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21:08: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表示安慰。2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李大钊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推荐第2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你们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狼牙山上的五壮士....)

2、大家说的真好,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同样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和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起去回忆革命先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二)学习第一部分(捕前前)

1、学生读2-7自然段,

2、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

((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3、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这是什么句子?(反问句。

5、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经常对你说。我不能离开)

6、这句话说明了父亲的态度怎样?(很坚决。

7、这句话说明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把革命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是,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句子中还两次使用了反问句,强掉了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严重,他都要坚守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板书:局势严重

坚守工作

(三)学习第二部分(被捕时)

1、学生齐读8-18自然段

2、“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4月6日)

3、果然怎么解释?(在意料之中,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

4、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不要放走一个!你认识他吗?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5、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什么?(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凶残。)

6、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指着,夺下父亲的枪。)

7、课文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动作来表现敌人的凶残。

8、面对敌人的凶残,“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惊恐、害怕、瞪、剧烈的跳动)

9、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10、从这句话中表现父亲的什么?(沉着、冷静。

11、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

板书:不慌不忙

12、“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

板书:临危不惧

13、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

(四)学习第三部分(被审时)

1、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在法庭上)

2、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板书:平静慈祥

3、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

4、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板书:安定沉着

(1)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在原句上划出。(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5、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6、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被害后

1、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2、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

3、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如何?

(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昏倒在床上;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

4、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5、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4月28日)

6、课文中两次出现了4月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第一自然段)

7、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1927年4月28日)

8、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开头?(倒叙回忆的手法)

9、这篇课文写于1943年,那正是父亲遇难十六周年,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首尾照应)

10、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它能使文章更加紧凑,更有感染力。在本课中,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板书:忘不了

三、总结升华,传统教育

这篇课文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掌握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推荐第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组课文,打开单元导读,快速阅读单元导读,找出单元主题和阅读训练点。 生:读书圈画

反馈单元主题和阅读训练点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生:1949.10.1 师: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在千千万万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革命先驱中,李大钊就是这样的一位(出示图片)对于李大钊,你了解多少? 生:交流资料

师:(补充资料)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起去追忆这位伟大的领袖。

三、初读课文

师:自己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反馈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范写舅)

3、理清阅读顺序(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四、细读课文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自己再次默读课文,进行批注圈画。 生:自主学习课文,批注圈画。 重点交流: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回来的很晚„„投到火炉里去。

2、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3、“不要放走一个”„„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4、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

5、父亲瞅了瞅我们„„

五、理解写法

残忍的军阀还是把李大钊同志绞死了,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课后问题三。

生:读文思考。反馈答案(首尾呼应、突出文章中心) 师: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个表达方法(出示句子)你能找到和他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找句子,反馈答案

六、拓展

师: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前,来深情的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生:说 动笔写写 反馈教师指导

结束语:李大钊同志用一生的革命热情践行着他的诺言,正如他自己说的(出示李大钊名言)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等书籍。

板书设计

被捕前-形势严峻 工作紧张-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态度严峻-视死如归 被审时-平静慈祥 安定沉重-坚贞不屈 被害后-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为国捐躯

推荐第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江东实验小学

杨琳

设计理念:

旧教材新理解 老课文新教法。 设计思路: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展示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这是篇老课文。时至今日,新课程体系下教材终于开放,许多版本诸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在原来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老课文,有的“光荣退休”了,有的“退居二线”了。可为什么《十六年前的回忆》还被保留下来呢?我想,这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但这篇课文的背景远离学生太旧,如果还是以以往的理解、以往的教法去教,已是缺乏现代意义。于是,在理解研读这篇课文时,除了要继续抓住“李大钊对事业无比坚贞”这主要教点、学点之外,挖掘出课文反映“李大钊对家人深沉热爱”的人性闪光的地方,让李大钊从“神坛”上走下来,重新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觉得亲切,“人格和理想”的教育意义会更明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言,气氛先入

1.清明节的意义。

2.课件出示李大钊的遗像及高度简介,播放《国际歌》,营造肃穆的气氛。3.读“民族魂”网上怀念李大钊同志的留言。

二、听写片段,难点破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自己对照课文纠正。

2.灵活提出破折号的写法和用法。

三、品味语词,形象渐露

1.画出父亲神态的句子和作者联想的句子。

2.“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面对着敌人的法庭,父亲应该知道自己可能被判重刑,可是为什么还那么安定、沉着?

(估计学生会这样回答: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但教师要引导开去:这是联想,是女儿当时心里想的,有可能是这个原因,也有可能有其它意图,请大家想想,父亲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还是否有其它意图。) 3.出示一些革命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坚贞的例子。

(刘胡兰、吉鸿昌。)

4.“瞅”什么意思?与下文“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中的“望”都有“看”的意思,但又有什么不一样?联系上文理解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5.出示《李大钊和他的孩子们》,让学生体会这种爱。课文里还在哪里可以看出这种爱?

