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河的主人

发布时间:2020-03-04 07:0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句观画,感受黄河气势。

齐读课题后,李老师问:“学了第一课时,你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老师的意图也只是引出后面的内容罢了,学生回答:“是艄公。”

老师接着问:“除了艄公,课文中还写到了谁?

学生回答:“还写到了“我”和乘客。

“是啊”,李老师说:“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写艄公就行了,为什么又要写“我”和乘客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在心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黄河。

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老师要求:“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话,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学生自由读后是指名读。老师问:“读着这段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黄河。”“我听到黄河的波涛汹涌。”

“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滚滚黄河的壮观场面。”李老师说道,接着给大家播放了录像片段,录像中的黄河水怒吼咆哮。

老师道:“滚滚不尽的黄河水啊,你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锻造了人们的勇敢和智慧,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再一起读!”

直奔中心,初识艄公风采

“黄河滚滚,巨浪滔天,艄公凭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迅速到课文中找答案,把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找后,老师请学生来交流自己所找的句子。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伺机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请你们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简单说后,老师解释什么叫‘如履平地’呢,就是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穿行,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与“我”对比,反衬艄公风采

“艄公在黄河上如履平地,而我站在岸边却提心吊胆,为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2-5小节,划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画。

后面一个环节是交流所画内容,交流过程中,老师出示: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这个问题显然没有难度,学生能知道羊皮筏子小、轻、危险等等。老师指导读好“那么小,那么轻”、“一个小小的浪头”“整个儿吞没”。

为了直观印证,老师出示了羊皮筏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底有多小,有多轻。老师介绍道: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有十到十二只羊皮囊构成,下水前要由人把皮囊吹满气。

“羊皮筏子这么小,这么轻,何况上面还有人哩。”老师引导后出示: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

一、

二、

三、

四、

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这里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点:(1)面对时刻都会被黄河吞没的羊皮筏子,当“我”发现上面还有人时心情怎样?指导读好“啊”字。(2)这里的“„„”表示什么?(惊呆了、愣住了:不只一个,还有一个,第三个,不,还有„„)你觉得这六个数字应该怎样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快)

“我们知道,如同一片树叶在黄河的波峰浪谷间漂流的羊皮筏子,不仅载着一位艄公和五位乘客,上面还有什么?”

出示: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当你看清筏子上那两只满满的、大大的麻袋的时候,心情有变化吗?”

引导学生一起来读,读出紧张,读出惊讶,读出危险!

“驾驭着这样的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艄公凭的是什么?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与“乘客”对比,凸显艄公风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你乘坐这样的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上漂流,你敢吗?你为什么不敢?而筏子上的乘客却怎么样?谁来读这句话?”

学生读: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你见过人们谈笑风生吗?”

一个男生说:“见过,好朋友聚会的时候会谈笑风生。”另一个男生补充:“有时候下象棋,也会谈笑风生。”

“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乘客怎么还敢谈笑风生呢?

这是个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有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对艄公很信任。

老师总结道:“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才赢得了乘客的信任,这才有了乘客们的谈笑风生。”

写话朗读,升华文章情感

李老师是个感情很充沛的人,后面他的总结也充满了激情:“滚滚黄河,气势磅礴,波浪滔天!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了艄公精神,我们也能面为黄河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最后,让我们再来表达我们的心声。你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写几句话,表达对艄公的赞美,也可以从课文中选一段话,好好读,读出你对艄公的赞美。”

几分钟后,老师请了一位同学来读自己选择的一个段落,请了一名同学来读自己写的话。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完成了。

今天的议课,大家的话题很集中,但是没有取得共识。没有取得共识并不代表没有“成绩”:在教学框架落实上,李老师做的很到位,已经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我们主要讨论范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合适的呈现方式上。

诸向阳校长建议:课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值得改进的地方是教师牵引过多,问的问题没有多少难度。可以考虑用一个大的问题来统领这一课的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先读全文,找出描写乘客、“我”、艄公的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再去细细体味艄公的精神。

李吉银老师和我都就此提出异议,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前面找关键词这个环节有智力挑战外,其他环节事实没有根本改变。

我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讲了自己的看法:

