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7: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选择

1.屈原《国殇》用于祭奠(B)。

A.楚国已故的国君B.为国捐躯的将士C.未成年而死的人D.在他乡死去的人

2.陶渊明《饮酒》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B)。

A.飞鸟相与还B.心远地自偏C.结庐在人境D.悠然见南山

3.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C)。

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

4.屈原《国殇》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B)。

A.车错毂兮短兵接B.旌蔽日兮敌若云C.矢交坠兮士争先D.凌余阵兮躐余行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A)。

A.慎于言B.慎于思C.慎于行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A)。

A.《滁州西涧》B.《山居秋暝》C.《春夜喜雨》

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B)的文章。

A.司马光B.魏征C.诸葛亮

8.“己欲立而立人”的下句是(C)。

A.欲立人而立己13.己欲仁而仁人C.己欲达而达人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下句是(C)。

A.师不必不如弟子B.师不必如于弟子C.师不必贤于弟子

10.陆游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B)。

A.菊花B.梅花C.兰花

11.《陈情表》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字意思是(C)。

A.单薄B.鄙薄C.迫近

(二)填空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7.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是上给刘禅的。1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诗词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解释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2.“东篱”引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暗香”是指菊花(花名)淡雅的香气。

4.“帘卷西风”是一句倒装,意即西风卷帘。

5.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作者字子美,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2.“却看”意即再看,还看“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3.这首唐诗以安史之乱结束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激动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中吕]卖花生·怀古

张可久

关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隐含的典故是霸王别姬,作者以此写楚汉相争相争的历史。

3.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中众生的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的遭遇,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②先子度其足: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③而置之其坐: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往)③而忘操之(量好的尺码)④反归取之(尺码)⑤何不试之以足(直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偷)②辄默记 辄(总是)③儿痴如此 痴(入迷)

④恬若不见 恬 (神色安然) ⑤父怒挞之 挞(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为何)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③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吃) ②欲以去热也 去(的)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从)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这个)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最后一句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语言。突出了他糊涂的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刻舟求剑。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离去)(2)破之(砸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造纸术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玩B.贾人:商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列女传·卷一·母仪》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 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阻止)(2)遂烹彘也 遂(于是)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放,放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④冀复得兔 冀(希望)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守株待兔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这地步) ②从而谢焉 谢(不吃)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不食嗟来之食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转身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叶公好龙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大多含贬义。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匡衡勤学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两个。匡衡真努力学习啊!

八、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D)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

②又不可干以私。

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文言文试题

文言文试题

文言文试题测试

走进文言文 试题

高考文言文试题

七下文言文试题

高考文言文试题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

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二

文言文试题
《文言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