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年级音乐欣赏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5: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嘎嘎小鸭子》

作品分析:这是作曲家龚耀年创作的一首童声齐唱歌曲,四四拍,F大调。歌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鸭子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形态,富有童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歌词是风趣而富有动态形象的“子字歌”,句尾都有拟声词“嘎嘎”。后三句都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活泼的节奏不变,表现了小鸭子蹒跚的步态,憨态可掬。两组分解和弦发展而成的音调富有动感,略有起伏变化,句尾音以4321递降,最后顺势圆满的鲑鱼主音上。

音乐家介绍:龚耀年,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从1985年起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专业创作期刊《音乐创作》常务副主编,代表作有《雨花石》《爱星满天》《绿荫》。

2、《哇哈哈》

作品分析:《哇哈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有作曲家石夫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记谱、编词创作而成。它以小孩子的口吻和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新疆人民幸福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这首歌曲的旋律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手鼓般的节奏贯穿前后,节奏跳动欢快,适合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唱。歌曲为小调式,全曲由三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都从主音开始,形成变化模仿的上下句,第三乐句具有补充性,反复强调回归主音的倾向性。

创作背景:《哇哈哈》这首儿歌的曲调源自新疆艺人的一首弹拨曲。1950年,石夫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助理兼编辑、创作员,就在这个时期,他记录下了这首新疆民歌并编写了歌词。1956年在《儿童音乐》上首次发表,立即风靡全国。

音乐家介绍:石夫(1929.9.18-2007.11.29 ) 作曲家。湖南湘潭县排头郭家瓦屋人。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家。原名郭石夫。1949年湖南华中高级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任长沙城东第一小学教师。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新疆,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员、编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创作员。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兼任少数民族音乐课教师。1963年毕业后任教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次年起,任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专职作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吉它学会会长。代表作有民歌舞剧《文成公主》、《幽魂梦》;歌剧《阿依古丽》;舞蹈音乐《雪鹰》;钢琴独奏《新疆组曲》;电视音乐《丝绸之路》;芭蕾舞剧《林黛玉》、《林黛玉》、《凤凰涅》,;交响乐《帕米尔之歌》、《胜利序曲》等。还有《牧马之歌》、《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雪莲花》等200多首群众歌曲,并创作了中国首部吉它协奏曲《我在罗马》!先后获得过全国音乐创作二等奖、羊城国际舞蹈节音乐奖、上海国际钢琴作品比赛三等奖。出版有。

3、《跳绳》

作品分析:《快乐的节日》作于1953年,组曲由《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和《节日舞》五首乐曲组成,既是儿童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跳绳》,这是一段活泼而带有谐谑情趣的小曲,通过各种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跳绳时的情景。乐曲的节拍变化频繁,煞是有趣。可以感觉到,孩子不仅跳得高兴,而且跳得技巧高明,跳出好多花样来。

音乐家介绍:丁善德是我国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祖籍浙江绍兴。他从40年代开始创作,直到80年代末。他创作了许多以儿童题材为主的钢琴作品。纵观丁善德先生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45年至赴法留学前,主要有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1945作品第1号);《E大调奏鸣曲》(1946年作品第2号)。第二阶段:赴法留学到1983年,其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多位世界级音乐大师,创作了《序曲三首》(1948年作品第3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年作品第4号),还有第

5、第7号作品《新疆舞曲作品第一号》、《新疆舞曲作品第二号》(1955年作品第

6、第8号)。1949年回国后,丁善德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副院长、院长、作曲系主任。《快乐的节日》创作于1953年,也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三阶段:1983年以后,丁善德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象《四首前奏曲赋格》、《儿童钢琴曲八首》(1987年作品第28号)等等。

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作品分析:海顿《惊愕交响曲》 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创作背景: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交响曲第九十四号。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显示自己佩带的珠宝,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音乐家介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07部交响作品,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5、《野蜂飞舞》

