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9: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十六年前的记忆》教学设计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记忆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战地、围歼、茂密、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细读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讨论。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

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李大钊的收集李大钊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清明节,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2、今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就课题质疑: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谁在回忆?会议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儿?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

3、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的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4、学生如果了解的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2、1926年3月,割据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

2、通过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认知情况。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划出质疑,课堂讨论识记重点词语的方法。

4、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2)理解叙述、顺序

5、学生汇报交流。

二、小结:

(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了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离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悲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悟父亲形象。

2、感悟写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是对给你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时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品系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可以感受到。)

A、(这里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B、请同学们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哪地方可以体会到?(指名答) (从第一自然段:父亲说的话可以体会到。)(课件出示): 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有危险,也坚决不离开北京,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B、请同学们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使句子更加强烈。) C、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四、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1、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句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找出来这部分内容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话(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

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A、把“严峻”、“惯有”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B、从“惯有”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父亲平时对革命工作的态度) C、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

(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对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的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对比描写的句子。

先让同学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正确深入地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1) 这句话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把父亲烧文件的“我”提出的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

(2)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像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待亲人慈爱的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方面的统一。)

(3)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起到反衬的作用)

(2)同学们找出哪些对比描写的手法? 课件出示:“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每个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

(1)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敌人的凶狠残暴、心虚。

(2)这样鲜明的对比,从反面衬出了什么?(指名答)

从反面衬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也反面衬出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 请同学们还找出哪些对比手法? A、课件出示:“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B、这些词句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C、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D、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写突出了父亲处事不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3) 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5、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请同学们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1) 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2)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划出直接描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和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进行分析。 (3) 小组代表谈最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4) 老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课件出示: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面,父亲人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的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件出示: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小结: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

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三课时

课题目标:体会开头,结构呼应的作用

一、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3、这是首尾呼应写法,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二、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 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

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的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 找出课文与下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A、工友阎振三一早在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指名答) (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B、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入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去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D、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新衣,母亲带他去散步去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也被带来了。)

(3) 说说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一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加深,是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三、总结

听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

1、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运用前后呼应的方法。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事业

法庭上

记住4月28日被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