6.父亲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难道他真的没有话对“我们”讲吗?如果你是李大钊,你会说些什么?

7.对事业无比坚贞,对家人深沉热爱,这就是李大钊。李大钊同志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中国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本来课文应该就写他对事业无比坚贞,来表现他的高尚品格,不是更好,但为什么要写他对家人的爱呢? 8.感情朗读这个片段,加上“因为”读。

四、网上献花,情感深入 1.现在让我们怀着这份敬意,去瞻仰一下位于河北省保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 2.现在让我们来为这位为党,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革命先烈敬献鲜花,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永远的怀念。请大家讨论一下敬献什么鲜花最好? 3.写留言。 4.填写献花单。

五、改题怀念,情感永录

1.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2.结语:

(《国际歌》哀回的旋律再次响起。)

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

推荐第5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十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好!请大家看屏幕,你们认识这个人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李大钊同志的照片)

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他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自己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再集体共同解决。 检查:“娱”读二声,“阀”和“舅”的写法。 2.那么,课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读课文。在书边上作上标记。

(1)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课文写了李大钊的女儿回忆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经历。)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说说每一段的内容,同时读这一部分课文。遇有概括不完整的段落可以随时补充。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教师在学生概括时随机板书: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三、初步感知人物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那么李大钊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四、进一步读书,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 同学们谈的很好。看来李大钊同志的形象已经初步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下节课,我们围绕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忠诚革命事业 法庭上 被害后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出示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 年为纪念父亲遇难十六周年而写的。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记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揣摩体会,并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见解,是教学上的重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大精神。当读到“在法庭”这一部分,女儿哭着喊爹时,孩子们哄堂大笑――学生只是对朗读课文的那个同学起哄吗?这说明学生对文章没有动情,怎么办?我并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而是将孩子引回到文本当中去,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由紧张哭喊变得机智勇敢。这也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学生渐渐为人物的品质所折服了,他们的神情肃穆了,朗读的语调也顿挫抑扬饱含了对烈士的尊重。

“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当我将李大钊临刑前的讲话出示在大屏幕上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再一次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

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 “读进去”,才能 “悟出来”。

推荐第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十六年前的记忆》教学设计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记忆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战地、围歼、茂密、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细读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讨论。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

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李大钊的收集李大钊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清明节,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2、今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就课题质疑: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谁在回忆?会议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儿?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

3、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的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4、学生如果了解的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2、1926年3月,割据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

2、通过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认知情况。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划出质疑,课堂讨论识记重点词语的方法。

4、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2)理解叙述、顺序

5、学生汇报交流。

二、小结:

(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了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离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悲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悟父亲形象。

2、感悟写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是对给你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时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品系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可以感受到。)

A、(这里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B、请同学们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哪地方可以体会到?(指名答) (从第一自然段:父亲说的话可以体会到。)(课件出示): 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有危险,也坚决不离开北京,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B、请同学们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使句子更加强烈。) C、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四、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1、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句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找出来这部分内容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话(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

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A、把“严峻”、“惯有”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B、从“惯有”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父亲平时对革命工作的态度) C、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

(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对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的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对比描写的句子。

先让同学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正确深入地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1) 这句话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把父亲烧文件的“我”提出的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

(2)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像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待亲人慈爱的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方面的统一。)

(3)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起到反衬的作用)

(2)同学们找出哪些对比描写的手法? 课件出示:“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每个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

(1)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敌人的凶狠残暴、心虚。

(2)这样鲜明的对比,从反面衬出了什么?(指名答)

从反面衬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也反面衬出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 请同学们还找出哪些对比手法? A、课件出示:“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B、这些词句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C、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D、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写突出了父亲处事不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3) 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5、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请同学们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1) 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2)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划出直接描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和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进行分析。 (3) 小组代表谈最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4) 老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课件出示: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面,父亲人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的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件出示: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小结: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

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三课时

课题目标:体会开头,结构呼应的作用

一、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3、这是首尾呼应写法,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二、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 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

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的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 找出课文与下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A、工友阎振三一早在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指名答) (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B、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入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去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D、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新衣,母亲带他去散步去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也被带来了。)

(3) 说说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一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加深,是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三、总结

听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

1、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运用前后呼应的方法。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事业

法庭上

记住4月28日被害

推荐第7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设计理念】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读过这篇文章。读完此文,我对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读到第一自然段,我特别地激动!读到“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我的心特别凄凉!记不清小学的那位语文老师是怎么上这一课的,我只知道自己学完那一课后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

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

3、德育目标: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4、美育目标: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引导和提示学生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单元整组导入。

1、(教师播放“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可曾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2、汇报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课件出示李大钊的画像)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在课前了解了多少?

