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邮票中数学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7 08:33: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P118-119。

学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材课型:综合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的邮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邮票

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1.课件出示:《美丽的邮票》

边播放边解说:民居邮票、生肖邮票、人物邮票、大熊猫邮票、奥运邮票等。

2.提问:邮票有什么作用?(邮政业务、收藏)

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怎样诞生的吗?请看短片——《邮票的诞生》

3.揭示课题

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该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首先由欣赏美丽的邮票引入,然后播放《邮票的诞生》的故事,音、视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了解邮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二、探究确定邮资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邮资收费表

1.课件出示问题:

①李华的信不到20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②王强的信有45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邮政机关按什么标准收取邮资的。请看邮政资费表——

2.课件出示邮政资费表:

(评析:创设问题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引出邮政资费表,这样,学生观察邮政资费表时目的明确,实效性强。)

(二)尝试解决问题

1.理解“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2.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纠错。

(评析:由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确定教学起点,即先学后教,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初步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及邮政资费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加深,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练习:

①一封信重45g,寄给在平罗县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②一封信重388g,寄给家住银川市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根据理解,独立完成课本119页中的表格(课件出示)

①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②提问:在确定邮资的时候都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确定邮资:质量、目的地

(评析:在练习题中自主建构邮政资费方法的计算,在完成课本119页的表格时,利用课件与学生交互完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理解、掌握不同质量和目的地的资费计算方法,初步建立“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一)了解贴邮票的规定

确定邮资后,如何来支付呢?

1.请同学们自学119页,用横线画出贴邮票的规定。

2.交流汇报。(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为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

(评析: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邮票

活动一: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小组合作探究,每个人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统一意见后,由一人记录。

2.汇报交流,说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活动二: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再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板书:设计邮票:经济、合理、方便、实用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如何来确定邮资和合理的支付邮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种分段的计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看——

1.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立方米时,按每立方米2元收费,超过10立方米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5元收费。

(1)抄表员3月5日到李华家抄水表时的读数是1256,4月5日再次抄表时,水表上的读数是1271,她家这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2)王强家3月份付水费34元,他家这个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2.襄樊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

(1)请你算一算乘车8千米需要多少元钱?

(2)如果你有20元钱,最多可以乘车多少千米?

(3)田老师从学校去相距4千米的教育局取资料并立即回校,应该怎样乘车比较合算,需付出租车费多少元?

五、板书设计

推荐第2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课标》指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范畴,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以指导学生的寄信活动为情境,通过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件的质量和地域支付邮费等活动,巩固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

2、通过交流与互动、观察与列表等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与判断等数学能力,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信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邮票问题

师: 在课的开始,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爱丽丝·布朗收到一封很重要的信,可是,她却不得不将信件退还给邮差。(课件出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1:是不是地址写错了?(老师摇摇头) 生2:是不是没写地址?(老师还是摇摇头,学生们十分疑惑)

生3:„„

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原来那时候邮费是由收信人支付的,爱丽丝·布朗因为太穷没有钱支付昂贵的邮费,所以只能把信退还给邮差 。这一幕刚好被英国人罗兰·西尔看见了。怎样才能避免邮差送完信收不到邮费的情况再次发生呢?1840年,罗兰·西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课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黑便士)。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

二、根据信件质量和地域的不同确定邮资

师:老师这里有两封信,仔细观察这两个信封,分别是从哪里寄往哪里的?(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的完整性)

生:第一封信是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的,第二封信是寄往北京市北师大附小的。

师:你能准确地告诉老师第一封信是哪里寄往哪里吗?

生3:第一封信是营山县三元小学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

师: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第一封信是营山县寄往营山县的。像这样寄往本地的信件称之为本埠信件。 师:那么第二封信呢?

生3:第二封信是营山县寄往北京市的。

师:像这样寄往外地的信件称之为外埠信件。

师:像南充市寄往南充市的信件属于?像营山县寄往深圳市的信件属于?

师:现在两封信都写好了,能寄出去了吗?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啊?

生齐答:因为没有贴邮票。

师:是啊,谢谢你们的提醒,寄信的时候还有个重要的步骤,贴上邮票。贴上多少分的邮票就表示支付了多少邮费。(板书:邮费)现在老师给这两封信都贴上80分的邮票。同学们知道表示支付了多少邮费吗?你们说能寄出去吗?(学生有回答能的有回答不能的。)

师:我看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先寄寄看。(课件出示投递过程)

师: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把一封信退还给我了?(这时:回答不能的学生非常兴奋)

师:那你们知道是哪一封信退回来了吗?为什么?

生4:我觉得是寄往北京的那封信。因为寄往外地的信应该比寄往本地的信要贵。

师:你说的真好。寄往外地的信应该比寄往本地的信要贵。一封信的邮费跟它寄往的地点有关。(板书:地点)那究竟应该需要多少邮费呢?邮政局有规定:

师:现在你知道需要多少邮费了吗?是多少?

生齐答:1.2元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它贴上1.2元的邮票。(课件出示:投递过程),可是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又来了,他说,我的信件还是不能寄出去。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5:是不是邮编写错了?(老师摇摇头)

生6:是不是地址写错了?(老师仍摇摇头)

(学生疑惑)

师:既然大家猜不出原因,我们来听听邮递员叔叔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那封信超重)(学生略有所悟)

(课件出示)哦,原来邮费的多少不仅与信件寄往的地址有关,还与信件的质量有关。(板书:质量)(重量我们又称之为质量。)

(1)认识100克以内的邮费标准

师:邮政局还出台了关于信件质量的邮费标准,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根据这个资费标准。老师的这封寄往北京的信件质量为40克,有几个计费单位? 生:每20g为一个计费单位,40克里面有两个计费单位,所以用1.2×2=2.4元邮费。 师:邮费应该是多少? 生:1.2×2 师:40g里面有2个20,即有2个计费单位。外埠信件每个计费单位按1.2元收费,所以1.2×2=2.4元。(板书:地点 外埠 质量 40g 邮费 1.2×2=2.4元) 师:咱们看看能寄出去了吗?

师:老师还有一封信,请帮朱老师算算这封信应该要支付多少邮费呢?

生:这也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37克应该算两个计费单位,所以应该支付1.2×2=2.4元邮费。(板书:) 师:看看能寄出去了吗?

师:(课件出示)为什么他们的质量不同,一封信重37g,一封信重40g。但是却都要2.4元邮费呢?

