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瞭望时评7月份文章

发布时间:2020-03-02 22:22: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6年了望时评第24期:防灾减灾警钟必须长鸣

发布时间:2016-07-06 14:43:15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了望时评第24期:防灾减灾警钟必须长鸣

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出现强雷电、短时强降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局地遭龙卷风袭击。截至当晚20时,已造成78人死亡、约500人受伤,其中重伤近200人。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技术工具再先进,仍需配备科学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才能发挥作用。为有效应对突发汛情与灾害,应急处置及避险转移工作更需提前部署。一旦出现险情,如何快速转移人员,避免伤亡?如何处置物资、减少损失?工作必须细化、具化、制度化,应急值守、巡堤查险等工作必须精确到村户,精准到分秒。各级各部门,需要严格落实防汛减灾主体责任,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只有制度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指挥到位,才能有条不紊把各项可控与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严格科学的防汛减灾机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第二项“法宝”。

回顾中国人民与洪涝灾害抗争的历史,尤其是唤起1998年抗洪的集体记忆,我们更能体会到,与科技、制度等外在、可见的力量和资源相比,“抗洪精神”这一无形、内在的力量源泉,是更为可贵的财富与法宝。今天,当面对可能的复杂严峻洪涝汛险之时,更应重温当年的抗洪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共同铸牢防汛防灾的“人民大堤”。

2016年了望时评第25期:买好买对社会服务检验政府治

理能力

发布时间:2016-07-15 13:40:43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了望时评第25期:买好买对社会服务检验政府治理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说,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此举标志着对政府购买服务这一体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重要机制的改革全面提速。

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机制和模式是21世纪现代治理模式的一个标志。中国引入和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时间不长,在实践中,现存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尚不完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目前的“政府购买服务”大都套用“政府采购”操作流程。

事实上,购买无形的“社会服务”与购买有形的设备设施貌似相近,实则相去甚远,简单套用的结果是,相关招标程序、采购理念与支出方向等经常出现“水土不服”,乃至出现花了大笔财政资金,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添了不少乱、多了不少怨”。国务院就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可谓正当其时。

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绝不仅是一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更不仅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要体现新形势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的再优化与再定位。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既是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一项举措。

买好、买对社会服务,及时、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是检验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与执政水平的一个标杆。怎样“买好买对”?不是“动动嘴”就能成功,而要调动全身各重要部分协同推进。

首先,要用好“眼”“耳”“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社会服务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针对需求,才能创造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决不能“有钱任性”,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发挥好自身主导作用,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增强各类社会主体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在找准需求的基础上,轮到两只“手”上场——要充分协调,用好监管“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优化融合公平与效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承接主体的监管与审核不能缺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扭转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规模太小、效率较低的局面。

想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真正“敞开胸怀”,以改革精神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社会能办好的公共服务,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面对承接公共服务的各类主体,政府要学会做“老板”“队长”,而不是做“婆婆”“老娘”,坚决杜绝事事插手、颐指气使,也要防止承接服务主体事事对政府等、靠、要。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同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最重要的是“走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级政府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也是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根本动力。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果对百姓真正做到将心比心,那么政府部门买好买对每一项社会服务,就绝不会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2016年了望时评第26期:中国有足够决心和能力维护领

土主权与区域和平

发布时间:2016-08-01 09:33:23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了望时评第26期:中国有足够决心和能力维护领土主权与区域和平

