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文计划于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6: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周次

课题

第一周

《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 《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 《千字文》(节选三) 第四周 《月夜》 《乡思》 第五周 《山中》 《济上作》 第六周

《断句》 《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 《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八周 《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九周 《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十周 《塞下曲》《秋望》

第十一周 《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十二周

《塞上听吹箫》 《征人怨》 第十三周 文学巨匠——李白 第十四周 文学巨匠——杜甫 第十五周

文学巨匠——苏轼 第十六周 文学巨匠——曹雪芹

第 7课

古城

目标:了解古城的由来,了解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阆中古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读诗,了解含义。

欣赏老师游玩的照片,初步感受古城的风韵。 导入新课

二、古城含义

城,本义为城墙,引申为城池,城市。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战争需要。

三、平遥古城

1、古城的来历:大禹治水----神龟出水----平遥古城。整座古城呈南向偏东15°,宛如一只乌龟向南爬行,迫临中都河畔,故素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依此为胜”之说。

2、地理位置及意义:位于山西省平遥市,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3、简介: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图片欣赏。

富甲天下的商贸金融城市 人多地少,土地瘠薄,食不敷用,自古就有不少外出经商谋生的人,使平遥古城成为晋商重要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时,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到清代乾、嘉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已称雄大江南北,平遥古城“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古城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清朝时,平遥有“小北京”之称,因为这里有实力雄厚的商家坐镇,以日升昌为首的八大票号,所经营的汇兑业务通达国内45个城市,甚至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都可以看到日升昌的字号,足见其财力之盛。

4、古城传说

四、其他古城简介

1、云南丽江古城: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2、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3、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2000多年来,阆中一直为蜀道“咽喉之地”,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来为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

五、课外拓展

任意选择一座古城,查查它的历史与故事,试着当一名解说员带领大家游览这座古城。

第9课 桥

教材分析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是啊,桥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同学们对桥也是非常熟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桥的历史及桥的文化内涵及延伸,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方法目标

1、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通过社会实践(寻访家乡的桥等)查找资料,教师引领学生小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教师共同策划展示活动的形式。

3、积极组织节目排练,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欣赏桥文化及其内涵,激发爱桥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我把本次活动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策略(方法):

1.围绕“桥”,确定研究方向,结成兴趣小组。

2.按照桥之知识、桥之文学、桥之文艺、想象之桥把学生分为四小组开展活动,搜集整理资料。

3.全班展示交流,说议结合。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整理资料。

2.教师准备:精心备课,准备精美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北京欢迎你》

2、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千字文。中国不但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字书籍,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去了解民俗文化的一角——桥。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种民俗文化。有同学一听可能会笑:桥是供人行走的,怎么就成了文化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二、了解桥的历史(播放课件)

1、“逢山开路,逢水搭桥”,从古到今,桥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依。一根横木搭溪两岸,便成独木桥;一舟横在小河上,船头连接二岸,人可从船上过河。这是最简单的浮桥。较宽的江河就需要将多只船并列在一起,系上绳索,联成整体,船一只船上铺上木板。这就建成了大型的浮桥。即“联舟为梁”的正式浮桥。春秋时代的古书中记载的“架舟为梁”。就是这种联舟为梁的浮桥。

2、除了独木桥,浮桥,桥还有哪些种类?学生交流

3、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还成为人们观赏的一道道风景。卢沟晓月、断桥残雪。下面我们就去欣赏两座闻名于世的桥,交流一下它们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三、学习赵州桥

1.读文中的小故事,为什么神仙修?

2、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赵州桥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赵州桥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①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它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②4个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桥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泛滥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并且这样设计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可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3、播放录像,赵州桥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赵州桥雄伟、坚固、有1400多年的历史、美观、设计巧妙等等。)

4、你由闻名遐迩的赵州桥联想到了什么?

(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象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四、学习卢沟桥

1、读课文描写卢沟桥的部分,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1)写卢沟桥设计精美,设计的石刻精美;

(2)播放卢沟桥的录像。卢沟桥见证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五、桥文化

1、中国的文化离不开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中国的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2、桥文化

(1)桥的历史价值。播放泸定桥的图片

泸定桥则凝聚着当年红军强渡的精魂!西安灞桥见证了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逃难陕西、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历史沧桑。

(2)桥梁技术文化。播放赵州桥图片

从中国现存的古桥中,晋代就有半圆拱技术、隋代有圆孤敞肩拱桥技术,这些桥梁技术文化水平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桥梁美学文化。播放卢沟桥图片

中国传统的图案纹饰在古桥上应有尽有。桥头石狮、各式吸水兽石刻、八卦纹、鲤鱼跃龙门石雕、二龙戏珠石雕等民族传统题材的桥饰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

4、桥的文学气息浓厚。播放枫桥、断桥图片

如众多的桥联、桥碑、关于桥的诗歌等。灞桥是伤心送别的代名词;鹊桥相会、断桥相会是爱情的美好赞歌;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使枫桥和寒山寺一举成名。 现代诗人卞之林在诗《断章》云:你在桥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以哲理化诗,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 毛泽东的笔下,中国的桥,则是豪迈的写照,写长征时的泸定桥:“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宏伟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坠变通途。

5、交流其它名桥。

六、桥体现的精神

桥不仅仅是一种建筑,不仅仅是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1、沟通的桥(电话) 成长的桥(父母、老师的帮助)知识的桥(图书) 友谊的桥(同学之间)希望的桥(学会帮助别人,有些小朋友上不起学,得不到知识。他们和学校之间像是有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把他们和学校分割开了。如果我们支援他们一些钱,一些衣物,再给他们建一些学校的话,就像是在这条大河上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2、行善积德,铺路架桥。“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优良的道德传统。“桥梁,王政之一事也。”古代,为官一任,造桥修路是其重要的从政目标,是一项安定社会,繁荣经济,广得民心的重要政治措施。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

七、小结

桥成为中化优秀文化的一道光辉彩虹。咏诗离不开桥、绘画离不开桥、爱情离不开桥、友情离不开桥、战争离不开桥、政治离不开桥。桥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凝聚着悲欢离合,桥镌刻着英雄气慨,桥诉说着勇猛智慧„„

八、课外拓展

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你认为最科学最美观的桥。

2、收集有关世界名桥的资料。 板书设计

赵州桥 设计科学 史上创举

9、桥

卢沟桥 精美石刻 卢沟晓月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师如何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思考、再选择,甚至是再创造。课上教师好比导演,作为“导演”智慧地深挖课题,是传统文话课成败的关键。课前我与学生策划了四个环节,既能引起同学兴趣,又有其探究的深度。在整课过程和展示中学生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二是体会到传统文化课是对教师的强大挑战,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知识储备、探求新事物的能力、驾驭课堂的技巧方法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积累,还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让师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和怨恨,启迪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塞上听吹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征人怨》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s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

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第18课时 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

二、学生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第19课时玄奘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 张衡传》《 祭妹文》教案

孝敬父母 于文泽

于群文阅读教学

扶贫计划(传)

敏于文 化于实践

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于文晶

善 于 言 传 重 于 身教

于园 教案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传文计划于教案
《传文计划于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