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草船借箭原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7 18:06:2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草船借箭》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还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阴险毒辣之心昭然若揭。

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当周瑜询问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说“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表明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伎俩,胸有成竹,将计就计。诸葛亮的胆识更表现在他的神机妙算,而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人”,他深知周瑜的气量狭窄,阴险狡诈,所以借箭的计划对周瑜是守口如瓶;他深知鲁肃的忠厚诚实,大胆请鲁肃帮忙准备“借箭”用的船只和物品,并请鲁肃随行“借箭”,好回来后如实向周瑜汇报借箭经过;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谨小慎微,借箭时才故意虚张声势,引曹军放箭,自己放心笑饮美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通晓天文地理”,“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表明诸葛亮早料到此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借箭成功后敢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是因为他深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曹军“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语言运用,精炼传神

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课文中只有一次写道诸葛亮的“笑”,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五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文其他地方都是写“诸葛亮说”,只有这儿写“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笑谁?笑他什么呢?颇耐人寻味。联系前后文琢磨,他可能是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友善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轻举妄动,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周瑜心胸狭窄,阴谋落空,这是一种得意的笑;笑自己料事如神,借鉴成功;更笑自己神机妙算,挫败周瑜,这是一种胜利的笑。这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啊!

推荐第2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及科学依据,在次基础上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围绕“三天”,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问“三天”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

生:周瑜问诸葛亮“十天造得好吗?”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生:“只要三天。”师:“哦,只要三天。”(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爽快地说!干脆地说!坚决地说!师:当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借兵的时候,他再次保证:“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十分肯定地说!十拿九稳地说!胸有成竹地说!

2、学生质疑:同学们,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强调三天,第三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第三天诸葛亮是怎么借到箭的?)

二、自由读书,自悟“三天”

1.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借箭,是经过仔细推敲,周密计算的。

2.那么大家再想想,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请你用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学生汇报:总结:(1)、诸葛亮算准了时间天气──知天时(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性格──识人性(3)、算准了地理位置和精于谋划──懂地理、巧谋划

三、品读课文,聚焦“三天”

师: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预测时间和天气的吧! 1.预测时间天气。

(1)(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预测此时会有大雾)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说明他预测准确) (2)生汇报:说明诸葛亮时间选得准,算准了第三天必将有大雾。

(3)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凌晨1──3点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出示课件)(大家都睡熟了,曹操也睡熟了,而且有大雾。)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4)A、找个诸葛亮来读这句话?(生1读),不像不像,太急了。再找一位来读。诸葛亮心情怎么样?(生:沉着冷静)

B、你还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诸葛亮这种冷静?(不见、仍然不见、直到),哦,我们看,作者还在每一句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停一会儿。来,大家把这些词语强调着读一读,把分号读好,不急不慢地读。(齐读)

C、从大家不慌不忙的朗读中,老师似乎感觉到了诸葛亮内心非常──生: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心中有数。

再看看这一句:

A、大雾来了,鲁肃在哪?你读。不像不像,雾不够大,没把你吓着。再找一位。你来。很好,这么大的雾,你心情如何?

B、大雾来了,诸葛亮在哪?你读。不像不像,你最需要的大雾来了呀!再读。好,你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C、引读: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读──

引读:果然不出我诸葛亮所料,这真是一场非常及时的大雾啊!读── 引读:有了这场大雾,十万支箭就并不遥远啦!读──

(5)再看这一句:(课件出示下面句子)③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谁来读?你来。这时候,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大雾持续时间足够他得到十万支箭。)

(6)教师总结: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时间与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称他为:(板书:知天时),从四更时候到天快亮的时候,诸葛亮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来借箭?仅仅两三个小时啊! 2.预测曹操。

(1)诸葛亮又是怎么预测曹操不敢派兵的呢?(课件出示句子)请继续把这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曹操,算准了他不会派兵,而是放箭过来。也看出诸葛亮十分有把握有信心、心情也很高兴。)

B、(出示诸葛亮的话词语变色)大家看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诸葛亮对曹操十分了解?(生:一定不敢、只管、就)“一定不敢”改成“应该不敢、也许不敢、可能不敢、大概不敢”行不行?诸葛亮是非常肯定,非常自信。读──

(3)诸葛亮是怎么回答鲁肃的?(笑着)

A、找一位鲁肃,你来问我?(出示课件吃惊句子)还不像,鲁肃是吃惊地问,再找一位。不错,你最像鲁肃。来,到前面来。

B、(课件去掉曹操的句子)你是鲁肃,我是诸葛亮,你问我,开始──师生合作演读。

C、大家同桌像老师那样互相读一读,谁来安慰安慰鲁肃?学生再读。

D、鲁肃啊,你真是个老实人那,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这叫什么笑?──生:幽默宽厚的笑。

(4)十万支箭就要到手了,此时诸葛亮还有可能笑谁呢?他会怎么笑呢? A(生:笑曹操):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B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再读、齐读) 师:这叫什么笑?生──这叫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C、诸葛亮还可能笑谁?(生:笑周瑜)笑他陷害落空。

D、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同桌读,齐读好) 你们笑得对。大家想一下,诸葛亮回去之后要把箭交给谁呀?(生──周瑜)这就对了嘛。交完箭回到家他还要继续笑呢?

周瑜啊!害人之心不可有啊!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吧!这叫什么笑?生──这叫会心的笑,自豪的笑。 (5)总结: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对曹操、对鲁肃、对周瑜每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都怎么样?──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识人性) 3.预测地理及排兵布阵。

好,同学们,好戏还在后头呢!诸葛亮预测地形和排兵布阵,那个才真叫精彩呢!(出示课件句子):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要问诸葛亮的吗?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

(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吧?(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②“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

(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9)(出示课件):③“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

(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④“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三天”,明白写法学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句子:(出示课件句子)①②③④。你会发现课文为了写清楚诸葛亮通晓地理和巧妙谋划,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生:前后照应!)是的,其实,前面写他预测时间天气、预测曹操不敢派兵时也都用了这种方法,(出示课件句子)前后呼应是《三国演义》这类小说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生:可以让课文更加有节奏、有起伏、有悬念。)我们刚才在学习的时候正是遵循了这种写作方法,找前后联系的句子来学习,前面是诸葛亮的预测,后面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是不是?

