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谏逐客书教案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4: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谏逐客书 (李斯)

一、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拜为上卿,推行一系列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始皇死,李斯听任赵高矫诏杀太子,另立二世。后被赵高陷害而腰斩。李斯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另有一些石刻韵文传世。

二、赏析

这是一篇反驳逐客谬论、劝主改变成命的奏章。进谏对象是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的秦王,李斯深知其性,便抛开个人恩怨和功过,站在秦国最高利益之上,从能否富国强民、统一天下这一大是大非的角度立论,充分剖析纳客利秦而逐客可能亡国的利与害,这就切中了秦王最为关注的根本大计,抓住了要害。这是本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行文上,起笔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紧接着展开论述,先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强兵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这是统一天下的基础。再列举大量生活事实,用物与人类比,说明重物轻人与统一天下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然后从理论上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最后得出结论,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回应总论点,把逐客之“过”提高到亡国的高度。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驳立互补,观点十分鲜明。在分寸把握上,由轻(重物轻人)渐重(损己资敌),在材料安排上由远(昔)至近(今),再到将来(亡国),逐层推进,渐趋深入。这样十分符合人的接受心理规律,即使结论尖锐,对方也能欣然接受。

为了加强说服力,作者还特意运用大量铺陈、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骈俪的特色,增强了美感和可读性。同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虚词和反问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而使全文语气贯通,入情入理,有效地强化了论辩气势和感染力。

讲解:·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等大国兼并 战争十分激烈。 • 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纵”。

1、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2、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这是统一天下的基础。 •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说明重物轻人与统一天下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 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6、纵观整篇文章

(1)立论高远,切中根本—立场 (2)史实为据,利害对举—方法 (3)修辞得当,逐层推进—策略

7、• 李斯上秦皇帝书,文中之诗也。 (谢榛)

• 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已,以小喻大, 另是一种巧思。 (归有光)

谏逐客书教案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谏逐客书》读后感

4、谏逐客书

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启示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教案说课稿
《谏逐客书教案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