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成立的南海仲裁庭作出非法、无效裁决。中国政府当即再次声明,这一裁决是无效和没有约束力的,中国依法不接受、不承认。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再次强调,“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二战期间,日本曾非法侵占中国南海诸岛。战后,中国予以收复。二战后期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确立战后国际秩序的文件,要求日本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归还中国。战后,中国有关收复行动得到了当时太平洋盟军的支持。中国军政人员正是乘坐美国提供的军舰分赴西沙和南沙群岛举行接收仪式的。事实说明,南沙群岛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和相关领土安排的一部分。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各国一直承认并实际上尊重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受《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保护。坦率地讲,有关国家现在说在有关领土问题上不持立场实际上是一种倒退,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以及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的决定》等系列法律文件,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菲律宾等国陆续非法武力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共42个岛礁,才产生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领土争议问题。几十年来,菲律宾等国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上大兴土木、部署武备,不断在海上采取挑衅行动,这些所作所为无疑为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所禁止,应当受到普遍谴责。全世界可以看到,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绝不是加害者、肇事者,而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根据国际法,中国完全享有自保权和自卫权,也有能力收复上述岛礁。但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角度出发,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高度克制,寻求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近年来中国采取的一些行动,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针对个别国家侵权行动升级的最低限度的回应。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将南沙领土主权争议包装为“海洋管辖权”争议强行提起强制仲裁,中方从一开始就表明了不接受、不承认的坚决态度。三年多以来,这场非法仲裁的“表演”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政治闹剧”和“国际法破坏者”的本来面目。在仲裁庭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程序漏洞和瑕疵、自己裁定自己拥有管辖权的判词中,在仲裁庭采信菲方代表律师“倘若太平岛被界定为岛屿,则中国和其他潜在声索方便可继续声称海洋权力重叠问题存在”“为了防止南海争议成为永久僵局”而作出的南沙群岛全都不是岛屿的政治性判定中,有良知的世人不仅不能看到国际法的公正与尊严,反而可以清醒地看到,仲裁庭出台的所谓最终裁决,是一出以法乱法、以法乱世的政治“仲裁”,是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动摇与侵蚀国际海洋法和国际公法根基的反面判例。是的,这场仲裁会如许多西方媒体和有关国家外交声明中所言成为“一场历史性的仲裁”,但是它必将成为国际法实践史上的一个重大污点。包括国际海洋法庭庭长柳井俊二和五名仲裁庭仲裁员,无论其出于成就个人名声还是背后有形无形的大国压力强推并作出了这样的一个非法、无效的仲裁,他们都已经亲手将自己钉在了“以法乱法”的历史耻辱柱上。

闹剧终将收场,阴谋终会破灭。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对丧失合法性的裁决采取不承认、不执行的立场,才是对国际法的坚定维护,是对主权国家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的坚定维护,是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作出的承诺的坚定维护,是对一个负责任国家应尽职责的坚定维护。也正因如此,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持立场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理解,得到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理解和支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南海地区最大的沿岸国、作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作为《联合国宪章》与国际体系的坚定维护者,尽管当前南海和平稳定受到一些内外消极因素影响,但是中国仍然没有丧失信心,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坚持中国同东盟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端,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最大坚守。《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等国际文件,均把谈判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首要方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当事国首先通过谈判解决海洋划界争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也就此作出郑重承诺。事实上,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获益者,同时也是模范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中国将继续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义务,严肃对待国际和地区责任,维护《公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维护国际法和国际法治。

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也是中国践行国际法治的成功实践。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协商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倡议。通过长期、艰苦但和平的双边谈判,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划定、勘定约二万公里长的边界线,中国还同越南谈判划定了两国在北部湾的海洋边界。历史经验表明,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有关争端,最能体现各国的自主意愿和主权平等,在解决复杂的领土和海洋争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具有生命力。我们没有理由不通过和平谈判去解决南海争议。

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端,是管控和化解南海问题最终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南海争议有关各方一直在通过谈判协商来探索争议和平解决,这也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明确规定,各方有着成熟有效的机制,“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也不断取得务实进展。所谓南海仲裁案,完全是菲律宾强加给中国的,它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良政治图谋,即有人有意挑事,刻意激化矛盾,怂恿对抗,唯恐南海不乱。仲裁庭没有管辖权,其自行扩权、越权审理并作出裁决,这违背了《公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今天的中国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会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接受任何第三方解决方案。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好国家合法的主权权利和海洋权益,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当然,中国也决不学习历史上的殖民帝国和霸权大国,决不走武装扩张、国强必霸的老路,决不搞“门罗主义”和势力范围。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中所明确的那样,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决心也有足够的能力坚决维护南海和整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瞭望时评8月份文章

瞭望时评

瞭望时评19期

《瞭望》146期时评

《瞭望时评》第9期

《瞭望》152时评(全年)

《瞭望时评》第11期

《瞭望时评》第2期

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69期

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126期

瞭望时评7月份文章
《瞭望时评7月份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