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5.12”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流程及其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7: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绵阳师范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5.12”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流程及其问题分析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53 姓 名 程洪琼

指 导 教 师 蒋 斌

答 辩 时 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 年 11 月 至 2009年

5 月

“5.12”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流程及其问题分析

学 生:程洪琼 指导教师:蒋 斌

摘 要:如何筹集和使用救灾资金,是群众颇为关心的话题,也是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5.12”抗震救灾资金的具体运作方式,本文研究了抗震救灾资金在来源、监管、分发等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浅析了其原因。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本研究提出在筹集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首先应扩大突发性灾难资金筹措来源渠道,为救灾工作的进行作好强大的经济后盾;其次应加强对救灾资金的监管,保证救灾资金的发放做到公平性、公正性、严肃性;再次要规范救灾物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保证在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有据可依;最后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资金的使用方式上,本研究认为应该采取政府计划模式与市场模式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抗震救灾资金专款专用,及时发放到位,确保受灾群众的救援和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关键词:救灾资金 灾民 资金运作 灾后重建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eving Fund’s Operation and Problems During the“5.12”Earthquake Relief

Undergraduate: Cheng Hongqiong

Supervisor: Jiang Bin Abstract : The relieving fund’s raise and use ensure a effective relief and after-rebuilt work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concerned topic to ordinary people .The body of this eay analyses appeared problems as well as their causes in relieving fund’s three aspects : source ,supervision and distribution.We sum up all experiences and learn that we should combine planning pattern with marketing pattern and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use so that the relieving fund can work in the right poison with it’s specialized purposes.By doing that, we can also guarantee the quake-hit area’s citizens get relief in time and make their basic life under security and keep the after-rebuilt work run in order succefully.

Keywords: The fund earthquake-stricken Capital usage Stricken by disaster

Reconstructing after resident disaster

目 录

引言................................................................1

一、资金来源方面的问题..............................................1

二、抗震救灾资金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2

(一)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模式导致的问题 ............................2

1、政府计划模式滋生的腐败问题................................2

2、抗震救灾资金周转速度比较慢................................3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3

三、抗震救灾资金在具体发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3

(一)制定具体发放标准困难 ......................................3

(二)在标准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三)救灾资金具体发放过程中的两难困境 ..........................5

四、总结及建议......................................................5 注 释............................................................7 参考文献............................................................8 致 谢............................................................9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破坏,截止2008年 6月24日12时,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46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0亿元。地震无情人有情,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积极捐款,截止6 月24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0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74.12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92亿元,灾后重建资金323.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69.92亿元.据民政部报告,全国共收到国内外社会捐赠物资总计592.73亿元,实际到帐物资达592.13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物资合计238.13元。[2]相对充足的救灾物资保证了在抗震救灾期间和灾后重建初期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受灾居民的救援及其基本生活。

为了加强和规范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08]39号文件,即《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在对抗震救灾资金的来源、监管以及发放过程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是汶川地震的突发性,导致救灾资金的快速筹集,加之政府原有的政策没有详细的关于救灾资金运行和管理的规定,因此在具体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约束,所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救灾资金的具体运作流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方面的问题

由于“5.12”地震来的毫无预警,对中国四川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汶川成了全世界所关心的地方。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国外组织和个人的捐款„„救灾资金从四面八方集拢,导致了抗震救灾资金在来源途径方面出现了问题: 从抗震救灾资金捐赠者的意愿上看,出现了有明确意向用途和无明确意向用途的捐款,而这两种资金之间存在着冲突。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给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拨款、国际国内红十字会的捐款以及社会各界的无偿捐款构成了无意向的救灾资金。截止6月24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644.04亿元而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各界的捐赠资金也已经高达351.63亿元,捐助的物资折价592.73亿元。除了无明确意向用途的捐款,还存在着有明确意向用途的捐款。由于社会各媒体报刊以及网络等都纷纷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报告中,公开透明的新闻媒体使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救灾时间和机会,从而在抗震救灾活动中更理性、更从容。“全国直播”的震情并没有因传播而扩散恐慌,反而因信息的公开透明而有力地抑制了谣言和猜疑,抚平了公众的不安。[3]及时的信息公开使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畅达,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强烈爱国热情,让所有中国人真切的感受到政府对每个公民的信任,凝聚了全民的抗震救灾的惊人力量。因此,由于媒体的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捐款时,有的会依据新闻

