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2: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涵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一个人生命及其活动、行为的总和。这样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那么人生具体地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看一下马克思对人生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是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板书】。为什么这样讲呢?从个体看,一个人的人生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生命过程,这个过程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从群体看,每个人的人生汇成一个集合,就成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

人生具有以下特点:(1)人生的领域无比广阔,人生的内容丰富多彩。老话讲得好,360行行,行出状元,就说明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做得出色。(2)人生是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就像我们上节课讲到的那样,爱情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样,人生也是这两方面的统一。一个人或者不能完全为了生理的需求而活,还必须要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这个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劳动和工作。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完成的人生。(3)人生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受动性的统一。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人既要积极地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考虑到客观环境制约的作用。(4)人生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所以有了历史上的名人有众多的感慨,人生就是一场梦等等,但是如果人生完全偶然的,没有必然性,那就等于说我们每个人就等着命运的安排好了,你们也不用努力地考大学了,也不用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了,因为一切都注定好了的„„所以人生又是实实在在的,并非神秘莫测,并不是不可掌握的。(5)人生是有限的,因而也是宝贵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人生最宝贵的阶段就在你们在座各位同学这个年龄阶段,上过大学的人都会感触,大学这个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以后再找这样的时光很难了,就算考上研究生之后,仍然是在校园里生活,但是感觉仍然却很不一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过了那个年龄,大概就不会有大学时期那种最年轻的心态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目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换句话说,人生观就是我们对上面所说的,人生的各种特点,必然人生领域的宽广性,人生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等方面的一些总的看法。

(二)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

2、人生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3、人生态度(在顺境和逆境状态下如何做人?积极还是消极的,乐观还是悲观的?)。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1.道教的人生观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时期【板书】,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道教追求的人生目的是什么?【提问】不是“涅槃”,也不是“天堂”,而是追求活着的人的肉体不死、长寿成仙、白日飞升。为了达到肉体不死、白日飞升成仙,道教有一套特殊的修炼之术,主要有内养、外养【板书】等。

“内养”,指按一定的方法运用人体内固有的精、气、神的力量来达到化生和成仙的目的。“外养”主要有服食和外丹等等。“服食”指服用药物保持身体健康而达长生不死。外丹也就是炼丹术,(就像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那样)是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来制造长生不死的丹药,通过服用丹药而长生。据现代科技研究,实际上炼丹家炼出的“仙丹”含有强烈的毒性。据说人吃了这种丹药后,对大脑形成较强烈的刺激,全身发热、中毒,穿上衣服就会把皮肤磨至发烂,最后活活痛死。据历史记载,唐代的许多皇帝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唐朝是道教兴盛的时期),都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死。

2.佛教的人生观 道教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宗教,那么佛教就是外来传入的,这个大家也都应该知道,传入的时间也是在汉代。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四谛说”【板书: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充分表现了佛教的人生观。四谛说就是认为人生是苦海无边,因而要摆脱这种苦,就必须先懂得“苦”,认识苦,理解苦。所以,“四谛说”就是讲苦和如何解脱苦的学说。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苦谛是四谛中最关键的一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都是什么?】:(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所以为什么婴儿下生会哭,就是因为带着苦难来到这个世上。(2)老苦:人到老年,白发脱落,牙齿老化,耳聋眼花,行走艰难,也会倍感痛苦。(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不仅在肉体上,而且精神上要感觉痛苦。(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定会感到痛苦。(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要天天见面;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开。真是令人苦不堪言。(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环境分开是非常痛苦的。(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得到的人却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8)五盛荫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它的意思就是,总之,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它们是从哪里来得,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放弃贪欲,断绝苦恼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才能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板书】的境界。 (4)道谛--灭除烦恼,趋向涅槃的修行方法。也就是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3.儒家的修齐治平型人生观

我们来看一下儒学经典《大学》【“四书”板书】【我们常说的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怎样对这种人生观进行描述的。【幻,古文不解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术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心诚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认识事物的规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致的意思同学们应该都能懂吧?可以说,整部大学里的精髓就是这样一句话: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儒家这种主张修身养性、正心诚意,然后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来看,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从自己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儒家认为人生只有通过提高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的和价值。