生12:虽然它们的质量不同,但是都是按两费单位支付邮费的。

师: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同一个计费段,它们的邮费就是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师:现在闭上眼睛,老师出题考考你们,看谁算得最快?本埠20g,邮费多少?外埠

那么个计

60g?本埠66g?外埠99g?

(2)认识101~2000克的邮费标准

师:(课件出示)下面这封信,请你计算出它所需要的邮费?

生13:这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这封信有6个计费单位,每个计费单位是1.2元,应该支付1.2×6=7.2元邮费。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它贴上7.2元的邮票。(课件出示:投递过程)。可是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又来了,他说,我的信件还是不能寄出去。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疑惑)

师:我们在来看一看邮递员叔叔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这封信邮费不够)(学生更加疑惑)

师:仔细观察资费表,发现了什么? 生14: 100克以内的信件才是每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这封信的质量超过了100克,所以不能这么算。

师:那质量超过100克的信件该如何计费呢?我们一起观察下表。(课件出示)

师: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

生15:什么是“首重”,什么是“续重” ?

师:谁来帮助他?

生16:“首重”指的是100克以内,本埠20克付0.8元的邮费,外地付1.2元的邮费;“续重”指的是超出100克的部分,这部分本市每100克付1.2元,外地付2元。

师:那这封寄往湖南118克的信,需要多少邮费? 生17:这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前100克是1.2×5=6元,后18克是一个计费单位需要2元,总邮费:6+2=8元。

师:在生活我们把这种计费方式,称为分段计费。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下面这封信的邮费。

师:我们现在来休息一下,欣赏一下我国的邮票艺术。展示课件。邮票不仅是邮费的凭证,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80分,120分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师:出示邮局分拣邮件的图片。他们的工作量很重,很辛苦。所以邮政局还有一个规定,出示课件。不超过100g的信件,每封信贴的邮票最多不超过3张。用80分和120分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认为能的举下手,认为不能的举下手。看来呀,同学们的意见并不统一。那么咱们来验证看看。

小组活动:每组3封信件,根据信封计算邮费,并贴上邮票。 根据邮费的总值刚好等于邮费,不能多

不超过100g的信件,每封信最多贴3张邮票。只有1.2和0.8元两种邮票。 (音乐一停,活动就结束,看哪组贴得最快。完成的最好。)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收获体验。

师:大家的收获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学习邮票中的数学,绝不是仅仅为了会寄信,而在于发现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第3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课 型]: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

18、11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寄信买邮票的过程。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小学教学设计网+www.daodoc.com]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时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三、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推荐第4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乐善学校 康淑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邮票的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开动脑筋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邮票是怎么产生的吗?想不想知道?下面老师就来讲讲邮票的故事。

师:现在邮票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邮票,有人物的、建筑的、动植物的等等。

师:邮票有什么作用

师: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问题:

师: 老师写了两封信,要寄给两个同学,大家请看还需要做什么? 生:贴邮票。

师:根据什么确定贴多少邮资呢? 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邮政机关按什么标准收取邮资的,请看邮政资费表。

2.课件出示邮政资费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师:谁能用线段图表示本埠和外埠计费单位与邮资标准。 3.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看老师的信函要贴多少邮资?还需要什么条件吗? 生:信函的质量。 课件出示信函小于20g。 生:这封信需要贴0.8元邮资。

师:为什么贴0.8元的邮资,而不是1.2元呢?

生:因为您这封信邮寄本市小学,小于20g的按20g计算,所以这封信需要邮资0.8元。

师:下面请看老师的第二封信需要多少邮资?还需要什么条件吗? 生:信函的质量。 课件出示信函45g。

生:这封信需要贴3.6元邮资。 师:为什么贴3.6元的邮资呢?

生:因为您这封信邮寄外省市小学,100g以内不足20g的质量按20g计算,所以45g按3个20g计算,需要邮资3.6元。

师:在确定邮资的时候都考虑哪些因素? 4.设计邮票: 出示问题: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再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师: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如何来确定邮资和合理的支付邮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种分段的计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天津市电力公司“阶梯电价”方案: 第一档 不超过220度 0.49元/度 第二档 221—400度 0.54元/度 第三档 超过400度 0.79元/度

如果王强家用电300度,应付电费多少元?

(四)课堂回顾,小结收获

(五)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确定邮资:质量、目的地 设计邮票:经济、实用

推荐第5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刘杰文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09---1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以指导学生的寄信活动为情境,通过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的质量和地域支付邮资等活动,巩固和综合应用“组合”等数学知识。

2、通过交流与互动、观察与列表和看书自学等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与判断等数学能力,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邮票问题。

教师谈话: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要考考大家咯,准备好了吗? (课件)“猜谜”: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教师:过去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居住在两地的人们通过寄信来传递信息。现在通讯发达了,寄信的人少了,但是人们还是喜欢邮票,那是因为邮票既有收藏的价值又设计得很精美。今天,张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来欣赏一下中国收藏价值最高的邮票 ——“全国山河一片红”。(简叙其历史背景)

大家知道,寄信的时候用的邮票的面值和数量都不太一样,请大家欣赏屏幕上的邮票,谈谈各自的发现;其实邮票中也隐含着不少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根据信函质量和地域的不同确定邮资。

1、教师:我这里有两封信,一封贴的邮票是0.80元,另一封贴的是1.20元,邮资是不同的,谁愿意猜一猜,邮资的多少应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学情预设:虽然学生没寄过信,但根据相关经验可能会出现:与信的质量大小与邮寄的路程远近有关;信封越重,花的钱越多,路程越远,邮资也越高。

2、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第118页中间的表格, 看看邮资与信函的质量、投寄的地址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表格,大屏幕上也同时呈现这个表格,供稍后讨论用。

教师:通过看书学习,同学们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暂时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情预设:

1、什么是“首重”,什么是“续重”?2.“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1“本埠”就是本市,“外埠”就是外地。 2.100以内,本市20克付0.80元的邮资,外地付1.20元的邮资。 3.“续重”就是超出部分的质量,这部分本市每100克付1.20元,外地付2.00元。

4、实际操作:

拿出抽屉中的信封和邮票,小组靠左边的是寄往上海市的(重26g),右边的是寄往红山区的(重38g),学生给信件贴合适的邮票(强调不多也不少),并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老师投影纠正,并加以说明。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1、教师谈话:我们很多同学都见过邮票,而且知道它们的价格是不完全相同的,有几分的,有几角的,也有几元的。邮局一般规定最多贴3—4张邮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情预设:可能会出现因为如果面值太大了,有的邮资就不能表示;如果面值太小了,就可能会需要贴上很多张邮票。

2、小结:给学生展示两个信封,一个贴了4张0.80元的邮票,另一个贴满了32张0.10元的邮票,如下图

通过对比,同学们会很容易地发现,上面的信封太浪费邮票了,都没地方书写姓名和地址了,而且要盖好几个邮戳,太耽误时间了。由此想到,邮票的面值应该尽可能大一些,所用的邮票的张数才会尽可能少。

3、教师提问:如果邮寄一个不超多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而且只许用80分和1.20元的两种邮票,能满足所有情况的需要吗?