1 媒体的报告,明确指明所捐物资到具体某个地震灾区,这就是有明确意向用途的救灾资金。但是由于在具体报告地震灾情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各新闻媒体容易出现太集中报告少数几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地震灾区,造成报道的不全面。而那些由于受灾严重,造成当地各种信息网络瘫痪、交通阻塞,外界不能及时了解灾区里面的详细情况,里面也不能把最真实的受灾情况向外界反映,这些地震灾区成了社会一个孤岛,在地震救灾初期,新闻媒体报告的地震灾区往往不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比如,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业成村在这次地震和以后的几次余震中,损失极为惨重,全村的房子几乎没有一间可以住人,因处于川陕交界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加之网络通信的破坏,外界新闻媒体无法在第一时间报道那里的详细情况,因此那里在救灾初期成了一个孤岛,村民只能自救。社会各界在捐赠救灾物资时,很容易受报道的影响,盲目的捐赠在几个少数的地震灾区,从而造成抗震救灾资金的“扎堆”现象。

我国政府在处理抗震救灾资金来源冲突时,要妥善处理有明确意向用途和无明确意向用途救灾资金的比例,不能让太多的救灾资金扎堆在某几个地震灾区,这样不仅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救灾资金的浪费。因此我国政府根据《通知》规定:无明确意向用途的救灾资金应根据受灾情况,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而对于有明确意向用途的救灾资金,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捐赠者的意愿,但在其前提下,给予他们相关建议,引导他们理性捐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救灾资金来源比例,避免救灾资金出现“扎堆”的现象。

二、抗震救灾资金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模式导致的问题

自“5.12”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资金就像雪球似的越筹集越多,我国政府在2008年5月22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资金保障和监管通知》,强调各级财政必须一律实行救灾资金的专款管理。我国的救灾资金基本管理运作模式是政府计划管理运作模式,即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掌握大部分抗震救灾资金,统筹分配救灾资金,政府根据抗震救灾的具体情况,结合救灾计划,通过指令或是招标的方式,逐项完成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各个计划。这种模式从客观上有利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按制定的计划顺利实施,有利于政府进行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短时间内迅速聚集社会资源,也便于从客观上制定覆盖各个灾区的救灾和重建资金建设预算。但是政府计划模式也易产生以下两点问题:

1、政府计划模式滋生的腐败问题

由于资金的高度集中以及在抗震救灾初期,我国政府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救援受灾居民上,造成了对抗震救灾资金的监管不严的局面,少数灾区出现了个人滞留、挤占、截留、贪污、挪用、克扣、私分抗震救灾资金的行为,没有确保抗震救灾资金的专款专用。例如,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政府把国家的救灾款分为三类发给灾民:

1、家里三人的发16000元。

2、家里四到五人的发19000元。

3、家里六人的发22000元。灾民户均19000元,按国家规定,国家出10000元,地方政

2 府出10000元,那么剩下的1000元哪里去了呢?结果我们不得而知。并且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即由政府集中采购物资,然后发放到每个灾民手中,但是由于救灾前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少数的地震灾区出现了一些腐败的现象,例如红十字会的领导在媒体上报道救灾资金去向时,曾说用了13000元买了1000顶帐篷,导致出现了批量采购的帐篷比零售的还贵的奇怪现象;以及中江县红十字的人到成都制药一厂买一万的救灾医药,却要求药品厂开5万的发票。以上这些个别的腐败行为给整个救灾工作带来了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救灾资金的浪费。