4.纵欲型人生观

此种人生观以《列子•杨朱篇》【板书】为代表。【杨朱学派一般归为道家,因为杨朱“贵生”(尊重生命的个体、自我关怀)与道家保身(明哲保身)是一致的。但它与道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暂且从消极的方面来理解它。】《杨朱》篇从“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思虑苦难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贪图享乐正顺应了人的本性】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认为满足感观的快乐,追求“丰屋、美服、厚味、娇色”【华丽的房屋,漂亮的衣服,丰盛的事物,以及美色佳人】就是“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遵从自己的生理需求,就没有违背自然的规律】可以看出这种人生观就是主张以纵欲享乐为人生根本目的,人不仅在生理活动上,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要充分满足自我的欲望。所以这种观就是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及时行乐。这种人生观在当前还是很有市场的。

5.庶人的安居乐业型

这种人生观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只求无灾无祸,无饥无寒。一辈子有一个能够糊口的工作,一个比较稳定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用俗话来讲就是能过舒适的小日子就行。这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农思想,就如“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得不承认,安居乐业的观念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还是很有影响的。我在上完大学,以及研究生毕业之后甚至读到博士,很多亲朋好友还在劝我到回家里那边工作,说要是回家里工作会是如何地稳定和如何地享受之类的话。我这里并不是说回家乡工作就是不好,而且为家乡做贡献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况且我的很多在家乡工作的同学早就过上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也是挺令人羡慕的。我想这也是反映了我们都有一种安居乐业的意识。

6.世俗升官发财型人生观

民间有很多谚语都反映了这种人生观,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无论在文艺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之中我们都会看到在古代只要一人中举,升官进爵,便能光宗耀祖,甚至流芳百世。中国这种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很难一时得到改变。这样的事例很多,就比如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比例比去年攀升得更大,去年比例最高的一个岗位是300多比1,今年超过1000比1的岗位就有不少,甚至有的岗位达到了2000多比1。这其中有毕业生增多等原因,但是不得不承认,官本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然,我们不能说考国家公务员的人就是冲着当官来看的,毕业考上国家公务员也是显现一个人才华的好途径。

(四)对几种错误人生观的剖析 1.对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剖析(与纵欲型人生观相对)

这种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生看成是纯粹的生理需要,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享乐主义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中还是占有一定市场得。比如:有的大学生就认为人生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能更实惠地享受,吃喝玩乐一辈子,至于方式可以不择手段。其实,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放纵与贪图享乐之后带来的肯定是更多的空虚。德国哲学家书本华就说过:“得不到满足是痛苦,而且满足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望,仍然是痛苦的”(他的观点我们在之后还会说)还有一个作家朋友说,年轻的时候,毁觉得放纵是一种快乐,但真正的放纵过后带来的失落和空虚却是要用加倍的放纵也无法填补的。前段时间频繁报道的山西那些煤矿的大老板们,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的眼中,只有房子、车子、票子,他们为什么如此挥霍?或者他们为什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挥霍或者意识到精神上是空虚的?我想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良好的一定的教育,根本也不毁去考虑人到底该怎样活着,人为了什么而活的问题。

2.对实用主义人生观地剖析

实用主义人生观把“方便”和“有用”作为为人处事的信条和原则,以“有用即真理”为人生信念的核心。【当然从学术上来讲,有用即真理的这个实用主义的观点,也未必就没有合理之处。我现在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做实用主义方面的研究,如果在座哪位同学对这一方面感兴趣,课下可以与我交流】“实用主义”【通俗意义上的词】人生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有的同学说,即“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利、钱】有的大学生还说:“为革命太空,为理想太远,为别人太傻,为自己最实惠。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1.人生目的及意义

所谓人生目的,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个人在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和人生追求,是人生一系列具有目的性活动中的一个支配人生的总的根本性的目的。

