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神州音韵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5: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神州音韵》

(一)教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2.欣赏乐曲《月牙儿五更》。 3.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3.欣赏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感受、体会东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唱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了解民歌种类、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多媒体。 【教材分析】

1.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生动的描写了在气势壮观的黄河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单声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1——4小节)和结束句(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2.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

《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徵调式。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句音调舒展、节奏明快,是全曲明朗情绪的基调;第二句的前半句具有承接旋律音调的意义,后半句引入了新的旋律音调;第三句为“转”,在音型、节拍、调式色彩上都有变化;第四句,最后收于全曲最低音。

3.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由郭颂等人于1962年在吸收了民歌《想情郎》的曲调后,改编而成的。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性的引子;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与第一段相互辉映。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生活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歌手阿宝演唱陕北民歌片段,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你对民歌了解多少?请举例并哼唱其旋律。 学生回答。

3.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唱《黄河船夫曲》

1.播放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请学生仔细聆听。 教师:请你谈谈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

2.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随机自主哼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3.由教师示范演唱,请学生注意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并找出来。 4.引导学生阅读音乐知识卡,了解什么是民歌及其特点。 5.播放音乐,请学生随机学唱歌曲。

三、欣赏乐曲《月牙儿五更》、歌曲《乌苏里船歌》。 1.播放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请学生聆听。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音乐情绪? 3.播放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

4.教师:这首歌曲分为几部分?开头、结尾部分与中间段落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5.详细讲解什么是衬词? 教师: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6.再次聆听《乌苏里船歌》,感受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化。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主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孟姜女哭长城》、《沂蒙山小调》。 2.学习、了解“鱼咬尾”,并完成编创。 【教学目标】

1.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文化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

1.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并能编创简单的旋律。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地域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由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欣赏《包楞调》

1.教师:欣赏歌曲,说说这首歌曲中让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印象最为突出。歌曲情绪开朗、活泼。 2.教师:欣赏《包楞调》,跟随录音模唱。

三、欣赏《沂蒙山小调》 1.播放《沂蒙山小调》。

教师:欣赏歌曲,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 学生回答。

2.讲解“鱼咬尾”。

教师: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旋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3.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旋律。

四、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1.播放河北和江苏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哭长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通过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目标】

1.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 2.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学准备】

CD机、多媒体。 【教材分析】

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此剧讲述了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其以御外敌为重,使得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大家知道被称为中国国粹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二、简单介绍京剧

1.教师: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它发端于“四大徽班”进京。

2.教师:在京剧表演中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角色称之为行当。行当主要可分成生、旦、净、丑,共四种。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行是指京剧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分成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又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声色洪亮,风格粗狂。

丑行又称小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种。

3.播放梅兰芳版的《猛听得金鼓响》,并让学生思考梅派唱腔的特点,唱段使用了何种唱腔。

学生回答。

4.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吊嗓开声。在学生练习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 5.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猛听得金鼓响》。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演唱,同时还学唱了一首著名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衷心希望大家能喜爱、热爱京剧,共同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 教案

教案《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教案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教学反思《神州音韵》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神州忏悔录

示范课教案:西南音韵

4神州音韵
《4神州音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