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23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1: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课题带动学校内涵发展,此为有益尝试。——心桥语。

“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数字“423”:

三句概括

四大特征

六步流程

八大策略

一、三句概括: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分三段

二、四大特征

四大特征之一: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

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四步预习:一看,走进文本;二读,精读教辅;三填,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四大特征之二: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 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问题、评价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第三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二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㈠、第一学习时间:预习的实施——有时间、有方法、有组织、有交流、有反馈

1、预习要有时间的保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时间会有变化,预习、展示交流与拓展提高可以在同一节次、也可以在不同节次。

2、预习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预习应有不同方法。

3、预习要有组织。老师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对个体和小组的点拨与指导;学科长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4、预习要有交流。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结对交流和小组交流初步矫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科长要通过口头或书面(问题反馈单)形式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

5、预习课(第一学习时间)与展示课(第二学习时间)的衔接——先有课内展示交流、后有课外巩固训练

一般来说每科每周要使用2个”学导案”(语、数、外、物、化可能会有3个”学导案”),当预习课需要一个课时,而当天该科又只排了一个课时,就没有了展示交流的时间,学生进行课外巩固训练就会出现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学科自习的补充来进行调整。 ㈡、第二学习时间

1、展示交流问题的选择——体现代表性、具有一般性

代表性:代表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般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一般方法;

“填空式——基础型问题” 没有必要展示,但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核对答案;“问答式——发展、探究型问题“和“练习式——应用型问题”由于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思维碰撞点多是展示的重点;对于在展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思辨的时间,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于收集的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教师在点评环节给予必要的补充。

2、交流问题的数量——要根据展示交流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来调剂展示问题的数量

3、展示交流的主体——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让这些同学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一个学生也不要交流多个问题,要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组内交流的观察,让问题解答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同学进行交流,给其他同学予警示,有时比展示正确解答效果还要好。

4、展示交流的基本环节——四段循环 展示交流前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展示交流中应包括四段: 个体展示、组内补充、思维碰撞、教师点评;

展示交流后学生应做好错误更正、方法提炼、自我反思。

5、班内展示交流的要求——语言要流畅、姿态讲形象、形式要多样、呈现别走样

语言上:有开场白、有内容的陈述、有讨论的主持语、有结束衔接语,声音要洪亮、吐词要清楚、条理要清晰;姿态上:面向同学、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形式上:有口头、有黑板板书、有白板书写、有实物投影;内容的呈现上:要呈现思维过程、展示为什么;不要照板宣科、展示是什么;要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差异;不要统一要求、方式单一;要关注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不要就题论题。

6、教师进行点拨要抓住五个时机、遵循五项原则。

把握点拨的五个时机:学生出现观点对立、无法说服对方时;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与预设不符时;学生思维不严谨、方法不系统,需要矫正升华时;学生感到难于理解,需要老师解惑时;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时。

教师要遵循点拨的五项原则:准确到位,不要出现知识错误; 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不要抽象空洞;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要平铺直叙;

激情飞扬,不要面无表情,吝啬表扬。

7、把握学生生成的问题的两个时段、三点注意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在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当堂解决时,教师要延时处理(布置为课后任务;教师要把握学生生成问题的方向,对于生成的与教学目标相差很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延时处理;教师要创新生成问题的时机,如设置分组挑战、分组辩论等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同学享有展示自我、生成问题的空间。 ㈢、第三学习时间

1、

课堂小结:

时间上要有保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推进时要留足课堂小结的时间。

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引导和升华。

设置上要注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小结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是对一个个问题解决后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学导案”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要设计我的收获(或体会或归纳)栏目。 要有板书,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

2、训练体系的构建要求——两体系、七必需

按学习时间的顺序,训练分为第一学习时间的尝试训练,第

二、三学习时间的达标训练和课外的巩固训练(练案)。

按教学时间分为课时训练(一课一练,及时训练)、周清训练(一周一清,反刍训练)和单元检测训练(一章一练,过关训练)。 尝试训练试题重在基础,是呈现概念、原理、方法的载体,源于教材适度创新(概念、原理试题化)和改编(课本例题形变而法不变); 达标训练是第

二、三学习时间的必备环节,要有时间保证,要及时矫正反馈,不能推到课外,课外巩固训练要分层(必做+选做)设置。 用作业时间控制作业量(班主任安排学科自习做作业),力求做到训练考试化(即发即收)。