作品分析: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创作背景:《野蜂飞舞》是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原歌剧《萨丹王的故事》中的一首管弦乐幕间曲。歌剧的脚本取材于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同名童话诗。歌剧故事写的是:萨丹王出征在外,皇后生下王子。但王后的姐姐出于嫉妒,给沙皇写信污蔑皇后生的是怪胎。萨丹王听信谗言,下令将皇后和王子装入木桶投进大海。后木桶被海水冲上荒岛,母子死里逃生。王子长大后无意中从鹰爪下救出了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公主为了报答王子,帮助王子变成一只野蜂,跟随商船飞跃大海,回到皇宫去报仇。在船主的帮助下,王子最终实现了目标,战胜了恶人,使萨丹王终于醒悟,接回了皇后。全家团聚,王子和公主结为终生伴侣。本首乐曲表现王子变成野蜂急切的想飞到宫中归心似箭的心情。 音乐家介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期间从 F.A.卡尼列学钢琴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 ,共作有歌剧17部,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万》)、《五月之夜》、《雪姑娘》、《圣诞之夜 》等。在交响乐方面的作品有交响组曲《山鲁佐德》(又译《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安塔尔》,交响音画《萨德科》和管弦乐曲《特利格拉夫山之夜》、《杜比努什卡》等。此外还写有钢琴协奏曲、室内器乐重奏、康塔塔和声乐浪漫曲等。他的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东方民族音调。作品多以艳丽的旋律和配器,描绘风俗景物和神话境界而著称。80年代在M.R.穆索尔斯基和A.鲍罗丁相继去世后,他承担了整理遗稿,续成遗作,组织曲谱的出版、演出等工作。他从事音乐教育37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著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均有中译本。

6、《狮王进行曲》

作品分析: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斯《动物狂欢节》组曲里的第一首。乐曲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子威猛的吼声,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教材采用音乐对比(狮子、小鸟、大象、)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耍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学会在音乐中与同伴团结合作,用声响、律动、歌唱等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不同乐器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区分不同音色的乐器,侧重点学生想象力和聆听习惯的培养。 创作背景:《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为二架钢琴和乐队而作。共十四曲。 第一曲:序奏与狮王进行曲,庄严的行板。 第二曲:公鸡与母鸡,中庸的快板。

第三曲:野驴,急迫的行板,两架钢琴以八度激烈上下行描写野驴的奔驰。

第四曲:乌龟,庄严的行板,在钢琴的反复三连音中,弦乐表现乌龟的步伐,其主题取自奥芬巴哈的歌剧《天堂与地狱》。

第五曲:大象,庄严的快板,大象滑稽的圆舞曲,钢琴弹出圆舞曲节奏,低音提琴呈示柏辽兹《浮士德的惩罚》中风精灵的舞蹈 主题及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一个乐节。 第六曲:袋鼠,两台钢琴袋鼠跳跃的节奏。

第七曲:水族馆,小行板,两台钢琴以琶音表现晃动的水,长笛、钢片琴描写游动的鱼。 第八曲:长耳朵角色,自由速度,其音乐主题来自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谐谑曲的一个动机。

第九曲:林中杜鹃,行板,用钢琴幽静的和弦,表现深山的山林,单簧管表现杜鹃。

第十曲:大鸟笼,高雅的中板,弦乐震音暗示在笼中煽动翅膀,长笛描写小鸟,钢琴描写大鸟。

第十一曲:钢琴家,中庸的快板,用以对车尔尼枯燥的钢琴练习曲的嘲讽。 第十二曲:化石,快板,先用木琴奏圣桑自己的《死之舞》旋律,然后是法国的民歌《星星》、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的咏叹调,称为音乐的化石。 第十三曲:天鹅,高雅的行板,以大提琴描写天鹅。 第十四曲:终曲,极快板。 音乐家介绍:圣—桑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35年10月9日生于巴黎 ,1921年12月16日卒于阿尔及尔。3岁时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有神童之称。10岁公开登台演奏,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F.阿莱维学作曲,从F.伯努瓦学管风琴。1852年管弦乐声乐曲《圣塞西勒颂歌》获巴黎圣塞西尔协会奖。1853年任圣玛丽教堂管风琴师 。1857 年任马德莱娜教堂管风琴师 。1853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次演出,1859年又发表《第二交响曲》。1864~1865 年写了第一部歌剧《 银的音色 》。1868年写的歌剧《参孙与大利拉》于1877年由F.李斯特主持在魏玛首演,15年后才在巴黎歌剧院上演。1871年,与歌唱家R.比西纳一起创立民 族音乐协会 。 这一时期 创作了管弦乐曲《翁法勒的纺车》、《法埃同》、《死亡舞》等,第二~四钢琴协奏曲、第一~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等。1868年获荣誉勋章 , 1881 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86年题献给李斯特的《第三交响曲》由伦敦爱乐协会乐队首演。

