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典诗词对人文修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3: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 2.成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3.或许,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现在要么是研究,要么就是附庸风雅,装装而已

4.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的文学遗产,这是它的本质。但是人文思想向来对社会的主流影响是极重大的。

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上。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而诗词里多用起兴,即先咏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所蕴含感情都借风物传达。而中国人的情感也常常喜欢依靠外物所寄予。 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王国维本可直接表达人生三种境界的意思,但是用诗词来表示更具有象征意义。也就是现在国人宁可寻找到一个可以象征自己所求的外物,也极少直接表达感情之故。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至今人们仍琅琅上口津津乐道,这确实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中华诗是情思美、声韵永、文采彰、境界高的综合与升华,是以魅力最大,涵咏无穷,其上品真不愧是透肝沁脾,生香满颊。”这些话入木三分,的确是真知灼见。

汉字作为一种形象文字,有声形有意境;汉语既有言传又有意会,显然是拼音文字难以比拟的。尤其中国古典诗词对字词地运用,那种精工更是无与伦比。唐朝诗人贾岛的“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 ”引出了„推敲‟一词;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从“春风又到江南岸”到“春风又满江南岸”,最终确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雕琢磨砺字词的轶闻佳话都充分说明了汉字及中国诗词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潜力。

学习中国诗词能够显著而有效地提高人的感知能力。

每一首古典的诗或词,通常文字不多却容量巨大。作者首先要进行仔细认真地观察,进行深入地体察和深刻地思考,然后有感而发,并贴切达意地用字遣词造句,最后形成作品。那些千古传颂的名篇或逼真地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社态民情,或形象地展现他们当时的生活,或生动地表现当事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些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工细作的功夫对于后学之人其裨益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大师们观察事物的细微、思考问题的深刻、体验人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做人的自觉性、享受人生。人为万物之灵。说到底,人生之旅实在只是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酸甜苦辣各有各味。生活之趣就在于自觉地感知。只要你用心体会、有心享受,其实各有各的潇洒。学习中国诗词你就能更充分地感受人生的趣味和潇洒。

学习中国诗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水平。 中国画、中国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画和中国京剧的灵魂。例如,很多中国画常常以著名的诗句为题头或者配上一首诗词,京剧、昆曲,它们的唱词本身往往就是优美的诗句。无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水平,就具有了解读国画和京剧的基础;就能够提高品味、欣赏这些国粹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充分地感受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等无不涉猎。学习中国诗词是学习中华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于教学古典诗词时,怎样提高人文素质,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扩大阅读面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 如果想一时半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可开展“向你推荐一首好诗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26#8226;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26#8226;秋思》抒发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的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极写自己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涵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巧妙设计延伸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歌,可要求学生改写优美的散文,或者设想如果拍成电视纪录片,你打算如何设计画面,选择什么乐曲配音,将你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哲理诗、咏史诗,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创见。如学了赵翼的《论诗》可让学生谈谈对“李杜诗篇“的看法,课后写作短评。 要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名句培养人文素养

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名句,细细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素养和涵养

一、多读、多背、多积累。

孔子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的品德修养,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天诵读一句话,见缝插针,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养成兴趣.

二、精读、精学、勤归纳。

若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学会精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分类归纳,可以按写春夏秋冬季节的,例如描写春天的有“《咏柳》、《春晓》、《春夜喜雨》”等,也可以分为思念家乡亲人、怀念祖国、送别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归为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在日记中积累运用。

“多读胸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若能在日记本上,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 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 的故事,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引用那些诗词名句?如何直接引用《苟子。劝学》中的“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或者古诗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学生装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在说写中灵活运用。 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能在语言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例如在上《再见了亲人》这遍含深情的文章后时,写一篇“我思念的

”为主题的训练活动,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再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引用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例如在习作要求写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引用: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若能在平时多积累,在语言中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其自身涵养和人文素养定会大的提高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1999年春,江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说:“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启动和新课标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学校从2001年9月份开始全面展开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学生读古诗、诵古诗、抄古诗、议古诗、演古诗、画古诗,整个学校掀起了一股诵诗热潮。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测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下面我就自己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正确认识活动的意义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开展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更不能应付。不管学校组织与否、检查与否,都应该扎扎实实坚持下去。国家总督学柳斌早些年就讲过,素质教育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乃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诗文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完成大纲推荐的背诵任务,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背古诗,我掌握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班7:15就开始,提前10分钟,从三年级我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不忍心浪费早晨的大好时光。利用语文早读的部分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单调。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很少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二是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完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帮助巩固又练了字,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再逐句帮学生理解诗的大意,然后再读,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我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懂又难理解的像《商山早行》那样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四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要加重学生负担,一定要学生弄懂。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

[摘要]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是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还是应先把握诗词内容,否则,所谓的诗词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古典诗词对我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古典诗词

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古典诗词朗诵

小学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欣赏

古典诗词对人文修养的影响
《古典诗词对人文修养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