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0: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方向及复习备考对策评论:0

 浏览:7

 RSS:0

文章类型: 发表于:2009-2-24 10:45:08

2005年高考16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基本落实了“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也继续遵循了“稳定中求完善,完善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基本原则。试卷的命题方向仍然以能力、素养为先,以知识、基础为重。16套试卷都充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和文学、科技和生活,体现了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统一。

有了这样基本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对未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向有基本的推测,对复习备考对策有准确的把握。

关注阅读的“面”:阅读的基本“面”,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面”,就是阅读的范围。阅读时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时空上对阅读对象作更大、更广、更宽的确定。要避免阅读对象的单一化、单纯化,尤其要避免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对象。过窄的阅读范围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显得狭窄,也会影响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

从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看,原来“四个面向”的选文倾向中又有了些许新的“倾向”:

面向生活。更“倾向”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计算机能思维吗?”(全国甲卷),“阳台上的遗憾”(重庆卷)等。

面向科技。更“倾向”贴近学生实际学识水平和现有认知能力,呈现明显的平实性和趣味性。选文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几年那种枯燥、抽象,概念化、专业化的倾向。比如:“植物睡眠之谜”(全国乙卷),“深海的发现”(福建卷),“太阳风”(江西卷),“嗅觉信号”(广东卷)等。

面向人文。更“倾向”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比如:“戏剧与戏曲”(北京卷),“民间剪纸”(上海卷),“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湖北卷)

选文面向名家。 各省市试卷基本继承了以往的做法, 16 套试卷几乎全部涉及了名家名作。比如: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全国丙卷),李健吾的“切梦刀”(辽宁卷),卞毓方的“张家界”(全国甲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江西卷)等。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一批名人都“卷”上有名。

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要读得“杂”:读文学、读美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一切可读之书,就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样都“品尝”一下;二要读得“泛”:读中国作品、读外国作品、读现代作品、读当代作品,就如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番。

我们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

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当辛勤耕耘换来“春色满园关不住”时,我们就能享受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

关注阅读的“点”:阅读的知识“点”,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点”,就是阅读的重点。阅读时要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要点中确定阅读的“重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考点”。由于文体不同,文章有着不同的阅读“对象”和阅读“亮点”,比如主旨、内容、结构、文风、语言、修辞、背景等等。但是,现代文阅读的“检测点”,常常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点”。所以,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准确、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这些“点”,因为命题者正是抓住这些“点”来命题的。

其实在阅读时,只要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读出主旨(文章观点、情感,段落中心、观点,句子核心、含义等);读出结构(层次、过渡、关联等);读出语言(修辞义、含蓄义、潜在义、临时义、指代义、概括义等),我们就可以基本把握阅读“点”了。

例如:《诗经》首篇的“关雎”,第

五、六句便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很平凡的水生植物,那样早就入了诗;《苤苢》中提到的“苤苢”,就是现在的车前子,古人认为它有治疗妇女不孕之症的功能,诗中那一群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采集车前子的妇人,肯定不是奴隶,因为奴隶是没有时间与精力关心自己的生育之事的。一群贵妇人为“苤苢”而唱起颂歌,足见中国文化与草木的缘分之深。当中国的一位少女在河边苦等未婚夫,低吟着《匏有苦叶》,借“匏”(一种植物)以言情时,当中国的男女情侣正在“桑中”相约时,西方的“奥德赛”还在海上漂泊。

如果从“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这三个“点”来阅读这段文字,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阅读尝试:要点是什么——先说“早”,再说“深”,(注意分号)最后得出“当„„漂泊”的观点;围绕要点分几个层次——以《关雎》为据,证明“早”,以《苤苢》为据,证明“深”;文中哪些语言值得品味或赏析——“当„„漂泊”一句,它既是这个语段的观点,又是一句内涵丰富,含意深刻的语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地意识到自然草木)。

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一言以蔽之: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

付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我们就会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关注阅读的“线”:阅读的逻辑“线”,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线”,就是“先是正确理解语义;再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的阅读思路。

语义理解——信息的筛选、提取——对信息的综合加工:遵循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反复训练,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重要方法。

语义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它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理解。因为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所以也必然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含义基本上不是该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临时”“引申”的具体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所以就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所谓文中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重要知识的阐释,还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辨清命题者确定的阅读“线”。考生的解答,有时只是这条逻辑“线”的一个段:从“理解”到“筛选”;有时又可能是这条逻辑“线”上的起点到终点:从“理解”到“加工”。所以,要根据已经“确定”的“线”去辨别、筛选、提取信息。务必要准确地把握题干的含意,也就是说要非常清楚地把握阅读的逻辑“线”。

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清晰、简明,涉及的范围狭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信息含蓄、复杂,涉及的范围宽大,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这种“云里雾里”的信息,极易让考生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去伪存真、去繁存简,然后再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成为可以表达的文字,这是阅读“线”的终端。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当你把认识、理解、推断、评价、鉴赏等所“想”的内容,物化为所“写”的文字时,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成了其答题成功的关键。考生常常会遇到“想”得出,却“写”不出的尴尬,也会有“想”的很有条理,“写”的却没有条理的困惑。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文体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文学作品阅读的“线”是: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当了解了主旨、结构、语言后,我们还必须掌握:主旨是怎样得出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语言的表现力有哪些作用等等。这里就涉及到:语义与修辞的主次、观点与材料的因果、提炼与概括的本末,前呼与后应的联系,文本与拓展的主客等等。

按照这样的“线”去阅读,虽然常常是“青山缭绕疑无路”,但是我们总会获得“忽见千帆隐映来”的兴奋。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德育论文一等奖:一个也不能少

原创小品:一个也不能少

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不能少

《丁丁当当系列》读后感:一个也不能少

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
《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