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体验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体验

(2012-07-18 16:35:07)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名师讲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文,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知识得到不断地储备,能力得到不断地培养,人格得到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需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一条便捷途径——体验。

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设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景或教学活动,用充满浓烈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扬起探究课文的无穷信心和力量。这种活动就像立交桥的引桥,起缓冲过渡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融情入书,身历其境,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博大的内涵。这样的情景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允许在学生理解的层面上进行适当的虚构。

上课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有利于教学的事件或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随机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正值雪后天睛,教师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课:“同学们,漫天飞舞的大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现在已经停止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唐朝,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用心思考。”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这个与学生生活体验完全相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以最大限度的被激发,为教师渴望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铺垫。

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韵味,这些都隐含在语言材料中,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摩读,模仿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音的抑扬顿挫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让学生把文字转换为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对多元生活的体验。在这种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的“直接对话”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课堂上,学生的朗朗书声中,自然也就流动着学生思维的潜流。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强、寓意深刻,师生若能打破常规,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感情、领悟道理,或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辅之以适当的手势,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把自己读了故事以后的独特体验及想象参与其中。这种富有个性和创见的讲述形式,易于激发兴趣,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苏教版《悼念玛丽•居里》时,教师精心设计课件,通过截取《居里夫人》原版电影的部分镜头,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居里夫人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凭着执着的信念,为提炼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体验他们不计报酬、只求奉献的精神。此时,教师还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阐发、挖掘,不时随机点拨,让学生分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课件的辅助下,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信念”的内涵,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再次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震动。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配乐朗读这篇文章,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勾画文章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再讲述一个关于一群斑羚的悲壮感人的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悬崖,陷入绝境,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不仅感受到了斑羚们行为中体现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触摸到动物人性化的温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作为人类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体会到它们的喜怒哀乐,它们的生存情势,决心要与它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文本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是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的。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细讲读就能达成的。有人说:“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在语文学习中上,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的加以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设计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今天,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有些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各种意见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各自寻找答案。这样,促进了学生主体的阅读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读出了兴趣。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阅读对象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这时,让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使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而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直白的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自己”,即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有的作品,学生是很容易读到“自己”的,例如《往事依依》、《我的老师》等等。在这些课文中,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的景、情、人、事所感染,阅读时总会不知不觉地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有的课文虽然描绘得很细腻,但总要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留给读者去补充。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繁响交错、清脆圆滑、婉转流利的声音之后,突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只有联想到琵琶女的身世,才可以在这无声之中,感受体验到如怨、如恨、如泣、如诉的音符,感受体验到每个音符所传达出的令人心碎的声调。这样,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学生的个性思维才会有用武之地。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唯有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体验的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作文

让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体验
《让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体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