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改阶段性小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7: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课改阶段性小结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 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很好地学习语文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传统教学中“教教教,学学学”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淘汰了,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情境创设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做的字卡带到学校来,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字卡,一边向大家介绍字卡。大部分学生还向同学们展示了课本以外的家具、电器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寻求适合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比如:学习《我在家里帖字卡》这一识字课时,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己读,同桌互读等形式来识字。回家后还能制作好字卡,有的能注上拼音,有的还能画上图片。有的字卡还是课本以外的生字。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字卡带到学校后,还和其他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识字的兴趣,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在生活中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还可以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

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体会创新,加工信息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严格说来,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热闹的捕鱼场,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教师发下的渔具与捕鱼的方法捕获水中的鱼儿。捕鱼数量的多少在于个人能力的大小,确保人人能捕到鱼则是教师的责任。

三、精心布置与生活链接的任务型作业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总结出更多的知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对书上知识加深印象。那么,我是这样布置任务型作业的:

1、模仿型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案例一: 《自己去吧》这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课文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小猴学会爬树,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小猫说:“妈妈,

我要吃老鼠。”

妈妈说:

“洞里多着呢,

自己去捉吧。”

这样,

小猫学会了捉老鼠……

通过这样的模仿型读,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案例一:《自己去吧》课文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小猴学会爬树,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我问学生:你最希望自己学会做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用自己模仿课文的格式编一首。他们经过思考,也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我说:“妈妈,

我想学唱歌。”

妈妈说:

“MP3里多着呢,

自己去听吧。”

这样,

我学会了唱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条件,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交流和鼓励,使他们不断进布步。

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实验阶段性小结

方谷初中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阶段性总结

课改阶段性总结

课改阶段性总结

安仁中学课改实验阶段性成果小结

哈拉道口小学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小结

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阶段性小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