五、回归课题,反思“三天”

1、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你 们想想看:他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读板书内容(生:知天文、识人性、懂地理、巧谋划)总之,就是这个词──(生:神机妙算)!面对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想到的是用材料来──(生: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生:读课题:草船借箭。)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呀!正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出示课件)(生读:“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诸葛亮三天时间,他就能──生:借十万支箭!实际上,诸葛亮不仅箭是借的,还有什么也是借的?(生:鲁肃、船、军士、青布幔子、草把子)(出示课件)瞧,诸葛亮可是白手起家呀!什么是神机妙算?你现在真正弄懂了吗?(生自由回答)(出示课件)神机妙算,就是──独辟蹊径地算!就是──知识渊博地算!就是──知己知彼地算!就是──准确无误地算!

六、总结人物:

同学们,现在看我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来评价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想到的请举手。

七、质疑问难,走进经典。

老 师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神机妙算了呢?请看这则材料。跟我读。读得懂吗?这句话是说诸葛亮隐居 南阳、一边种田一边刻苦读书,淡泊明志、爱好思考、关心国家大事。他才能神机妙算啊!你们知道周瑜是怎么死的吗?你们知道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死的吗?欲知详 情,请看《三国演义》。(课件出示课后作业)请将《草船借箭》故事及人物改写成诗歌、歌词或写读后感。课外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

草船借箭

晓地理

知天时 识人性

神机妙算 巧谋划

1、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三天”这个关键的时间词探究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从而使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走进了人物的世界,叹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推荐第3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隰县第二小学 宋小华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法与学法】 师:激励引导法 生:合作探究法 【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的情形。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

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

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五、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同学们,你们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那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2.用四字词语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六、小结延伸 鼓励学生多读名著。

推荐第4篇: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双凫小学

潘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雄的故事却说不完道不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请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是呀,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呢?我们一起来读书。

三、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下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再仔细读一读,并旁边做好批注?(巡视)5分钟

四、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请你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预设: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1、知天文 句子

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2个学生读。 师:评学生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PPT出示对比句)

学生谈理由:只有这样写,才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这样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比起在一旁干着急的鲁肃、在一旁不知内情的鲁肃、在一旁火烧眉毛的鲁肃,他哪里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 也就是说他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板书:识天文) 师:这就是诸葛亮! 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把诸葛亮的预测和后面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到了他的神机妙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你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哪句话连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发表意见。师:潘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请你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重读1遍。 师: 声音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读。

师:比他大了,谁还能比他更大?

生3读。

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此时诸葛亮和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就是鲁肃,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心情来。

生1读

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惊讶、吃惊、害怕) 师: 比较惊讶,比较害怕,是不是? 那你应该表现出惊讶和害怕呀,你再试试。

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 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大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齐读)

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他又是怎么的心情呢? (请三个同学读。你们体会到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自信、如愿以偿、高兴)

师:但是潘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高亮的神机妙算。因为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1:我找出来了,“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2、晓地理 句子

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 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句子

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请大家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

师:难怪鲁肃详详细细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3、识人心 句子

一、“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子

二、“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

教师引导: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A(笑曹操多疑) 把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B(笑鲁肃吃惊、害怕) 把宽慰的笑、幽默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C(笑周瑜阴谋失败) 把潇洒的笑、会心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D(笑自己神机妙算) 把自豪、自信、胜利的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 句子

三、“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和“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师:说明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用人谨慎。他早在立军令状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教师小结: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算准了人心,算准了地理位置,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是这样的周密细致,在后人的歇后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读读。(详见PPT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坐享其成、多多益善、神机妙算) 你们说诸葛亮的谋略高不高?智慧高不高?曹操用兵八十万,而我们的诸葛亮只用了区区602个人轻松取回了十万之箭,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课文读到这,你认为这句与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形成了一个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使它更加的连贯,更加的紧凑。 师:你认为周什么比不上亮?

师: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课后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里面。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推荐第5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猴王出世》

21课《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同上一节课时,总想先上为好,以免步别人的后尘。这一次同事大概也有同感,执意先上了。我的教案便只好在同事上完之后作了修整,吸取了同事课件中的精华部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设计了学法指导,继续贯彻先疑后读,边读边想,课外延伸的原则。这一方面的构想是较成功的。板书也仍旧保持提纲契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几乎没法进行。细想想,如果这一节课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带着问题,我反复读课文,仔细研读教学参考书,同时参照优秀教案,尽量想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发觉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抓奇字可以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抓丽字,可以欣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奇丽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点。

有了这样的体会与发现,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最后拓展时,我本想让学生收集资料,办个专题汇报,但考虑到课后费时较多,难以实现,我就想:学校不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吗?我为何不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向学生推荐书籍呢?于是,我推荐了《德国印象》、《再返哥廷根》、《剪掉一半的窗帘》、《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学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了解季老,感受德国人的境界。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教案不熟,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也没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还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2、未能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后遗症,因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锢,被教案牵着走,当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有偏离时,我不能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按教案流程走,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体会新奇与美丽的景色这一环节时,我问新奇在哪,学生找到的却是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我没有顺水推舟体会‚美丽‛二字,而是将学生的答案压下,继续品味新奇,使课堂有了牵强的感觉。

3、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更深刻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断磨砺和成长。特别感谢小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我会记住:用心,才能做好!

推荐第6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准备:

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

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 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

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 →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 →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

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 →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 →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

→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

→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 “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 “只要三天。”(胸有成竹)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 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

→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

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 →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

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

→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3、师导: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回答。 →老师完善词语意思:

【课件展示——神机妙算:神机,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的程度;妙,巧妙;算,谋划。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判断情势,决策高明。】

(三)体会“借箭”的过程(学习3-9段)(重点突破)

→老师切入重点,提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把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语段画出来,用心体会。

1、师导:诸葛亮首先预算到了什么呢? 找出文中词句。 →学生交流:(1)首先,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了第三天早上江面会有大雾;(2)从6-7段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展示此两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导: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什么才能? →学生总结:会看天象,知天文。

→老师板书:神机妙算 知天文(三天后必有大雾)

2、老师深入:诸葛亮为什么在大雾天气邀请鲁肃呢?

