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品读永州 江永 千家峒(上)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品读永州——

魅力“三千”之探寻千家峒

导视:这里是全世界瑶胞的心灵家园,曾经迷失终被找回;十二节牛角,500年之约,这方“桃花源”就是瑶民朝拜的圣土。本期《品读永州》魅力“三千”之千家峒,一起探寻瑶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家峒。

【记者 王伟: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我眼前的这个山洞就是很多年前进出千家峒时的唯一通道,那么1964年兴修千家峒至江永县的公路,所以将穿沿的石壁 炸掉了半边,原来它的这个山体是一直延伸到了公路旁边的河里面,我们一起通过这个山洞去体验一下当年瑶家人进出这个山洞时的切身感受。实况:山洞内比较潮湿,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好几天没有下雨了,但是地上的泥还是泛着一点湿润。这些鹅卵石也可以证明当年这条通道的确是进出千家峒的主要通道。出洞:穿过了这段不算很长的通道,出来之后整个视野豁然开朗,不由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怪不得人们都称这里是瑶族桃花源】

盘王广场唱瑶歌(只要声音配风景画面)

现在所听到的这段瑶歌,在瑶族中已流传很久了,歌词中提到的千家峒,曾经是瑶族人民的聚居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像世外桃源,为瑶族人民提供了一片自由富足的生息环境,今天,散居四方的瑶族同胞依然为之神往。其实,瑶族的称谓和千家峒的故事同样久远。

瑶族的先民,在南北朝就称为莫瑶,一直到唐朝末期。为什么称为莫瑶,原因是他们的祖先,为国家立了功劳,所以朝廷皇上就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和税赋,因此叫莫瑶。

瑶族中的瑶字,就是由莫瑶演化而来,在瑶族中,盘瓠(hu四声)子孙,耕山不上税,种田莫拿粮,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千家峒瑶族历史展览馆中保存的《过山榜》,就是瑶族免交徭役的榜文。

瑶族代代相传的还有一个消失的家园千家峒的故事,在流传中,人们发现在江永县有一个叫大远乡的地方与传说的千家峒很相像,那么,传说与现实是否真的相同呢?

盘瑶是瑶族的一支,是盘瓠的子孙,在瑶族中间,由于日常用语的差异,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其中以“勉”“金门”等自称为主,还有30多种他称,如“盘瑶”“过山瑶”“平地瑶”“高山瑶”等等,这些他称是由生产方式,居住环境,服装服饰和民族传说的特点所决定的。

盘王节是盘瑶人民敬仰崇拜纪念盘王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可单家独户进行,叫还小愿,也可同村共寨举行,叫还大愿,一年小祭,用时一天一夜,六年中祭,用时三天三夜,十二年大祭,用时七天七夜。

为什么盘王在盘瑶人民心中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还要从盘王的故事说起。在一次打猎中,盘瓠被一只山羊顶下悬崖,挂在一棵梧桐树上不幸身亡。

为了纪念和追忆盘王生前为子民带来的深厚恩德,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就被确定为盘王节。

传说盘瓠死后变成一只石狗,所以,狗也成为盘瑶的图腾崇拜。盘瑶人把石狗藏在一个山洞里守护起来,石狗藏身的这个山洞就被称为狗头洞,盘瑶人们也会在这里祭祀盘王。

盘瓠的不幸身亡,使盘瑶人民十分伤心,于是他们就砍断梧桐树做鼓身,剥下羊皮做鼓面,用跳长鼓舞的形式来寄托对盘瓠的真诚思念。如今,对盘瑶人民来说,狗依然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是最可信任的伙伴,同样,勇敢忠诚,不畏强暴也是瑶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也导致了这个民族后来的命运。

在盘瑶的传说中,千家峒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们耕种一年收获的粮食,三年也吃不完,他们生活古朴简单,心情安宁祥和,然而,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没有持续下来,在元朝时期,他们被迫离开了千家峒,于是,千家峒就成为一个传说中的家园。

【江永县瑶族民俗文化专家 杨仁里:元朝大德年间,因为这里一座坝灌不起水,农民瑶民交不起粮,道州官府就来催粮催饷,连续三年派了催粮官下来催粮,瑶族很热情,每一户款待一天,粮差派来没有回去,第二年派来没有回去,第三年派来又没有回去,官府以为千家峒的瑶民把他的粮差杀掉了,于是就派兵来围剿千家峒】