一、此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袁鹰的原作为《筏子》,落笔在展现黄河沿岸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里的文化包含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人文、风貌。所以,尽管写筏子,实际也写到了人与黄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境地。而编者改编此文成了《黄河的主人》,固然也蕴含(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但这里的“文化”倾向性更强,或者说,更加突出了“文化”中的“人的精神”(艄公的精神)。

那么,如果按编者思路,李老师的教学定位(感受、学习艄公的精神)无疑是适宜的。而,如果不局限于编者思路,从原作及课程角度,则可以突破只“感受艄公精神”这一境域,恢复到原作视野或者原作与改写进行对比。老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就决定了教学走向哪一条道路。

二、遵循编者思路来上此文。李老师采用了“鉴赏性阅读姿态”和“小步子指导方法”,“鉴赏性阅读姿态”指先验的承认文章是好的,是需要学习的、鉴赏的,不需要质疑。提出疑问就意味着鉴赏者姿态的崩溃。“小步子指导方法”指的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区域很小,学生不需要思维的长度和深度即可获得解决。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准确的控制课堂的进度,控制学生的思维区域,不易随意蔓延出去,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不好处也很明显,就是不利于真正的阅读,学生不能真正从阅读中收获快感,提取意义。另外一种阅读姿态叫“解读者姿态”,即不承认文本不经验证就说是好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验证的过程。这种阅读姿态无疑是诱人的,但也是较难操作的一种姿态。

实际上,我提出了另一种不改变李老师教学内容的板块流程。一开始还是李老师的问题:“此文的主人公是谁?(或者黄河的主人是谁?)”——找出描写艄公的语段学习——既然主人公是艄公,学完了这里是不是可以下课了?——不能下课,就要找到黄河之险、筏子之小、乘客之谈笑风生、我之提心吊胆来学习(自然而然带出衬托之一核心知识)——再整合全文进行整体回顾。

三、遵循原作思路来上此文。可能在学习课文之后,再来对比学习原作,比较探究两者差别(文化——精神)。

采用哪一种方法,没有取得共识。但收获还是不小的,因为一些问题逐渐彰显在我们面前。

一、读句观画,感受黄河气势磅礴。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黄河的主人。 师:黄河的主人是谁?(生答,师板书:艄公)

师:除了艄公,课文中还写到了谁?(师相机板书:“我” 乘客)

师: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写艄公就行了,为什么又要写“我”和乘客呢?(思考片刻后,个别学生举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在心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黄河。(出示黄河滚滚的图片及句子: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师:谁来读这段话?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师:(一生读后)你很会读书,注意读好句中的词语,从而读好句子。 师:(又一生读后)好样的,你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黄河边。一起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黄河的水哗哗地流着。 师:哗哗的流水还不是滔滔黄河水。 生:我看到黄河的波浪滚滚而来。

生:我看到浑浊的黄河水夹着泥沙卷扑过来。 生:黄河的浪涛声像万马奔腾一样惊天动地。 生:震耳欲聋。

师: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滚滚黄河的壮观场面。(播放录像片段,配以惊涛骇浪声。)

师:(在惊涛骇浪声中,激情地)滚滚不尽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锻造了人们的勇敢和智慧,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再一起读!(生再读刚才的句子,更有气势。)

二、直奔中心,初识艄公风采。

师:黄河滚滚,巨浪滔天,艄公凭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迅速到课文中找答案,把找到的句子画下来。(生浏览课文,划句子。)

师:谁来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师出示这个中心句。)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了艄公是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艄公。 师:了不起,你一下子抓住了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核心原因。 生:我知道了黄河里的风浪非常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句中有个词“惊涛骇浪”,而且艄公不害怕,因为他战胜了惊涛骇浪。 生:艄公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

师:说得非常好,请大家看这个词。(师板书“如履平地”,写“履”字时)履,本来指鞋子,这里是“走”的意思。如,好像。如履平地,好像走在平地上。艄公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穿行,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一起读!