→学生交流:(1)只有江面有大雾,诸葛亮叫鲁肃准备的草船才敢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2)因为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能放箭,这样才能“借”到箭。

→老师: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读句子(老师展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导:诸葛亮早就意料到了有大雾时,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他用草船借箭的计划马上要成功了。所以(课件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中的“虚实”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交流:(1)“虚实”指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一定会射箭。

3、老师紧紧扣住“笑”字提问:全文只有这个地方写了诸葛亮“笑”着说,他此时在笑谁?是什么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1)他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2)他在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是讽刺、轻蔑的笑,是一种嘲笑。

→老师板书:(笑)识曹操(胆小多疑

不敢出兵)(神机妙算)

→师导:说得真好!请全班同学当一回诸葛亮,齐声对曹操说这句话,注意读出嘲讽之情。(学生齐读)

→师再深入问:他此时心里还在笑谁? 又是怎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他还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借“造箭”来陷害他,还用各种方法阻碍,却被他一眼识破了;而他将计就计,利用大雾天去曹营“借”箭。现在,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所以他笑了。这是一种轻视的笑,骄傲的笑,胜利的笑。他真神啊! →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对着周瑜读这句话。

→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轻视、骄傲、开心之情。

→老师板书:(笑)识周瑜(心胸狭小

自不量力)(神机妙算)

4、老师深层导入:这还是感谢的笑!用笑声告诉鲁肃:谢谢你帮助了我,我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你不用担心的!如果没有你帮助我准备草船,我的计划不可能成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鲁肃帮助诸葛亮的语句。→请按小组分角色朗读,要读出鲁肃的忠厚,诸葛亮的信任;老师读旁白。 【课件展示段落: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老师导入:鲁肃可是周瑜派来探听情况的, 诸葛亮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请他帮忙?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1)鲁肃是东吴周瑜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厚、守信。(2)诸葛亮知道:为了联合抗曹,顾全大局,鲁肃一定会帮助自己。

→老师:文中的“自有妙用”“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1)“自有妙用”指自然有它巧妙的用途,文中指草船的妙用是用来向曹操“借”箭; (2)“果然”是结果与预料的相符合,文中指鲁肃向诸葛亮叮嘱的那样,没有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果然”说明了鲁肃忠实守信、顾全大局;也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识人心! →老师导出: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借箭计划就会落空!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课件展示此句)这时,诸葛亮怎样回答?

→学生读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课件展示此句)

→师问:鲁肃为什么“吃惊”?→学生大胆想象,交流:担心与害怕雾大,敌人反攻。

→师导:诸葛亮面对这么善良、顾大局的鲁肃,对鲁肃的笑是感激的,是忠厚善良的。再请一位同学来对鲁肃笑着说这句话,笑出感激,说出感谢!(→学生读) →老师导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看懂了鲁肃的心。所以,他对鲁肃笑了。 → 老师板书:(笑)识鲁肃(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神机妙算)

5、老师小结:诸葛亮笑得真好: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他自信地笑出了自己识人心、知天文。

6、领悟诸葛亮“懂地理” →师导:再请同学们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还自信的笑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诸葛亮还笑自己懂地理,科学地摆船受箭。 →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知晓地理常识?→学生找出文中句子。 【课件展示句子:

(1)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 „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1)因为江上有雾又有风,二十条船容易散开,所以要连起来,也容易受箭;(2)因为曹营在长江北岸,又靠西头,周营在南岸,靠东头,所以,草船靠近曹营时,船头直接向西,一字排开,既节约时间又容易受箭;(3)受箭后,又掉转船头向东,让另一面受箭后,船身也平衡了,受满箭的草船刚好直接开往东头南岸的周营,既节约时间,又顺风向与水流方向。所以,二十条船像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科学地利用地理位置,真是神机妙算啊!

→老师:他根据长江的地理位置,安排周密;怪不得他笑得那么自信,请全班再当一回诸葛亮,齐读(课件又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板书:(笑) 懂地理(船头朝向,顺风顺水)(神机妙算)

→感受画面: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受箭的示意图,其余同学画在稿纸上。 →老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指正;→【老师展示课件:受箭示意图】

7、感受“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

→老师:正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他才笑得那样自信与开心,草船借箭才得以成功。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经过。

→学生交流【老师展示课件】: 准备草船→连船→朝北岸曹营开去→靠近曹营→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船头朝东(调转船头)→再受箭→开回南岸周营(满载而归)

三、课堂训练,感受人物特点

→老师【播放影片《草船借箭》的片段】: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诸葛亮“借”箭的精彩画面,感受人物特点。请同学们思考:用四字词语形容诸葛亮的才干。 →学生交流: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

四、课堂总结,感知全文重点

→老师总结课文内容(同时展示课件:“板书设计”):我们领略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的英雄气概,从文中诸葛亮一次“笑”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1)他自信地“笑”自己知天文,能预测三天后江上会有大雾;(2)开心地“笑”自己识人心,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3)高兴地“笑”自己懂地理,他算准地理位置,科学合理地摆船受箭。因此,他利用草船“借”箭,轻易取得了成功,真是足智多谋啊!他这次行动为赤壁之战准备好了大量的箭,以三万军士战胜了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为蜀吴两国联合抗魏立了大功!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大家去读读他的故事。品读名著,你会有很多收获。

→领会本文结构:本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精练,内容精彩、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领悟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或选择《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7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谁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好,现在我们在增加点难度,谁能说出四大名著以及它们的作者?

生:《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师:其中哪一部是智慧之书,谋略之书?

生:《三国演义》。

师: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人物或是故事么?

