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方法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含成语)

考情总结

1.从考查范围、内容上看:湖南人教版地市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查成语,近义词,关联词+近义词,词语、俗语、成语混合辨析。涉及成语48个,近义词语7组,关联词语3组,其中36%的成语出自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24%的成语、5组近义词语、2组关联词语出自2009~2013年全国重点省市330套中考真题。

2.从题型、分值来看题型十分稳定,主要是选择辨析题,分值都为2分。有选择“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和“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两种类型。其中又以第一种类型居多。这些选项中的句子很多会涉及时事话题。

(1)长沙卷2012年~2014年都考查词语、成语选择辨析,涉及的时事有:2014年马航失联、世界杯、《舌尖上的中国》、南方暴雨、2013年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我是歌手》、莫言获诺贝尔奖、习近平谈治国、2012年中博会开幕;

湘潭卷2012年~2014年都考查成语辨析,涉及时事有: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评选、2013年暑期交通和游泳安全问题、雅安地震、莫言获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2012年购买商品房; 聚焦湖南中考

(一)近义词辨析

(2014株洲3题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________。

②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说明他________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来_________的关爱? A.采用

鉴赏

无微不至 B.采用

鉴赏

无所不至 C.沿用

鉴定

无所不至 D.沿用

鉴定

无微不至 【解析】①句“采用”,采纳选用;“沿用”,继续使用(原来的事物、过去遗留下来的法则等)。语句说的显然是不再使用“原来”的,故选“采用”。②句“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鉴定”,对人或物优劣好坏的鉴别评定。结合句意可知“鉴赏”在这里是与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关,符合语境要求。③句“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是贬义词。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此处应填写“无微不至”。故选A项。 (2012永州3题2分)语言积累与运用。 春光(

),寥阔的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贮蓄着水藻与绿萍的啜泣,盘虬卧龙般的紫藤萝瀑布将宁静和喜悦流向心底,应和着三味书屋传出的参差不齐的惬意的读书声;夏日(

),芊芊细草在蝉的聒聒声中酝酿成磅礴之势,在广袤无银的原野上恣雎地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秋波(

),肥硕的瓜果、清冽的溪水梦寐在牧羊女的静谧中;冬雪(

),江南的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的季节,哪比得上北国的雪“如粉”“如沙”,《童趣》徜徉在四季潺潺的溪流里,

陪五柳先生一起在小石潭赏《春》《观潮》,听《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人生》的《孤独之旅》原是要这般《敬畏自然》,才能感悟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融融

炎炎

澹澹

皑皑 B.融融

炎炎

蒙蒙

纷纷 C.蒙蒙

融融

漾漾

纷纷 D.澹澹

炎炎

融融

皑皑

【解析】结合实际自然,春光融融,夏日炎炎,可先排除CD, 第三个括号根据后面的“静谧”可推断出应是“秋波蒙蒙”,第四个括号由“薄雪”可推测出是“冬雪纷纷”。因此答案为B。

(二)成语辨析

(2014郴州3题2分)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明同学在田径运动会中,顽强拼搏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B.自从郴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C.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真有振耳欲聋的作用。

D.对于这个问题,我了解不多,如果乱发议论,岂不贻笑大方? 【解析】C项中,“振耳欲聋”正确的写法应为“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就像快被震聋了一样。指声音特别大,特别吵。而“振聋发聩”中,“聩”意为“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词意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再说,选项中的所谓“读”实即是“看”的意思,又怎么能震聋读者的耳朵?可见,“振耳欲聋”用在这个句子里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可改为“振聋发聩”。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振聋发聩”的“振”字,与“震耳欲聋”的“震”字,读音虽相同,但写法不同,两者不可混淆。ABD三项正确。

(2014怀化3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在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很快成为了鲜为人知的热门歌曲。 【解析】A项“巧妙绝伦”意思是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绝:没有。伦:同类。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用在这里恰当;B项“孜孜不倦”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用在这里恰当;C 项“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这里恰当; D项运用错误,“鲜为人知”的意思是:很少有(被)人知道。原句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用在这里恰好与原句相反。可改为“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等。

(三)词语、成语、俗语混合辨析

(2014长沙2题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航失联事件牵动亿万民众的心,人们在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 B.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帷幕。 C.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D.近日南方持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解析】 A项“祈祷”是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用在这里恰当;B项“众目睽睽”形容众人都睁大眼睛注视。常指在广大群众的监视下,坏人坏事无可隐藏,多用于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属于对词语色彩认知有误。此处应该用褒义词来形容世界杯足球赛,可改为“举世瞩目”等;C项“回味无穷”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用在此处恰当;D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指一个地方有了困难,四面八方支持援助。形容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用在此处恰当。 故选B项。

(四)关联词+近义词

(2014岳阳3题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传统书信_____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的歌声似的。

(3)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_____ ,不怕失败。

A.承载

渺茫

B.承担

渺远

就 C.承担

渺远

D.承载

渺茫

就 【解析】“承载”的意思是担当或蒙受;“承担”的意思是担负;担当。“渺茫”的意思是模糊不清;“渺远”的意思是遥远。(1)句评价“传统书信”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用“承载”比较恰当。(2)句形容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已经有了“远处”,就不需要用“渺远”了,所以用“渺茫”比较恰当。(3)句后半句是条件关系的句子,句中已经有了“只要”这个词,所以应该用“就”与之搭配。故答案为D项。 考点精讲

考点一

近义词辨析 方法指导

1.排除法:辨析词语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再依据语境来判断,如果有自己不了解的词语,则可一一尝试代入替换,逐个排除,最终锁定答案。

2.语感法:平时阅读量大,阅读面广,如果排除法还是不能确定答案,则可尝试凭语感答题,虽然这个方法不太严谨、规范,但往往很有效。 3.其他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从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词义重;侧重不同,如“诡辩”侧重“诡”(即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侧重“狡”(即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中性词;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用于书面语,“的士”用于口头语。 (3)从用法方面辨析,包括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用于长辈、上级,“爱护”用于晚辈、下属;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

考点二

成语使用辨析(含熟语) 方法指导

在解答成语使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同时,在日常读书和写作中,要注意正确使用成语,碰到拿不准的,就得勤查词典,以下是这类题目的一些解题技巧:

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很多,分布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二者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成语使用有误。 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3.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张冠李戴。 例: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适用对象是人,用来描述汽车,显然不恰当。

4.看成语运用是否望文生义。

例: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湘西,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行云流水”比喻文章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不受拘束,而句中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 5.看成语的褒贬色彩是否适合语境。

例: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贬义词,而本句主要是赞扬同学的出众口才,显然不符合语境。 6.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

例: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7.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造成前后重复。

例: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笑了起来”雷同,纯属多余。

8.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例: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解析:成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而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唤醒糊涂的人”之义,从而导致误用。

考点三

关联词辨析 方法指导

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 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和句群的内容,同时要理清分句间的关系。所谓明辨关系,是指能明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明辨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导致虚词的误用。 2.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关系时,不能简单从局部入手,一句接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从全句或全段来看就可能行不通。应先通读所提供的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入手,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关系,然后依次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可靠多了。 3.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所谓已知条件,即所提供的语段,以及有时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大部分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选填词语。如“不但„„而且„„”“不仅„„还„„”等,如果题干已有一个关联词语,则要看哪个能与它搭配照应,这样答题就容易多了。

4.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注意利用选择题型。

中考对关联词语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排除法,即不一定每一个空都要确定,有时确定好两三个空即可确定答案。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正确运用与理解的总结

中考试题集锦: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中考语文分类试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中考病句题&排序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方法总结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方法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