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组织行为学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6: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研究

12级企业行政管理1班

张静璇

201231160734 摘要: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本文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出发,详细说明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各种表现,并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应对这种极化现象的对策,并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引导作出了总结。 关键词:网络群体、群体极化、媒体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舆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网络舆情在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网络舆情匿名性、随意性等的各种特点也给网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因此,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愈加快速。 兴起。。

二、概念界定

首先,先详细地解释一下本文的两个关键词——“网络中的群体”和“群体极化”的概念。

(一) 网络中的群体

根据《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定义的界定,“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个体的组合。群体有三个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但是“网络中的群体”跟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是有些区别的,笔者对“网络中的群体”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有六个区分要素:一是必须有一个共同议题,即所有成员都在谈论这个议题;二是注意研究群体的数目,即多少人才算得上是群体,这个有待考证;三是注意研究群体的传播学方面的因素,即从传播学角度,这个群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手段是什么,这是与群体性质有关系的。即群体是以何种性质存在的,比如是以民间还是官方的性质,以商业的盈利还是非盈利性质,自发的与被强制的,等等;四是注意研究群体的存在时间以及活动类型和活动强度、活动时间,这是在互联网上是否称之为群体的重要判别标准;五是在议题讨论过程中有无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是应该注意研究群体的最终走向,是最终走向解体,或是与官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是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民间申诉权利代表机构。

(二)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在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即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三、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表现

(一)相互争论激烈。

与现实生活相比,网上讨论和争论径渭分明, 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甚至互相攻击。以至在有的网络论坛上充满了谩骂和发泄式的语言暴力,而在网络上形成“分化意见向极端观点偏移”,从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人为操纵的。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公共舆论”,虽然网络上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但其“非理性”特征一旦被某些“网络推手” 所利用和操控,就很容易形成 “多数人暴力”。

从各大微博、论坛帖子、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 65万条,事件总评论 766 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 510 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 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 221 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 78 万条。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各种社会现象在网络舆情上被极化而加以极端轰击,造成责备的风声此起彼伏,就像一粒或许很普通微小的沙子却被放大无数倍而强制进入所有人的眼球不容人忽视一样。一系列可能很普通很好解决的事件却几次霸占了新闻的头条,我们都以为这个社会越来越乱,已经无可救药了,可是很多时候只是杞人忧天,把事情复杂化了而已,而这些都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倾向所带来的极端反应。

(二)不同政治倾向的分化。

相同观点者相互支持, 不同观点者相互争斗, 这样导致观点的更加分化。网络社会的群体极化往往表现为网上异常激烈的相互争论,并最终导致政治倾向的严重分化,这样的分化有可能扩散到现实生活中来,引起某些过激行为的发生, 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宁。

比如,“723 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这些舆情极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安宁,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

四、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心理

根据《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对群体内行为的介绍,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即指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分为思想上从众和行为上从众。美国心理学家阿希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实验,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会产生顺从行为。比如,群众在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 , 往往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并且言辞更加激烈的附和,使得这种舆论在短时间内急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从而影响更多人的判断。而此时那些持相反意见观点的群体发现无人或者很少有人与自己观点一致,出于保护自己不被孤立的态度往往会选择沉默,即使有些反对的声音也会被强大的舆论声势所淹没或者引起群而攻之的反对、打击甚至谩骂。

(二)群体决策下的责任风险分摊心理 根据《组织行为学》一书分析的决策风险与冒险转移假设,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一般情况下,个人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足够监控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行为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当个体处于群体状况下的时候,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就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从而使个人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结果,必将会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由于网络人数很多,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言权,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模糊的状态下迷失本身,沉浸于一种 “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群体成员就会比独自承担所有责任时更大胆, 更能够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群体极化” 在网络上更容易发生的原因。

(三)群体思维(“小集团思想”)下的顺从性思维

根据《组织行为学》一书中说明的群体思维下顺从性思维的特点: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某一群体成员不接受领袖人物或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孤立、嘲笑或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群体成员对采取的决策有怀疑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小集团思想”会造成一批俯首帖耳的顺从者。现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搜索、过滤、筛选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而受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固有印象、意见相一致的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正确的信息。即使是与自己意见有差异的信息, 也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与多元性恰好迎合了多数网民的需求 ,这就使得网民可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正确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 , 受众偏向于进入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网站从而找到归属感,而处于同一个群体间的个人相互间存在传染性。比如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 出于与同学交流、不被孤立的心理使自己也会选择上这些网站,在这些舆论平台 进行交流,接触到的也是这些平台的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受众能看得出自身之外的其它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意见。

(四)网络环境的影响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网络舆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在传播和反应上的快速性使言论和观点可以形成大范围的讨论,形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承受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负面的社会情绪,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无从排解,因而很多人将网络看作情绪发泄的出口,加上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的纲纪松弛、道德失范的现象,民意诉求和表达的渠道不完全畅通,使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处于无助无力的状态,在现实中也无处表达,只能转向网络去寻找表达声音的渠道和自己的同类。这导致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同时基本没有人因为过激的偏颇甚至歪曲了事实的言论而被追究的现实,这使发表言论时更无顾虑可以随心所欲。

五、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一)提升网民素质,大力培养公共知识分子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始于一人发表一事件或意见后,不断有人参与进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见领袖发挥巨大作用,将事件推向讨论的高潮,逐渐形成舆论场,甚至是引发网友的实际行动,在其中传统媒体的跟进也是舆论场产生的一个因素,当然网络舆论的终止可能是源于理性的节制力量,也可能是由于对事态的严重化程度始料不及,得到法律干预而被迫终止。我认为在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非同小可,如若要预防事件朝极端方向发展,传统媒体或者政府应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使他们在舆论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合理疏导、平静分析的作用,同时各大媒体在平日里应提高受众媒介素养,避免一些极端思潮的出现。

(二)主流媒体的公正报道

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很多社会负面事件的信息不能完全公开、事件处理不完全透明使受众对社会、对主流媒体丧失信任。同时,主流媒体过分强调其喉舌作用,一味教化,注重报道正面事件主流思想而忽视多元表达,通过话语权的控制使自己脱离受众的情感和角度。因此受众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转而投向自己能够发声的新媒体,自命草根,毫无顾忌的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表达意见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主流媒体应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受众的感情,报道受众所关心的事件,公布真相,积极问责,承担主流媒体的责任。

(三)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及时公开,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受众的群体极化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信任造成的。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心理暗示,同样需要靠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工作,形成完整的舆论监督渠道、信息公开机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来解决。政府应该合理对待网民有价值的意见,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和网民的心理表达 ,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通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受众相信并且是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的,相信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的意见只要合理就会被听取采纳,而不需要采取过激的言语和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六、总结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其形成和发展是多方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不采用有利措施进行调控, 群体极化就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甚至威胁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抑制群体极化现象势在必行。也只有如此, 网络社会才能真正成为广大网民健康的舆论阵地, 也才能为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组织行为学》第四版,张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心理学》2002年版,张厚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刘毅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
《组织行为学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