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8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⒋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将徒劳无功。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无限制地使用史料,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史料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 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姜义华等主编的《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国外学科教育》 2001年 《略论史料的高效运用与能力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 1998年第4期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精)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doc 36KB)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