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8: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经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课本知识的传授,实际片面地突出了史实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其他几个概念的了解,因此导致学生对此几个概念不能区分,在史料的整理运用、史观的把握、史论的得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更是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当前的历史考卷中有关史料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要做好此类题也必涉及这些概念。因此,将史料、史论、史观的应用引入新课改的教学中的做法也就显得很是必要。但在事实上,对于相关问题却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

史料:是指历史材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1 .文献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 2 .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 3 .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也可以把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史实 :是指历史事实。

史论: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

史观:是观察历史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它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唯心史观与此相反。

2、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文明”的分类(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近代化的过程。纵向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横向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它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全球史观认为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活动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等。

5、革命史观: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生产力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6、社会史观:“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还有如生态史观等。

史识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在运用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时就注意的问题

1、认清四者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史观是指导,史实是依据,史论是在史观指导下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而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在史料选择上坚持方法与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但也不是绝对,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当局者迷”,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史料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因保存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而具有客观性;一方面因无可避免渗入当时记录者的个人判断而具有主观性。教师在备课与讲课时,就应该首先审核所有史料是否可靠,有无作用,考证是否严密,解读是否正确;其次,考察引用史料是否全面,有无重大缺漏;最后,关注新史料的出现与解读手段的更新,让历史教学跟上史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其次选用正确史观,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再次客观、公正、充分的运用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辨别,不取孤证。最后史料合理利用,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3、注意影响史学结论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运用上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都可能影响史学结论。尽量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即史识

4、注意史实和史料的关系。史实是根据史料得出,史实具有客观性特征,其客观性主要来自史料。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三、近年高考中有关此类问题试题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学研究类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很多师生对此较为陌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训练,所以失分现象较为严重。下面,对这类高考试题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大家的备考复习有所帮助。大致而言,其基本特点有以下七个方面: ㈠、注重对史学要素的考查

主要分三种: 第一,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和历史观点。如2007年上海卷第33题,要求考生阅读一段关于孟子的材料,然后区分文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第二,史料、史论和史观。如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层层深入的形式组织材料和问题,这既是试题呈现形式的革新,也是史学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体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 第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分为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要求考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这些史学要素,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和过程,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方向,有很强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㈡、注重对史料类型的考查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在史料的选取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各种类型的史料丰富多彩,活泼生动,体现出浓郁的学科特点。在此基础上,高考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各种史料的认知和运用。如2009年江苏卷第25题“C(1)据材料一,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 ”(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再如,2009年海南卷第33题“(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第34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㈢、获取史料的途径

2008年上海卷第33题就考查了史料的获取问题。该题提供了一幅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第三个问题设计是‚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它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㈣、注重对史料价值的考查

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而不同的史料其价值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影像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纯文本资料。此外,同样是文献资料,正史的可信度不如正史以外的史书和杂书。其原因众所周知,史书是由胜利者写的,其美化、篡改、歪曲之处势所必然。因此,所有的史料,不管是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还是口述史料,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证和辨伪,既要考证其真实性,又要剔除其虚假成分。关于各种史料的价值判断,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内容之一。综合分析,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比较文学作品、文献、传说的史料价值,如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13题: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B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根据常识,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排除A,选B;《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最大,但时间是在西晋,不是唐朝,所以排除C;传说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作为信史,排除D。

第二,比较考古挖掘和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如2011年海南卷第33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第三,考查图片的史料价值。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图证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2009年上海卷第32题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图略)?‛(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第四,考查文化遗址的史料价值。如2009年全国新课程卷第39题:“(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第五,考查口述史料的价值。口述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如2005年上海卷第8题: 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D) 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本题中的红军长征日记具有私密性,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具有专业性,而且均为文本资料,不适合口述方法研究。民众对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虽有感受,但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还且面比较窄,不如*时期的民众生活,不仅时间较近,而且涉及面广。所以该题选D项。 值得注意的是,史料并非史实,只有检验或考证后,才能代表史实。口述史料由于被采访者的记忆程度、知识水平、个人感情等因素,容易出现片面、舛误、作伪、隐瞒等失真情况,从而影响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在使用时应考察记录者的动机、身份和记录的时间,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辨别真伪,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㈤、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学是主观的。事实上,史料无一不是经过写作人主观的选择和诠释而成的,无论存心如何公正,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主观色彩。关于这一点,高考试题经常涉及。如2009年宁辽文综卷第35题: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 )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再如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23题: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D)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臵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2.研究者的评价立场: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集团立场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因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35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再如,2009年全国新课程卷第39题设计了菲律宾马克坦岛上关于麦哲伦和拉普拉普 “双面碑”的评价问题:“(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3.研究者的价值观: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涉及欧洲中心论、种族中心论等价值观。如2009年江苏卷第25题C“(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再如,2011年江苏卷第24题C“(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史观: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证据:考古学证据)。

