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02 19:40: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 “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的“人和” ,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 “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

1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 ,在同中存异。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主张“君子群而不党”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

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周总理当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的实施都是基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深刻内涵

1、以德为先

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充分强调了“德”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指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德治的作用推崇备至。以“德”进行调节和管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渗透着浓厚的道德精神。管子提出把“礼、义、廉、耻”作为治国的四标准。

“以德为先”就是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使被管理者在其道德威望影响下很自然地达到管理的良好状态。同时,人际关系也通过人的道德伦理来加以调节的。管仲提出,君主选用人才一定要审查三个问题: “一曰德不当其禄,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这三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让品德高尚的人处低位,就是对人才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让品德低下的人处于高位,更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无功者受禄,那么有功者就得不到激励;无才之辈身居高位,那么有才能者就会被埋没,得不到重用。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以德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的最典型特征。以“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为核心价值观的这种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爱人”、“贵民”、“重民”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达成了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许多人习惯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认为“德治”就是“人

治” ,认定无章法可循; “法治”有法可依。其实,在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治”可以理解为 “人治” 。不论是“德治” ,还是“法治”都离不开人,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也是如此:法毕竟是由人制订的,要人去贯彻执行、要人去遵守。我们知道,人的素质、教育和文明程度是现代法制社会得以有效运行、实现有序化的前提。儒家“德治”是人类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应该在现代管理过程中认真研究、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以德为先管理思想中的亲密原则,即“爱人”、“敬人”、“忠恕”等。

2、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对我们中国人为人做事的影响一直是久而深远的。中庸之道,它是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它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中国人思想中割舍不的一部分,所以,对我们,至今还在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该句出自孔子之言,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中庸”在《论语》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仅仅从这句话确实我们是看不出它的明确含义的。不过,后人根据《论语》 中记述的孔子相关的言行,对它的含义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宋代学者朱熹认为: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 “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 ,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 “中庸” ,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 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 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平均,而是要取得事物之间的平衡、均衡。孔子认为只有中正(适度)才最有利于事物客观发展需要,因而才是理想的合理状态。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我们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大家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我们可以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大家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3、以和为贵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早在

25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 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 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都是对以和为理想之最高目标的阐释。也是我们管理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4、无为而治

在汉代刚建立的时候,为了促进本朝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朝的管理者就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人民休养生息,国家逐步繁荣强大起来。“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的共同理想,儒家提出“无为而治” ,并认为这种“无为而治”是“以德为政” ,以道德的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所以君主应实行“象征性管理” ,只搞好个人修养和对下属的道德教化,就可以“一以驭百,坐以待劳” ,垂衣裳而天下治。 《老子》中也提出无为而治,而且把“无为”视为最高治国境界。认为“无为”乃是一种君道:君主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表面上不管,实际却是无所不管,否则,如果不是“无为” ,而是“有为” ,君主就不是处在“无”中而是处在“有”中,就会被局限在“局部”之中。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 ,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 “无为”不但不是教我们什么都不去做,相反对干的要求还是非常认真的,非常谨慎和严格的。对领导人而言, “无为”还包含着领导方法方面的要求。作为领导方法,“无为”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善抓大事,抓主要矛盾,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要事无大小都亲力亲为。这样,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领导者能把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工作都能做得井井有条, 取得最佳效果, 也就做到了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用相当简化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从不同角

度来调节人与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调节人与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必须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然后才能有个人的利益。这也是“无为”的一个方面,即管理者不刻意地去行个人的作为。

5、以人为本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 《尚书·盘庚》 记载: “重我民”、“施实得于民” ;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 , “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要求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提倡“爱人贵民” 。笔者认为,只有在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的做好管理。

结束语: 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管理的好了,那么被管理的事物就会焕发生机,管理的不好,那么被管理的事物就会萎靡不振,甚至死亡。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务实》一书中也曾讲过: “管理的根深植于文化、社会、价值、传统、风俗、信念、政府与制度中”、“管理越能利用社会传统、价值与信念,则管理的成就就越大。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得好: “我们希望中国朋友在实现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外国的新奇概念和奥妙的数学公式才是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同样是实现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宏大源流。 ”正确剖析、反思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让我国管理思想供世人共享,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岑朋飞

工商管理一班

20083140101

中国古代人才培养与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的保民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管理之我见

管理之我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