人生目的的类型及评价

人生目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光宗耀祖型——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显耀四邻,这种类型的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影响。(2)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美好的前程着想,要住好房子,要坐好车子,娶上美妻子,生个胖孩子,多捞大票子,“五子登科”。这类人倒没有丧失自我,反而把自我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过于自私,往往成就不了大事。(3)为他人活着型——这种类型的人,富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如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国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4)为国争光型——把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兴盛基础上的。像年轻时的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如李四光、钱学森等人,勇于抛弃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革命和建设。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态度及人生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和特征 1.态度的定义

态度

行为

习惯 性格

命运

什么是态度,我们先从情绪说起,人类的基本情绪是痛苦和快乐,就连自我意识都没有的婴儿也会作出这两种本能的反应,痛苦了就哭、快乐了就笑(当然婴儿的笑来得很简单,可能你拍个巴掌,就咯咯地笑个不停)。人生态度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人的苦乐观,也就是常说的乐观与悲观。 人生态度由人生目的决定(上节课我们说了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大体上也有两个,一是追求幸福完善,二是摆脱痛苦不幸。【板书】乐观的态度就是看到幸福和完善,不惜吃苦地追求,而且认为痛苦是一时的,幸福是可以最终达到的;而悲观的态度则是看到痛苦不幸,为了避免痛苦不幸,宁可抑制自己对幸福完善的追求。

举两个例子:柴可夫斯基在第六交响曲中就强调了痛苦(命运不可抗拒)是不可避免的,快乐是暂时的。全曲贯穿着忧郁悲伤的主题,在第二乐章出现了快乐的主题,把人带到幸福的遐想当中,但是对幸福的遐想不能够使人完全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在乐曲的中间部分又出现了哀伤叹息的曲调,象征着幸福是短暂的。另一则例子,与柴可夫斯基完全不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反映出从斗争和苦难上升为胜利和欢乐,表现出他的乐观精神:“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其实,追求幸福完善和摆脱痛苦不幸二者是一致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例如,求得饱餐一顿的快乐同时就是在摆脱饥饿时的痛苦,求得鼾然大睡的快乐的同时就是在摆脱浑身疲劳的痛苦,参加热闹的晚会获得快乐的同时就是摆脱独处、孤独时的痛苦。因此,可以说人每产生一种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快乐和痛苦,因为这种需要既有满足的可能也有不满足的可能,也就有快乐的可能和痛苦的可能(佛教八大苦之中的求不得的苦就是只看到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感觉痛苦)。例如,人有了看电视的需要就有买到电视的快乐和买不到电视的痛苦,有的大学生有了听音乐会的需要就有听到音乐会的快乐和听不到音乐会的痛苦。(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看世界杯球赛(98年那次),同学们之前都是很兴奋,盼望着看到这届所有的比赛。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只是播放了几场,因此,看到球赛的时候同学就欢欣雀跃,看不到就要骂街,说学校的条件多差,很痛苦。)

文明社会的快乐比野蛮社会要多得多,痛苦也多。因为文明社会比野蛮社会的需要多得多。一般地说,需要越强烈,快乐的可能就越大,乐观的人往往看到这点;但需要越强烈,痛苦的可能性也越大,悲观的人往往看到这一点。因此,悲观者为了避免痛苦,压抑甚至抹煞自己的需要。比如,乐观的人常常在社交方面表现为与人为善、能说会道、乐于交往,而悲观的人常常担心自己会在社交场合暴露自己的某些缺点、担心别人的嘲笑,因此常常抑制自己的社会交往活动。换句话说,悲观者常常想到恶果,而乐观者常常想到好处。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显,是在人们的态度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对象的具体反应。【幻灯】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背离的情况。悲观的人有时会孤注一掷,表现出极大的进取精神;乐观的人也可能对一些事情持无所谓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例如叔本华骂女人是罪恶之源,可在行为上又非常乐于和女人交往。再如,1934年,理查德•拉皮尔做了一项著名的研究。他和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周游了整个美国,他们一起旅行了1万多英里,在66家旅馆和184家饭店住宿吃饭。虽然当时美国人特别歧视东方人,但几乎所有旅馆和其它住处都给了他们床位,所有的饭店也没有拒绝他们用餐。6个月后,拉皮尔给中国学生夫妇曾经留过宿的旅馆寄去一份问卷调查,基本问题是:“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吗?”对此,有81家旅馆做了回答,其中有75家饭店的回答说不愿意接待中国顾客。另外,在做了回答的47家旅馆中,有43家回答说不愿意,只有一家回答愿意接待中国人。由此可见,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性。