4、研究者的史学观点:随着社会和史学的发展,史学观念已经从传统的革命史,走向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多元化。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同的史观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这方面最经典的一道例题,是2007年广东卷第29题: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分别评价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该题让广大师生不仅体会到了多元化史观的魅力,也进一步引领了史观教学的方向,得到广泛认可。 此外,史料在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以及时代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的运用。

㈥、注重史料运用原则的考查

1、针对性原则: 史学研究的本质要求是: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有事实依据,先有史料,后有史论,信而有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能加入个人主观观点,更不能有史论的预先设定。如2009年广东卷第26题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个原则:该题要求考生根据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2、充分性原则 史料的解释必须围绕史料展开,其对应关系必须符合逻辑,如果史料解释和逻辑不合理,那么史论就不合理。即使史料可靠、确凿,但用来证明某一历史结论却不一定充分。如2008浙江第12题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 D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3、全面性原则 史学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即在没有其他佐证、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单一的史料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直接认定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其基本要求有两点:首先,史学研究要依托准确的、够量的和典型的史实,要搜集更多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忌默认、以偏概全、缺漏;其次,出现争议时,不能只选取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证据,而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要注重反面证据的作用,注意史证的全面性。严耕望先生就提醒说:“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优于自己的证据,更当决然放弃自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 2010年上海卷第33题就体现了以上原则。该题提供了两则关于“曹操墓之争”的观点材料,然后设问‚(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作答:一是从史料的性质方面,材料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因为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同时,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二是可以从考证的方法方面,质疑观点认为没有实现文献与考古的一致性,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等。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孤证不立‛的原则。

㈦、注重史料运用方法的考查

1、以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 在历史评价方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要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进行辩证评判。近年,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高考试题非常多。比较典型的是2009年广东卷第31题和32题:这两道选修模块的试题一个是关于王安石变法,一个是关于孔子思想的材料,但问题设计的思路是一样的:两则材料的研究和评价“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其评价方法都是“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以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 史料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要得到准确客观的解释,就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因此,了解语境是准确释读史料含义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近年的高考试题多有涉及。如2010年海南卷第24题: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B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臵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再如,前边所说2009广东单科卷第

31、32题,在最后的设问都是‚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其要求均为‚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还有,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其要求的评价方法仍是‚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

3、以超越的眼光评价历史 由于评价者的立场和价值观会影响史料的解释,所以历史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而这恰恰是整体史观的价值追求。如2009年海南卷第24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B) A 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 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4、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 要“以史为鉴”,就必须思考“历史事实”背后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去追溯历史,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追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为现实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永远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它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了的过去,而是仍然活到现在的过去。近年,有很多高考试题考查这个问题。如2009年海南第25题: 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 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D ) A 鉴往知来 B 以古讽今 C 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再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第17题: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综上所述,实际上一直围绕史学研究的两大主线:史料和方法。实际上,史学研究就是由史料出发,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运用,最后从史料推出结论的过程。史料与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实证与辨伪,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离开了史料,史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实证学派甚至强调: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但是另一方面,史学研究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史论对史料进行意义诠释,这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环节和终极目的。翦伯赞曾经形象地比喻说“研究历史要有史料,但是史料不等于历史。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但是砖瓦不等于房子;做衣服要有布帛,但是布帛不等于衣服。把砖瓦变成房子,把布帛变成衣服,把史料变成历史,要经过加工制作的过程。”诚然,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史料和方法却是获取人文素养的必要前提,更是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一。

关于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关于史料,必然要涉及到史料的类型、价值判断和获取途经。关于方法,必然要涉及到影响史料诠释的因素、史料运用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前面,我们分析了史学研究类试题的高考特点,其复习策略自然也就蕴含其中了,无需专门论述。今后,高考命题在这方面还会不断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坚信:只要善于思考,点子总比困难多!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精)

历史史料教学的体会

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