4、学生小组谈论后进行集中汇报。生1:先要分清是本市还是外埠

生2:应该把100克以内所有的情况都列出来,再一个个判定。 。。。。。。 在大家都表示同意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把表格填写完整。(☆除外) 学生通过对表格的观察、分析,不难看出只有4.00元,4.80元和6.00元三种情况不能仅用0.80元和1.20元的邮票支付(即在表格中标上☆的那三种)。

既然有这样三种情况不符合要求,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再另外设计一种面值的邮票,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注:邮票面值大小自定)

学情预设:自己设计一种邮票,使他的面值能够符合题目要求,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以往类似的经验储备比较匮乏,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时间,而且允许在尝试中出现一些反复。

5、小组合作谈论,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完成。

学生们在尝试和分析中逐步确定增加的邮票面值可以是2.00元,也可以是2.40元,或者是4.00元。

四、巩固练习。

(1)、如果小明给本市的好朋友写一封89克的信,他该贴多少钱的邮票? (2)、如果小明给上海的爸爸写一封135克的信,他该贴多少钱的邮票?

五、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收获体验。

六、课外延伸: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 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确定邮资的两大因素: 质量、目的地。 合理设计邮票的面值:经济、合理、方便、实用

推荐第6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王二景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及大纲要求,这个内容是不会纳入到考试当中的。虽然考试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我还是会把方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开动脑筋,爱上数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用课件出示了教材上资费表,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表中数据的理解。在我巡视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的解释这几句词语。当然也有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只是少部分。果然,当我让学生把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举手者寥寥。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了,接下去内容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信函质量是45克且寄往外埠,需要贴多少邮资及怎样贴邮票这个问题。在我的巡视指导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质量是400克寄往本地的信函如何确定邮资及如何选择邮票。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在续重和首重的邮资如何算,如何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

反思这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交流、思考、独立解决,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关键点是点拔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后,我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口去汇报。整节课的效果是比较好,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的突破。

由于在新授时花时较多,导致在练习时少了校对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效调控时间,尽量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推荐第7篇: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评李晶晶老师《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发言稿

曾先锋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佩服李老师的“艺高人胆大”。本节是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其中有一些专业术语很不好理解,资费表格学生也很难看懂,李老师敢于尝试,而且上得比较成功,让我从心底里佩服。回顾这节课,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中借鉴。

一、名言引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我们很近,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以至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设计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了解邮寄物品的有关知识,初步感受我国的邮政资费等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导入新课后,用电脑出示了教材上资费表,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表中数据的理解。巡视过程中,认真听取了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的解释这几句词语。当然也有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只是少部分。让学生把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了,接下去内容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的要素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生动、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语言具有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工整,具有良好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技能。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何况是课堂既有生成的精彩,也会有生成的遗憾。几点建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1.邮票的欣赏太多,建议放在课堂小结之前,看时间而定。2.最后的规律总结没有,是一大遗憾。3.资费表的解读还不够到位,学生对计费单位还不是很明确。4.问题的设置不太明确,学生不知如何对答。

推荐第8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实践109~110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掌握确定邮资的2个因素。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组合意识。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邮件的资费办法,理解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归纳法。

教具准备:仿真邮票、信封学具,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课题:

师:上课前呢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让同学们猜猜。

谜面: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 生:邮票。

师:你可真会猜谜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大声齐读课题。

二、新课。

1,、了解邮票历史。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由英国发行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像的邮票,也叫“黑便士”邮票。我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时期发行的大龙票。

2、介绍邮票作用。

面值种类齐全,使用于各种邮政业务,是寄信人预付信件邮费的凭证。同时,还兼具欣赏、收藏的价值。

3、了解邮政业务中确定邮费的两个因素-------地点、质量。

邮票是作为寄信人预付信件邮费的凭证,那么邮费是如何确定的呢?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吧。

(1) 观察两份邮寄地点不同的信件,理解地点中本埠和外埠的概念。

本埠信件:本市寄往本市的信件。 外部信件:本市寄往外地的信件。

观察两封信的邮票可知信件邮费不同,与寄往目的地有关。 (2) 观察两封邮寄地点相同,邮票面值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信件,一封寄出去了,一封由于超重邮资不足被退回发现邮费还于信件质量有关。

4、理解现行邮费标准,理解邮费其实是分段收费的。按地点分本埠、外埠资费;按质量分首重、续重。理解每段质量的计费单位,试着按标准计算被退回的45g信件的邮费,重贴邮票寄出去。

计算:45g:

1.2×3=3.6(g)

5、利用分段表格找出邮费分段计费规律。

6、反馈训练。

1.在桂林上学的小明给上海工作的爸爸写一封135克的信,他该付多少邮资?

教师引导学生答题:前100g:1.2×5=6(元)

后35g: 2×1=2 (元)

共6+2=8(元)

2.小明还想寄给同在本市读书的好朋友林林一封388克的信,他该付多少邮资?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展示讲解。

7、欣赏邮票视频,放松休息。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1、来到分拣中心,了解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辛苦。邮局为了减轻繁重工作量,用机器捡信。并对信函的邮票张贴张数有一些规定:为方便机器检信,邮局规定寄100克以内的信函,最多能贴3张邮票,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贴4张邮票! 提问探究: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学生:可以,或不可以。

师:有不同声音,那让我一起来小组探究这个问题吧。

2、小组合作探究。

4人一组,每个小组都有两封100克以内,但是地点和质量都不相同的仿真信封及80分、1.2元的仿真邮票各三张。 小组活动要求:

(1)计算邮费,并模拟组合贴邮票。

(2)所贴邮票总面值等于信件邮费,不能多贴。

(3)不足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有80分和1.2元的邮票。 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小组汇报本组信封邮费及如何组合贴邮票。教师用表格展示汇报结果。

