件作深度挖掘,同样可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美国《时代》周刊就是这个思路,它的广告语就是:“《时代》帮你节约时间,控制超载的信息”。

第三,以刊登硬新闻为主的“薄报”。

●《立报》的启示

办一张主要刊登硬新闻的“薄报”,有多大市场机会?显然,当下国内报业市场还缺乏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回顾中国报业历史,却可以获得一点启发——那就是旧中国红遍上海滩的《立报》。

1935年《立报》创刊时,上海报业市场主要是《申报》和《新闻报》的天下,这两张算得上“厚报”先祖,例如同期《申报》就是外埠4大张,本埠增刊2大张还附送画刊。《立报》的特色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日出4开4版。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内外要闻、本市新闻、言论、副刊一应俱全,文章短小精悍,号称“新闻精”,“五分钟能知天下事”。巴金也称赞说:“在一张小小的报纸里面,我们已经得到了这一天里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一切,没有多余的巨大篇幅来耗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显然,“厚报”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一报在手,样样都有”,通过“一站式购齐”的内容架构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阅读需求。而“厚报时代”的“薄报”,同样不能违反这个游戏规则,既要解决读者信息超载的焦虑,又不能引起读者信息缺失的焦虑,从而必须走新闻精华、全面覆盖的道路,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章都让读者感到物有所值,才可能以小搏大,以少胜多。

《立报》能够打开市场的优势还在于价格低廉。据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的研究,当时《申报》每份售大洋四分五厘,而《立报》仅为铜元四枚。以大洋每分合铜元三枚计算,买一份大报的钱,可以买三份小报还有余。紒紜矠“厚报”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从量上让读者产生物有所值的感觉,而“薄报”打开市场,也只能以价格优势抵消“厚报”的数量优势。

出于竞争的考虑,不少报纸希望通过加厚来提高报业市场的门槛,为后来者设置资金障碍。《立报》选择“薄报”模式,也是为了减少资金压力。据说,成舍我准备创办《立报》之前,就有人给他出主意:“上海能不能办小型报?如办大报,在申(报)、新(闻报)两大报的高压下,没有百万以上资本,恐怕是不容易和他们斗争的。以我们这种职业报人的经济力量,在上海,只有办小型报,或能打开一条成功的途径。”紒紝矠于是,成舍我等人集资10万元就办起了《立报》。

创刊时间不长,《立报》就声名鹊起,不到两年发行量突破20万大关,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让当时的报业老大《申报》《新闻报》暗暗着慌,悄悄筹备办一份类似的小报来和《立报》竞争。当然,《立报》的成功,主要归功于该报内容质量高,且常有独家报道和尖锐的言论。但是也说明,在“厚报”垄断的市场中,“薄报”同样有成功机会。

楼板厚、薄处理方案

楼板厚、薄处理方案

课前演讲稿 薄积厚发

森林报

中国水利报

简 报

报 告

通 报

厚报VS薄报
《厚报VS薄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厚报与薄报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