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聚落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7: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性教学设计

王黎明 孝昌县小河中学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正可谓“自然造人,自然造就聚落”。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世界的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探究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录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给予鼓励指导。此外在确立小组合作探究成员时既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也要适当注意协调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1 2 3 “聚落”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给人“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感,实际上就在生活场景中,只是因熟知具体的细节而忽略了主题,因而教师以话题贯穿始终,所有的话题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空间开始,延伸到生活经历,延伸到相关案例,延伸到具体事例,感知聚落、认识聚落、分析聚落、反思聚落。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更多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充分让学生亲自感知,使其从内心去感受,而不是让其会写,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多地提供了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课程资源,捕捉能够多角度思维的问题或专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更多地突出了地理学科以图析文、以图促思、以图明理的学科特色。此外,结合已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活动有机结合,激起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学得投入、学得扎实、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鲜活、教得自如、教得快乐。

本节重点与难点内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采取教师示范分析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有机结合,让点拨与放手相得益彰,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有利于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终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主动更广泛的发展。

这节课的时间比较紧,40分钟完成有点仓促,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相应的学习策略创设在课堂教学时间上发生了冲突。 4 篇2:“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荆门龙泉中学北校 陈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宜昌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㈠ 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1:开展知识抢答,让学生对聚落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活动2:争先恐后话差异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3、不同大洲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㈡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 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

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

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㈢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世界四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四种不同的传统民居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生:各抒己见。(略)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㈣ 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

展示:北京前门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生:七嘴八舌议论宜昌发展情况

展示:宜昌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图片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㈤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展示:收获平台

板书设计:

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优越的地理环

境???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保护传统聚落 (六)反馈练习:回顾知识,小试身手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竹楼 d、宜昌地区——土墙平顶房

二、综合分析题

分别写出材料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水源、地形、交通、资源等)。

1、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很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

2、我国大庆地区原来荒草丛生,自从开采了石油之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城市。( )

3、宜昌地区扼守着长江三峡的门户,上连巴蜀云贵青藏,下引荆襄赣皖苏杭,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坐拥中国经济圈的圆心,发展迅速。( )

4、新疆地区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 )

三、拓展题

对于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p83活动题2,请你广泛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篇3: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平湖市东湖中学 主笔 刘莉 参与:刘华忠、朱明华、金凤、韩秋雅 2012.9.14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2-2 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解读:

选择的区域:乡村与城市

学习内容:说出聚落的含义和类型,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

同,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结果性目标:说出、比较、说出

过程和方法: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聚落景观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是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区域类型以及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观点。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但这仅仅是关于社区知识的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社区知识的面,而且对于社区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获曾经去过的区域。所以由于要完成社区类型、社区差异、社区联系这三大知识板块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所以安排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2.教材结构体系: 产生

景观

功能

生产、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2.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3.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明的城市生活体验,观察比较来区别不同聚落的特征,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理景观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

难点:影响城市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判读不同的景观图,获取知识信息,形成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更有助于在教学中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理念。利用地理景观图以导教,又可以指导学生用地理景观图以导学,它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选择合适的地理景观图

2.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观察要抓住图中所呈现的主要地理要素。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出当地的什么区域地理特征。 4.在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的区域地理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断景观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在哪儿?

5.将几幅景观图互相对照,联系所学地理知识, 解决形成景观的原因,即为什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增加学习的兴趣)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 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 来自乡村的小明和来自城市的小强进行了互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从身边生活入手,拉近教材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一、了解城市的起源--用景观图解读地理知识,感悟新知。

(出示两组组图片,结合书本相关文字,进行阐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

(补充材料: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设计意图:观图具有直观性,通过景观图还原地理知识。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二、走近城市---感受城市的美。用景观图,建构新知。

(情景一)来到城市,他看到了很多景观,你猜猜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景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出示一组反映城市不同主题的景观图)

设计意图:景观图具有美观性,置学生于景内,“身” 临其境,把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地理景观图片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

(情景二)小明对城市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城市,看看下列城市体现怎样的特色呢?

(出示一组不同城市的景观图)

(情景三)小明了解了一下城里父母的情况——爸爸在中关村工作,妈妈在王府井工作,他们的家在方庄小区。这些区域体现出怎样的功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出示书上图片

设计意图:以示意图图为呈现信息的主要载体,反映了具体事物,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标志性的主题,理解新知。

三、感悟城市---用景观图突破重难点,内化新知 (情景四看着这些景观,和自己家乡比,小强感受到不同了„„

(出示一组城乡图片)

(活动)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景观图更生活化。用景观图启迪思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情景五)看着这些不同,小明感触很多„

(作业)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平湖,正在崛起的中等城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知识延伸到身边的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产生 :

村落—商业—市---城市 景观:人文景观为主

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交通、科研等

生产、生活:工商业、服务业篇4:优质课教案 聚落-城市和乡村教案

第三节 聚落——城市和乡村 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韭园一中 张新彦

一、教材分析

“聚落”是地图版地理教材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三部分内容,而今天学习的“城市和乡村”是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从难度上来说,本节内容比较好理解和接受,因为城市和乡村离我们的生活比较接近。本节内容包括:聚落的概念、聚落的分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功能、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四个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

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

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对城市和乡村异同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室内即兴举行一场“你喜欢乡

村我喜欢城市”的辩论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教学难点 :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将采用分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愉悦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的内容,并将讨论的最终的结论派代表讲述给大家。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度过 一节愉快的充满愉悦的地理课。本节各组的内容如下: 第一组:根据图片总结出什么叫聚落?

第二组:依据课本的讲述给聚落进行分类,即:聚落有哪两种基本类型? 第三组:试着找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何处?距现在有多长时间?

第四——第九组负责完成下面六项内容

教师在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到同学中间参与讨论,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既了解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共同特征,都是我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了解了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我们大家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市的,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乡村,还是喜欢城市?说出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气氛要热烈。

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组织一场关于“乡村好,还是城市好”的辩论赛。全班分两大阵营,各自陈述支持自己的观点。(组织方式:找一名节目主持人;4-5名评委;双方各挑选一名组织者负责;主持人决定那方是乡村队,那方是城市队;双方同时准备支持本队,反对对方的相关材料,时间是5分钟。然后开始辩论。观点要健康、正确、言之成理,不准进行人身攻击,不准胡搅蛮缠讲歪理。) 教师总结: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我们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因此不管是生活在乡村,还是生活在城市,我们都应该为它的发展和进步而感到骄傲、充满自豪,也都应该为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课题:聚落—城市和乡村

工作单位:扶沟县韭园镇一中

教师姓名:

张新彦 任教学科:

地理

联系电话:

13938071532 篇5:世界的聚落 教案设计

世界的聚落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四、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百度图片搜索: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

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

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 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姓名:冯爱慧 职称: 二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个人介绍:

冯爱慧,2004年毕业于潍坊学院,从教期间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称号,有多篇论文获奖,教学成绩优秀。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优秀)

《城市聚落》教学反思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