4、探究设计增加不同面值的邮票来满足需要。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设计,需要增加多少面值的邮票才能能满足需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小结可以增加的面值种类。并指出:支付邮资时,虽然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四、总结回顾。

像邮票这样分段计费的例子还有很多,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分段计费的? 学生:水费,电费,出租车费,电话费„„ 师总结这类题的思考方法: 学会思考1.如何分段

2.每段的计费单位是多少

3.如何计总资费

五、延伸练习

六、课后作业。

探究:最多只用4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400g的信函邮资。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推荐第9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优秀教学反思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及大纲要求,这个内容是不会纳入到考试当中的。虽然考试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我还是会把方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开动脑筋,爱上数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情景导入时我拿着一大一小自己学校的信封提问学生:这是什么?(信封)信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邮寄信件等)一封信要寄给你的好朋友还要做些什么呢?(贴上邮票)你们看过邮票吗?这是我们国家发行的部分邮票。(电脑课件出示各种邮票)我们国家的邮票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种邮资。贴邮票,付邮资也有学问,里面还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顺利导入新课后,我用电脑出示了教材上资费表,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表中数据的理解。在我巡视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的解释这几句词语。当然也有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只是少部分。果然,当我让学生把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举手者寥寥。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了,接下去内容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信函质量是45克且寄往外埠,需要贴多少邮资及怎样贴邮票这个问题。在我的巡视指导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质量是400克寄往本地的信函如何确定邮资及如何选择邮票。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在续重和首重的邮资如何算,如何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

反思这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交流、思考、独立解决,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关键点是点拔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后,我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口去汇报。整节课的效果是比较好,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的突破。

推荐第10篇:六年级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程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探索如何确定邮费,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能力,感应,推理能力,使学生感觉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但由于该地区条件有限,在调查收集信息时这块学生不能完成,所以我想在帮助他们之前收集一些相关信息。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沟通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国家确定每封信的信件,以确定国家的要素,确定外资的要素,探索合理的邮费支付,使学生在前级我收集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思考和比较,使学生逐渐了解邮票类型的作用等知识,培养不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类比关联,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智力活动,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勇气和老师,足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方法探索过程。理解 虽然会议远离了很多很多票,但是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是,也是从注入,合理等方面考虑的。帮助学生有序思考,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第11篇: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

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

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羚羊队出场了,羚羊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它说:我后面有5个运动员,你能猜猜我的

小队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吗?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2.解决企鹅有多少只的问题。

企鹅队出场,企鹅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队长说:我这队算我有8个运动员。站在队

尾的小企鹅问道:那我的前边有几只企鹅呢? (1)把企鹅的对话用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 (2)教师展示学生多种画图,并由学生介绍图意。 (3)结合图理解8-1=7表达什么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些排队中的问题,同学们能利用画图的方法特别清楚的解决了小动物们的问题,看看又有别的小动物想你们求助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设计各种画图方法,借助画图建立直观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并为下面教学时的画图做好方法的铺垫。

(二)用画图方式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3.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1)教师出示课件:小兔子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也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它说:我的左边有4只动物,我的右边有6只动物。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预设:10只。 预设:11只。 预设:9只。

(2)让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或者用算式表示出来。全体学生画图。 (3)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用图表示关系。

预设:用算式4+6+1=11(只)解决问题。 预设:4+7或5+6。

由学生介绍图或者算式表达的意思。重点追问一下几个问题。 ①题目中没有1,为什么要加1呢?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针对算式4+7或5+6中的7和5,教师要追问:题目中没有这个条件,7和5 哪里来的?结合图理解算式的意思。

小结: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对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解决问题。 4.建立“重复减去”的模型 (1)解决斑马排队的问题。

斑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从左数,我排第6,从右数我排第3,我们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预设:6+3+1=10(只) 预设:6+3=9(只) 预设:6+3—1=8只 (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①依据上面三种情况,说一说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正确的。 ②展示学生的画图,结合文字理解图意。

③依据正确的图,再反思上面三个算式,谁的解决问题思路与图意相同。

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这个“点”被数了2次,因此要减1。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斑马被重复计数了2次,所以要减1的道理,把需要加1,还是需要减1的问题变得直观了。

(三)辨析加

1、减1的问题 1.再审题,明确需要加1还是减1。

教师在再示以上两道题。都是求两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哪里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预设: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同,小兔子队说“自己的左边有几只,自己的右边几只”,没包括小兔,所以求总数是需要加1;斑马说“从左数,从右数都有自己。”斑马被重复数了2次,所以求总数需要减1。

预设:画的图中也清楚的看出小兔子是被漏掉的要加1,斑马被数了2次所以要减1。

2.独立解决问题。

(1)第一排有5把椅子,第二排有10把椅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2)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的左右两边各有6盆红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3)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从左右两边数都是第6盆,一共有多少盆花?

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辨析两种类型题目的区别,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

(四)拓展提升

刚才同学们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咱们今天所用的方法竟然和大数学家韦恩创造的集合图有相似的地方,你们想一起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有谁看懂这幅图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对比上面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五)总结

回忆你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你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第12篇:《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烙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田忌赛马》动画片,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马,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能赢了齐王呢?

学生讨论:(基本要点) 板书: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二、围绕烙饼,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提出烙饼的规则,及解决烙1张饼和两张饼所用的时间。

三、探究烙三张饼的方法,观察概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筹思想的作用

1、问:如果要烙3张饼,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呢?

明确要求;自己能想明白,就自己想;想不明白可以用小圆片代替饼自己在纸上的锅中烙一烙,同时记录一下烙饼所用时间。

2、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烙的?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可能出现的情况:

(1)一张一张的烙,让学生在黑板上讲清楚。(引导学生评价费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讲清楚,说明白。

3、组织讨论:

同样烙3张饼,有的用12分钟,有的却只用9分钟,时间省在哪了呢?(教师回顾两种不同的烙法)

4、研究4张、5张、6张、7张 的合理烙法。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 学生汇报

5、观察数据,概括规律

问: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张 6分 3张

9分 4张 (2,2)

12分 5张(2,3)

15分 6张 (

2、

2、2)

8分 7张(

2、

2、3) 21分

规律要点:

(1)烙奇数、偶数张饼的烙法。

(2)烙饼的张数乘3是烙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你们整体考虑,合理安排找到了烙饼的规律,让烙饼这件事情省时、省事。

四、总结、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

1、这种“整体考虑、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不仅仅让烙饼这件小事节约时间,很多事情都能提高效率。出示:沏茶问题。怎样合理安排能尽快喝上茶?

