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郑州航空港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1: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郑州航空港区东临新郑国际机场,北距郑州市区20公里。

郑州航空港区拥有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如今这里每天生产出约22万部“苹果”手机,是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将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航空物流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地处中原腹地,在郑州东南角,位于我国最繁忙的京广铁路的中部,又处于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不过,对比郑州市在全国公路、铁路系统中的枢纽地位,航空运输最为薄弱,与郑州市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极不协调。

航空港与航空港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未来的航空港区,总体功能定位是全国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所在地,以航空客货物流、临空制造业、现代商贸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航空新城。

规划的航空港区分为“一核两区”,目前的航空港是机场核心区的一部分,在其北部和南部分别是物流商贸区、临空产业区。三个区域的总面积达138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个现在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航空港区西面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线路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部分土地。

在未来138平方公里的生态型航空港新城中,“一核两区”将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有效的交通组织连接到一起,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协调统一。

其中,机场核心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北部物流商贸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南部临空产业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其余43.9平方公里用地为水域和非城市建设用地。

三步走图谋全国“制空权”

郑州将分三步,打造全国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

第一步:2008~2012年,以规划方案为指导,大力发展基地航空公司,形成以航空物流为先导的发展格局,建设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各9平方公里,加快项目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工业新区。

第二步:2013~2020年,航空港地区(不包括机场核心区)用地规模为34.9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3万人左右,临空经济三个功能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协调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总量在全市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推动郑州及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三步:2021~2035年,航空港地区用地规模为94.1平方公里,人口(不包括机场核心区)控制在43万人左右,郑州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000万人次和2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各种交通方式实现零换乘

目前的郑州航空港地区,南北向高速对外交通较好,东西向交通和常规对外道路不太方便。将来,在郑州航空港地区内,将云集航空、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公交、社会车流等多种交通方式,如何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打造一个综合交通体系至关重要。

城际轨道:郑州至许昌城际轨道线经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兼有郑州主城区至航空港地区的市域轨道快线功能,规划设5个站点,分别是机场航站楼枢纽站,北部片区航城中心站、会展中心站,南部片区梅河站、牛村站。

对外道路交通打造“三纵四横”路网:包括京珠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四港联动”快速路、龙中公路、登封—机场—商丘高速公路和机场迎宾大道及延伸线等。

内部道路形成规则方格网:除现有的两座互通式立交外,将来,航空港地区将在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交叉处再规划新建18座立交桥;在航空港地区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各规划一个长途客运站,近期可安排建设临时汽车客运站。

整体采用“一核二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

是指中部48平方公里的机场核心区,重点围绕新郑国际机场建设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该区域以机场运营功能为主,,并预留部分机场发展用地。

“二区”

是指北部16平方公里的物流商贸区和南部26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

区位优势

郑州航空港区具有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的交通优势,郑州机场高速、开封机场高速、郑州少林高速、京广澳高速、连霍高速、绕城高速、洛南高速以及10

7、310国道均在航空港区交汇,市区至机场快速路、轻轨六号线、“四港”联动大道等,将航空港区与郑州市区连为一体,可实现航空、轻轨、公路之间“零”换乘。

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面向,四个讲”的服务理念,即面向区内企业,面向区内群众,讲服务,服务比优惠更重要;讲效率,效率比笑脸更重要,讲诚信,诚信比信誓更重要,讲规则,规则比承诺更重要,努

力为广大海内外客商营造出一个稳定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清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呈现出国际与国内知名品牌、台(外)资与内资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政府支持。从规划、建设、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从而掀起了航空港区发展新热潮,使得航空港区日益成为倍受广大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

把郑州机场建成国内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届时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孟菲斯”。[2]

对河南省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对于河南有什么样的影响,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回答记者问时表示,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于河南省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改善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于充分发挥河南地区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我想了解新规划的批复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

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大举措,对于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我概括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突破口,带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就是通过建设郑州大型的航空枢纽,增强各类要素的集聚功能,增强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和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二是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同全国一样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挑战。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与航空运输紧密相关的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来吸引高端的研发、总部经济、仓储、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化服务业在郑州航空港经济区集中布局,形成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集聚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有利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探索像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新的途径。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要的目的就是弥补河南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短板,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空海最便捷的通道作用,高水平地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体系,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我们实验区集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形成中原经济区和内陆地区的开放新高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至于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对全国的影响,刚才范司长已经阐述了对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知道河南的人口超过了一亿,河南发展好了对全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巨大的市场、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也能够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所以对于全国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郑州临空产业发展

