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8: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写作、研究,促教师语文素养提升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们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语文素养”

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雷实教授所认为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也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他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文中对“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解释,他说: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质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理念。”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包涵了多种要素的综合体,“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语文素养是指教师具有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知识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先进的语文教

育理念。能力素养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如:具有合作化能力,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情意素养即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教师情引出学生情。

二、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所有改革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只有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意识行为融入到改革中,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四条素养,那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对我市语文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大部分教师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喜欢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老师们的职业幸福指数并不高,这源于小学语文教师繁杂琐碎的事情太多,长此以往,老师们身心俱疲,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了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消磨了大家的闲情逸致。

2、老师们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养都有着较为清醒、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清楚自身哪些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是难能可贵的。

3、我市教师无论从读书的内容、数量以及读书的时间上,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成为出色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道,每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为之相依的精神家园。那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设想

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结合我市教育局“书香溢校园”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小学语文教师读教材,读文学名著,读教育专著,读科学常识,读散文随笔„„通过读书交流、网络学习等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爱上读书的老师身体力行地影响自己所教的学生,让家庭、校园、班级满是书香。

1、读教材,以奠基教学

读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了解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内容范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反复钻研、透彻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发掘,融合贯通,达到娴熟运用的境地。

2、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书籍,以丰富教学

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敏锐地发现教材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并将这些列为学生和自己的必读内容。如著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名家名作的手稿、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等。尽量地丰富教材,读厚教材。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教师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3、阅读经典,以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作为“受教育”者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等都应该列为必读书目,而且要细水长流,反复涵咏。

4、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以提高教育技能。

有关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都要有计划地阅读。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

录》,还有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的论著《和教师的谈话》等。除此之外,还要读一些当代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5、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以陶冶情操。

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读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一些高品位的书。

6、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

二、研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不仅能让教师体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难,更能让教师品尝“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1、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完善人格

语文即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语文教师要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感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2、研究学术,以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

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很广,研究形式也很多。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等举不胜举。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比较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3、研究课堂,以提高效率,享受工作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点;上“好课”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动力源;具备上“好课”本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主要时间和活动空间在课堂,教师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我研究我的课,我负责我的课,我改善我的课,我享受我的课。“聚焦课堂、研究教学”,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三、为文——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

1、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

叶圣陶又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生活阅历、语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作文”高深,不能为之。如果这时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与学生一同“作文”,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下水作文,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2、创作文学,以颐养情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文学性”失缺的问题。

其一,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走上了“工具化”“功利性”的道路。其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份量还不足,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太少。其三,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不高。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会解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要学会创作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引发学生的爱好,用自己的创作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语文教师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须由他的生命创造物——文学作品来展示。

3、写反思、写论文,以指导教学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谈到中国作家队伍中“非学者化”倾向,认为光靠经验和机智,而轻视学问基础,是产生不了“巨人式”的作家的,阐明了“作家学者化”的观点。这一见解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启发很大。只凭“教参”或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是不能成为“巨人式”教师的。要想实现“学者化”、“专业化”,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多研究自己的经验,写反思性教育叙事,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机会。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研究课堂、务实科研,全面完善自身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学生也才能不断提高进步,最后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具体措施

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有感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提高教师素养心得体会

提高教师的素养

提高教师的素养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研究
《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