2.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稳定性

态度具有稳定的内在结构,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大容易发生改变,例如一个人讨厌另一个人的态度形成之后往往很难加以改变。(同学们应该有体会,比如看一个人不顺眼吧,怎么看怎么难受,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人生态度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的人一生磨难却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有的人一帆风顺却还是消极处世。(肖申克的救赎)

(2)态度的相对性 态度的稳定性是有限的,超出可能的限度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对一个香烟成瘾的人来说,你告诉抽烟花钱厉害,他可能不在乎,坚持原有态度,继续吞云吐雾;当你告诉他抽烟对肺、气管有不利影响,他可能仍然坚持原有态度;但如果一位医生告诉他经确切诊断他因抽烟得了肺癌时,他可能会感到后悔,改变原有的态度。同样道理,生活中本来很乐观的人,如果处处碰壁,没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如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恋)就会使人丧失乐观态度而形成悲观态度。相反悲观者由于时来运转、大显身手、平步青云,也会变得乐观起来。

(3)态度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有弊,因此对任何事物都有可能产生喜欢和讨厌的矛盾态度。例如,喜欢抽烟的大学生觉得,抽烟可以放松大脑神经,消除紧张学习的疲劳,但喜欢抽烟的大学生也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害。因此,对抽烟会产生矛盾的态度。乐观的人会因为进取的代价而犹豫不决,悲观的人也会因为高昂的报酬而积极进取。

(4)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知道人总是本能地或者有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板书】。因此当人产生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协调矛盾的要求。例如,“我喜欢抽烟”和“我担心抽烟可能致癌。”这是一种不协调的态度,为了达到协调,就有可能立刻戒烟,或者仍然喜欢抽烟,认定“吸烟可以致癌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比如有的吸烟的同许就会说,“我就是喜欢抽烟,吸烟可以使我快乐才是重要的,不要为将来可能患病而牺牲目前的快乐”,还可以强化某些认识,例如“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人多的是”、甚至有的同学吸烟的借口是,“其实在大街上逛几个小时所受到的侵害相当于两包烟,抽烟不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5)态度的隐蔽性

一个人的态度,有时会显露出来,有时则隐藏起来,有时甚至有相反的表露。例如,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其实对老师所教的课不满意,并不愿意听,一上课就干别的小差事;而每当任课老师复习之前,许多学生总是老师长、老师短地交谈不停,希望从中能套点题目出来,而并非真的愿意和这个老师谈话,也不是真想学好这门课。我想咱们同学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这些都是正常的反映,我挺理解这些同学的心态,毕竟我也刚从那个阶段过来的。

一般说来,生活中热情奔放的人态度明朗,隐蔽性比较少;而沉默寡言的人态度比较稳定、隐晦,自卑而又敏感的人态度常常比较暧昧。因此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是不容易的,有时个体甚至自己也很难完全搞清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二)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定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板书】

说明几点: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行为倾向。人生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板书】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人生态度是由人生目的决定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例如,光明与黑暗、真善美与假丑恶、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荣与辱、顺境与逆境等等。对待这些矛盾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就是人生态度。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和阶级基础。不同的生活心理感受和体验,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比如说,挫折是一种主观态度,同样的情况对某些人构成挫折,而对另一些人则不构成挫折。因为一个人是否感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的标准、对行动的目的密切相关。例如,有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每门功课都考90分以上,结果只得了70分,他当然会感到挫折,因为期望太高);而有的大学生他的考试成绩都是60分,他不单没有感受到挫折,反而很高兴。因为“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觉到生活中的挫折。例如,有的大学生从小踢足球、打篮球,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尽管他的水平提高很慢,却很快乐(乐观),这叫“自得其乐”。而有的大学生一心想着跻身球队,当一名出色的球队选手,但由于水平提高不快,会感到悲观(痛苦),这或许就叫“自寻烦恼”。

