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1100949228321509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编写大纲(新)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1: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06年项目县地力评价报告编写大纲

报告分类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报告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报告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专题利用报告

工作报告编写提纲

一、目的意义

二、工作组织

三、主要工作成果

四、主要作法与经验

五、资金使用情况

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七、大事记

1、目的意义

简述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对准确掌握耕地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施肥、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目标和预期成果。

2、工作组织

主要指为保障测土配方施肥与地力评价工作成立的领导小组、技术组和专家顾问组,以及省地县及技术依托单位的工作关系、分工,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组织措施。

3、主要工作成果

主要包括:

•列举成果,有多少,就列多少 •突出区域特色

•县域范围内的耕地资源情况、空间分布、障碍因素、利用改良方向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填充的历史空白等等

4、主要作法与经验

•主要做法:

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措施与技术措施。

•经验:

着重分析职责分工、组织管理、新技术应用、资金落实与使用的经验与教训。

5、资金使用情况

•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项目实施合同执行。

•对照合同规定,着重分析资金使用构成(主要包括物质准备及资料收集费、野外调查交通差旅补助费、会议及技术培训费、资料汇总及编印费、专家咨询及活动费、技术指导与组织管理费、图件数字化及制作费、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验收及专家评审费等)比例。地方配套资金。

6、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主要指工作组织、技术路线、资金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报告主要内容 技术报告是项目县(市、区、旗、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撰写技术报告之前,必须全面系统地对原始数据资料和野外调查、田间肥效试验及分析化验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掌握基本情况,摸索基本规律,提炼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编写。在编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技术问题,这 些技术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的。

一、前

主要说明立项背景、目的意义、主要成果及预期目标。

二、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包括四周抵界,最新的到乡(镇)和村(居委会)的行政区划。

(2)自然与农村经济概况。

包括土地资源概况、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农村经济 概况。

(3)农业生产概况。

主要阐述当地农业发展简历、农业发展现状(包括农作物种植

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及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人均占有情况与其对 应的农业生产水平和主要生产问题。

(4)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

包括:①当地主要的耕地改良模式及效果。主要总结第二次土壤 普查以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 基地建设等工程项目实施和各生物、农艺、化学措施改良中低产田的 情况;②耕地利用程度与耕作制度。主要指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的播 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可利用面积和实际利用面积与原因、主要耕 作制度(即耕地最佳种植模式);③不同耕地类型投入产出情况。分 水田、旱地、菜地、果园,分别阐述以肥料施用为主的投入产出 情况。

(5)耕地保养管理的简要回顾。

简要回顾第

一、二次土壤普查对耕地质量的评述,近年来通过国 家重大项目(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商品粮棉油糖基地建设、农业综 合开发等)实施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以及加强耕 地保养管理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措施。

三、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重点阐明以下内容。

(一)资料准备

一是图件资料(比例尺1:50 000)。包括地形图(采用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 (最新的土壤图、土壤养分图等)、土地利用现状图、农田水利分区 图、行政区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二是数据及文本资料。包括第二次 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统计资料、近三年种植面 积、粮食单产与总产、肥料使用等统计资料、历年土壤、植株测试 资料。

(二)技术准备

一是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见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附表),集中专家 智慧,通过专家技术组会议商议,选取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 子应对耕地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 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二是确定评价单元。 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0 000)、土壤图(比例尺为1: 50 000)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区域内的耕地面积要与 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一致。

(三)耕地地力评价

这是技术路线的重点和核心,必须依次着重阐述以下4个技术 环节。

一是评价单元赋值。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或属性数据

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或赋值)的 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 单元赋值;对矢量分布图(如土壤质地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 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形图 (如等高线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 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二是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 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三是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 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 相应的隶属度。

四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 合地力指数。 IFI=∑(Fi×Ci) 式中:IFI——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ntegrated。Fertility Index);

Fi——第i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Ci——第i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四、耕地土壤、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

①耕地土壤类型及面积(数据需统计到乡镇和土种)。包括耕地 土壤分类和耕地土壤面积调整。

②耕地立地条件状况(数据需统计到乡镇和土种)。包括地貌类 型、地形部位、坡度、坡向、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程 度、林地覆盖率、地面破碎情况和地表岩石露头状况等。每一项都要 分别统计,并加以说明。

③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包括土地平整程度与梯田化水平、排涝排 潜能力、灌溉水类型、灌溉方法与保证率、机耕水平、林网建设水平和菜地设施等。

以上内容涉及的现状、分布、变化情况、特点与原因分析等要尽 量多用图表反映。

五、耕地土壤属性

总的要求是分类进行统计,并分区域(或乡镇)进行横向比较,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进行纵向比较。具体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及氮磷 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状况、土壤质地、剖面构型、障碍层次、容 重、土壤pH值等。

