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原文摘抄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原文摘抄

“就像森林中的树叶一样,人们世世代代坠落”。但是这种敏感也使希腊人需要一种不是通过宗教传统的权威而是通过纯粹的人类理性力量所获得和证实的解释。我们在这里发现了悲观主义后的乐观主义——靠自身运转的人类思维能够发现关于现实的终极真理。

事实上,正如其有理由被作为西方哲学的本源一样,在古希腊产生的这些理论也有理由应该被称为是西方科学的本源,尽管在那种早期时代,没有做明确的划分。大致的,把那些使我们疑惑的、可观察到的事件归纳入自然资源的领地,并且表明这些规律那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科学所涉及的问题可以通过经验来处理。另一方面,哲学所涉及的问题需要的是思辨的而非经验的方法。这些问题经常需要概念分析,而不是观察和材料的收集。

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试图创建关于宇宙的一般性学说他,他们不是简单的重复神造万物的故事,而是借助于观察和理性,来构造一般性学说,向那些没有偏见的、好奇的心灵解释潜藏于诸多现象背后的秘密。他们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来自

于希腊世界的外围:爱琴海诸岛,或是在意大利境内和波斯海岸的希腊人建立的城邦。了解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不仅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希腊世界非常重要,而且——正如我在导言中所表明的那样——对于把握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起源也意义重大。

泰利斯:

如果有变化,那么必然有某种东西能变却又不变。在事物表面多样性的背后必有一个统一体,必有一个被表面多样性掩盖的“一”。否则世界将不成其为世界;而只是脱节的、不相关的碎片的组合。

泰利斯的实际表达是:“万物的第一本源和基本特性是水。”

还原论是一种解释的方法,它把我们在表面上所面对的对象视为某种实在,这种事在位于更深也但更也更不明显的分析层面上。这种方案通常被视为现代科学的一个主要特性。

阿那克西曼德:

如果万物都是水,在很早以前万物都应回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质疑:水是如何变为其死敌——火的呢?一种质三如何产生出其对立面的呢?,也就是说,如果可见物真的是水运动的不同形态——如冰

和水蒸气,那么万物终将会稳定下来并返回到基本的液态。亚里士多德则这样解释阿那克西曼德:如果最高实在“是具体物质,如水一类,那么其他物质就被湮灭了。因为各种元素都与其他元素具有对立性,如果其中之一是无限制的话,那么其他元素如今就不复存在了”。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位于四元素背后的终极质料本身不可能三者四者中之一,它只能是一种不可见的、非具体的、不确定的一个东西,他称之为无定或无限——希腊文为apeiron。它只能是无定、无限、非具体的,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东西,在具体存在上都与具体其他具体的东西相对。而不定不与任何东西相对,因为其本身就是万事万物。

事物有其产生,毁灭后必然归复于他它,因为按照时间的顺序,它们为其不正义而受到惩罚且相互补偿。

这句令人惊奇的话有许多种可能的解释。其中最应人瞩目的解释认为:你和我所认识的全部世界是宇宙错误的产物。创造是非正义的行为。但正义终将会实现而世界终将被毁,“实在”将归于其无定本原,在漩涡中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解释之中包含的神话与理性的色彩一样多,它展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怪诞的乐观主义。

阿那克西美尼

“原生之气”通过凝聚和稀疏化而转化为其他各种形式,我们所体验到的气就是这些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点。

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现象应该以另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一元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只存在着一种“质料”。

毕达哥拉斯

他并没有像他的前辈那样在物质元素中寻求终极,相反,他又一个奇特的观点,即认为万物都是数。仅从字面上解释,这一观点似乎是荒谬的,但毕达哥拉斯的意思是,在其他事物中,对实体的准确描述必须借助数学公式来表达。从现在的科学分类来看,我们熟悉的许多自然规律,它们都是用数学公式写下来的(例如,重力定理,运动三定律,热力学三定律,折射定理,伯努利原理,孟德尔遗传三定律)。毕达哥拉斯是全部实体都能用数学定理来表达这一观点的始祖。

尽管如此,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早于欧几里得的大部分几何学论著,并且发现了音阶与数的和谐比率。由此,他演绎出了全宇宙的数学式和谐,这一观点引出了“天体音乐”的学说。这十个天体在运动,所有的运动都发出声音。因此,这十个天体——因其神圣——发出神圣的声音。它们的音乐是永恒的背景音乐,在此背景下,尘世的一切声音都是与其相对照的。通常我们只听到“尘世的声音”而听不到背

