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0:1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简述蒋经国对台湾发展的重要贡献。 1969年,60岁的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开始接手管理整个政府。1973年,在台湾社会处于强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际,他宣布提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计划\"十大建设\"等能源、交通和重工业制造等基础建设,以快速地将台湾推入高度开发的社会。蒋经国在台湾发展经济,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蒋经国总是强调,抓人枪毙不能解决问题,而他倡导的包容态度,更为台湾奠定了民主改革的基石。面对来自台湾岛内人民的不同声音,他采取了接纳、包容的态度,他愿意承担民主改革失败或成功的所有责任。1987年7月14日,由蒋经国正式签署发表,宣布将从7月15日零点起在台湾地区“解严”, 可以称之为世界戒严之最的、持续38年的“戒严令”的就此撤销。

简述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的三次分裂。 李登辉初任“总统”时,重用郝伯村等外省籍大老任“行政院长”及其他重要职位,使外省派对李登辉放松戒心,但李登辉则暗中架空外省派的权力,到最后李登辉与郝伯村的斗争明朗化,演变成一场党内的斗争,造成“新国民党连线”出走,并创立新党,郝伯村则为新党的精神领袖。 宋楚瑜成为第一任民选“省长”。不过这第一任也在李登辉运作的“精省”下成了最后一任。宋楚瑜与“省府”系统人士出走,成立亲民党,成为国民党第二次的分裂。

国民党的第三次分裂,是李登辉与连战之争,连战可说是李登辉一手提拔,从“行政院长”到“副总统”,但是去年“大选”的失败,李登辉被党内指责辅选不力,黯然下台,连战则接任失去政权后的国民党党主席。

简述连战访问大陆的意义。

一、连战借“和平之旅”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岛内民心,也为个人政治生涯创造历史。

二、台当局诬蔑“和平之旅”,淡化连战大陆行的积极意义和对“台独”的冲击,巩固泛绿选票。

三、连战访问大陆将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将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建立“党对党”的交流对话新渠道,更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连战大陆行说明缓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岛内主流民意,更说明大陆“以人为本”的对台政策深得民心。

简述台独思潮的主要社会根源。 “台独”思潮是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即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台独思潮及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及文化的背景。

(一)“台湾意识”的负面作用被膨胀利用

(二)国民党的独裁及其封闭式的反共的大陆政策

(三)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其国际地位的不相称性

(四)美国对台的“双轨政策”

(五)李登辉主政后的国民党主流派日趋“台独”化,助长、纵容了台独势力的发展

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原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错误政策。它在中国人民积极准备解放台湾时,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机会,公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行动,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并通过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简述ECFA协议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它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重大的,它标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

①通过ecfa,两岸互信进一步加强,有利两岸制度化协商向纵深推进

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独”的社会根基,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

③ecfa的签署不但打破两岸经贸关系的隔阂,也使两岸和平共同发展更进一步。

一是签署ECFA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里程碑。ECFA是两岸60年以来签订的最重要、最复杂、影响最广的协议。岛内主流媒体一致认为此次协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两岸互信进一步加强,有利两岸制度化协商向纵深推进。ECFA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今后向更深层制度合作的良好开端,对两岸形成一个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和共同市场架构具有重要价值。岛内舆论认为,通过ECFA的签署将为两岸关系开启“互信协商”新时代。

三是一定程度削弱“台独”社会根基。大陆透过释放善意与诚意,将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让“台独”势力在岛内造势的市场进一步受到限制。《联合报》评论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密,两岸“化敌为友”的民众情绪逐渐浓厚,这将使“台独”意识形态“接近破除”。

四是为未来两岸政治协商开展积累“和平善因”。ECFA商签过程为两岸以协商方式解决政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同时,未来两岸将进一步密集开展更多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是ECFA协议确定两岸经贸社团将互设机构,筹设“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官方、半官方的合作机制,这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

