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随想录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7: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一:随想录读后感】

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这是因为经历了文-革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十年的文-革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以及张志新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文-革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文-革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文-革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懂忏悔的民族,我们很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类似文-革的悲剧将不在我们身上重演。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是他的两大心愿。他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文-革的历史悲剧,要讲真话。他有一个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梦想。愿这位世纪末老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愿文-革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篇二:《随想录》读后感】

101支蜡烛在静静燃烧,101束烛光在闪闪发亮,在这被烛光照亮的大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位文学巨匠。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他。一位可亲可敬的世纪老人——巴金。曾几度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篇三:《随想录》读后感作文】

其实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会如何呢?或者说再来一次*,人们会如何呢?

有人说巴金先生身上有金子般的品质,也有人说絮絮叨叨不过是在说谁迫害了他。我想人们大可不必轻易做出评价。不妨试想下,如果你身在那个年代,你会如何?巴金先生起码有一颗坦率的心,说的白些,那就是为了保命,为了活下去,为了家人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吗!巴金先生没有错,跟那些昧着良心的,丧心病狂的人相比,巴金先生只是为了活着而委曲求全,难道这也算有错吗!

有时候在想,那些猛将们,他们的内心是否曾受到过煎熬,是否良心上遭到自己的谴责?他们是否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才如此疯狂?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有些人还会那样做吗?如果现在再来一次*,我们现在的人也会出现当年的那些猛将吗?

巴金先生在不断的探索,巴金先生也坚定的表达了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他肯定不会如此了。但是我唯一不敢同意的就是这一点,我想如果再一次回到那个年代,巴金先生还会如此的,不为别的,因为我们要活着。难道不是吗!

【篇四:《随想录》读后感】

一百五十篇随笔,更像是一百五十篇日记,一百五十次忏悔。

我就这样给逼着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博物馆’来。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的梦魇折磨着他,得不到一丝安宁。我不曾灭亡,却几乎被折磨成一个废物,多少发光的才华在我眼前毁灭,多少亲爱的生命在我身边死亡。

老人是孤独的,那从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挚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悄然陨落,留下的,也在重创之后渐渐衰老、凋谢,而他,拖着病态的身体,破碎的心,遍体鳞伤地残喘着。也许,如果不是那一颗伟大的艺术良心,如果不是为了能站出来讲几句真话,他也会抵不住伤口的溃烂,早早收场。——到了我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我就像高尔基所描绘的鹰那样带着伤‘滚下海去’。

老人反反复复絮叨着那些个可怕的字眼,那些个恍如昨日的画面,那些个音容笑貌从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为朋友说一句公道话,他恨自己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恨自己浪费了十年光阴没能更多地为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留下点什么,他要赎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笔划开历史的裂缝,扒开自己仍然在化脓流血的伤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伤残饮恨终身,更多的人怀着余悸活到现在。老人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怀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一点点动响都会吓得瑟瑟发抖。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吞噬着老人的健康,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老人安详地去了,他说了想说的话,他说了真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2003年老人九十九岁之时获选《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愿老人安息!

【篇五:随想录读后感】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多少人被迫害致死致残,多少人浪费了十年的宝贵时光。

巴老在*中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萧珊也在频繁被批斗中病逝。可他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

在那个时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大多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国内传播,国外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中国人也全然不知,中国人在一个禁锢的牢笼里做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针见血地提问,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落后,还是关起门来做世界第一。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巴老不为个人命运担心,可以忘记自己的苦难,但是他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和对苦难的深刻思考。他要中国人反思*,反思自己,不要让*这样的事件重演,不要让*之风重演,哪怕是部分重演。他呼吁建立*博物馆,让子孙后代知道*并引以为戒。

他说,40年代的纳粹集中营,那些折磨人的残酷设施还在,而有的年轻人还怀疑那曾经发生的一切,*过去不到20年,如果一点实物都不保留,人们就会遗忘。他呼吁建立*博物馆,不断地呼吁。这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和关注,是中国人中间的优秀者。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巴老在中国文坛享有数十年的荣誉,但是他谦虚随和。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十个字: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书笔记

《随想录》读书笔记

巴金作品《随想录》读后感900字作文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8篇读后感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