景和谐。但是,某种神秘的姿态是我们能够忽略尘世的声音而只聆听到天体的神圣之乐。

毕达哥拉斯影响深远,毕达哥拉斯学派持续了近400年。仅就他对柏拉图的影响而言,就足以确立毕达哥拉斯在哲学史上的永久地为。

虽然它们三素食主义者,但毕达哥拉斯派还必须发誓拒食豆子,因为食用豆子就是食用同类。仔细看看豆子的内部,我们会发现每个豆子中都有一个小小的、未发育好的人。

赫拉克利特

他写到: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

获得性质是对稳定的表象和变化的事实都作出了深入的说明。

实体不是由一些实物构成,而是由持续不断的创造和毁灭得到过程构成。

万物皆流,无物长久。万物皆变,无物长驻。

从这种解释来看,他的思想不止是产生了一种哲学,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思想倾向,几乎是一种怀旧茫然的世界观:

你再也无法回到家中。你的童年也已失去。 你年轻的朋友已离去。 你的现在正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任何事物都不再和以前相同。

“人不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从“IT IS”开始,他认为这是一个自明的真理。这一论断不是经验的——不是源于观察;相反,它是一个推论的真理。这个真理无法被否定,否则会自相矛盾。如果你说出了“IT IS NOT”,即nothing exists,那么你已经证明了“it is”,如果”无”存在,那么“无”就不是无;相反,它是有。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理性的,只有能够被思考的东西才能够存在。由“无”无法被思考,所以根本没有“无”,而只有存在。

实际上,在巴门尼德看来,空洞的空间这种观念是不可能的。空

间要么是一个实在,在这种情况下,空间是“有”而非“无”;要么它是“无”,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可能存在。因为所有思想都必须拥有一个对象,而又因为“无”不是一个对象,所以“无”的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观念。

芝诺

芝诺 认为即使承认运动你也无法到达任何地方,即便是像走到门口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也无法到达。你要走到门口前,你必须走到这段路程的中点,但是在你走到这一中点以前,你又必须走到中点之间这段路程的中点,同样,你要到达这一中点,又必须到达中点间的中间点。这一论证何时能终止?它永远无法终止!它会无限的进行下去。因此,即使这种论证是可能的,运动一是不可能的。

芝诺为了对其老师巴门尼德的关掉做出辩护所提出的这些悖论,结论在你们看来也许是荒谬的,但是这些结论事实上来源于所有的数、实际上还有所有实物的无限分割这样一种数学观念。在理论数学的研究生课程中,芝诺的论证任然被研究着。芝诺迫使我们在数学和依赖感官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做出选择。众所周知,感觉时常欺骗我们,于是我们应该选择数学的确定性。在这种观点下,巴门尼德和芝诺在希腊哲学中引发了一场危机。他们使依赖与五种感觉的知识和依赖于纯粹推理的知识之间的区分变得激进。而且他们还迫使当时所有希腊

人所接受的一元论预想重新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思想家们认识到这种观点直接导向了巴门尼德的结论。显然,哲学家们要么不得不接受那门尼德令人震惊的观点,要么不得不放弃一元论。事实上,他们放弃 了一元论。

恩赔多克勒

恩赔多克勒认为,万物由火、气、土和水这四种最简单的元素构成,他把这些元素称为“四根”。

但是面对芝诺对运动的反驳,恩赔多克勒认为他必须设想出能对变化和运动做出解释的两种力。这两种力他称之为爱与恨。爱是统一之力,它将不相关的元素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而恨是破坏之力,它将原有的统一体打成碎片。

最初的进化理论是由恩赔多克勒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爱把那种种可怕的怪物结合到一起。“曾经出现过没有脖子的头,胳膊也曾四处游走寻找赤裸、缺失的肩膀,而离开了额头的眼睛曾独自闲荡,许多生灵在产生之初曾有两张脸和两个胸部,牛的后代曾长着人类的面孔。”

那种能够存在的东西才真的存在。

阿那克萨戈拉

“所有实物中都有各种实物懂得因子,不然,毛发怎么能从不是毛发的东西中长出来呢?或者,肉怎么能从不是肉的东西中长出来呢?”