是指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这些产业在机场周边形成的经济发展走廊、临空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各类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的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原经济区对便捷的交通运输有着强烈的需求,它的交通状况甚至会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如今的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但根据预测,到2020年河南交通运输的需求将是目前的2.5倍-3倍,因此,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审视河南交通运输的能力。如何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这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要考虑的一个长期命题,而建设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就是其提升能力、转换优势的一项长远举措。

郑州位置适中,机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公路、铁路陆路交通体系发达,空域条件良好,辐射半径大。特别是郑州机场发展态势良好,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快速发展,河南航空产业的集聚发展开始提速,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正在不断完善。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联通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内陆路交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中郑州市本身就是一个贯通公路、铁路、航空的大型交通枢纽,这奠定了河南的航空业基础优势。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的重点选择和布局设计

临空产业的选择与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按照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建设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产业体系。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成为生态、智慧、和谐宜居的现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域。

为了避免国内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临空产业发展经验,我们坚持区位优势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发展潜力原则、投资环境原则、技术进步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动态发展原则等7大临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按照“打造大产业、形成大枢纽、塑造大都市”的理念,提出如下具体的重点产业选择建议:

一是优先发展航空货运,加快发展与航空运输业直接相关联的飞机后勤服务、货运服务、航空公司运营机构等产业,以及航空食品、航空公司总部、航空高端社区和航空物流等服务型产业。二是重视航空偏好型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制造、电子维修等高端制造业和金融结算、商务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开拓航空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电子产品交易展示中心、电子科技产业园、总部经济集聚区、金融离境结算中心和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

在临空产业布局方面,国际上一般以机场(航空港)为核心,按照同机场距离的远近,可以将机场周边的地区划分为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外围辐射区四个地带。按照“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我们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划分为空港核心区、临港主体区和带动辐射区三大部分。

空港核心区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构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航空维修、航空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可以配套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商务休闲区和生态景观区。预计2013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这将促进核心区产业的快速发展。

临港主体区主要以郑汴新区、郑东新区及上街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主体,依托郑州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证券、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汴西新区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及配套园区,依托上街通用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公务机运营、商务运输、飞机4S店等通航核心产业。

带动辐射区主要涉及拥有航空偏好型产业基础的相关省辖市和河南周边地区。

我们可以预见,通过多层次“点—线—面”的临空产业布局,未来机场产业链将造就多个航空港通向中原经济区节点城市的临空产业走廊,促进临空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点轴理论对河南的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论上的升华,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梯度转移理论与“点—轴”空间结构。梯度转移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点—轴”系统理论是对发展中区域的优化空间经济结构与优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概括,要使发展中区域获得较快发展,必然要求以“点—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要素客体进行组织。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点—轴”结构,着重描述了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首先是空间聚集,然后是空间扩散,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活动成为有机整体。

首先,培育区域增长极,建设经济核心区,以郑州为中心,由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等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的经济隆起带。提升郑州作为区域一级中心的首位度,全方位提高其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同时大力发展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这将有效辐射周边区域,作为带动整个经济区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的第一个步骤。在建设经济核心区的第二阶段,需进一步将郑州周边开封、洛阳、许昌、焦作、新乡、平顶山等市根据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分工,建成分工明确、聚集效应明显的二级区域中心,进而促进这些区域核心向全区域辐射,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实现作为增长极的作用。其次,以主要交通线为发展轴,发挥辐射区域优势。作为全国交通运输枢纽,中原经济区优越的交通区位为梯度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为主发展轴,京珠高速、连霍高速、107 国道、310 国道、新焦铁路、新荷铁路、漯平铁路等为次发展轴,促进区域各增长极的产业沿轴线向全区域转移,实现技术的外向扩散,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梯度转移的同时,全区的协调发展一体化也不可忽视。一体化经济模式需要依靠各地区之间有意识的合作,因此,统一的统筹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必不可少。

(二)产业集群理论与地区专业化。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这种产业地理集中将产生包括节约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在内的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地区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梯度转移的进行和完善,它既是梯度转移的动力,又是梯度转移的结果。

哈盖特提出的区位熵惯常被用来测算某一地区一个产业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进而衡量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也称专门化率。现利用区位熵指数衡量中原经济区当下的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区域