②学生简单汇报收集的资料。

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③小结: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

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再想想课文写那段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给予学生静读课文的时间,深入思考,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李大钊是个革命者。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革命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一)交流“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1. 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2.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选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革命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

(设计说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将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

过渡:这是被捕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二)交流“被捕时”这部分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李大钊同志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李大钊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么为什么他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看到这样的李大钊,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

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们对于李大钊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回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附: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对革命高度负责 李大钊 被捕时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被捕后

推荐第8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情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十六年前的回忆

3、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4、被害之后:激励

推荐第9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

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籍、残”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 籍 屉 窝 匪 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

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

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

三、第四部分的内容,找出能突出李大钊同志精神品质的句子写体会。

2.收集描写李大钊或者其他革命前辈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

三、四部分。

2.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么样的人?从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小结:学习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镇定()占领( )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前后照应 被捕前:局势严重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 被捕后:平静慈祥 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推荐第10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靳玉萍/小学语文3坊3组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示例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字词。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细读文章,体会写法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烧掉文件书籍。

② 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 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一读这一部分。

2.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4.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附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被审时 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第1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叶坪镇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课程赛教

教 学 设 计

学校:叶坪小学 教师:陈红艳 科目: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3、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回归历史 导入新课

(1)教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2)、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读通课文。

(2)思考: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2、全班反馈。(1)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2)指名反馈:十六年前是那么元,可作者的记忆为什么是如此清晰?(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3)教师追问:这位父亲是谁?(李大钊)谁能用搜集到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李大钊?

(4)学生反馈资料,介绍李大钊。

3、教师:教材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些关键的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指名反馈

5、教师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课文所述的事情。教师板书:冒险留守 不幸被捕 法庭斗争 噩耗传来

6、小结: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时间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导读提纲,再读课文、(1)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研读句子,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读出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答疑难。

2、学生自主探究。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相信李大钊的形象已经在你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科的生字词

2、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革命烈士的故事。

叶坪镇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课程赛教

说 课 稿

学校:叶坪小学 教师:陈红艳 科目: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叶坪镇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课程赛教

教 学 反 思 学校:叶坪小学 教师:陈红艳 科目: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师生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12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昌小学 燕沛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

3、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教学重点:分析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整体回顾

同学们,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都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找到这句话。开始。(抽生答)

出示课件:( 生读,师导读 板书: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抽生答,师板书: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被害后)

二、品读句子,体会精神 (一)师生合作学习“法庭上”部分

师:这几件事情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部分内容?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庭审时”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18-2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想想从中领悟到什么?在旁边作上批注。(抽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重点品析印象深刻的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师:这是对李大钊的什么描写?(外貌,神态),从“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什么?从“平静”“慈祥”体会到了什么?对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读)(板书:坚贞不屈)

2、“父亲瞅了瞅我们……”

师:当时我们家人看到李大钊时是什么反应?(哭了),父亲的表情却非常安定,沉着,为什么?(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亲人们坚强,化悲痛为力量。。。。。)

3、我说的话“是的,我是最大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李星华?(机智勇敢)她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吗?为什么敢于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在法庭上,李大钊沉着安定于法官的咆哮无理形成鲜明对比,男女生对比读。(指导朗读)

师小结:李大钊同志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那是因为他------(生齐说中心句)

(二)小组合作学习“被捕前”、“被捕时” 师过渡语:回顾学法。(读、画、悟、谈)

现在,大家按这种方法,由小组长带领你们合作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部分内容。有信心吗?开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被捕前:生自学、汇报学习情况。特别是从本段的学习和“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个 反问句中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即使在这么危急的局势中,仍然忘我工作,忠于革命。

被捕时:抓住“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体会到:李大钊同志身处险境,仍临危不惧。

师根据板书小结:通过对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这几部分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李大钊。他的这些表现都源于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齐读中心句)

过渡:然而,就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遇难了,当他的亲人听到这一消息后,是什么反应呢?(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母亲是怎样说的?我是怎样回答的呢?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生回答后,指导读,师生同读)

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用文中的一段话可以概括出来。谁来说说是哪个自然段?(男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19

27、

4、

28、被难日,)

这一段和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首尾呼应)课文中还有几处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生读、出示课件)

三、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深化体会:本文运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比和首尾呼应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这都是源于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就是今天我们又一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四、读写练笔

师:请观察咱们现场的人物运用今天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写他们的状态。

五、课后作业

1、收集类似的革命英雄故事,在组内交流其伟大的英雄事迹。

2、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李星华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读书交流时间作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 19

27、

4、

28、)

读 语言 动作

画 被捕前 忠于革命 神态 外貌

悟 被捕时 临危不惧 革命信心 对比 谈 法庭上 坚贞不屈

被害后 悲痛欲绝 首尾呼应

第1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认识了一位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过渡: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一些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我们已经划出了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这节课我们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句子,从中感悟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二、品读,理解写法。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A、(1)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被捕时,品味父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导语: 那被捕时,李大钊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继续交流,随机理解句子: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抓住“不慌不忙”这一神态体会父亲遇事的镇定、沉着。 联系上下文,作者还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他的沉着与镇定?