生:曹操、刘备、关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生词),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开火车读

师:通过读课文,文中那些自然段写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以缺箭的名义设计让诸葛亮造箭(1-2);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其中包括为借箭做准备3-5,借箭的经过6-9);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那么周瑜跟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将周瑜的话与诸葛亮的话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出来。

师:通过读周瑜的话,你认为这里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奸诈,阴险,妒贤嫉能

师: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师:通过读诸葛亮的话,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聪明,懂得将计就计,对事胸有成竹,立军令状

师:你们认为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思考: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想?

师:既然已经接下这个认为,就应该为造箭做准备了,请大家读3-5自然段,看看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

师:(出示句子)当诸葛亮不让鲁肃吧计划告诉周瑜时,鲁肃“果然”没提,从这个词中你感觉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生: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可以信赖

师: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才向他借船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的事,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什么的特点啊?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一下借箭的过程也是本文的重点,之前有让大家写出借箭的过程,哪位同学能够起来说一下?

师: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 师: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师:诸葛亮神在哪里又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

推荐第8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六年级3班刘泽兵 今天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

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推荐第9篇:草船借箭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

2、分角色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磁带、录象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入、板书课题

读导读,明确本组的训练重点。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提问:从题目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提问: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的那一段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播放录象,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初步的理解。 3、找出重点、深入理解: 利用录音磁带听课文录音。

指名朗读第三段,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投影片的自学提纲,组织小组讨论自学。诸葛亮借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什么方法?

诸葛亮约鲁肃去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哪些语句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军士们高喊的话包含什么意思?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检查自学情况:

放草船借箭的录象,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借箭的情景。

引导学生谈谈对本部分的理解,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对人物理解最深刻的一个进行朗读练习。 3、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其他部分: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这些准备工作是委托谁做的?为什么诸葛亮对鲁肃的分析是正确的?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周瑜设了什么计来陷害诸葛亮?

你从诸葛亮的“愿立军令状”到周瑜的“很高兴”体会到什么? 总结交流自学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补充总结。 4、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几个?

四、课堂练习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起因及结果,体会到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有胆有识。

六、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大雾漫天 直到 去 一定不敢 摆开 攻 放箭如雨 逼近受 顺风顺水 飞 回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七、作业设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兴趣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1、课文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着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一找,读一读,归纳一下。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这样首尾呼应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不仅在整体上注重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在每一故事清节也都注意了这一点。结合思考练习3,自学讨论。

4、学生教师评价。

三、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重难点的字,如“惩、寨”是翘舌音,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2、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小练笔:

运用从本课中学习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你周围熟悉的一个人,要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诸葛亮这个形象之所以刻画的鲜明典型,是因为作者注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在叙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六、作业设置

书写生字词,继续完成小练。 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推荐第10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第11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即懂天文,又懂地理,还知人心。他知道周瑜的险恶、嫉贤妒才;知道鲁肃的忠厚诚信;更知道曹操的谨慎多疑。他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可以借到这十万只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早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但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十万只箭三天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就像周瑜一样。而诸葛亮却心地善良,而且善于动脑,有困难会及时动脑,很快想出解决的办法。那为什么我不能呢?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要善于动脑筋,遇到困难要镇静,要好好把心静下来仔细的思考思考,这样就会想出来了。嫉妒心不可有,有了嫉妒心,好人也变坏,像周瑜那样,心里嫉妒心很重,想方设法的要陷害诸葛亮,有时还会把自己给害了,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嫉妒心重会使一个人的心变黑,有时还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不能有嫉妒心,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12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读了《上下五千年》的草船借箭,知道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

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

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第13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案

五图小学

刘淑霞

201004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2、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答题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填

十万(

)箭

一千( )草把子

二十( )船 六千( )弓弩手

一( )快艇

一( )扁舟

三、我知道

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

),(

)、(

)、(

)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

),有派兵进攻(

),于是,(

)和(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草船借箭》写周瑜忌妒(

)的才干,要(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

).

四、我不解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是怎样的人?

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连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草船借箭 面不改色心不跳

诸葛亮开口 糊里糊涂

三、我会填

1、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想( )。

2、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心里想( )。

3、鲁肃看到大雾,心里想( )。

4、诸葛亮看到大雾,心里想( )。

四、我会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长叹不如

第三天四更

大雾漫天

知天文

有胆有识 诸葛亮:才干

头—尾—头

顺水顺风

晓地理

才智过人

鲁肃同去 ,只管…….

善知人 十天造箭十万支——————————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14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这一单元的课文均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中节选出来的,编者的意图很明显,令孩子从小就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进而能够自觉阅读古典名著。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用一篇文章带动全面深入的阅读。所以我设计的阅读教学想要充分显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多方位展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懂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道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草船借箭》这类课文的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重点难点:对课文材料的深入感悟和体验。

基本理念:语文课是学生体验学习、享受生命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搜集的有关三国的诗词、成语、歇后语等。

2、讲一个自己最佩服的三国人物的故事。

(二)、导入本课,继续学习:板书《草船借箭》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排座次的顺序可能不一样,但是一定会把诸葛亮放在第一位)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先学后教,自悟体验

1、确立研读问题。你认为最精彩的是什么?请你抓住有关的精彩语段,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借助阅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

2、围绕问题小组活动,研读探索。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与读精彩段落相结合,适时补充课外资料理解。学生自己归纳,上讲台板书。(注意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或写,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4、品读精彩语段。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可否把介绍前两天的两句话去掉,直接说“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试着以鲁肃和诸葛亮的口吻分别读这一句。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此句中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试着读出来。

(四)、练习概括,创作展示

1、正因为有这样天衣无缝的计策才能使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使“草船借箭”为“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口皆碑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读这样的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感叹想对故事中的人物说一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交流。

2、展示交流,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神游怀想,引向课外

历史上人们评价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在“草船借箭”中却遭如此失败?„„周瑜真的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吗?草船借箭后还发生了哪些故事,诸葛亮又是怎样施展他的神机妙算的呢?„„我相信这一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里同学们能够找到答案。教师相机将内容引向课外阅读。

2、看完后选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写写小评论。

四、本课简析:

本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如下五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运用课前查阅资料所得交流学情,“关于‘三国’你有哪些了解?”由此师生进入学习情境,那是体验活动的开始,目的是建立生命主体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研读探索,“你认为‘草船借箭’中最精彩的是什么?”将说精彩点与读精彩段落相结合,使学习实践更为深入。第三个层次是引领学生品读作者遣词造句的目的,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第四个层次是概括评议人物特征、创作展示活动。以读引写。第五个层次是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念,将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使学生生成新的积极学习的体验,不断推进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一、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课设计的目的就是想满足学生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从而产生读原作的强烈愿望。如品读精彩语段的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这样写我们可以想象到鲁肃这两天一定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有的说周瑜一定是幸灾乐祸,而且放松了警惕,只等着要拿下诸葛亮的人头;还有的说这样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前两句不能去掉,去掉就不能给我们留出这么丰富的想象余地了。再比如当我问道“你认为诸葛亮会笑谁?请你模仿并说出来”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了,男孩女孩谁也不甘示弱,这个说笑周瑜、那个说笑曹操、还有的说笑鲁肃、笑自己、笑刘备„„既说明理由,还模仿笑声,边笑边说。听课的老师都被孩子们的表现吸引了。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积极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

所以说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你只需要抛出学生感兴趣而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剩下的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研究,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研究出来的答案就是教师想让他们知道的,有时甚至会更丰富。

二、不过,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的处理不是很恰当。

1、给作品中人物排队时,只是排列了顺序而已,没有让学生说明理由,应该让学生简单说明。

2、品读环节耗时较多,一方面是学生太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自己不忍心打击学生积极性。因而影响下一环节,使以读引写,交流展示用时太少,学生没能充分交流展示。

第15篇:《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草船借箭》读后感,欢迎阅读~《草船借箭》读后感篇1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文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在10天内造10万支箭。诸葛亮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但他从大局出发,不与周瑜斤斤不计较,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风。

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妒忌的公理是有害的,它既损害了别人,也损害了自己,这样的事在我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这个学期的几次数字测试中,我的好朋肆,成绩都比我好,我产生了一种妒忌心理,闷闷不乐,总想找机会和她吵架,可她毕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了妒忌心理的危害,同学考试成绩好,我应该为她高兴,同时自己努力学习,争取下次测验中取得好成绩,怎么能不高兴呢?这样一想,心情就通畅了。

在生活中,像周瑜这样妒忌心强的人,虽然很多,但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的人也不少。

有一次,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把我碰倒了,马上向我道歉,我一咕噜爬起来,怒气冲冲的向他吼道:“对不起就完了吗?\"于是我们俩个人闹翻了。下课后,他对我说:“对不起,你也把我推倒吧!”现在回想起来,他为了我们的友谊,可以不记前嫌,而我却认为他是应该的,我真糊涂!

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否则就会像周瑜那样,害人害己。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草船借箭》。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高出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生出一计,以借箭为名,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出,周瑜不仅嫉妒心强,而且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天,擂鼓呐喊,用草船“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诸葛亮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流产”的同时,衬托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别人取得成绩时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功的原因,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由此我也反思自己。每当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差距,以便脚踏实地赶上去,而是希望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中多出错,这样就不会超过自己。这种心态不正是妒忌的表现吗?假如我任由嫉妒这根毒草肆意生长,它就会使我失去健康的心态,也不可能团结同学,而且即使自己学习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惭愧啊!其实学习好的同学是榜样,又是尺子,他们可以让我找出差距,只要自己更勤奋、执著,总会有进步的。

总而言之,妒忌的危害性非常大,它害人又害己,书中的周瑜正是被自己的嫉妒心气死的。所以,我要从小就把嫉妒心根除掉,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名著之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故事也不断地被拍成各种电影、电视剧。趁着暑假,我就从书架上抽出了《三国演义》,趴在床上静静地看着,去了解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动荡岁月,去体会书中所描述的爱恨情仇。

其中草船借箭的那一部分让我觉得特别精彩。当时的吴、蜀两家刚刚结盟,曹操却率领大军杀来。东吴的周瑜虽然智勇双全,但是气量太小,一心想借机会除了诸葛亮。他们知道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就准备与曹操在水上作战。周瑜找来诸葛亮,命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备战。但诸葛亮却笑笑说只需三天就够了,还立下军令状。鲁肃等人都觉得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诸葛亮只向鲁肃借了20条船30人,然后一、二天却一点行动也没有。到了第三天凌晨,江上布满大雾,诸葛亮带着装满稻草的船开往曹营,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但当时雾茫茫的,看不清楚,曹操怕有埋伏就不敢出兵,他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射箭。就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趁着顺风逃走了。回去一数,船上密密麻麻的有整整十万多支箭呢!真是太精彩了。

通过这个故事,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可诸葛亮偏偏料事如神。我想这完全依靠的是他平时积累的科学知识,还有遇事冷静思考的好习惯。再说说周瑜,真让人看不起,一个大将军却这么小气。如果他和诸葛亮能够团结一致的话,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还有那曹操也太笨了,如果当时用上一些火箭的话,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诸葛亮恐怕是逃都来不及喽。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4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就拿军训来说吧,军训进行了艰苦训练,我们每天6: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30吃早饭。我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有了良好的习惯,我们以后都会遵守规矩不乱讲话。

大到部队的严格训练,小到一个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打有把握之仗。

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把书都放在桌上。例如上美术课要把水彩笔,油画棒等美术工具准备好;体育课时,我们要穿运动鞋,要做热身运动……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上好课,学好本领。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军训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考试前要全面复习。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5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想颇多。

这篇课文讲了三国时期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强,便怀狠在心,想害死诸葛亮。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名,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还说只要用三天,他趁着漫天大雾,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诡计落了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于他知人。熟话说得好:知己彼己,方能百战百胜。诸葛亮对这句话理解的十分到位。这一点,从文章中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出。而军中最近缺箭,定是要让他去造箭,却又不给他备齐材料,让他在规定的时间里造不好箭,被孙权处死。所以,他夜观天象,就已经想好了对策,要趁第三日大雾只是去“借”箭。