2、介绍华罗庚的相关情况。

3、提问:你认为“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数学思想有用吗?

教学板书设计: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整体考虑 合理安排

省时 2张 6分 3张 9分 4张(

2、2) 12分 5张 (

2、3) 15分 6张(

2、

2、2)18分 7张 (

2、

2、3)21分

第13篇:邮票总的数学问题教案

邮票总的数学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以指导学生的寄信活动为情境,通过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的质量和地域支付邮资等活动,巩固和综合应用“组合”等数学知识。

2、通过交流与互动、观察与列表和看书自学等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与判断等数学能力,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邮票问题

师: 听 班主任 老师介绍,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要考考大家咯,准备好了吗?

(课件)“猜谜”: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师:过去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居住在两地的人们通过寄信来传递信息。现在通讯发达了,寄信的人少了,但是人们还是喜欢邮票,那是因为邮票既有收藏的价值又设计得很精美。今天, 杨 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来欣赏一下中国收藏价值最高的邮票 ——“全国山河一片红”。(简叙其历史背景) 大家知道,寄信的时候用的邮票的面值和数量都不太一样,请大家欣赏屏幕上的邮票,谈谈各自的发现;其实邮票中也隐含着不少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根据信函质量和地域的不同确定邮资

师:我这里有两封信,一封贴的邮票是0.80元,另一封贴的是1.20元,邮资是不同的,谁愿意猜一猜,邮资的多少应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生1:与信的质量大小与邮寄的路程远近有关。

生2:信封越重,花的钱越多,路程越远,邮资也越高。

师:很好,大家的意见很有道理,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第118页中间的表格,看看邮资与信函的质量、投寄的地址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表格,大屏幕上也同时呈现这个表格,供稍后讨论用。

师:通过看书学习,同学们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暂时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1:什么是“首重”,什么是“续重”?

生2:“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师:包括这两个问题在内,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谁愿意说说?

生1:“本埠”就是本市,“外埠”就是外地。

生2: 100克 以内,本市 20克 付0.80元的邮资,外地付1.20元的邮资

生3:“续重”就是超出部分的质量,这部分本市每 100克 付1.20元,外地付2.00元。 实际操作:

拿出抽屉中的信封和邮票,小组靠左边的是寄往上海市的(重 26g ),右边的是寄往萧山区的(重 38g ),学生给信件贴合适的邮票(强调不多也不少),并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老师投影纠正,并加以说明。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师:我们很多同学都见过邮票,而且知道它们的价格是不完全相同的,有几分的,有几角的,也有几元的。邮局一般规定最多贴3—4张邮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口答。

教师小结:给学生展示两个信封,一个贴了4张0.80元的邮票,另一个贴满了32张0.10元的邮票,如下图

通过对比,同学们会很容易地发现,上面的信封太浪费邮票了,都没地方书写姓名和地址了,而且要盖好几个邮戳,太耽误时间了。由此想到,邮票的面值应该尽可能大一些,所用的邮票的张数才会尽可能少。

师:好了,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邮寄一个不超多 100克 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而且只许用80分和1.20元的两种邮票,能满足所有情况的需要吗? 学生小组谈论后进行集中汇报。 生1:先要分清是本市还是外埠

生2:应该把 100克 以内所有的情况都列出来,再一个个判定。 。。。。。。

在大家都表示同意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把表格填写完整。(☆除外)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学生通过对表格的观察、分析,不难看出只有4.00元,4.80元和6.00元三种情况不能仅用0.80元和1.20元的邮票支付(即在表格中标上☆的那三种)。

师:既然有这样三种情况不符合要求,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再另外设计一种面值的邮票,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注:邮票面值大小自定) 小组合作谈论,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完成。

学生们在尝试和分析中逐步确定增加的邮票面值可以是2.00元,也可以是2.40元,或者是4.00元。 巩固练习:

(1)、如果小明给本市的好朋友写一封 89克 的信,他该贴多少钱的邮票?

(2)、如果小明给上海的爸爸写一封 135克 的信,他该贴多少钱的邮票?

四、小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收获体验。

师:大家的收获各有不同,但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学习邮票中的数学,绝不是仅仅为了会贴邮票、会寄信,而是在其中发现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到一些数量之间的组合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

课外延伸: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 400g 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0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81—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外埠

第14篇: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件www.daodoc.com#TRS_AUToADD_1208418576408{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08418576408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08418576408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08418576408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08418576408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08396814987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P.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LI.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DIV.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8396814987DIV.Se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208396814987oL{mARGIN-BoTTom:0cm}DIV.myFav_1208396814987UL{mARGIN-BoTTom:0cm} 教材版本:浙教版《信息技术》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六节,它是对前面内容的综合应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介绍用三种结构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学习难度呈递进的趋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水平。同时还涉及到两个数学概念:不定方程和阶乘,给教学又增加了一点负担,需稍做解释。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程序设计还不能熟练运用,可能会觉得穷举法是一种“笨”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笨”方法在有时可能比常规方法更简捷,破解密码有时也用到它,借助它可让复杂的事情变得容易处理,有助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2.班级内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认知水平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些刚转学过来的学生原来就没接触过电脑,基础相当差,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小组合作来解决,实现生生互动,一起提高。

3.学生对三种结构已经达获得认知,本节课是它们的拓展延伸,尤其是“循环”结构使用最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穷举法”;

(2)对循环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

(3)理解程序设计的健壮性。

2.技能目标:

(1)对循环结构应用的提高;

(2)学会使用“穷举法”;

(3)能熟练画流程图。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1)循环结构进一步的应用;

(2)借助程序设计简捷的解决数学问题;

(3)对“穷举法”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程序设计的健壮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相关、学生小组评价表(附录1)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现在你们能说出屏幕上的流程图是哪一种吗?

我们已经知道了“循环”结构并在上一节课中学会了基本应用。那么如何用它灵活解决问题呢?