六、耕地地力

先概述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的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然后根据农业 部耕地地力分级标准,按10级逐一进行详细描述,要分别阐述地形 部位、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涝能 力、灌溉保证率、剖面构型、耕层厚度等耕地地力评价指标在每一级 耕地中分别占多少权重及区域分布特点。

七、对策与建议

包括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耕地污染防治、耕地资源合 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作物平衡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编写技术报告的建议

1、应先拟定较详细的提纲,具体到章、节及主要内容。

2、落实责任分工,评价部分由技术依托单位完成。

3、处理好项目出书与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关系,不要写成测土配方报告。

4、不给项目县提供范本。严禁照搬照抄现象。

5、处理好技术报告与专题报告的关系。把有共性的如对策与建议、土壤改良、资源合理配置纳入技术报告。

耕地土壤部分

•本次评价耕地土壤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土壤普查,为保护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本章节内容力求齐全,要求对土类、亚类、土属、土种进行叙述,对有变化的土壤进行补充说明(如盐化潮土)。

•内容包括土壤类型主要特征、分布、面积及主要生产性能等。 •面积要统计到乡镇,分布要具体到主要区域。

耕地地力评价部分

•耕地地力调查方法与内容,应写实际做法,不能照搬规范上的原则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要经反复研讨、并经评价结果进行检验。

•要对地力等级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要对归入方法进行探讨,并要进行说明。

耕地土壤属性部分

•土壤属性的评价是耕地地力调查的核心,也是本项目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它不仅对当前的农业生产、管理和规划起着指导性作用,而且也是土肥事业历史传承的精华。

•内容要除常规的养分、中微量元素外,还应有土壤物理性状,包括质地、构型、障碍层次、容重等等。

•养分要分析不同级别的所占比例,按土壤类型、质地类型、利用类型等分析养分状况。

注意补充耕地土壤属性部分存在问题(05年项目县)

•较多的县(市)在项目总结中重视不够,表现在对数据的评价篇幅太少,有的甚至忽略。 •如有的评价某个属性所用文字不过200字,往往列出表格,几行文字,解释或说明含量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即结束。

•缺不同含量分组及其所占比例分析、属性测定值的成因分析、参数间相互关系,如有机质和有效磷与有效锌的关系、有机质和有效氮的关系、交换性钙和镁的比例、pH与有效铁、锰等的关系等。

•养分数据的分析年限不能过长。 •部分养分数据异常。

耕地地力分析部分编写建议:

1、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对不同乡镇的等级情况进行统计,指出主要分布区域。

2、按照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菜地、水浇地、水田和旱地的级别情况。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状况。

3、叙述不同级别耕地的特征,提出存在问题及培肥、改良利用措施,也为后面章节中的中低产田改良利用作铺垫。

专题报告编写提纲

除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规定的耕

•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平衡施肥报告和耕地地 •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报告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优势 •作物布局和耕地质量建设的热点、难点,撰写一些能体现地方特色、•服务当地农业的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6个方面。

一、概况(问题的提出)

•重点阐述拟定专题研究的背景与必要性。 •

二、调查方法

•主要阐述专题调查研究的组织形式、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

三、调查结果

•根据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结果逐一陈述。 •

四、原因分析

要对照有关评判标准与农业生产要求,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 •析,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五、目标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定近期、中期与远景发展目标。 •

六、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与技 •术措施。 •

专题报告的建议与存在问题

•专题要写与地力评价内容相关的内容。

•专题要对当地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要写当地有特色专题。

•存在问题:专题报告过多,缺乏对当地生产、土壤、特产的针对性强的专题。许多不是本次调查的专题,如病虫害防治、新农村建设,试验也不宜作为专题。

报告附件的建议

•为方便乡镇使用,报告后附可分乡镇的养分、地力等级等统计表格。 •附的照片要有说明,人物照片不宜过多。

•插图比例尺要准确,应在1:5万比例尺的基础上简化缩编,否则不清晰。尽量附彩图。

封面设计(例)

耕地质量评价

Quality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 黑龙江省双城市耕地地力

 调查与质量评价

项目主持单位: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

项目完成单位: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依托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龙江极象动漫影视技术有限公司 

二00九年十月

标准格式与要求

 第一章××××××××××  第一节××××××××× 

一、××××××××××

(一)××××××××  1 ××××××××

 (1)××××××

 (二)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如图1,表1,附注:1,文献(1),公式(1)。图序及图名置于表的上方;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来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作图时注意度量单位使用,反映实际的视觉差异;表格用三线表)

 (三)文中所用单位注意前后一致,一律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 (四)一律用A4打印纸装订。

(五)图件附最后。

11100949228321509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编写大纲(新)

耕地地力评价

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专项自查报告

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

施工报告编写大纲

乡镇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总结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编写大纲

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大纲

教案编写大纲(初)

11100949228321509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编写大纲(新)
《11100949228321509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编写大纲(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报告编写大纲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