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区位熵指数越大,则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当增长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具有支撑与辐射周边的能力后,要素将改向周边聚集,形成不同分工的经济发展副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各地区进行个别分析和准确定位,将次级增长极的培育与产业集群和地区分工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中原经济区中各地区优势突出,但显而易见,区内原发性产业集群多,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一五”期间重工业产业延伸形成的产业链集群,而新型的、承接的、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就相对较少,较低端的现有产业集群又导致了各功能区域间互动不良,更加不利于产业更新换代。因此,在根据各地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同时,应做好产业升级准备,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集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分工。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绿色GDP 核算公式,即:SSNNP=NNP- DE- DNC。式中SSNNP 为可持续社会国民生产净值,NNP 为国民生产净值,DE 为防御性支出,DNC 为自然资产折旧。可以看出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自然资源的折旧和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们直接作用于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和经济增长价值的保持。当然,外部因素调整项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可以弥补一部分绿色GDP,但更加关键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亦须注意吸收消化外来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实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能源、原材料单向输出以及高耗费的粗放型向具高附加值的资源节约型转变。

另外,中原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地的特殊性,又强调了本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工业化同时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不仅不会占用更多的耕地,还应该通过人口的集中而节省下来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因此,通过有效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应能够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为探索出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科学发展新道路,中原经济区需立足粮食生产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培育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格局向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转变,抓住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在城乡间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三大产业和谐共荣的发展方式。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

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

第三层:外围带。

2020年城市体系发展

2010年后,随着城市体系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将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将协调发展,一些城市将步入新的发展台阶,城市群整体也会从非均衡发展阶段逐步向相对均衡发展阶段迈进。

在此过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将形成一种以郑州为主核心、洛阳为副核心的“双核牵引”新格局,城市体系整体带动的力量大大加强;

许昌应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并和洛阳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围绕郑州形成一个完整的圈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汝州、舞钢、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有望发展成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三级中心城市层;

博爱县、栾川县、原阳县、武陟县、孟津县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有望在2020年以前升为县级市,充实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

到2020年,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较为完善的等级层次结构将基本定型,城市总数达34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9%、20.6%、26.5%和47.0%,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台”。 空间布局

1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

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 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2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镇化战略中“强化核心、沿轴发展、梯度推进”的关键与核心区域,只有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壮大优势产业,放大城市群整体优势。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的城市体系;促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确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中国陇海—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和重要城镇密集区。据此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应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工业都市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

3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

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

四大产业带

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

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

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

许昌城市规划体体系

许昌综合交通线网围绕“一中心(中心城区)五组团(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许昌县、鄢陵县)”的空间布局,以

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为干线,形成“三纵三横二射”的布局结构。规划的交通枢纽在节点上促进了公路、铁路、航空的真正融合,提升了许昌交通枢纽地位,拓展了区域合作范围。

零距离换乘中心位于天宝路东段,用地面积232.48公顷。规划从整合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合理界定站前区域功能定位,综合考虑业态选择,注重空间形态构建,有序组织空间系统,形成集航空、高铁、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通过地下通道、地面广场、空中走廊互连互通、快捷换乘的综合性、现代化零距离换乘枢纽,打造集对外交通、商贸服务、文化休闲、高档居住于一体的门户地区。

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改造,许昌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符合许昌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

“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新区建设、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近2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9.3%,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市区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26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76.63平方公里,人口71.37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远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在50%以上,城镇人口在240万以上,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使带状城市打开框架,组团布局、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许昌新区形成规模,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理念】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

紧凑复合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3次产业复合,促进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打造空间紧凑、功能集聚的复合型城市。

组团集群理念:一体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促进“一中心五组团”聚集发展,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成本降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体的集聚辐射效应和联动互补效应。

绿色低碳理念:积极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充分体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清洁、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

特色品位理念:充分体现城市特质,突出三国历史文化、钧瓷文化,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城市品位。

生态宜居理念:打造宜业、宜住、宜学、宜商、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第

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聚焦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事关我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李亚在讲话中要求,许昌要着眼于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相适应,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现代城镇体系。

【许昌特色现代城镇体系】

这一具有许昌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就是: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具体来讲,带状城市,就是以中心市区、许昌新区、长葛市区为连接,带状发展;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北面是包括许昌县在内的许昌新区组团、长葛组团,东面是鄢陵组团,西面是禹州组团,西南面是襄城组团;向心发展,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促进每个组团向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郑州航空港物流管理考查报告

郑州航空港安全检查总结 副本

郑州航空港入驻企业2

郑州航空港的博鳌回响分解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开园

郑州航空港前三季度签约项目40个 投资超千亿元

河南中考政治热点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中原梦之队赴郑州航空港展开调研

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总体规划(2030年)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25)

郑州航空港
《郑州航空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