2、抗震救灾资金周转速度比较慢

由于我国比较缜密的行政体系,在救灾资金监管上也是属于层层监管,资金的使用程序比较复杂,一个地震灾区如果需要一笔救灾资金,往往需要向上级申请,然后经过一级一级的行政审批,通常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就浪费掉了最宝贵的救灾时间,而且当资金申请下来到达地方时,很多都已经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间,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而且加之救灾资金的管理机构(具体指国家中央财政和地方市县级财政)层次化比较强,更是降低了救灾资金的周转速度。同时也随同降低了资金的周转率。国际社会突发性灾难资金的监管使用条例中注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度集中的,统一的资金计划监管运作模式在通常情况下,周转率是比较低的。[4]由于抗震救灾资金监管制度方面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进行,也造成了抗震救灾资金的浪费。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5.12”汶川地震属于突发性灾难,对抗震救灾资金的具体监管制度不完善,以及民众的监督意识不强,首先在抗震救灾初期,由于民众的监督渠道不畅通,而且大部分民众的监督意识缺乏,大多数民众认为资金的具体运作是政府部门的事,与民众自己无太大的关系,可灾区居民关心的则是是否拿到具体的抗震救灾物资;再者由于地震后初期关于抗震救灾资金监管的信息公开不到位,造成了抗震救灾资金监管问题。因此在《通知》中规定,政府接收救灾资金必须做到手续完备、专帐管理、专人负责、帐款相符、帐目清楚,并且向捐赠人出具财政部或者是省级财政部统一印制的票据,加强群众监管,行政监管,即抗震救灾资金发放实行社会化方式,同时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各级民政部和财政部在救灾补助资金使用安排上进行监督;以及社会监管即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抗震救灾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信息的公开程度。[5]

三、抗震救灾资金在具体发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制定具体发放标准困难

首先中央财政在统一筹划抗震救灾资金分配标准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资金发放标准是依据地方政府上报的受灾程度以及地震灾区具体的房屋受损程度 3 和居民的受灾程度而定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于这些程度无法量化,而且没有具体标准去衡量,这就只能以地方政府上报的资料进行分配,其中有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救灾资金,在上报的时候有故意夸大受灾情况的倾向,这样就更影响制定具体发放标准。其次是地方尤其是基层在发放救灾资金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受灾程度,二是自救能力。而受灾程度和灾民的自救能力也是不能具体量化的标准,因此在制定抗震救灾资金发放标准时,其标准相对比较模糊,具体到每个受灾居民时,由于其自救能力不同,得到的救灾资金补助也不同。而且在抗震救灾资金中,大部分是中央救济资金,即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这部分资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灾应急救助资金,用于帮助解决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的临时吃、穿、住、行、医等,其中包括采购储备救灾物资。二是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用于帮助解决特大自然灾害倒塌的房屋的重建,另外还安排部分因灾临时困难救助资金。至2008年6月15日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门已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66亿元,主要用于新灾应急救助,待灾情初步稳定,再通过审核评估后,中央再统筹安排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因此,政府在制定应急救助资金发放标准,还要制定灾后重建资金补助发放标准。总之,无法衡量的受灾程度和灾民自救能力与标准的多纬度造成了制定具体发放标准的困难。

(二)在标准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由于具体发放标准比较模糊,在审核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相对的清晰明了。比如《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对自有产权住房毁损导致无房可住的城镇受灾家庭给予资金补助,户籍以2008年5月11日的为准,补助标准为户均2.5万元,但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和家庭人数各有不同,其中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一般收入家庭户均补助2.5万元,高收入家庭(指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以上)适当补助5000—10000元。在该项标准中,低收入家庭和一般收入家庭是不可能做到清晰明了的,也无法具体调查,因此在审核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和一般收入家庭时,标准是比较模糊的。第二,灾区居民采用一些欺骗性手段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核,灾区居民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夸大受灾程度。这次地震后,救灾资金的申领方式为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因此,在户报第一环节,灾区居民主观夸大自己的受灾程度,把震前的损失完全转嫁到地震破损中,以达到重灾户评审标准,从而获得更多的救灾补助资金。二是灾区居民利用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关系,通过标准审核。三是一部分受灾居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在无法利用关系或是无关系可用的时候,采取一些蛮不讲理,与政府工作人员吵闹的过激手段。比如地震过后,四川省江油市厚坝镇牟牛村李女士,45岁,家中在这次地震中损坏不是很严重,不能达到地方政府的重灾户的补偿标准,可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救灾资金补助,李女士便向村政府申请了重灾户,可是在经过村政府工作人员评估后,认为李女士不符合其标准,驳回了她的申请,于是李女士就到村长家中“理论”,开始的时候语气还是比较温和的,可是由于村长始终不答应,李女士竟然在村长家里大哭大闹,还不停的摔东西,为了不让其他村民知道,以及在村里造成不好