人生态度虽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但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受的教育不同,也会发生变化。人生态度的变化包括向两个方向转化,即由积极乐观的态度向消极悲观转化;或者由消极悲观向积极乐观转化。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说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是比较开朗乐观、但是读了研、读了博之后却发现自己沉默了许多。

2.人生态度的特点【幻灯】

(三)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生态度

5.以超世界、超社会的“评论员”或“裁判员”的身份对待人生

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总是持批判的态度看待人生;总以为社会、国家、人民亏待了他,对不起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满意。对自己有利的事,兴高采烈,对自己没利的事,就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稍微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大发牢骚或者发泄不满。

总之,人生态度多种多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正常的,也有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人生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人高尚、充实,遇顺境乘风扬帆,遇逆境转化成阶梯,努力实现崇高的人生抱负。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使人生黯淡、空虚、颓废,甚至自我毁灭。

(四)树立科学、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录像】简要讲述 1.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 2.正确对待苦与乐 所谓苦,是指人们对物质精神方面的欲望和要求遇到挫折和不幸所引起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痛苦、烦恼的心理状态。所谓乐,是指人们对物质精神方面的欲望或追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欢快感和幸福感。

苦与乐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苦与乐是相互对立的。苦反映的是人们痛苦的感受,乐反映的是人们的愉快体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其次,苦与乐是相互联系的。苦与乐相比较而存在,它们中的每一方,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且二者相互渗透,苦里孕育着乐的因素,乐中包含着苦的成分。再次,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正确对待荣与辱

4、如何面对挫折

所谓挫折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意愿同现实结果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大学生写了一篇得意的论文,自己认为是少有的杰作,便满怀希望地投了出去,但寄了多次却如石沉入海,杳无音信,这个就是挫折。对这个挫折,这个学生产生这样一些表现:例如哀叹自己不是名人,没有名人来引见自己,埋怨社会风气不正,编辑都是庸夫俗子等等。由这种挫折所引发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感。

美国心理学家赛尔斯(1940年)和马奎斯(1943年)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饥饿的幼儿喝牛奶,有的幼儿基本能喝饱,有些幼儿只能喝个半饱,有些幼儿只喝了几口时,实验者就把牛奶拿走,从而使这些幼儿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得到满足。研究者观察这些幼儿的情绪反应。观察表明:幼儿们都表现出哭叫、生气等情绪状态,这就是挫折反应。研究还发现,幼儿们挫折反应的强度大小与他们受挫前所喝牛奶量成反比关系。即已经喝得较多牛奶的幼儿,其挫折反应较弱;而喝得较少的幼儿,其挫折反应较强。原因很简单,幼儿越是饥饿,喝牛奶的动机就越强烈,在其需要未被满足时,不满程度就越大。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

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能力与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还包括心理冲突的因素。比如,一个大学生很想专心攻读博士学位,可又处于热恋之中;读书与恋爱如鱼与熊掌,他希望兼而兼得之,但对他来说最佳做法是只选其一,这就是一种“双趋冲突”。又如,一对正谈恋爱的男女,接触几次后就觉得该谈的都谈了,再也没什么可谈的了,俩人只能你看我,我瞧你,显得十分尴尬,可一个人会更觉寂寞。这就叫“双避冲突。”

人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呢?以下十种方法,不妨一试:

第一,沉着冷静,不慌不怒。 第二,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第三,审时度势,迂回取胜。所谓迂回取胜,即目标不变,方法变了。 第四,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五,移花接木,灵活机动。倘若原来太高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可用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来替代,这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第六,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情绪转移,寻求升华。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方式,使情绪得以调适,情感得以升华。

第八,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第九,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十,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

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彻悟人生的大度。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华精神,修炼道德,积蓄能量,风趣乐观。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树立正确人生观

树立正确人生观

思修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

树立正确人生观总结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