而他在为借箭做准备时也体现了他的知人。他没有请别人去帮自己准备船、草把子、青布幔子和军士,而是单单请了鲁肃。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言出必行,非常的可靠,而且还不会泄露问他借船的事。所以,诸葛亮才选择了他帮助自己准备材料。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而去借箭时,也体现了他神机妙算。他之所以敢在雾天大摇大摆的来到曹军水寨前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雾天不会出兵。而他又知道曹操肯定会用箭去射他们,所以才去曹营前“借”箭。果然不出他所料。雾天,曹操怕江上有伏兵,就命令一万多名弩手朝江中放箭。这样一来,正和了诸葛亮的心意,轻轻松松地得了十万支箭。可以说,如果诸葛亮不了解身边的人和敌人,拿他根本就借不到箭,只能乖乖地被周瑜杀头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妒忌会让人心眼变细,良心变坏,所以我们应远离妒忌,要心胸广阔,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16篇:19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想成为聪明的人吗?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位非常聪明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在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

二、根据课文小标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主要写周瑜借商议军事用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感叹佩服。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文章中有一句话对他进行了总的评价,是那句话?读(板书)

三、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周瑜用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几位历史人物知道了他们的子孙们仍在学习他们的故事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来再现当时的历史现状。我们请几位小演员来表演文章的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1、学生表演。

2、●都督,别忙着下场,同学们,你们有问题想问周瑜都督吗?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周瑜都督号吗?也请周瑜都督回答小记者的提问。周都督,你就别不好意思,实话实说。

3、同学们从故事的开头发现诸葛亮聪明没有?诸葛亮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呢?

四、学习文章第二部分:3-5自然段

故事向前发展,诸葛亮开始做造箭准备了。

1、分角色表演读。其他同学划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2、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诸葛亮一手谋划的,你从诸葛亮所做的准备工作中看得出他的神他的妙表现在哪里?

五、学习文章第三部分:6-8自然段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表现的尤为突出,自由朗读草船借箭的经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课件展示要求)

1、诸葛亮借箭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天气呢?

不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曹军看不大清楚,不容易被曹军识破计谋。

2、船是怎样停的?又是怎样摆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

3、诸葛亮叫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曹军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先指名读,后齐读,要读出气势)

鲁肃看到这情景有什么反应?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是怎样回答的啊?他却笑着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面对危险,诸葛亮是多么沉着冷静,泰山压顶腰不弯呀!这种功夫不是一下子修炼出来的啊!是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锻炼的结果呀!同学们你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抓紧机会锻炼啊!(分角色读)

4、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了解曹操吗?

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指名读)

5、诸葛亮为什么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做手势)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这样安排是为了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先指名读,后齐读,要读出气势)

船的两边受满了箭,诸葛亮他们可谓是满载而归了,你们猜猜,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中有一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将士们的心情?是哪一句?(齐读)另一方面船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船的速度就快,诸葛亮也考虑到了,他还懂得地理知识呢!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指名读)

演示课件并配音:(演示课件)并配音:我们来看看借箭的具体情况: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点击)诸葛亮下令将船“一字儿摆开”,在船上,诸葛亮和鲁肃谈话,在曹营中,曹曹下令弓弩手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船的一面受满了箭。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船的两边受满了箭,太阳出来了,诸葛亮他们的船顺风顺水,曹操想追都来不及了。

五、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到了箭,周瑜怎样感叹?(读感叹语气)

六、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有四个原因:①识天。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②知地理。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周瑜面善心狠,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两边排上草把,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板书:

七、教师小结全文。

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如果你目睹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你有什么话想对诸葛亮说呢?

八、后人用小诗赞美诸葛亮:齐读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九、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教学反思:

这次“创新杯”教学比武,我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曾两次试教,两次改课件与教案,因此上课时教案比较熟悉,整节课以中心问题“你从哪里看得出诸葛亮身机妙算?”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紧凑,重点突出,收放自如。《草船借箭》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我把通过了解故事的情节草船借箭的过程来探求故事主人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的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按故事情节的展开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周瑜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为难诸葛亮我安排了学生表演来再现文本,然后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周瑜来探求周瑜的心理,从而达到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中他对周瑜这个人的认识与了解。在评课时,有老师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安排是画蛇添足,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不妥。虽然周瑜不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但诸葛亮对他的了解与把握也是他能成功借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这种安排我不认为是头重脚轻,相反,在突破分析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外,让周瑜的表演者回答“小记者”的提问这个环节,使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使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摇曳多姿。

这堂课教材难度大,班上学生平常虽然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不习惯举手回答,课堂上显得不大活跃,这是我的教学存在的失误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思考与活动,这也是我参加这次教学比武最大的收获。

第17篇:《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是妒忌。

一天,他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三天内赶造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罩着,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吩咐不能让周瑜知道,

到了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他吩咐把船连在一起,朝北岸开去。船渐渐逼近曹军水寨,他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十分吃惊,而诸葛亮却让鲁肃只管饮酒取乐。曹操见此情景,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让弓弩手射箭。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暴雨似的箭很快扎满了二十条船的一面。诸葛亮又下令将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擂鼓呐喊。待整个船都扎满了箭时,诸葛亮命全体将士高声大喊:“谢曹丞相借箭!”后,便带着船队满载而归。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只能自叹不如。

第18篇: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500字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草船借箭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件事,讲了周瑜为了除掉诸葛亮而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剑,而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就可以了,后来诸葛亮巧用计谋从曹营中“借”了十万支箭。

这件事中出现了四个人,分别是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这几个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

《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诸葛亮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 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坏,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妒贤嫉能和心胸狭窄的本性。

周瑜有才有谋却心胸狭窄,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见诸葛亮足智多谋便一心想除掉他,没想到害诸葛亮没成,反倒拿石头砸自己。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好成绩,作出了贡献,受到众人爱戴和尊重的时候,这些人不是虚心向人学习,不是顽强搏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造谣,甚至中伤,这是多么愚昧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又不由自主得想起了自己,妒忌的心理不是也有吗?就像听写那样,听写有错了不是去分析错误的原因。相反,希望其他满分的同学下次听写出个大差错,和自己拉平。这事虽小,但不也是妒忌吗?回想起来,是多么惭愧啊! 所以,我们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的人。篇2:《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见别人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赶超别人,反而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草船借箭》故事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妒忌心强,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忌,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的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灭。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了贡献,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地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重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