4 的影响,村长只能“格外开恩”,通过了李女士的重灾户申请。之所以这些灾民会采用这些比较过激的手段来获取他们的最大利益,在我们局外人看来,他们这些吵闹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不合理的,但是就他们个人而言,这却是他们的最佳的理性选择。有些灾民为了追求自己所得的利益最大化,只能运用他们手中的资源以获利。而偏偏这些少数的灾民却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而且他们也没有的达到相应的受灾标准,但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救灾资金,对他们而言,吵闹、蛮不讲理以及野蛮都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他们只能最大程度的运用这点“资源”,虽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却很受用。同时,这也是灾民与政府的利益博弈的结果。这些灾民正是利用了在特殊时期政府的主要工作要尽最大可能维持灾区的秩序,因此才会采取那些比较不公正的手段获得更多的救灾资金;而政府为了确保灾后秩序,就会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

(三)救灾资金具体发放过程中的两难困境

通过对四川省江油市厚坝镇及其邻近镇的调查比较,在抗震救灾资金的发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均发放,二是不平均发放,按具体层次发放。平均发放一般是灾区每户受损程度基本相当,那么政府就不通过具体审核,不区分重灾户与轻灾户,按统一标准把救灾资金发放到每户受灾居民手中,但是虽然灾区每户受灾程度大致相当,但也一定会有受损差距的,采用平均发放就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那些重灾户的利益,而且在邻近城镇比较时,也有差异。这样会使灾区居民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忽视,虽然表面做到了平均,但却不公平;不平均发放,即通过严格的标准审核,分层次发放救灾物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上文已经讨论)审批缺乏公正性、严肃性、精确性,而且重灾户、轻灾户在界定上概念上模糊的,这样就会忽略剥夺一个少数群众(即受灾偏重要但无法审核为重灾户)的利益,因此不平均分发,按照相应的受灾程度进行层次分发,也会造成相对的不公平。平均却不公平,不平均仍不公平,这使很多地方政府在资金发放中常常处于一个两难的局面。针对这一两难局面,中央财政部和民政部应建立中央与地方救灾资金挂钩机制,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救灾物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杜绝挤占等违法现象,地方政府可以公开救灾资金发放方式和发放名单,坚持民主评议,接受社会监督,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5.12”抗震救灾资金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在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教训,首先扩大突发性灾难资金筹措来源渠道,为救灾工作的进行作好强大的经济后盾;其次加强对救灾资金的监管,保证救灾资金的发放做到公平性、公正性、严肃性,加强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确保救灾资金来源清清楚楚,去向明明白白,监督铁面无私,有效利用救灾资金,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媒体监督体系,重视媒体在救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再次要规范救灾物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保证在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有据可依;最