阿那克萨拉戈赞同恩赔多克勒的观点认为用来解释运动和变化的某种力是必须的。但是他用一种精神力取代了恩赔多克勒的爱与恨这种太过于神秘的符号。他将这种精神力称为“奴斯”或“心灵”。这一假说的意思是说宇宙是按一种可知、理性的秩序来组成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几乎就是如同从种子或元素中创造出事物的神。

“奴斯”本身在质上都是同一的,但是它的能力却是由把它包含在内的机体的性质决定。人类并不比萝卜更加聪敏,而人类确实要比萝卜聪敏的原因则在于人类拥有舌头、相对的拇指和腿。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他们认为世界由实体物质构成,而物质实体本身又是由一组原子构成。

德谟克利特所理解的每个原子都是巴门尼德的“存在”的一小部分(毁灭的、永恒的、不可分割的以及不含有“空洞”的),并且他

还认为这些原子都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精油一些绝对必然的路径在空间保持运动,而这些路径则由严谨的自然法则决定。

前苏格拉底学家有什么成就呢?通过这些哲学家,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其前身——神秘和宗教式的思维方式中分离出来了,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其前身的方法和内容,这种思维方式很快就会发展成为现在已为我们所知的科学和哲学。

二、雅典时期

智者穿梭在城邦之间收取演讲入场费,这些演讲的内容并非与现实和真理的本质有关,而是与权力与说服力有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了许多关于智者的文章,从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描述来看,我们知道,犬儒主义而非怀疑主义是当时的普遍思想。

普罗泰戈拉

也许最为著名的智者就是普罗泰戈拉。他教导人们,获得成功的方式是小心谨慎的接受传统惯例。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惯例是正确的,而是理解和运用他们是合算的。对于普罗泰戈拉来说,所有的惯例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事实上,每件事对于人类的主观性而言

都是相对的。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强调主观性、相对性和利己性,这些都是诡辩术的支柱。

卡里克勒和克里底亚

哲学派的实质思想包括主观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尽管智者学派有负面影响,我们还是必须说些公道话。首先,智者中的多数人是老练的政治家,他们确实在民主制度的历史上做出了贡献;其次历史对他们的敌意主要是基于我们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得到的传文,而他们两人都是智者的敌人;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使人类意识到其自身而不是宇宙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在这一点上智者学派还起到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谈话向两个方向前进——向外通向客观定义,向内探索内在之人——灵魂,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一切真理之源。这种探求不是周末讲演课上的授课而是一生的追问。

“未经检审的生活不值得度过。”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著作,但他的谈话却被他的门徒柏拉图记录下来,后来由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发表。通常,苏格拉底的对话会突出一个具体的哲学问题。例如“何为虔诚?”,“何为公正?”,“何为美德?”,“何为意义?”,“何为爱?”。典型的苏格拉底对话分为三部分:

1、提出一个问题;当某人声称有所知晓时,苏格拉底变得兴奋起来并满怀热情。

2、苏格拉底在他同伴的定义中发现“微瑕”,然后慢慢地开始予以澄清,迫使他的搭档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3、为了认真的追求真理,两个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达成一致意见。几乎所有的对话都以无定论结束。当然,他们必须这样做。苏格拉底无法给他的徒弟以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找到它。

在对真理的探求中,苏格拉底竟然冒犯了雅典城中许多权势者和自命不凡者。苏格拉底的敌人共同密谋反对他,控告他传授错误的学说、不虔诚和腐化青年。他们把他送上法庭,企图通过强迫他卑躬屈膝和恳求饶恕来使他蒙羞。

在审判他的法庭上,苏格拉底非但毫不屈服,相反却通过宣讲他的控告者们的无知而对他们进行了抨击,并激怒了狂暴的500人陪审团。而且在他被问到对他自身的惩罚有何意见时,苏格拉底提出要雅

典人在市政厅给他免费的膳宿。狂怒的陪审团以230票对220票判决他死刑。

雅典人对他的行为感到羞耻,对他们要处决他们最优秀的公民倍感尴尬。他们准备去寻求另一种方式。当时看守苏格拉底的狱卒受到贿赂,同意苏格拉底逃走。

尽管他的朋友祈求他这样做,但苏格拉底还是拒绝来了。他说,如果他通过逃跑来破坏法律,那么他将表明自己是所有法律的敌人。所以他饮下毒芹酒,与朋友们谈论哲学知道最后一刻。死后,他成为为真理殉难的象征。

柏拉图

现实是存在、知识以及价值的等级体系,在这个等级体系顶端的对象是最真实、最确定和最有价值的。以被精确组织起来的原型和摹本的序列的名义,一个下降的本体论、认识论、道德以及美学的等级像瀑布一样从最高一层下落。全部可见世界是全部可知世界的摹本,而这两个世界每一个都又分别分解为原型和摹本。