圣-桑斯的《翁法勒的纺车》、《 动物狂欢节 》等标题音乐继承法国民族音乐传统 ,吸收了 J.S.巴赫、G.F.亨德尔、维也纳古典乐派、李斯特的标题交响音乐等多种风格因素。他的无标题器乐曲以平静的直观、崇高的豪情、审慎的戏剧性、不偏激的热情为主,很少表现不安和忧郁的情绪 。他广泛运用舞蹈节奏、复调手法和民歌音调。许多套曲作品采用单一主题的贯穿发展(如第三交响曲),配器上有着法国乐派清晰、透明的特色。此外还用了出色的协奏技巧,如《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充满欢乐、明朗和诗的意境 ,较多浓郁的世态风俗描绘 。在5首钢琴协奏曲中,第

二、

四、五首是现代各国钢琴家常演曲目 。其他作品尚有室内乐、风琴曲、康塔塔、清唱剧、宗教音乐、合唱曲、歌曲、戏剧配乐等。

7、《大象》 作品分析:《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鼻子在舒心地歌唱。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8、《小松树》 作品分析:这是一首由儿童歌曲改编的木琴独奏曲。全曲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活泼欢快,第二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采用“加花”等手段加以发展,情绪舒展又轻松。

乐器介绍:打击乐器的一种,因所用的琴键皆以木片所制成,所以称为木琴。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棒敲打以产生旋律。木琴产生于14世纪,一般所指的木琴为高音木琴,琴键较窄,音域较高,音色清脆。其基本结构是以若干不同长度的音条排列成两行,排列方式类似于钢琴键盘。多用于独奏,但需要其他乐器(如钢琴、管弦乐队等)伴奏才能衬托出其独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9、《老虎磨牙》 作品分析:《老虎磨牙》是一首民间打击乐曲。乐曲以锣的喧嚣声制造了山风啸啸、松涛阵阵的壮阔背景。接着加入了板、鼓、木鱼的击奏声,表现山中之王老虎威风凛凛地出现在山林中,它那矫健的步伐由慢到快。突然,乐声停了下来,老虎凝神,似乎听到了什么,片刻,各种打击乐器再次奏起,锣鼓声、刮奏声连续不断,表现了老虎抖动满是斑纹的皮毛、磨牙、欢跃等生动形象。

音乐家介绍:安志顺,当代享富盛名之打击乐作曲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打击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华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会长、陕西打击乐学会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顾问、香港中华鼓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陕西___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原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团长、总监。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乐团进修。曾应邀出访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二十次率团或个人赴台湾演出和担任客座音乐指导教授,成为大陆艺术界赴台湾次数最多的一位艺术家。他的演出和讲学受到国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由安氏亲手创办的中国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原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承、普及民族打击乐方面作出了显着的成绩。安氏的业绩已收录、选入了《中国世纪专家》、《中国人才世纪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等等。屡次出色完成次出访任务,受到国家、陕西省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好评。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海峡两岸交流先进集体,安志顺先生亦获得先进个人的殊荣。亦被誉为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殊荣。