5 后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虽然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是我们的主力军,给我们带来希望,但是少数的政府腐败行为仍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最大可能采取措施去杜绝。另一方面我们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经验,对救灾资金的运作模式可以采取政府计划模式与市场模式相结合。所谓市场运作模式,即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模式授权成立类似“基金会”的半官方组织机构,在中央救灾及灾后重建机构直接领导下,利用汇集的大量民间资金或政府拨付的部分抗震救灾资金和重建资金,依据中央或地方政府共同编制的救灾和重建计划,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入灾后重建市场,通过承包开发等形式,实施救灾及重建计划的部分建设计划,采用救灾资金市场运作模式和政府计划模式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一运作政府计划模式时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拓展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的来源渠道,引进民间资本进入救灾重建市场,从国际社会灾后重建经验来看,尽管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资金支持,是灾后重建资金的主要来源,但运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本进入灾后重建市场,也是资金的市场运作模式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救灾资金使用效率及周转速度,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政府运作模式而产生的腐败、救灾资金周转速度慢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的运作模式中,政府的主要角色就是宏观调控者,主要职能就是制定合理的救灾和灾后重建计划,合理而科学的调节救灾资金的分配比例,政府对救灾资金没有最终的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杜绝和防范资金腐败行为有积极作用。救灾资金投放到市场,完全参与市场竞争,进入灾后重建最需要的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背景下运作,这不仅是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还是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运作模式与市场运作模式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的,相辅相成的,即我们可以在灾害过后的救灾时期,过度时期及灾后重建时期,运用不同的资金的使用模式,达到救灾资金的最优化配置及使用。

除此之外,加强对灾民震后心理指导和维权意识也是相当必要的。心理指导,除了疏导震后恐惧、悲观等消极心理,还应该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重建生活的决心,有灾民心理健康,才会积极配合政府的重建工作。其次就是加强灾民的维权意识,只有灾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更好监督政府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政府部门对抗震救灾资金的合理利用。总之,提高抗震救灾资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和努力,完成灾后重建,需要我们共同奋斗。

6 注释

[1][2] 引自单纯刚.地震灾后情况报告[EB/OL].http://news.cn.yahoo.com.[3] 王中信.关于灾后重建资金报告[EB/OL].中新网,2008-7-4.[4] 宋全成.论我国地震灾区移民安置与恢复重建资金的来源与运作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69.[5] 国务院办公厅[2008]39号文件. 7 参考文献

[1] 董大焕.灾后重建与重建需要“以空间换空间”[J].畅所欲言.2008,62:50.[2] 宋全成.论我国地震灾区移民安置与恢复重建资金的来源与运作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68-71.[3] 徐俊新.水电移民安置利益相关者及活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5:60-61.[4] 姚凯文,洪如松.基于灰色关联决策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0:153-156.[5] 王立群.谨防灾后安置中的十大危害因素[J].社区.2008,46:86-89.[6]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J].鸟蒙论坛.2006,1:60-67.[7] 邱中慧.水库移民问题中公共政策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8,9:52-54.[8] 赵月蛾 ,夏海鹰.三峡库区移民培训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重庆库区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08,9:80-82.[9] 梁汉林, 邓霖.加大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力度[J].决策参考.2007,3:38-41.[10] 张建民.解决移民安置区民生问题的思考[J].山西水利科技 .2008,1:105-106.[1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京: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82.[12] 泸州市市政协办公室.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监管[EB/OL].http://sczxb.newc.org/html/2008-06/05/content_137577.htm,2008-5-30.致 谢

经过几个月努力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初步完成。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知识面的狭窄,难免有不少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悉心督促和指导,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本次论文的写作。

在本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蒋斌老师的耐心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蒋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敬佩蒋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积极影响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此,谨向蒋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另外,我还要真诚的感谢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师长、同学以及朋友。尤其是室友沈先梅、陈晓娟、杨华莉对我论文写作的帮助。

最后,感谢法学与社会学院和母校---绵阳师范学院四年来对我的栽培。 程洪琼 2009年5月

5.12抗震救灾演讲稿

5.12地震抗震救灾感谢信

思想汇报(5.12抗震救灾)2

5.12地震抗震救灾感谢信

5.12抗震救灾爱国演讲稿

大额资金运作

基金运作流程

洛带党支部5.12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运作技巧

项目运作整体流程

“5.12”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流程及其问题分析
《“5.12”抗震救灾资金运作流程及其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