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师的风范 创新的团队

发布时间:2020-03-03 13:5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师的风范创新的团队

——记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

龙腾

摘要: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毛二可带领团队在雷达技术研究领域勇于开拓新方向、放手培养年轻人的事迹,介绍了毛二可教授在教书育人、创新团队管理模式方面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毛二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龙腾,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100081。

2006年6月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毛二可教授作为全国5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接受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此时此刻,从风光秀丽的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的北国边疆,由毛老师带领的团队取得的一项项科研成果已装配在国防系统各个部位,在默默地保卫着祖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在繁星闪烁的苍穹,一颗新的卫星刚刚升空。当卫星获取的数据从天空传到地面,在祖国边陲的多个地面接收站里,由毛老师带领团队研制的卫星快视处理系统正在飞速地运转,显示屏幕不断滚动,一张张实战需要的卫星图片清晰可见。

在祖国中部腹地,一个电子靶场的雷达正在模拟敌方雷达工作。这时,由毛老师带领团队研制的电子干扰器突然开机,“敌方”雷达显示屏上立刻出现多个假目标,电子干扰器造成的假象迷惑了“敌人”,看上去如同我军数十架战机正向他们逼近。

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一枚火箭在烈焰中腾空而起,将一颗探索卫星送进了轨道。卫星上装载着由毛老师带领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星载雷达测量仪,在太空中执行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 这些充满尖端技术的卫星快视处理系统、灵巧欺骗干扰系统、星载雷达测量仪,都是毛老师带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果。

一、选准方向,深入研究,形成核心竞争力

1964年,国防科委在北京工业学院成立了雷达技术研究室,这就是今天我们雷达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雷达所”)的前身。20世纪80年代,毛老师带领研究室连续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奖和近10项省部级科技奖,为团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但在进入90年代以后,雷达研究面临生存环境的两大改变。从外部讲,军用雷达研究开始出现激烈的竞争,雷达所的传统研究方向已被研制雷达整机的科研机构所涉及;从内部讲,应届高中毕业生开始热衷于报考就业好、收入高的通讯专业,而不愿意报考毕业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的雷达专业。这直接影响到雷达研究所的发展。

还要不要坚持以雷达为主的科研方向?有人主张将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转向来钱最快最多的电子技术研究领域。面对新情况,毛老师从我国国防事业的需求出发,力排众议,坚持研究所定

1位不变。他说:“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雷达技术,我们的研究专长在雷达技术,研究方向不能改变。”

对于如何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毛老师想出的办法把大家都吓了一跳。毛老师说:“从现在起,我们不仅要研究雷达部件,而且要研究雷达整机。”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团队成员都大吃一惊:一个只有十几名教师、只搞过雷达部件的小研究所,连专业方向都不齐全,怎么研究雷达整机?

但是毛老师审时度势,看到了国防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战争的实际需要,也看到了团队潜在的优势。他多次对老师和研究生们说:“我们要研究的雷达整机,不是传统、成熟的雷达,也不是国外先进雷达的简单翻版,它应是符合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我军未来作战需求的新体制雷达;研究这种新体制雷达可以发挥高等院校智力密集的优势,是我们这个团队唯一的出路。”以后的实践表明,毛老师的预见完全正确。他带领团队研制新体制雷达,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

毛老师迈出的第一步,是研制矢量脱靶量测量雷达。为研制这种雷达,需要在海边做大量的试验,条件相当艰苦,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有一个冬天,毛老师带领学生在船上观察调试设备,一个学生抱着仪器在甲板上行走时,由于甲板上结了厚厚一层冰,这个学生脚下一滑,半个身子掉进了冰冷的海里,如果不是毛老师一把抓住仪器的电缆拉住了他,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次,毛老师带领团队在海上连续工作了两天,人已经筋疲力尽,谁知在返航途中,基地又发来指令,要求他们连夜再赶赴打靶海域,从靶船上取回数据。当时海湾的风浪很大,白天爬到靶船上9米多高的支架取数据都非常危险,何况是深夜!但课题组却二话没说,立即掉转船头驶向外海,取回了数据。