训练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七必须: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四大特征之三: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并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

一课三案:学有学案、教有教案、练有练案

四大特征之四: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个体、小组学习并重。

(1)学习小组的组织建构——分组有原则、组织有机构、学习有愿景、座位有模式 分组的八大要素:学生性别比例、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倾向、交往能力、品行状况、住读走读、家庭背景; 分组的四项原则: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稳定性;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竞争、相对稳定。

四级学习组织:每科设学术助理、每组设组长、每科设学科长、结对设对长,有小组名称、小组序号

三级学习愿景:班级愿景、小组愿景、个人愿景;

两类座位模式:按照“相对侧向黑板”茶馆式或者“前后面向黑板”秧田式两种模式;

三、教学六步流程解读

⒈设计情景,激发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⒉新知预习,生成问题——完成第一学习时间,预习四步:读、看、填、练

⒊展示交流,提炼方法——完成第二学习时间(第一环) ⒋精讲点拨,拓展升华——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第二环) ⒌当堂达标,迁移训练——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⒍课后反思,自我监控——撰写学习反思日记

四、有效教学八大策略解读

1.预习进课堂,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检查不上课 2.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一勺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就会将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⒊让学习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A、知识与技能: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模仿:经历,观察,感知,体验,操作,查阅,借助, 模仿,收集,回顾,复习,参与,尝试

发现/探索:设计,梳理,整理,分析,发现,交流,研究,探索,探究,探求,解决,寻求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应/认同:感受,认识,了解,初步体会,体会

领悟/内化: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养成,树立,发挥,发展 ⒋不读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美国贝瑟尔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有一个研究成果:讲授是5%、阅读是10%、视听结合是20%、示范是30%、讨论是50%、练习是75%、向其他人讲授或对所学内容立即应用为9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加学生看、说、做、互动的时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⒌ 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⒍一点一练,当堂检测、及时矫正;

⒎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⒏有学必结,日日清;有错必纠,周周清;有章必考,月月清

副校长袁新宏专题报告

背着坚定的信念上路

高考成绩发布当天,高

一、高二仍在上课。

枝江一中高一年级课堂,周吉香老师正在上英语课。与传统课堂相比,眼前的课堂显得有些“异样”——

孩子们不是面向黑板而坐,而是四个桌子拼成一组,和谐地相向而坐;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满堂灌”,而是孩子们人手一张学案,在学科长带领下进行预习和小组讨论;孩子们不再像木偶一样仰头听讲,而是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一个个思维活跃、表达清晰,不时蹦出几句精辟的言语„„

这堂课是一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让人耳目一新。专家们如此总结其四大优点:第一,教学理念先进,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第二,教学设计出彩,基础和能力齐头并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第三,老师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厚实;第四,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充满了困惑与反复的新课改之路上,枝江一中为何能够独占先机?

枝江一中成人宣誓仪式上,学生戴上成人帽,在横幅上郑重签名。高三毕业典礼学生朗诵诗歌。 改革的梦想,乘着信念飞翔

事实上,新课改方兴未艾,没有一所学校可以宣称自己熟谙此道。当枝江一中踏上新课改的征途,她同样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但他们坚信:实践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激励着学校领导一班人在新课改的征途上克难奋进,一往直前。

2005年,枝江一中喜迁新校区,但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学校规模一下子从2500人扩大到4000人,教师中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占了将近50人。2006年,不断有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质疑,低效课堂成为了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死结。对于当时的枝江一中来说,固步自封必然会越陷越深,大胆改革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于是,以董云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当机立断:通过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大量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枝江一中首先提出了“三案六环”教学模式,但模式仅仅运行了一年,问题就浮出了水面。该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研究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侧重于老师的“教”,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改革喊了半天,绝大部分老师却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新课改怎能穿新鞋走老路?经过调整,学校又提出了“211”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规范和约束了老师的教学时间,将40分钟的课堂切割成三块——老师讲20分钟,学生互动10分钟,达标检测10分钟。

改革进行到第二阶段,枝江一中人本以为可以顺利地走下去了,不料看似平静的课堂却依然危机四伏。当时,许多老师反映,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展示效果很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学校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在调研中,学校发现,“211”教学模式建立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但学生课后作业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也不知道该怎么预习。原来没有了预习这一环节,再完美的教学模式也只是空中楼阁。