三、与“我”对比,反衬艄公风采。

师:艄公在黄河上如履平地,而我站在岸边却—— 生: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这两个词都是形容人—— 生:害怕、紧张。

师:看老师写。(板书“提心吊胆”)“吊”怎么写?那是吊着、悬着,不是掉下地。一起读这个词。(生读)我为什么提心吊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黄河的巨浪滔天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小节,划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再读读想想,羊皮筏子有什么特点?(生读2-5小节,划句子。)

师:你画出了什么句子?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出示这个句子。)

师:找得真准。谁再来读一读。(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已经读懂了这个句子。这是怎样的羊皮筏子? 生:非常小,非常轻。

师:“那么小,那么轻”,就这六个字,来,读一读,读出筏子的特点来。(指三个学生,都读得很好。)

师:真小,真轻,我都要看不到了。你还从句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到羊皮筏子非常危险。因为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引读)是啊,只要一个——(生)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生)整个儿吞没。 师:好险啊,难怪我那么——(生)提心吊胆。羊皮筏子有多小,有多轻,有多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羊皮筏子的图片,师语言介绍)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下水前,要由人把羊皮囊吹满气。一个筏子一般由十到十二只羊皮囊构成。这样的筏子,李老师一个人能背起两只。那么小,那么轻,在惊涛骇浪中穿行是那么危险,来,把我们的感受带进去,读!(生再读句子。)

师:你还划出了什么句子?

生: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

一、

二、

三、

四、

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出示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不算太长,但要读好了却很不容易,课前大家都说自己“会”读书,敢不敢挑战一下自己。(生高声地:敢!)好样的!但光有自信还不行,还要有方法。我提醒大家,句中的“啊”字应该怎么读,“„„”表示什么,怎么读出来,句中的数字又该怎么读,注意了这些,你一定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生自由练读,很快,不少学生就举起手来。)

师:都能读好了?(生自信地:能!)好!谁先来读这句话?(出示: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一生读,把“啊”读成第四声,很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很紧张。

师:好的,紧张,读第四声。有其他读法吗? (一生读,把“啊”读成第二声。)

师:哎,你的读法与众不同,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很惊讶,看到羊皮筏子上竟然还有人,我大吃一惊。

师:大吃一惊!再请你读一读,让我们和你一起来感受。(该生读得很好。) 师:还有第三种读法吗?(没有学生举手。)我有第三种读法,因为我没有想到筏子上会有人,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想一想,这时的“啊”字可以读第几声?

生:(高兴而肯定地)第一声!

师:不简单。就请你读一读!(生读得很好。)

师:看,一个字,因为我们的感受不同,情感不同,读法也不一样。好好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不同的情感。(生练习后)让我们一起来读!(师作“第四声”手势,生一读;师作“第二声”手势,生二读;师作“第一声”手势,生三读。)好样的,看来大家真的很会读书。

师:谁再来读这个句子?(出示:不只一个,还有一个„„

一、

二、

三、

四、

五、六,一共六个人!)读之前咱们先交流一下,这里的“„„”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人,没有说出来。

师:对!(师伸出一根手指)不只一个,还有一个,第三个,不,还有——这就是省略号。

师:那你觉得这里的数字应该怎样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越读越响亮。 师:为什么?

生:因为筏子越来越近,上面的人数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师:嗯,这是你的理解,有一定道理。 生:我觉得应该越读速度越快。 师:怎么讲?

生:因为越数人越多,心情也越来越紧张,速度就会越数越快。 师:这就是真知灼见!这就是真切感受!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点颤抖地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因为我心里紧张,所以数数时会有点颤抖。

师:好,你也可以这样来读。听大家这么一说,我倒想读一读了,能让我试试吗?(师读,生鼓掌。)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相信你们一定比我读得好,伸出手来,用我们的声音、表情、动作一起来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如同一片树叶在黄河的波峰浪谷间漂流的羊皮筏子上,不仅载着一位艄公和五位乘客,上面还有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师:当你看清筏子上那两只满满的、大大的麻袋时,你的心情有变化吗? 生:我更加紧张了,我更害怕筏子会被大浪掀翻。

师:把我们的紧张、惊讶、危险、担心这一切的感受都带到句中去,读!

师:驾驭着这样的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艄公凭的是什么?(生再读中心句。)

四、与“乘客”对比,凸显艄公风采。

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你乘坐这样的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上漂流,你敢吗?(生纷纷摇手说“不敢”。)我也不敢。(生笑。)可筏子上的乘客却是怎样的表现?