A、与我的表现对比:抓住“我”的描写“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把“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处变不惊。板书:处变不惊。 B、与敌人的行为对比,

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枪对着我和父亲”、“满脸横肉”等词语体会敌人像一群恶魔,很残暴、心虚。

C、自由练习朗读9——13自然段,全班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 抓住“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一神态,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谁来读出这份大义凛然。板书:临危不惧

是呀,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当枪声响起时,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当敌人夺下他的手枪时,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这还是信念的力量。

(三)、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 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 补充资料: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

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看了这份资料你想说什么?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法庭上,他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第1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第15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4,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9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3.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附板书: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1* 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2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

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

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

2、

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课后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

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1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悟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

4、体会本课首尾呼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组数字材料,89000000,这是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人数,第二组数字57,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人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用4个字可以概括,就是不忘初心。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一位不忘初心的革命先驱-----李大钊。

二、检查预习

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李大钊同志的资料,初步感知李大钊的革命者形象。

2、我们先来闯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关卡一出示:书籍

抽屉

恐怖

瞪眼

瞅了瞅

军阀

魔鬼

绞刑

匪徒

乱蓬蓬 关卡二:书写展示和指导。

三、初读感知

1、根据预习单提示,展示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划分。

2、朗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继续感受李大钊革命者的形象。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被捕前对待工作的李大钊 快速默读2~7自然段,看看李大钊的哪些言行让你深受感动,并划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做一下批注。

这时候的李大钊的哪些表现深深打动了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1)思考:李大钊为革命工作付出了什么?(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2)感悟李大钊是一位对待革命工作负责的革命者。

(3)有感情的朗读展示一位对革命工作负责的革命者形象。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思考本段与第二自然在感情表达上的关系。(递进关系) (2)感悟李大钊是一位对待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3)理解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李大钊对待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形象。

2、被捕面对危险时的李大钊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通过“不慌不忙”感悟李大钊面对危险沉着冷静的革命者形象。 (2)通过“手枪”感悟李大钊勇敢战士的革命者形象。 (3)指导朗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理解“严峻”的含义,体会李大钊的勇敢和坚毅。

(2)补充李大钊被捕后受毒刑拷打的材料,体会李大钊对敌人深刻的认识。 (3)指导朗读

3、法庭上面对死亡判决时的李大钊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体会李大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的神态。 (2)探究李大钊的革命信心。

(3)再次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 (4)指导朗读

(5)总结李大钊的革命者形象

4、分析李大钊的慈父形象,探索李大钊的爱国形象。

五、体会首尾照应,训练首尾照应的写法 由于父亲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李大钊最终被反动军阀残忍地杀害,对于这位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之时我们不能忘怀。他牺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怎么知道?由此可以看出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来看一看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都发生了些什么?

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面对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

此时你对李大钊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结:一个首尾照应,彰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也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一天。 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题,训练首尾照应的写法,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

六、作业拓展

课下走进革命题材的小说,继续感悟书中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七、板书设计

18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被捕时:

临危不惧

法庭上:

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心

第17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第18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

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

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

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

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

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

走进第10,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

驱──李大钊同志。(板书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自渎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

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文,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

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

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

,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文,走进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

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

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

,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

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

,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

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

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

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

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

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

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外拓展

.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

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

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

些内容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

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第19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修改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

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因为接触的不多,所以孩子们对其比较陌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料

让学生先对人物形成大致印象。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够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3、根据时间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六十四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

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

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交流分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感知革命先辈李大钊的英雄事迹。

2、朗读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

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

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

么样的感情?(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

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六、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第20篇: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知识与技能

1、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酷刑、拘留、匪徒、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2、读课文,初知全文大意。

通过搜集李大钊和写作背景资料,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

朗读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难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1播放歌曲 《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

了解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之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1)认读生字新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2)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就是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四、默读课文,查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点明时间的词句 (1)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

(2)那年春天(才过3两天,第二天)——烧文事,出事了 (3)4月6日的早晨——被捕了

(4)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被提审 (5)28日黄昏——出拘留所

(6)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亲被害

2、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做上记号,和同桌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文的生字词及时代背景,也对本文的框架作了大致的了解,下一课时我们将继续李大钊在被捕前、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六作业练习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本课所学的词语。

板书设计:

被捕前(1—7)

被捕时(8—17)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法庭上(18—28)

被害后(29—3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