总之,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ECFA签订将“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论述题:

1.结合相关资料,论述两岸实现“大三通”的重要历史意义。 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三通”的实现,大大减少了飞行航行两岸的时间,缩短了路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极大的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往来,促进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推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当然随着“三通”的推进,会不断地改善,更好地满足两岸人民的需求。比如进一步增加航班的问题,因为票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随着两岸关系迅速的发展,随着两岸三通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一,“三通”是两岸和平发展及良性互动的成果,也是两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且勿论政治上、军事上的意义,单是经济上、民生上的意义,已使两岸人民“拍烂手掌”。无论是世界格局或两岸格局,和平都是主流,都是民众的要求和期盼。假如以“和平”及“战争”给两岸人民选择,笔者敢说,除了陈水扁等极端偏激的“台独”原教旨主义者,两岸人民只会选择和平,绝对拒绝战争。台湾人民不会像陈水扁那样叫嚣“决战境外”,这是丧心病狂的吹牛之言,以两岸的总体实力,试问有可能“决战境外”吗?阿扁是在“痴人说梦”。只有两岸保持和平状态,才是台湾长治久安之道。既以和平为圭臬,军事上已没有什么大问题。政治上,下一步可能是朝向签订和平协议前进。目标明确,但不必着急,更不必强求,只要双方都有诚意和善意,条件成熟时,水到渠就成。和平,一切从和平出发,这是两岸未来关系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也是两岸双方的共识。

第二,“三通”开始后,两岸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共融、大发展的新局面。就两岸关系而言,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时代,甚至是由日据时代起一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刚刚开始不久的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就是台海两岸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在国际经济层面大展拳脚的世纪。世上早就有“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确,全面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向世人展示,对于中国,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大时代的来临。

第三,两岸“三通”之后,台海的形势肯定不再是“火药库”,战争的可能性即被极度地淡化,真正符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近六十年来,两岸关系有时见好,有时僵持,有时紧张,偶而甚至出现剑拔弩张或擦枪走火的高危情景,国际上因而将台海形容为“火药库”之一,与伊朗及朝鲜的“核武”问题并列。

“三通”之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对话取代对抗,谈判取代对立,和解取代冲突。时机成熟时,两岸可展开和平协议的谈判,最终必会签订,以符两岸人民的期盼。长远而言,两岸将会统一,这也就是马英九所说的“终极统一”。 “大中华经济圈”基础坚实

第四,在“三通”之中,通商早已在半明半暗中进行,通邮则较少轰轰烈烈的效果,最受人注意的则是通航,包括空运直航和海运直航。这次直航首日,两岸的空港、海港均有隆重盛大的启航仪式。例如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天津港,马英九在高雄港,分别主持两岸海运直航仪式。直航的最大意义是省时省成本,体现了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比之于过去的“曲航”,无论是航机或货轮,均必须经香港或日本中转,那是方便多了。

第五,两岸人民以至全世界的华人,长期以来一直憧憬“大中华经济圈”,这可以说是民族性使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现。大陆和台湾,无疑是“大中华经济圈”的骨干和支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中华经济圈”谈得多而做得少,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因两岸有隔阂,甚至有“独派”人物蓄意“阻头阻势”。“三通”之后,阻路的石头已经搬开,甚至已经砸碎,两岸的合作共融,将成为金融合作、拓展全球经贸的重要平台,成为实现“大中华经济圈”的坚实基础。

2.结合两岸关系现状,综述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 马英九执政一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取得重大突破。两岸民众情感日益加深,岛内主流民意期盼两岸和平发展。未来两岸关系必将围绕经济合作、文化教育交流、民间往来等议题继续推进,取得更大进展。