毛老师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呕心沥血,历经8个寒暑,终于完成了雷达定型,成果在陆海空各个领域推广使用。一位试验基地的高级指挥员评价说:“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研制的矢量脱靶量测量雷达,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我军的导弹能够精确地命中目标,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毛老师带领团队取得的另一项重要创新成果,是通用模块化实时信号处理系统。这项研究起步之前,美国已有成熟的军用标准。毛老师说:“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军的标准,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

从1995年开始,毛老师带领团队从第一代研制到第四代通用处理机,终于研制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充分满足实战需要的货架产品,已推广应用于雷达、制导、航天遥感、卫星导航等多个领域,形成一种我军装备信息化的基础计算平台。

从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到21世纪的更进一步,毛老师带领雷达技术研究所探索了高等院校基层科研单位的生存、发展之路,它的精髓就是不盲从于抽象的理念和国外的经验,而是从国内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独立自主地提出创新的解决办法;沉下心来,做深、做透每一个技术细节,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发展思路,来自于毛老师对学术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洞察力,来自于他不盲从、不跟风、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来自于他对党的事业、对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执著和热爱。

二、关心、爱护青年人才,打造年轻的创新团队

就在毛老师为雷达所苦心探寻学术方向的同时,打造新一代创新团队又成为另一个更为艰难的担子,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脑体倒挂严重,国防、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教师待遇偏低,雷达所年轻人才流失严重。眼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老师不止一次忧伤地说:“我们花这么多钱买来的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

1994年冬天,我自己也要博士毕业了。毕业之后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选择。当时我已在毛老师的指导下研究了五年雷达和信息处理,对导师、对专业、对学校都有了很深的感情。记得刚到北京理工大学的时候,我在专业上一无所知,是毛老师手把手教我怎么做电路、如何编软件。每当和他谈起雷达、谈起信息处理时,平常沉默寡言的毛老师都会滔滔不绝,经常会忘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甚至开玩笑说“不能和毛老师谈雷达,一谈就完不了,吃不上饭”。当我在科研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鼓励我说:“要闯出一条路来。”他理解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是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

我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留校,就意味着接受清贫的生活和艰苦的工作。毛老师自己就曾一家四口人20多年挤在一间仅有12平方米的教师宿舍里;为了科研,他完全没有“业余时间”的概念,晚上和周末都在工作;他对生活的要求也简化到了极点。过着这样的生活,他追求的又是什么?孔子曾评价自己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毛老师身居陋室,关心的却是科学的发现和探索;他失去了很多常人生活中的享乐,但却在科研中体会着最大的快乐。我如果留校,也许一直会清贫艰苦,但是毛老师在清贫艰苦的生活中却锻造出渊博的学识、丰硕的成果和桃李满天下的人才。我从内心深处深深地敬仰和钦佩毛老师,愿意追随他从事雷达研究事业,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我决定留校以后,为了解决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问题,毛老师多次找校领导反映情况,终于帮我申请来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楼宿舍。从外地回校工作的高梅国博士,有两年的时间既没有北京户口也没有学校的教师身份,毛老师就从老教师的奖金里挤出钱来,给高梅国发工资和奖金。毛老师和他的老同事们对雷达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呵护有加。雷达所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了毛老师的无数心血和情感。

为了打造新一代的创新团队,毛老师不仅以他的知识教诲人、以他的精神力量感召人、以尽可能的待遇挽留人,更重要的是,以责任和重担培养人。1996年,我和高梅国刚刚留校不久,毛老师就推荐我们两人同时担任雷达所的副所长。1998年,吴嗣亮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很快就成为团队最大的脱靶量测量雷达项目负责人。2000年,我和高梅国、吴嗣亮三人以34岁的平均年龄同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赵保军、曾涛又同时成为博士生导师,当时曾涛只有33岁。毛老师以他的人格力量和对青年人才的无限关爱,终于为雷达所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奠定了雷达所今天蓬勃发展的团队基础。

三、团结人、培养人、宽容人,成功建立大团队管理模式

在确定学科方向、打造科研团队的同时,毛老师还有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雷达所的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毛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出于对党的事业的共同关注和热爱,把研究所的全部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等公共资源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综合调度团队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毛老师和雷达所的同志们将科研结余的经费集中起来用于实验室建设,10年间自主投入了220万元,而他们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几百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界对雷达所的管理运行模式却出现了议论:美国的高校基本都是一名导师带几个研究生,搞成分散的小团队,国内不少高校也是这样做的,为什么雷达所偏偏要搞成集中统一管理的大团队呢?

