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9: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机电工程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无情的夺去,无数人的家园被残酷的摧毁,危害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世所罕见,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中华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当人们还未从汶川地震的巨大哀痛中恢复的时候,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再次发生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给人民生命财产精神造成重大的打击。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圆满落幕,在国际社会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深重打击下,中国经济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中国高速发展的马车没有停息,反而越驶越快。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在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一系列重大灾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便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的第一时刻,党中央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医生护士、媒体记者以及志愿者等迅速向灾区集结并及时开展救援行动,各类救灾物资迅速向灾区调集,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和民众迅速行动起来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与财产,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巨大胜利。玉树地震之后,我们同样做出了及时有效的应对。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与张扬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烈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量,坚韧不拔、沉着坚毅、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的意志品格,体现了我国人民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力量。

沧海桑田,华夏五千年,之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经受一系列重大灾难而屹立不倒,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积存着、传承着一种百

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印证着、弘扬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贯穿着一根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种气概、精神与能力,越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升华。愈挫愈勇,愈摧愈坚,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世人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焕发、延伸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面对灾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的英勇表现,以及无数民众自发参与救灾赈灾的无私行动,汇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无数个深动画面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歌可泣,令人动容。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虽然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很惨重,但是我们没有被眼前的灾难所吓倒,相反,我们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民战争。随着拯救行动日以继夜地展开,灾害损失被尽可能降到最低。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决不言放弃”中不断产生,从而浓缩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与死神搏斗的伟大精神。汶川地震后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发出救灾号召,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到各路人马冒着不息的余震救援废墟下的生命,让人看到的是勇敢、是坚强、是沉着、是不避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精神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广大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力自救,释放出了巨大的力量。我们没有看到埋怨和悲观,而是奋力和积极的抗灾精神,在受灾地区,即使是几岁的孩子都表现了拼搏精神。他们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

界人民的敬重。来自灾区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遇难的中学老师吴忠洪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学生;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抱着一个孩子;绵阳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这些消息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更让我们坚信,有了这种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灾区人民不仅能坚强地抚平伤痕,走出灾难,而且一定能在灾后重建中,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历经坎坷的民族。古往今来,民本思想凝聚着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拥有了战胜无论是来自自然灾害还是外敌侵犯的信心和力量。从大禹治水拯救生灵的上古传说,到八年抗战救亡图存的浴血奋战,再到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维护生存权、保障发展权好似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日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中国的人本精神在与世界的沟通中又一次张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亲赴灾区,在余震不断中指挥抢险救援。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奔赴地震灾区,先后两下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生命高于一切”成为全国大救援的响亮口号,“以人为本”成为一切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震后,在灾区的残垣断壁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援人员奋力拼搏,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写下一篇篇悲壮感人的延续生命之歌。在这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面前,在这不容思索的关键时刻,涌现出了一大批临危不惧,置个人生命危险于度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地面有十指鲜血淋漓的士兵,空中有达到体力极限的飞行员;内有为救学生直面死神的无畏教师,外有都市街头蜿蜒长龙的献血队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他人生命安危,这种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无论在震区,还是祖

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人们的心靠得更紧,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同情、和善、友爱等情感特别得到增强。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抗震抢除救灾战斗中,灾区的通讯、公安、民航、运输、医疗、地震监测及其他各职能部门做出了极其突出和卓越的贡献。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做到了临震不惊不乱,人在机器在,岗位在,没有一个逃离岗位,他们认定了与机器、与房屋、与岗位共存亡。地震越剧烈、危险越大,其他部门和灾民可以越跑得快、逃得远,但是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却不能跑,他们越震越往房子里钻,越震越只能定在岗位上。他们十分清楚大地震对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财产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全家老小这时对他们的期待,但是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含着泪水坚持在岗位上。他们清楚逃离岗位对全局,对成千上万灾民的不堪后果,他们下定决心不做历史的罪人,而要当抗震救灾的无名英雄。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支撑;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牢固纽带。

正是因为由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而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在遭受灾难,抗击灾难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谓多难兴邦,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好发扬好,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指引下,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成就。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新闻稿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