不好,算术常常不及格。在这情况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学习,华爷爷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但是,华爷爷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又发现和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皇冠”上的宝珠,华爷爷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妒忌的心理不是也有吗?有时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错在什么地方,而是去眼红别人考得好,故意讽刺说别人,结果自己不进步,又伤害了同学。以后,我再也不做嫉妒小人了。

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姓名:王建辉

学校:临溪中心小学 年级:六年级(1)班

通讯地址:休宁县临溪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 联系方式:7501024 邮政编码245411 指导教师:程新金篇3: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草船感新学期开始了,我学到第十九课时,发现这是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故事写的是: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是箭按时交给了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学完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还感受到了周瑜的心胸狭窄、面善心毒、笑里藏刀。周瑜看见别人的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力追赶别人,而是不择手段地陷害别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周瑜赶紧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肯定完不成这个任务,到时候就可以用军法来处置他,诸葛亮也无话可说,自己还可以除掉一个心头大患。

但是周瑜太小看诸葛亮了。诸葛亮其实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他不过是将计就计。诸葛亮对怎么借箭其实心里早已经有了计划。诸葛亮算好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助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将他们送回去;诸葛亮也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摆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鲁肃借船,诸葛亮还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在周瑜面前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装攻打曹营。几方面的综合因素让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得以成功。

其实,诸葛亮的聪明不是一时的,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他懂天文,才能算出天气;他懂心理,打心理仗,摸清每个人的想法“对症下药”。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经过长期苦读潜心研究才得到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是靠自己去努力与奋斗才能拥有的。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

从《草船借箭》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像诸葛亮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是像周瑜那样小心眼。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同学比我成绩好,这时我做的并不是嫉妒他,而是虚心地学习同学的长处,改掉自己的短处。 一篇课文让我明白:只要虚心、勤于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不管多困难的任务,都有可能完成! 草船借箭》 前段时间,我读了选自历史名著《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这一章节,令我感受至深。

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心胸,也揭露和批判了周瑜的妒贤嫉能的狭窄心胸。

读完这一章节,我不禁思绪难平:是啊!这样妒贤嫉能的活生生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

有些同学考试考砸了,不仅没有虚心地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反而心里总想着如果成绩好的同学下次也考得不好,甚至不及格,就皆大欢喜了。这还不是这些同学的妒忌心在作怪吗?

读了《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我不由得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要像周瑜那样妒贤嫉能,心胸狭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后感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草船借箭》是一篇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欣赏的课文,课文中主要讲了: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致他于死地。便想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最终诸葛亮用草把子、青布幔子和快船借来了箭。

这篇课文让我认识了许多的历史人物,使我感受到周瑜:深不可测、心胸狭窄;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晓地理,懂人心;鲁肃非常的重义气,而曹操则小心、多疑、狡猾、奸诈、谨慎。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先知道曹操不敢轻易出动,而只叫号弩手射箭。于是把船一字摆开,并用绳索连接起来,是为了统一行动,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最终能借箭成功。而这都离不开诸葛亮巧妙的谋划。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三国顶立,诸候争霸的社会现状。

这是一篇好文章,希望大家都去看一下。 从古到今,总有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去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忌妒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而课文《草船借箭》正是讲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狡猾阴险。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我们生活中、学习中,一定也有像周瑜这样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有才能,不是去努力超过别人,而是去忌妒别人。当别人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不是去探究别人成功的原因,而是去讽刺、伤害别人。我们自己也不能有忌妒心理,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对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忌妒是害出十分大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

最近,我在龙之志网上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

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小荷作文网

“草船借箭”的故事,揭露了周瑜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本性。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呢? 小荷作文网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急如焚。于是他便拿着题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而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啧啧称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贤妒能的高尚品质。

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

并自叹不如。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神机妙算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读完全文,我情不自禁地想:诸葛亮神机妙算地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诸葛亮取胜的关键原因是: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善于谋划。具体说是:

一、诸葛亮熟悉气象变化,知道三天必有大雾。

二、诸葛亮熟悉地理情况,把船停在受箭最佳的地方,回来的时候能顺风顺水。

三、诸葛亮知己知彼,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敢请他帮忙;知道曹操多疑,用兵谨慎,不敢轻易出兵,只会放箭压阵;明白周瑜心胸狭窄。

四、谋划周密,巧妙安排,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如:巡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逼近曹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箭满归来,顺

风顺水。

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努力形成各方面的素质,只

启示之二是:小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迅速地准确地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你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如果诸葛亮没有先想好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有通过看云识天气推测到三天后必有大雾,他

会这么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地答应周瑜并立下军令状吗?

启示之三是:做人应该宽宏大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小学生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让别人佩服你。决不可以采取讥

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的卑鄙的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愚而无能的表现。 启示之四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如果没有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做事没有条理,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任何事都不可能办好。那种幻想名扬天

下,又不采取周密行动的人,永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谋事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

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草船借箭>读后感

读了《草船借箭》这骗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到读到“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的时候,我想:诸葛亮怎么回事?明知是个圈套,怎么还答应周瑜呢?当读到“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用妙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的时候,我想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看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想:诸葛亮真是聪明,巧妙地瓦解了周瑜的阴谋,顺利将十万支箭借到。我十分敬佩他。

篇2:草船借箭读后感

三国期间,曹操率军攻东吴,刘备率军事诸葛亮到东吴助战。东吴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对他百般刁难。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笑了笑,说:“十天时间太长,我保证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到期完不成任务。随便你怎么处罚!”周瑜听后非常高兴。

随后诸葛亮找到东吴将领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在每条船上布置了许多草人,到了第三天晚上,雾很大,江面上很难看清楚东西,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开,让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大雾很大又看不清情况,就命令弓箭手放箭,想射退敌军。结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面。