对于存在的每一种状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意识状态,意识的最低状态是猜测,它的对象是影像,如影子和倒影。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与他导师分歧的根本点主要在于柏拉图的超世俗性,在柏拉图看来,存在两个世界:无法言说的高尚的理性世界,以及纯粹“事物”的世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拙劣模仿。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坚持认为只有一个世界,而我们恰恰正处于这个世界的中央。在柏拉图的批判当中,亚里士多德追问:如果理式是事物的本质,那么理式如何能够脱离事物而存在,如果理式是事物的原因,那么理式如何能够存在于一个不同的世界之中?最有力的批判都是与变化与运动的问题有关的,而这个问题也是早期希腊人曾经努力解决的问题。

他们认为,要么稳定性是一种幻觉,要么运动是一种幻觉。柏拉图试图通过对赫拉克里特和巴门尼德两人的观点都予以承认来解决这个难题。赫拉克里特的世界是可见世界的不稳定且易逝的部分。把门尼德的世界是可知世界的不可变动部分,而可见世界是由永恒不变的理式构成的,这些世界在本身的易逝世界中被拙劣的加以映现。但是柏拉图的折中果真解决了运动和变化的问题了吗?把可变事物说成是对不变事物的模仿果真可以理解吗?

亚里士多德并不这样认为。在给出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时,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一些与柏拉图相同的术语。他说,必须在形式和质料之间做出区分,但是实体的这些特征只能在思想中,而不是在现实中加以分清。形式与实体并不是相分离的。他们都嵌在具体事物之中。他们都存在于世界之中,。不这么认为就是思维混乱。一个具体的实物,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算作是一个实物的具体的实物,一

定是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的。形式,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普遍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具体事物有着相同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将一个实物的形式称之为该事物“性”。这即是说,当你说某物是什么的时候,,你正在称呼他的形式的名称。形式是一个事物的本质或特征。他与事物的功用相关联。一个事物的质料就该实物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亚里士多德就实物的质料称为该事物的“这个”。所有的轮子或树都有相同的形式,但是没有任何两个实物具有相同的质料。质料就是“个体化”的本源。一个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的实物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每个事体都包含一种本质,本质约略相当于实体的形式,这与柏拉图著作所说的是一样的;但与柏拉图的解释不同,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本质是无法与实体相分离的。然而,从事将本质从实体中抽象出来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则是无法与实体相分离是可能的。事实上,哲学家的一部份工作就是按照实体的本质和附属属性,即按照对实体来说是本质上的特征和非本质上的特征,来发现各种实体,并对各种实体加以分类。运用这种分析方式,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一种哲学方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当代。

希腊时代和罗马时期

伊壁鸠鲁主义

但事实上,伊壁鸠鲁与所有的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哲学家一样,

似乎兴趣并不真的在科学上,而是在寻找美好的生活上。然而,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起,“美好生活”这个观念经历了一个倒退。对积极、有权势、政治性的和负责任的生活的倡导,并以此作为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这已经不再具有丝毫意义。现实似乎并未被个人的进取心所改变;而当个人要被罗马帝国强大且没有人情味的官僚机构所同化时,他产生了无力感。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伊壁鸠鲁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幸福,但他把幸福简单的等同于快乐。只要不能带来快乐,那么任何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只要不会产生痛苦,那么任何行为都不拒绝。这种信念促使伊壁鸠鲁对不同种类的快乐进行分析。存在着两种欲望,因而满足着两种欲望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快乐:天生的欲望和毫无意义的欲望。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派智慧内容是怎样的呢?他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善良是由符合人的特征的行为所构成的。而斯多葛派扩展了这一思想,即,要达到善则需要符合自然本身的行为,即符合整体现实的行为。从整体考虑,现实是完满的。如果人们学会以符合现实的圣神安排来活着,那么人类也将成为完满的。而实现这一点则需要人们使其所遇与神对宇宙的总体安排相同。实际上,一个人除了适应这种安排之外无任何事可做,而斯多葛派的智慧就在于认识这个真理。只有愚蠢者才会试图将其私欲强加于现实。而这种企图会带来不

幸于不自由。如果自由是意愿与能力的统一体,那么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欲宇宙所欲。我们不应该希望能够实现我们的欲望;相反,我们应该把欲望放到我们所得到的东西上。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把我们所欲与事实相等,那么我们将始终自由和幸福,因为我们将始终能够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斯多葛派的智慧。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12级

心理学史第二次

作业

覃海妮 03

摘抄原文

世界名著原文摘抄

原文西游记的摘抄

繁星春水原文摘抄

《西游记》原文摘抄加赏析

西游记原文好句好段摘抄

傅雷家书的原文摘抄300字

原文

原文

摘抄

原文摘抄
《原文摘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