回答问题

对新问题的思考

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便于开展本节课的教学。 课堂引入

我们大家平时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只有一种方法可行。往往是众多方法中选择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会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事半功倍。

利用现有工具,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计算机最擅长做什么呢?超强的运算。比如破译密码,人们要花几天时间才可能破解,而计算机可能几分钟就能破解。我们的目标就是简化问题:尽可能把问题让计算机去解决,把人从计算机中解放出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学生听,得到启发

回答并对解决问题使用简捷方法的认识。

(故事大致是:爱迪生要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职员计划一个刚出厂还没加盖灯泡的体积,那位大学生用几何方法进行求解,花了几个小时还没准确的答案;爱迪生看后,将灯泡浸入水中,不到几分钟就得出精准的答案。)用故事来说明:

1.解决问题越简捷越好

2.针对不同的平台采用不同的方法。

3.有时候看起来“笨”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是好方法。

稍微介绍破译密码为后面“穷举法”做铺垫。

新授过程

年龄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算出题目中的弟弟是几岁?

同学们是不是用解方程的方法在解题?

那我们不解方程,只给出方程,让计算机去解,不是可以减少我们的劳动吗?计算机去求解,可采用穷举法。讲解什么是穷举法呢?为什么复杂问题计算机可以用穷举法,而人不行?提出任务:分小组仿照上节课高斯问题的循环形式来完成本题。(年纪是大于零的整数)教师给予部分引导。

小组评价,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完成并能说明修改理由及设计思路。

一个程序光有主体是无法运行的,我们需要完整性。比如:需要开始,结束,需要输入/输出等。请各小组补完自己的程序。

这样一个程序到计算机里能正确地执行吗?我们现在的这个程序是步长为1的,人的年龄我们现在假定只能整数来计。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并认识穷举法。

学生小组讨论

各小组更改程序

投影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并请组长说明修改理由和思路。

各小组补完程序

通过不断的画流程图,加强对流程图的认识。

通过解方程和穷举法的比较,认知穷举法,并充分理解计算机解题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让学生学会灵活应变。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团结。

点到程序的完整性。

强调程序的健壮性。通过特例来检测程序的健壮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去寻找解决办法。

对“循环”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学会对自我观点的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随堂练习及总结

如果本题弟弟6岁,哥哥16岁,那么永远没有整数等于65,程序会如何?程序一直无法结束,即死循环。如何解决,请各小组讨论解决。

小组评价,比较更改的方案,得出最佳方案。

我们现在的程序都是围绕着“循环”结构,那么我们给“循环”结构调换一下,会发现什么变化呢?(环外的语句内调,环内的语句外调)

教师补充。

现在我们每一组同学都已经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的流程图了。

请大家看课后练习1,车辆问题。请各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优秀的流程图来。

请优秀小组派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思路和他们的流程图。让优秀的小组去帮助有错误的小组。

请优秀小组总结本堂课。

教师总结。

小组合作,讨论作图。

优秀者讲解,并对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说明。

各小组利用评价表(见附录1)自评和他评。

学生总结

学生画流程图

学生讲解

学生互助

学生总结

让学生理解步长的概念,步长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步长也可以是小数。

通过小组的组内合作与组间合作,增强团结意识,让学生懂得团体合作越好,越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通过评价机制,让学生懂得和学会正确的评价。

让学生对“循环”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后面多重循环埋下伏笔。

通过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加强组间的互动,使小组融入班集体中,使学生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课后作业

求自然数阶乘,(注意新的健壮性问题:N的最大值问题。) 课后完成

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七、教学反思

1.反思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学生差异水平较大,有的小组学习掌握得较快;而有的小组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小组合作互助没有多大体现,有时只有小组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认真地画流程图,思考问题,其他同学只在旁边闲聊,无所事事,效果不明显。分组搭配还需改进,小组分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小组合作模式需进行探索。

2.反思教材

九年级的教科书,虽然只有一本,但九年级的学生课业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这类逻辑思维较强的知识点,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程序设计的初步,看起来简单,但没有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作为铺垫,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且课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程序设计的趣味性和故事性的穿插,对于初中生来说,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与初

一、初二教材有点脱节,基本上没有延续前面的知识,显得比较孤立。它只为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程序设计,打下一个较好基础,对于继续读书的学生来说,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反思教学设计

整节课思路明确,过渡良好,基本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但相对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似乎缺少趣味性。学生小组评价表只能用纸张来进行评价和统计,操作起来比较费时间,不能小组互评,只好靠评议小组来评价,稍微缺乏全面性。课程内容设计知识点到位,但缺少与现实的结合与应用。不太像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内容,立即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录1

学生小组评价表

小组成员

组长

任务名称

活动时间:

日 活动实施过程 自评 他评 分工情况

小组分工是否明确,任务被合理分配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明确5分,一般3分,不明确1分)

合作情况

小组组长有极好的倾听能力和领导能力,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方式共享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优秀5分

一般3分

差1分)

参与程度

所有小组成员都积极参加,小组成员能行使自己的职责

(优秀5分

一般3分

差1分)

创新情况

能在本节课教学内容范围内,按课堂思路进行拓展和延伸

(优秀5分,一般3分,没有1分)

完成情况

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期限之前完成任务

(优秀5分,一般3分,超时1分)

反馈与分析 小组得分 我们的得分是(

)分 低分原因

改进方向

成功秘诀

附:小组得分是自评和他评分的总和;他评由本节课教师指定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为了公平、公正,成员一般由班委成员组成。

件www.daodoc.com

第15篇: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黎阳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并借助图式分析题意,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常见类型,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2.通过题组练习、图表分析,发现(两端都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段数间的关系。

3.学生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指名学生上台排队演示间隔。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间隔,并指名数一数间隔数。

4、生活中所有存在间隔的问题我们把它统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课前活动中,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问题情境“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通过动手、学生上台演示介绍间隔,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探究棵数与间隔的关系

过渡语: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你们也有一个植树任务要完成,愿意吗? 1.(出示题一)为了美化环境,小区物业准备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侧种小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该怎么种?你能用线段图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方案纸上画出图示。并展示两端都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如果每隔4米、3米、2米、种一棵(两端都栽)分别能栽多少棵? ①按要求画一画。 ②学生画图,师巡视

3、引导学生从图示中发现规律。①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②间隔数如何求? 板书:棵数=间隔+1 路长=间隔×间距

4、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通过创设小区物业在小路一侧种小树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体验。并通过观察各种方案图示从中发现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

下面不画线段图,你能很快解答类似的植树问题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植树问题:

出示例1:有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同学们在路的其中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① 安静地把题目读一读。

② 引导学生说出100米和5米分别是什么?(路长

间距) ③ 认真解答在练习纸上。

④ 反馈。(谁来介绍下,算式中各步骤的含义?) 板书:100÷5=20(段)

20+1=21(棵)

四、巩固应用

(一)填一填

1.9棵树之间有( )段间隔。5段间隔需要( )盏路灯。 2.一条路上共有11个间隔,间距为5米,这条路有( )米。 3.在学校走廊一侧摆花盆,走廊长为50米,每隔5米摆一盆花,共有( )段间隔,需要( )盆花。如果走廊两侧都摆共需要( )盆花。

(二)小试牛刀

1、工人要在长130米的老大桥的一侧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装),每两根路灯之间的距离是10米,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如果大桥两侧都安装需要多少盏?