闻知厄讯到来的盘瑶人民不愿屈从,决定全族外迁,于是他们把祖宗的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作有标记的平石岩洞下,把一根牛角锯成12节,每姓族人各拿一节,相约500年后,再聚千家峒。

盘瑶的先民从什么年代开始在千家峒定居的,文字所载的历史已无法查寻,惟有在瑶歌绵长而委婉的传唱中才有缥缈的回音,千家峒的传说,主要流传在占全世界瑶族人口80%的盘瑶支系中,这一传说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几百年来,虽然盘瑶人浪迹天涯,天各一方,但都一致认同千家峒的传说,为了证实这一传说的存在,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了寻找的活动,在这期间,对于千家峒原址的确认出现过几种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千家峒在湖南洞庭湖,有人认为在广西灌阳,有人认为在浙江会稽山,更多的人认为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大远乡。虽然各种意见众说纷纭,却并没有阻碍广大瑶胞寻找千家峒的热情。甚至海外的瑶胞也加入到寻根的行列里。长久以来,寻找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对他们来说,千家峒的存在是不用置疑的。

2001年,有关专家确定,大远乡里的古代窑址,其制作工艺已和生产规模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个窑址就在大远乡的马山脚下。据专家考证,大远乡古窑的繁荣起于宋朝而止于元朝,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它和传说中瑶人在元朝大

德年间离开千家峒的说法不谋而合。

除了在大远乡发现了一些铁剑等古迹,瑶民们还在自家田地里挖掘出来了一些古代钱币,砖瓦,陶管和残瓷,他们觉得自己祖辈认定这里就是千家峒的看法是正确的,也证明了盘瑶祖先很早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经济的繁荣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志,也是民心向往的原因之一,瑶族同胞赵德彪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记者 王伟:刚刚在千家峒展览馆看到一张让我非常感动的照片,照片里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祖孙三代从广西分别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多次到千家峒来寻根问祖,最终经过多次的努力,孙子在这里成功寻到了自己的根。那么村民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故事当中的主人公赵德彪老先生的住处】

1981年,时年40岁的赵德彪,仅凭眼前的这本手写小抄,只身来到湖南江永,终于找到了令这个家族神牵梦萦、无法忘怀的千家峒。

【记者 王伟:这个是祖上传下来的嘛?瑶民 赵德彪::按老书抄下来的,王伟:您抄的啊,为什么要重新抄一份呢?是原先那份?赵德彪: 老的 我老子不给我拿了,我才抄出来 王伟:父亲不给你拿,为什么呢?赵德彪:为什么,他说那个你去,我不去,我不给你拿去,千家峒的书不给你拿去的,你不给我拿去,我就打夜工抄出来。老的那本我就归还给他】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找到千家峒后的不久,瑶人赵德彪卖掉了广西家中的全部家产,带着妻女,于1982年来到了江永大远乡。他们寻找千家峒,整整用了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其实,瑶人寻找千家峒有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更多的却是为了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过山榜》就像盘瑶人的“圣经”,藉慰着盘瑶人浪迹天涯的心灵,也是考证千家峒的有力凭证。在古书中,清楚的记载了石门就是一个天然的山洞,直径刚好可以容纳一只小牛通过,在当时,它是进入千家峒的唯一路径,也是现代人确定千家峒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峒里有一座鸟山,鸟嘴始终向着天空。鸟山的地理位置和形状,在传说和古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在盘瑶人民的传说和文字记载中,千家峒内古树参天,竹林茂盛,有许多鸟兽出没其间,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看到这里,谁还能怀疑,这里不是千家峒呢。1986年,江永县大远乡被正式确定为千家峒乡。

【记者 王伟:千家峒温润着散居在四方的盘瑶人民,当他们的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他们永恒的思念,执着的寻找终于有了回报,浪迹天涯的瑶族人也终于找到了重聚之地。今天,这个让瑶族人寻找了数百年的千家峒正迎接着四面八方的瑶族儿女,瑶族人也终于有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品永州,观天下,品读永州下期继续品味风光秀美的千家峒】

品读永州 江永之瑶寨古风

品读永州 江永 盘王节

品读永州 江永之千年瑶寨(推荐)

湖南江永千家峒导游词

品读永州 上甘棠

永州边界行 千家峒源流记

永州江永“三转变”服务“三自”客户

品读永州之 广利桥

江永上甘棠导游词

永州江永县局四项措施推进重点品牌培育工作

品读永州 江永 千家峒(上)
《品读永州 江永 千家峒(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品读永州 江永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