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急投身救灾的迫切性,更是对13亿中华儿女应肩负社会责任的严肃召唤!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中央领导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白衣天使、志愿者等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起努力经受住了考验,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十三亿人一起大力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自强不息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人民都将自强不息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大灾,党和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镇定自若,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强有力的指挥,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挥有力,领导有方,或亲临一线,或运筹帷幄,保证了全国一盘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

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为就学生而牺牲的中学老师、拿出所有药品救人的诊所医生、成都出租车组成的营救对、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的农民们每个人都值得称颂。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当前,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用更加统一的意志、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来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央强调抗震救灾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都要抓。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

人为本,努力做好安臵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力。

抗震救灾工作虽仍严峻,但不可否认我们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抢险抢救转为灾后重建,从保全生命保证生活转入正常生产。悲痛确实让人难过,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对恩人最大的报答。这就需要再去人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顽强的中国人民既然能在1976年战胜唐山大地震,接着又建起一个新唐山。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坚信,有13亿人的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要不了多久,一批崭新的城市和乡村,将会在巴蜀大地拔地而起!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新闻稿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