2、操场上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从第1个同学到第6个同学的距离有多长?

(三)课堂提升

为了美化环境,小区物业准备在房子中间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侧种小树,每隔6米种一棵树, 该怎么种?(如下图)【课堂练习设计了三个环节,填一填、小试牛刀、课堂提升。由简到深,填一填是本课中最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小试牛刀设计有两题第一题是与例题同一类型的只是路两侧都装的情况,第二题是与例题相反的类型,属于有点难度的题目;课堂提升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植树问题除了两端都种以外还有各种情况,不要求学生都会做,只是让学生了解。题型设计也比较多,有填空、应用题、动手操作题。】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哦!

2、今天我们学习的仅仅是两端都栽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和两端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六、课外拓展

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课外练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1

路长=间隔×间距

第16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我觉得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应从新旧知的差异、从操作活动、从身边生活实例、从研究者角度、从旧知的整合引入。 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呢?又怎样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一边教,一边探索如何设计问题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发现设计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28÷

4、17÷

8、15÷

7、35÷11,学生认为这是旧知,当他们顺利地算完了前面两题,再计算后面两题时,出现了怎样除也除不完的情况,商的小数部分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新情况把他们带入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中。

二、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应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强调对“生活的回归”;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例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与家长探讨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茶杯做成圆柱体既美观又节约材料等。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从研究者角度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与什么有关联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进行操作,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在一卷一摊中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认识时,老师演示刀切土豆成长方体,一边演示一边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开始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动脑,力求反思,就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以此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17篇: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数学课的课堂设计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能不能按新课程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就会不同。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堂设计有一些思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

1.培养自学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新课本,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在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充分的发挥了主体作用。

2.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如在教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怎样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于是要求说出理由,但学生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进入一种心欲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心理状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老师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让学生用画不同的函数图象观察思考归纳出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3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解例题。新教材中给学生留有大量的自由发展空间,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应留下学生学习的足迹。也可把例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尝试解题,同时让几个学生板演。此时,可能有的学生做不出来,但不要紧。虽然没有解出来,但能使学生较深刻理解题意,也可以让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然后看课本与例题的解法进行对比,对不同的解法找出哪种解法更简便独特。让学生归纳解题步骤。解完例题后,还可以让学生改编例题为变式题,并写出求解过程。

4 学生阅读课本,写出学习笔记。通过阅读,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写一些学习心得与老师、同学交流,内容可以是听课和作业的心得,数学定理、公式的联想,也可以是一题多解的体会。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 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 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但是通过写一些学习心得与老师、同学交流,可以加快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阅读课本和写学习笔记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5.培养小组协作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主动性。高中生虽然好奇心强,可是慢慢变得不敢在全班发言,这里可孕伏着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将学生按3——5人一组的小组学习形式,这样学生可在小组内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问题,即使是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多表扬,善于利用讨论和争议,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分组讨论概念从那些实际问题引入,这样既说明指数函数的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也便于学生接受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的直观图形。指数函数的性质是利用图象总结出来的,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其性质和研究变化规律。对于本节安排了图象的平行移动的例题,一是为了与初中讲二次函数图象的变化相呼应,二是为以后各章学习函数或向量的平移做些准备。请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函数平移的规律。

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加工、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习过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内容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在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检查的机会,要求学生作小结的最后一栏,写出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及作业中常出错的题目。对典型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多留些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的影响。 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无处不在,正确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三者都能协调发展,否则便互相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当今世界人口过多,生态被破坏便是三者不协调的后果。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实学生现代生活的内涵,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特点是以集合和逻辑为基础,函数为重点,数列为一类特殊对象,是本书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主线。精简传统内容,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渗透,介绍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适应21世纪的需要,是本套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精神。新教材将\"函数\" 列为第二章,是为了更突出函数概念以及包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的地位,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函数一般概念抽象性较强,理解它需要一个\"特殊 --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在初三的数学课中,已学习了对应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初等定义)及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一些具体的函数。在此基础上,高一数学课中学习函数的一般概念,再用它来认识更广泛的基本初等函数(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样安排是更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要求。与现行必修本相比,本册书第二章减少了过去教材对具体函数的介绍内容,未专讲幂函数,而对函数的应用强调程度有所提高。本册书中特别重视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涉及初、高中数学知识上的联系。例如,在第一章中讲集合和简易逻辑时,所用的例子大多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内容,这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已知的具体例子来理解新知识。第一章中有关不等式的内容,是初中所学相关内容的继续,也是后面函数内容的预备知识。又如,第二章中函数的内容,是在初中所学函数的对应观点下的定义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类型基础上的提高。这种初、高中内容相结合的安排,符合螺旋式上升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此外,初、高中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差别,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较具体,模仿性的练习较多,比较强调基本技能训练;高中数学的内容相对说来抽象性较强,比较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式的运用,对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在本册书中主要是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过渡衔接不仅要考虑知识方面,而且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此,本册书注意了在如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叙述方式和例、习题的选编设计方面,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实际,强调应用;新课本中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实际例子讲述抽象内容,介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十分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讲函数概念有贴近实际生活的营销问题,有学生熟悉的邮票问题。反函数是从学生刚刚在物理课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从 (其中速度v 不变)的关系引出反函数的概念。对数是从国民生产总值的问题引入的。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为了突出联系实际,单独设一节\"函数的应用举例\"。从几个方面说明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章前图的说明也起到数学来源于实际,阅读材料\"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 \"等内容都是为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而精选和安排的实例。例如,第二章中专门安排了\"2. 9 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节,通过例题介绍了函数在几何问题、复利计算和大气压测量等方面的应用。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数学模型方法,并结合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典故,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第三章安排了分期付款等联系实际的例题,以及建筑规划、测定长度等实际应用较广泛的习题;在阅读材料中安排了有关储蓄的一些计算内容。本册书的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一定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意在多创设些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的氛围和锻炼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新教材考虑到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各章的内容安排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本册书的知识内容中蕴含着许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化归思想,分类方法,数形结合方法,通过否定问题反面而肯定问题正面的证明方法--反证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具体建议: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一个高一数学教师来说,值得我好好思索。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主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发挥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都是选择的结果。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独立地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并能应用于实践;其次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学习目标。能动性是学习能以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主动同化新知识,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就是对知识再创造,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表现在思维上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特征。