(师出示句子并指名读: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乘客们很轻松,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师:是啊,一点也不紧张,是那么——(生)从容。 生:他们还指指点点的,谈笑风生。

师: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谈笑风生”。)这个词里哪个字容易写错?(生:生。)对,不是风的声音,而是有说有笑,很风趣,很生动,读这个词。(生读。)你们见过人们谈笑风生吗?

生:人们在过生日的时候。 生:几个人在路旁下棋的时候。 生:人们一起在海边游玩的时候„„

师:是啊,生日聚会时谈笑风生,开心旅游时谈笑风生,逛街购物时谈笑风生„„可乘客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怎么还敢谈笑风生呢?

生:因为他们很勇敢。

生:还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性命寄托给了艄公,他们是那么信任艄公。

师: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才赢得了乘客的信任,这才有了乘客们的谈笑风生。(生读中心句。)

五、直面艄公,赞美艄公风采。

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艄公又凭什么能够让乘客如此信任?能真正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小节,划出写艄公的句子。

师:你划出了什么句子?(指名回答并随机出示:……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划出这个句子了吗?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一个沉着勇敢的艄公。 生:我看到一个专心致志的艄公。 生:我看到一个小心谨慎的艄公。 生:我看到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

师:同时用“小心”和“大胆”来形容艄公,这矛盾吗?

生:不矛盾。“小心”是说艄公很小心谨慎,“大胆”是说艄公很勇敢、果断,还说明艄公技术高超。

师:说得真好。小心不是害怕,大胆不是随意。这是一个勇敢的艄公!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这是一个技术高超的艄公!把我们的理解带进去,读出来!

师:还有什么句子直接写了艄公?(指名回答并随机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师:透过这些词句,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生:透过“小小的筏子”,我看到一个勇敢的艄公。 生:透过“险恶的风浪”,我看到一个大胆的艄公。 生:我还看到一个有责任心的艄公。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书上说艄公“身系着乘客的安全”。 师:这就叫会读书,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

生:“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说明艄公是多么地勇敢大胆和技术高超。 师:一枝竹篙,身肩重担,迎战风浪,横渡黄河,多么了不起的艄公啊!(引读)因此——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让我们自豪地说:黄河的主人就是您——(生)艄公!艄公,您就是——(生)黄河的主人!

师:同学们,课文既然主要写艄公,那为什么要写“我”所见到的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让人提心吊胆的羊皮筏子?又为什么要写乘客的谈笑风生?

生:写我的提心吊胆,写乘客的谈笑风生,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艄公的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

生:这是为了衬托艄公的形象。

生:“我”越是提心吊胆,越能衬托艄公的勇敢、镇静;乘客越是谈笑风生,越能衬托艄公的智慧、机敏。

师:(带头鼓掌)真了不得!四年级的小学生啊,就能感受到“衬托”这种写文章的重要方法。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生热烈鼓掌。)这是你们平时认真读书,用心学习

的收获,真让我欣赏和敬佩。相信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一定能够运用“衬托”的写法,让自己的作文更加优秀。

六、写话朗读,升华文章情感。

师:同学们,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了艄公精神,我们也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了艄公精神,我们就能成为今天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有了艄公精神,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师:最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几句话,表达对艄公的赞美和敬佩!(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

生1:黄河的主人,艄公,您是多么勇敢,多么智慧,多么镇静,多么机敏„„ 师:好,虽然都是文中的词语,但变成了排比句式,立刻气势不凡。

生1:滚滚黄河是那么凶险,而您却如履平地,“我”站在岸边提心吊胆,您却在河上破浪前行„„

师:这是对比,也是衬托。 生1:您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生2:艄公,黄河的惊涛骇浪不知吓退了多少人,而您脚踩滚滚浪涛,却那么沉着,那么从容,那么镇静„„

师:好,又是一组排比,铿锵有力。

生2: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却能让黄河低头,我真敬佩您! 师:“让黄河低头”,艄公凭的是什么?不仅是一根竹篙,更是过人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师:听了同学们的写话,我感到艄公的形象已经在大家的心上扎根,艄公的精神已经在大家的心头绽放!坚韧不拔,英勇智慧!就让我们牢牢记住艄公的精神,记住艄公,记住——(生)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试讲

《黄河的主人》教案设计

《黄河的主人》的教案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案

黄河的主人教案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