一次次的打击让枝江一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彷徨,此时,一个新的希望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悄悄点燃了!2009年3月,董云校长和袁副校长参加了石家庄二十九中的一个研讨会。会上,中央教科所的韩立福博士介绍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将目光投射于学生层面,让两位校长眼前一亮。会后,两人一路追随韩博士到校门口,终于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并盛情邀请他来校作报告。不久,韩立福博士深入枝江一中,对学校课改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指导。

一场及时雨的到来,让困惑中的一中人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梦想,乘着坚定的信念飞翔。 “423”课堂教学展现青春活力

2009年初,枝江一中终于提炼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423”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用三案”。与课改的前两阶段相比,这一模式实现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四个非常显著的改变。

一是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学生以学案为载体,分四个步骤完成预习:一看,走进文本;二读,精读教辅;三填,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这四步为学生清晰地指明了基本的预习方法,极大地克服了学生在课前“不会预习”的老毛病,一举解决了“211”模式的困惑。

二是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即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第三学习实践为两环的第二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一个学习时间不一定是一节课,学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基本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为了更好地贯彻课堂“两环”,学校还鼓励老师做“懒人”,实行“不读不讲,不做不讲、不练不讲”的三大原则。

三是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共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三案形分神聚,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使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促进教师角色由演员变成导演。

四是变个体学习为个体和小组学习并重。每个班级将学生分为8-10组,每组6-8人。在学生预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首先进行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然后再进行组间交流,取长补短、提炼方法。而学生的座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部分班级学生相对而坐,侧向黑板,便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423”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枝江一中的课堂焕然一新。新课堂确立了由权威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的新型教师角色观,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一段时间下来,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一节课好漫长,现在,上课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小组还没讨论过瘾,下课铃就响了。”

课堂,是生命的张扬,是青春的勃发。在枝江一中“423”教学模式的课堂上,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青春的活力。 小组合作探究,让课堂生动活泼

新课改初期,许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闹哄哄”、“一锅粥”,最终流于形式。而在枝江一中,小组合作绝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效讨论,而是关系到“423”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建设呢?

枝江一中的每个小组都经过精心策划而成,都有小组名称、小组愿景,并在班级张榜公布。老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同学。“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每个小组设立组长一名,每位组员担任一至两科的学科长。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监督与评价,学科长则负责该科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作业的收发、组内学习情况汇报等工作。

学习小组对内是一个合作体,对外则是一个竞争体。课堂上,每次问题展示,学科长都要安排一个发言人,在全班面前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发言人说完,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体现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特点。小组发言人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每一位同学都有同等的机会,这对于性格内向、不愿说话的学生和曾经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的“待优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在评价方面,每个学科长要对组员进行周评价,建立学科成长记录袋,而老师也会参与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周评价,对每位学生进行月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改变了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因为经常参与问题讨论与展示发言,孩子们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了表现欲和自信心。今年,宜昌市新课程改革推进会和宜昌市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先后在枝江一中举行,孩子们都大大方方地上台展示,获得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以前,总会有少数同学因为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郁郁寡欢,现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待优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人生观也变得积极向上。而以往“各自为战”的优等生为了小组的成绩,也主动与“待优生”结成“1+1”助学对子,自己也从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如今,枝江一中的学习小组早已延伸到了课下的许多活动中。小组纪律、作业情况、学习成绩、活动成绩都是小组之间竞争的内容,也是表彰学科长、小组长和全体组员的依据。无处不在的小组生活,让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建立起集体荣誉感,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逐渐迁移到了整个教育过程中。目前,一中每个班级的班规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制定,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枝江一中是一个开拓者,尽管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她认定这条路有着光明的前景,背着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往下走,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2009年、2010年、2011年,学校高考成绩逐年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崭露头角,展现了非凡的综合素质。

在枝江一中的旗帜上,飘扬着八个大字: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董云校长在《高效教学的构想与实践》前言中引用孟子的名言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枝江一中人正是坚信课程改革之“道”,一往直前,上下求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枝江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必将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高歌凯旋!

高效课堂423模式学习心得

42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时间423

项目工作总结423

五年级教案423(DOC)

423活动全体3.18

423世界读书日

423创意海报策划书

法院 实习日记423

423读书报告会策划

423教学模式
《423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