一、两岸双方把握历史契机,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马英九上台后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 3.2012台湾地区大选后,台湾社会走向及两岸关系展望。 马英九以近80万优势的高票后的连任,而这选举的结果是为维护两岸关系前四年和平发展的成果,并确保今后四年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争取到了宝贵的先机。毫无疑问,两岸执政当局应抓住机遇,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障碍深入交流,这样必然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更加紧密关系迈进。政治互信会更加巩固。在经济方面,会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文化方面,两岸文化本属同源 ,也共同继承中华文化及历史情感。未来四年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指现有的民间各项交流应继续,每年一次的两岸大型经贸文化论坛和海峡论坛应照常举办,还会在制度化、机制化、正常化上有所突破。

4.综论台湾民主化的历程 形成: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为了稳固统治,台湾一直实行“军事戒严”,国民党在台湾施行的是专制统治。从1960年知识分子主导的“自由中国”到1971年大众参与的“保钓运动”,从1979党外人士与国民党政府抗争的“美丽岛事件”到美国影响下的“江南案”,从1986年民进党成立到1987年7月14日年蒋经国宣布正式取消持续了38年的“戒严令”,象征着台湾正式进入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

原因:台湾民主化的发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社会面对的内外变化,二是台湾领导人的决断。

(首先是台湾社会的发展,给了国民党政府很大的压力。当台湾的经济在70年代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台湾的中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同时台湾也逐渐开始对外开放,大量的人走出台湾,了解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社会内部要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要求民主的呼声在不断加大。社会要求开放公众政治参与之路,让公民进行政治参与,而不是国民党垄断权力。社会各界办的各种各样的媒体不断涌现,随封随开,政府无法禁止;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台湾退出联合国,引起台湾内部巨大的震动;中国大陆从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国际大格局的转变,对台湾带来更为巨大的外来压力。)

这些内外压力,形成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巨大挑战,迫使台湾地区领导人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1987年果断地宣布解除戒严,顺应民意,开放媒体和社会空间,并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访问。

发展:虽然台湾1987年“解严”,标志着台湾从此进入一个自由的社会。但选举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0年,万年国代取消;1994年,省市长直选;1996年,“总统”直选。2000年,陈水扁胜选,民进党执政,台湾首次通过民主的方式完成政党轮替;2004年,两颗子弹让陈水扁转败为胜,让我们看到了民主带来的乱象;台湾民主混乱的一面,统独、族群、省籍均成操纵民意的手段,而经济凋零、贪腐横行。一个成功的反对党不一定能同样成为一个成功的执政党。

2008年,马英九胜选,曾经的威权政党又通过民主的方式卷土重来,台湾民主,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台湾民主开始走向成熟:

一、台湾选民抵制住煽动和诱惑,表现出了成熟和理性,让全球华人对民主有了信心。

二、一个威权的政党因推行民主失去政权之后,在民主的浴火中完成自身凤凰涅磐,再次卷土重来。

(台湾开放民主的道路也逐渐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变化。蒋经国去世以后,对于台湾民主的走向,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了委任直选和公民直选两大派的争论,导致第一次国民党的分裂,新党出走,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反对党。台湾的民主化最终导致领导人的全民直接选举。1996年,台湾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大选。如果从理解民主最主要的内容是选举来看的话,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正开始。在1996年的选举中,虽然面对各路人马的竞争,国民党还是轻易取得了胜利,继续执政。但是在2000年的大选中,执政的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当时,宋楚瑜和国民党领导人闹翻,结果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宋楚瑜的参选再次分裂了国民党,分散了国民党的支持票,结果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当时陈水扁的得票率只有39.3%。在2004年的选举中,国民党和其它泛蓝力量进行整合,由连战和宋楚瑜联袂出马竞选,本来大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或许是由于选举中出现的“两颗子弹”事件,使得民进党以微弱多数再次赢得选举胜利。一直到2008年,马英九和萧万长再次统合泛蓝力量,才夺回了丢失8年之久的台湾政权)

复习题1答案

复习题4答案

非织造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3答案

大气污染复习题答案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复习题答案

内科复习题答案

国际金融复习题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 答案

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