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5: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

恢复高考制度近20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深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偏重知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1]。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阅读。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在3岁之前的语言学习,其速度是突飞猛进的,而进入学校之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却“少慢差费”得惊人。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效率呢?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的[2]。”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可见,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而阅读正是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途径。

教育部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表达了这种共识:“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可见阅读教学的突出地位及重要性。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尽人意,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只有15.69%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而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却有47.08%[4]。

一、“书本”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养分

我们的课堂教学输入量太小,课本编写和教学方法基本上遵从一个逻辑:希望通过少数经典的范文,反复嚼烂了,然后叫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的文章。然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根本做不到。一册书只有20~30篇文章,讲得再高明,再精彩,也达不到目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不是闻一知十,而是闻“十”知“一”。没有相当大的输入量,学生要积累没积累,要经验没经验,要体会没体会,也就什么都谈不上。

二、“讲析”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

如果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然而学生这双重主体的身份被剥夺了。

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讲课文:

1、注音;

2、解词;

3、分段;

4、主旨;

5、特色;

6、练习„„把一篇篇的美文肢解成一道道习题,使文章生命力丧失殆尽,也使学生在烦琐的分析中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其实,文章的作者是先有整体考虑,然后才考虑如何安排段落的。正如盖大楼,设计前总是先设想大楼的总体规模,然后才考虑局部的安排。读文章也是应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回过头来逐段剖析,看清它的前后联系。那种先把文章肢解破碎,然后再来整体感知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们阅读心理规律的。

三、“习题”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思路

现在,满堂灌逐渐失去市场了,但是另一种作法却大行其道,那就是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和考试题,束缚了学生阅读及其能力的发展。考试阅读题高度不够,难度超标,加上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往往是囫囵吞枣,局部阅读代替整体阅读;选择判断也常是考求同思维,不考求异思维;练习和考试中也只是考阅读结果,不考阅读过程;设计的标准答案也违背了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四、“主体”缺乏阅读的驱动力

目前,有些学生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不会立竿见影,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上缺乏研究,缺乏功夫,怕读书,不愿阅读。即便阅读也只是单纯地看看,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而已,更谈不上品味鉴赏。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5]”。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查、考试办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

2001年高考后,全国许多报刊都登载了南京考生蒋昕捷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而其成功的基础首先是指日常阅读中吸收并积累起来的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语句。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也谈道:“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是课外那种自愿、自主、自由的阅读实践[6]。”

首先,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更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其次,认清阅读作品的范围、重点。阅读不仅是对狭义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包含读历史、读政治、读自然科学、读边缘科学,甚至读社会、读人生。中学生对通俗的、流行的,一时成为社会热点的休闲读物是极为关注的,休闲读物能贴近中学生时下的生活,满足中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追求,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其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新版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古诗词篇目及阅读总量。

再次,转变阅读方式。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一批批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的机会和气氛,提供

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

第四,选好阅读途径。要大胆地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教室,由重课本变为重读本,由重课内变为重课外,让书架上的图书、报刊变成学生的读文教材,让学生之间的研讨与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要引导学生走进新华书店,参与社会活动,进行论辩演讲,使学生达到关注社会、贴近时代、感悟语文的目的。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调模式,突破纸本书的局限,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要由单一的纸本阅读改换为纸本阅读、屏幕阅读或网上阅读同时并举的多媒体阅读,以此扩大课堂阅读容量,增加知识密度,节省板书时间,享受文、图、声、像多种景象的赏读意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五,培养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目标其一,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7]。”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有意质疑(悬思猜读、设疑自答、求异论辨、归类编码、撮要归旨、入境品味、联想拓展、迁移创新)的习惯等。

第六,注重阅读创造。阅读,作为一种意义上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文章的再创造。阅读创造是认识上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的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读书的基本方法。我们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智慧和能力。

综上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担的任务最重,所解决的问题也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故历来被尊为“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教育之本[8]”,居于语文4大能力之首。因此,为了开创语文教育的新纪元,我们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曹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9.[2] 毓明笠.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2001(10):3.[3] 甘辛.多用课外材料考查阅读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21.[4] 孙茂响.体现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39.

[5] 姜健荣.试论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及其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3):33.

[6] 魏占峰.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6):22.

[7] 马向阳.提高阅读品位重视习惯养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8-9):34.[8] 甘其勋.为阅读正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9.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