安氏创作了大量的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法新颖、风格独特。如:《老虎磨牙》、《鸭子拌嘴》、《黄河激浪》、《大唐六骏》、《乘风破浪》、《秦鼓激扬》、《运动场上》、《老两口的故事》、《三个和尚》、《得胜回营》、《三战吕布》、《秦俑兵阵》、《滴水诉情》、《遨游月宫》、《老鼠娶亲》、《半坡姑娘》、《狮子戏铃》、《鹦鹉学舌》等等。

10、《老鼠娶亲》

作品分析:乐曲《老鼠娶亲》是民族音乐家安志顺所作的一首绛州鼓乐,是中国打击乐的传统曲目,也是流传甚广的经典曲目。乐曲以老鼠迎娶新娘作为想象的主题,把滑稽机敏而又十分胆小的老鼠与娶亲这一热闹而又讲究礼俗程式的主题结合起来。作为音乐作品,《老鼠娶亲》没有借用任何管弦乐器,使用的打击乐器也比较简单,仅仅为小堂鼓、定音鼓、锣、小锣、钹和木鱼等少数几种。乐器虽然简单,但凭着高超和灵活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效果却非同一般。

11、《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作品分析:《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歌曲。四二拍,五声徵调式。轻松的旋律运用重复的手法,合着有规律的节奏,一气呵成。歌曲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表现了劳动时活泼、愉快的心情。

音乐家介绍:潘振声(1933年1月18日~2009年5月14日 ),作曲家,生于上海。1953年参加工作,1955年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编辑等。生前系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五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曲。他的主要作品有:《小鸭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他对宁夏音乐事业,留下了《宁夏民间歌曲资料》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 “儿歌大王”。其音乐理论著作《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漫谈》在国家级期刊连载,个人歌集 《小喇叭歌曲100首》,录音带、唱片、VCD《儿歌大王》等累积问世已达二百多首。1963年,潘振声创作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他创作的《春天在哪里》,也成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

12、《劳动最光荣》 作品分析:《劳动最光荣》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曾在第一次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音乐作品奖。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儿童情趣油然而生。开始有器乐描绘天色渐明时的情境,引出孩子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歌声。前八小节为全曲的主题,后面各个阶段是主题的变化重复,三次重复构成了在民歌和民间儿歌中常见的“分节变化重复式”。

音乐家介绍:黄准,中国影视女作曲家,生于浙江黄岩。1938年9月到延安。1944年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在戏剧系结业后又进入音乐系学习。1946年离开延安去大连文工团。1947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为解放区的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作曲,后在陈波儿的帮助下,于1948年完成主题歌《军爱民、民拥军》,这首歌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1949年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几十年来,为《家》、《女蓝5号》、《香飘万里》等几十部影片作了曲。她创作的《娘子军连歌》产生了巨大反响。《小猫钓鱼》主题歌获全国儿童歌曲奖。她创作歌曲二百余首,其中《在老师身边》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

13、《铁匠波尔卡》 作品分析:《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因此,乐曲喻为本次大会的内容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沾作为节奏乐器。乐曲采用D大调。 拍,复三部曲式,在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现出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

音乐家介绍: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1827-1870),奥地利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在苏格兰中学读书,自1844 年就读于综合技术学校。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他的第一首圆舞曲的标题《最先和最后者》还表明,这可能只是一个为时不长的插曲。可是接着他就创作了富有个人特色的绝美的圆舞曲——《天体之声》、《奥地利乡村的燕子》、《我的一生是爱与乐》、《谵妄》以及其他引人入胜的作品,如著名的波尔卡—玛祖卡《女人的心》等。音乐学家常把约瑟夫·施特劳斯称作“小调作曲家”。

14、《小白船》 作品分析:《小白船》是一首久在我国流传的朝鲜民谣。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对神奇奥秘的大自然的丰富想象与探求。在他们美丽的幻想中,广袤无际的宇宙空间是那样地充满生气,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歌曲反映了少年儿童热爱美、追求美的审美心理活动。动荡起伏的旋律,宽广舒展的节奏,鲜明的三拍子韵律,塑造了船儿随波漂荡的生动形象和美丽神奇的意境。歌词中巧妙的比喻,更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一年级音乐欣赏
《一年级音乐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