就这样,诸葛亮巧施妙计。轻轻松松的就“借”到了箭。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敬佩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是他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更是出神入化,我想: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他居然能把天气预报的如此精确,不怪别人说,“诸葛亮乃神人也”。从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篇3:草船借箭读后感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有一篇叫《草船借箭》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对我很有启发。

开始东吴和蜀国结盟,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曹军逼近,东吴的周瑜说我们要和曹军在水面上做战,可是我们却大量的弓箭,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他威胁诸葛亮,要在10天内造出10万只箭,诸葛亮早就料到了,他说我只用3天就可以造出来,还立下了军令状。 第3天到了诸葛亮料到晚上会有云雾,假装去攻打曹营,曹操疑心病很重,不敢出兵,命令士兵放箭,诸葛亮的船上扎满了草人,箭射上去就会扎住,所以就有弓箭了。 为什莫许多人又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别人高自己一筹,当别人有了成绩,受众人尊敬时,有嫉妒心的人就回去讥讽、造谣、甚至伤害他人,这是一种多么愚味无能的表现啊—— 嫉妒心这个东西很可怕,它会使人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19篇:草船借箭课本剧

草船借箭课本剧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蜀国

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sù)、曹操,军士

旁白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我们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想了想并坚定地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皱皱眉)可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故作严肃地说)这是公事,请先生不要推卸(xiè)。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意思)都督dū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故意试探)十天能造好吗?

诸葛亮:既然就要交战,(提高语调)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惊奇不已)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坚定严肃)只要三天。

周瑜:(有些生气)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斩钉截铁)甘受惩罚!旁白[听见诸葛亮要立军令状,周瑜高兴极了。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旁白[说完,喝了几杯洒,诸葛亮就走了。诸葛亮走后,一直藏在后面听的鲁肃过来了。]鲁肃: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冷笑道)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特意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yán,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备齐全。到时候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接着转向鲁肃)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连忙迎上前。]

诸葛亮: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故作嘲讽)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

诸葛亮: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màn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故意提高语气)我自有妙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

过(严肃地说)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

旁白[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报告,诸葛亮不用竹子、翎líng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不已)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旁白[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了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可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疑惑不解)你叫我来这做什么?

诸葛亮: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莫名其妙)哪里去取?

诸葛亮: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旁白[说完,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毫不犹豫)立刻吩咐下去,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让船上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官:(坚定又不放心)属下遵命!

鲁肃:(吃惊)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旁白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惊慌不已 ]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眉毛锁紧)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旁白[曹操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但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旁白[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军士们:谢谢曹丞相的箭

旁白[曹操得知上了当,可这边的船顺水顺风,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总共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第20篇:草船借箭设计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 刘备 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 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 足智多谋 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 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诸葛亮 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 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 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教学重点。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 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 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 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 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 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 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2)对词语的理解。妒忌:对才能 名誉 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迟延:耽搁,拖延。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调度:调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弓弩手: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丞相:古代辅佐君王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 教学建议

1.“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若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 议 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 成语 歇后语 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3.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 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演绎的方法,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另一种是归纳的方法,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去研究人物的言行,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如,感受周瑜的形象,以初读为基础,先画出写周瑜言行的词 句,然后逐句细读,边读边思:他为什么提出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最后回顾整理: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4.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边议边读,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边演边读。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5.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 军令状 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 调度”。教师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6.课后安排了4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本课中,对于理解故事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充分运用。第2题提出了读 讲故事的要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想想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可作为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中基本内容的重点予以解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作为本课阅读结束阶段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第3题结合课文中的两个关键句子,提出了几个需深入理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要特别关注这几个问题。第4题是要求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内容是《三国演义》简介,可作为本文教学结束时的拓展资料组织学生阅读。 四 教学案例 片段一: 感受“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

都看不清”的情景师:读读课文,你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用心体会体会。生:我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儿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对天文一定很有研究,所以算得这样准确。他真的神了!生:因为诸葛亮早就观察好了气象,算到这天会有大雾。江上雾气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绝好的机会。所以我从这里看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师: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怎么想?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心里着急:这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今天会有这样大的雾?诸葛孔明真是神算啊!师:此时,你就是鲁肃,试着来读读这一句。(引导学生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们通过读来告诉大家。先试试。生:(自由练读)师:来,“诸葛亮”,请你。(学生朗读)师:你们体会到了这位“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吗?生:我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生:他十分自信。生:诸葛亮会捋着胡须,眯着眼睛,暗自高兴:果然如我所料啊!师:看得出你已经进入到角色中去了。是啊,如愿以偿啊。生:诸葛亮可能还会这样想: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就将计就计,以智取胜!哈哈……师:你也融进了角色中,深入到他的内心。这位“诸葛亮”,请你再来读读这一句。(学生朗读)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片段二: 感受诸葛亮的“笑”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里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有意思,值得玩味。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生:(自由轻声读)生: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战,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 轻蔑的笑。生:这是一种嘲笑。师:对,是嘲笑。你读!(学生读)师:不错!是在嘲笑曹操。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在暗自高兴。他心里想:这次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小算盘又失算了。呵呵呵……师:你的理解挺有意思。他对草船借箭充满了信心。所以这也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满足 自信读出来!(学生读)师:不错,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生:他还在笑鲁肃,因为鲁肃前面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告诉了鲁肃,其实他早已经胸有成竹,算准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一种宽厚友善的笑。来,你幽默 宽厚地笑一笑,读一读。(学生读)生:我认为诸葛亮是在笑周瑜。师:你怎么体会到的?生:因为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他觉得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诸葛亮这时是一种得意的笑。师:有道理。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了,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神。师:真的神算! 五 相关链接 《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 人物形象更丰满。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 对比 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比如,曹操的奸诈 诸葛亮的智慧 刘备的仁厚 关羽的忠义 张飞的勇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超过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 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许都(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 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 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在北方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同蜀 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刘备 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 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 陶谦 曹操 袁绍 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 湖北) 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 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

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 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 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原文
《草船借箭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