学好数学需要既有好奇心,又有好胜心。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地运用好胜心,可以使学生多动脑、勤钻研。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如在指数的教学中,因为学习的指数是将初中学过的指数概念进行扩展,初中代数中学习了正整数指数、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本章在此基础上将指数概念扩充到有理指数幂,并给出了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分数指数幂概念之后,新课本也注明\"若a>0, p是一个无理数,则ap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18篇:《精美的邮票》教学设计

《精美的邮票》教学设计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徐 玫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邮票的种类、功能、构成要素、形式等特点。

2、学生能抓住邮票的特点,运用绘、剪、拼贴、等方式绘制有创意

的邮票作品。

3、培养学生对美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养成善于发现、勤

于思考、精心制作、大胆想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邮票的特点,根据其特点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作一枚精美的

邮票。

2、创作的邮票作品是否主题突出,制作精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这忙碌的邮车讲一封封载着人们美好心愿的信送往 全世界,同学们来看一下信封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2、小小的有邮票就是一幅画,但它比画更精美。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精美的邮票”。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来观察大屏幕,邮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你知道邮票的作用吗?

2、你见过这张邮票吗?(黑便士)(大龙)

3、你们收藏过邮票吗?收藏过什么邮票?那种邮票?

4、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纪念价值。

5、打开课本,观察书上的这几张邮票,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有哪几个种类?

6、邮票种类:普通,纪念,特种。

7、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套邮票。每套要有名称

(生肖,风景,人物,动物,剪纸,卡通,外国异域的)

8、(邮票的主题很丰富,有军事、科学、植物、动物。有的是画的,有的是剪纸,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宇宙间的万物都可以记载在小小的邮票上。造型方面,邮票多种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变形。)

9、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脸谱邮票的制作过程。

10、同学们来看一下老师制作的邮票。

11、看了这么多的邮票,你们想不想设计一张邮票?

(三)作业布置:

1、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套邮票,如:窗花,生肖,卡通形象,植物,花卉,花瓶,水果等。

2、用记号笔,水彩笔绘制,或者用剪纸的方式表现。

3、邮票图案设计精美,主题突出,赋予装饰性。

4、合理安排邮票基本要素。

四、评价总结 今天大家设计的邮票很精美,主题突出,风格各异。邮票内容的形式还有很多,同学们以后要多加关注,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更多更美的邮票,为我国的邮政事业和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第19篇:《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

《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

授课人:余水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 2x-x=3的方程 。 重点、难点 :

1、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2、难点: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爱好呢?能和老师交流一下吗? (生自由说说)

2、师揭题并板书——邮票的张数。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姐弟谈论邮票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答)

2、根据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 3、师出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找等量关系:弟弟的邮票数×3=姐姐的邮票数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2)、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4x =180

x=45

姐姐:3x=45×3=135(张)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三、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学生单独完成,个别汇报。

(汇报要求: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A:弄清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B:设未知数,列方程 C:解方程 D:写出答案

(注意: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未知量,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量设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量。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四、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解决。

2、课本70页的解方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 x 张邮票,姐姐有3x 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姐姐:3x=45×3=135(张)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第20篇:精美的邮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苏玉斌

精美的邮票

课时

所属教材目

四年级

《精美的邮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四年级的上学期第九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领域。让学生了解邮教材分析 票的概念、发展史、以及邮票的特点,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设计邮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由被动的学习主题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点、线、色、形设计作品,同时对于点、线的种类、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他们用这些美术元素进行邮票设学情分析 计,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知识与1.通过欣赏邮票图案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认识能力目标

邮票这一独特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方法目标

情感态3.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能力 度与价值观

目标

教学重难重点

邮票的设计和创新

点 难点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作邮票 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与 设计说明 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产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设计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预设的图 时间) 第一课时

吸引学谜语导入,趣味引题 猜谜语

生进入情景

一、激情导 入(2分钟)1.观察、欣赏邮票的特点:

二、欣赏收看,并与让学生邮票(共计约15分钟) 1:邮票有齿孔。还有多少钱。 学生进行简单的感受邮票的

交流给学生讲解美

2:邮票上有时间。 来源,并回答学

生提出的问题

3:那是发行时间。邮票上还有中国邮政。

4:邮票上有漂亮的图画,有的邮票的底色与主体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有跳跃的视觉效果。

一、邮票的作用

二、邮票的

三、了解历史 邮票(共计约

三、有票的分类

四、邮票的票25分钟)

面结构

1.提出设计要求,小组讨论。

师:看了这么多的邮票,你们想不想设计一张邮票?自己设计的邮票更有情趣。想设计什么主题的?把邮票的各个要素安排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字体?画纸是横放还是竖放?

认真观察

生1:我准备画一幅环保图,提倡保护地球。画纸竖放。用空心字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生2:我喜欢卡通,要设计一张视指导(25卡通邮票。画纸竖放。用彩色字。

分钟 )生3:我喜欢跳绳。要设计一张小朋友跳绳的邮票。画纸横放。用空心字。

生4:我们两个人合作,设计剪纸邮票。用红色的卡纸,剪一只马。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饱满,主题突出,色彩鲜艳,富于装饰性;文字要精心设计,写艺术字,邮票的各个要素要安排合理

1分钟

(1)学生主动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说说喜展示评欢哪一张?为什么? 价(15分(2)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为什么设计它?有什么改进的钟 )

地方?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4分钟) 了解了动物的体态美、斑纹美,而这些都是自然美,我们欣赏的那些绘画作品及其他艺术品都是艺术美。美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留心扑捉我们身边的自然美,表现艺术美。

板书设计:精美的邮票

板书设计 一、邮票的作用

二、邮票的历史

三、有票的分类

四、邮票的票面结构

五、创作思路(课件同步)

本节课教师能利用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了解邮票的发展史及邮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邮票,设计邮票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邮票的精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教学中强调教学反综合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思 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创作、认真评价,令人高兴。但有个别学生的图案设计过大,面值、发行时间等要素留的空间不足,影响了构图的美,还有待于引导。

邮票中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数学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