在各种议论和压力面前,毛老师再一次表现了不盲从、不跟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精神。他说:“课题组长负责制,难以适应雷达领域系统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要求。集中管理模式有利于集中全所资源和力量,构建大团队、形成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以后的实践再次证明了毛老师的眼光和远见。

1999年,矢量脱靶量测量雷达的研究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前期经费已经用完,而后续经费还遥遥无期。大团队集中管理的优势立即显示了出来。团队用其他项目结余的经费支持这个项目,使脱靶量研究顺利渡过难关。参与研究的一位老师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有毛老师,如果不是实行大团队集中管理,这个项目早就垮了。”2000年,有一个单位希望我们研制一种图像跟踪信息处理机,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以前没有研究基础。大团队集中管理的优势再一次凸显出来。团队在全所范围调动精兵强将,很快拿出了样机,为雷达所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从一个课题组单独打拼发展到多个课题组互相配合;从单一的雷达研究领域扩展到国防科研多个领域,雷达所的发展始终得益于以大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而要维系这种模式,除了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之外,团队的团结是核心问题。1993年,当我还是一个博士生的时候,一天晚上,毛老师照例在深夜回家之前巡视检查学生功课。他来到我们实验室,当时我和一位同学正在讨论学术问题。毛老师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后,突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研究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两人都不知怎么回答。毛老师说:“研究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团结。人心齐,泰山移,你们以后一定要记住。”谈话一直持续到午夜,毛老师才在浓重的夜色中离开实验室。那次谈话和毛老师对团结的重视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十几年来,雷达所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奋斗。尽管所领导更换了一代又一代,团结和谐始终是雷达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而毛老师“凝聚人、培养人、宽容人”的为人准则,始终是雷达所成功建立大团队管理模式、营造团结和谐氛围的力量源泉。

四、钟爱学术、乐在其中

12点开始。那时,毛老

师已经快60

7老师已培养出了一支科研团队,有些实验他大可不必躬亲,但是为了获得科研成果的实测数据,他总是亲自到实验现场。在现场试验中,他曾被高压电击倒,手臂被撕裂,但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他仍坚持在现场。

在为雷达所确定了学科方向、培养了研究团队、建立了管理模式之后,雷达所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当年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毛老师和雷达所的开拓者们,却在这收获的季节选择了退居二线,把他们亲手开创、蓬勃发展的事业放手交给了年轻一代。

离开行政工作以后,毛老师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办公室里拿着计算器和笔在纸上写写算算,根据自己了解的国内需求,亲自设计新体制雷达系统的总体方案。每次只要一说起雷达,他立刻就会兴奋起来,拿出新写的方案和测算的指标,详细地说起每一个细节,完全沉浸在新体制雷达和技术方案的快乐世界里。他敏捷的思维和对技术的把握,完全不像一个72岁的老人,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从2004年到2006年,毛老师亲自设计、撰写了十多个项目建议书和详细方案,有很多项目他还要亲自去答辩。可是每次项目申请成功之后,他总是把项目负责人写成我们年轻人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我们后面。在他的眼里,我们仿佛仍然是当年环绕在他周围的那些学生。虽然他已经年逾古稀,却仍然在为我们付出无限的关爱。

从1951年到2006年,55年过去了,青丝已变成白发。毛老师带领雷达技术研究所,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国防科技战线学术大师的风范。他一切从实际出发,自主创新,艰难创业;他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他以崇高的品德、卓越的学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为雷达技术研究所建立了新的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和管理模式,为高等院校的基层科研单位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创新研究闯出了一条新路。我们要把毛老师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为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周玉清

)

走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大师风范

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

党员楷模大师风范——崔政权同志的先进事迹

精彩辩论、堪称经典、中国人性、大师风范WM

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创新团队年终总结

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团队相关

云南省创新团队

大师的风范 创新的团队
《大师的风范 创新的团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