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0: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们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的符号去寻找,从大汶口文化遗存陶器刻画的“文字”等迹象去寻找,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形象的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知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型的龙。

自三星他拉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还有浮雕型、木雕型、彩陶型、泥塑型和彩绘型,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文字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甲骨文。当甲骨文以“系统”的成熟面目赫然显现时,就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千古之谜,即这个“系统”一定有其相当遥远的源头,其源头在哪里?现在,这个谜底揭开了:内蒙古赤峰市石棚山原始陶文,就是殷商文字的源头,汉字的源头。

石棚山位于赤峰市以北约30公里处,氏族墓群分布在山顶东南两面的向阳坡上。1977年发掘清理了77座墓葬,经鉴定,石棚山墓属于红山文化序列小河沿文化。在石棚山墓葬中,一件直腹罐上刻有一幅原始图画文字,专家经多年研究,最近将其释读为:“织,豆,田窑;其中“豆”为祭器,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祭祀也;“田”名词活用为动词,耕种也。根据上述解释,这幅原始图画文字被专家破译为:“你会织麻布,你会祭鬼神,你会种庄稼。我们窑祭祀你,我们窑祭祀你,我们窑也祭祀你。”由此得出结论,石棚山原始图画文字是一篇原始“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完整可释读的文字作品。 据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介绍,石棚山原始陶文最初曾经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后来随着先商的南徙,经历了近千年的进化,终于形成了商代系统的甲骨文和金文。据此分析,石棚山原始陶文的出土为汉字发展奠定了3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西辽河流域原始陶文是汉字的源头;上古的汉字源流序列应表述为陶文——甲骨文——金文;始创汉字的是陶工。

在另一件彩陶钵上,绘有一个图案化的“亚”字,这个“亚”字就是四棱山小河沿文化马蹄形四窑柱单室窑室的象形,突出的是四窑柱。商周时期陶器铜器带“亚”字的复合徽号文字千姿百态、不胜枚举,现在看来,“亚”字的原始义是陶室,陶器上带“亚”字表示这件陶器是某亚烧制的。陶而后冶,相沿成俗,后来青铜器上就用“亚”字表示这件青铜器是某亚冶造的。

刘冰说,石棚山原始陶文的象形方法有3种:双边对称省形法,独有特征标志法,结构原理示意法。这3种象形之法均被后来的商周金文、甲骨文所继承;而后者在方法上始终没有出其右的创造和发展。

红山文化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重要考古实料的另一个发现是青铜器。金属的出现被认为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现在已知最早出现的金属是青铜,出现在距今4000年左右。 然而,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先后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青铜陶范和铜质器物,这表明我国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青铜器。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积石冢一号墓内出土一件小铜环,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两件方形陶合范。其中,方形陶合范长宽均在5厘米至6厘米,上面留有浇口,范腔为一鸟首形,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所知年代最早的铸范。

牛河梁和西台红山文化遗址铸铜和铜质器物的发现,标志着红山人不仅脱离了单纯打制自然铜的历史阶段,而且铸铜技术已取得了从使用单范提高到合范的重大进展。

席永杰说,铜质器物及铸铜技术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化,标志着西辽河流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同时也将我国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的玉龙。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的。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龙与赵宝沟猪龙尊形器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玉龙的发现说明内蒙古地区是探索中华龙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

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而70年代后牛梁河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著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

再次,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当中狩猎活动占较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

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

因此红山文化为中华国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学习红山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红山文化——朝阳市

某文化学习体会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

阳明文化学习体会

廉洁文化学习体会

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

光耀东方中心

红山动物园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