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8: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闻采访 (保持冷静又充满关切)

重点:材料准备 提问 观察 采访提纲 采访思路 新闻价值、敏感 题型: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材料

一.何谓新闻采访学

(一)新闻采访学在新闻学体系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学是整个新闻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沿 2.采访是整个新闻活动的开端

3.新闻采访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学的定义

1.以新闻采访活动、新闻采访规律、新闻采访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2.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二.如何认识记者

(一)记者与公众之间有一份心照不宣的协议

(二)记者的素质要求

1.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长(业务专长)*宽(知识面)*高(思想境界) 业务专长: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特殊的新闻敏感;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驾驭现代采编工具的能力。 知识面:记者的知识结构是“专”上的“杂”。

第一层:基础层知识(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与普及教育知识)第二层:以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常识。第三层: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第四层:与担负报道任务相关的专门知识 思想和精神境界

1.人格境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道德修养:要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3.社会责任:敢于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充当社会公理的代言人。

4.思想理论: 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

坚持不懈的品质、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等品质。 三.如何学习新闻采访

(一)学科性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二)学习方法:理论+实践,尤其要重视实践。

新闻采访的基础性知识

一.新闻采访的地位与意义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惟一桥梁;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新闻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向大众传播新闻;一种特殊的同事实打交道的活动;既要排斥不是事实的“新闻”,又要排斥不是新闻的事实;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目的的差异性

(二) 时间的限制性:必须讲究高效率、快节奏,要做到“闻风而动”。 时刻注视着社会上的新。要有“抢”的意识。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对速度要求最高的是事件性新闻,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包括各类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和冲突等),另外要求速度的就是体育新闻。时间差就意味着报道的“独家”性,而“独家报道”已成为媒体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项目的突发性  专题:突发新闻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平时,记者应与与突发性事件直接相关的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培养固定信息员,并与之经常进行信息沟通,确保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及时获得信息。两个好习惯: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制订周密的采访计划。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看点就是现场感。赶到现场后,记者首先要观察,基本判断事件的大小、性质。接下来,要赶紧寻找采访对象。尽快接近和赶到现场,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对象,这样的新闻才有竞争力。

(四).需要的广泛性:人们要求新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五).知识的全面性(“杂家”说、“专家”说)

(六)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在活动方式上,具有:广泛性——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持续性——在一段时间内,对有间隔又有联系的新闻事件,采访活动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要持续进行采访报道。记者要勤跑、勤问、勤看、勤想、勤记。

三、新闻采访活动的路线及其规定

(一)路线的概念: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采取的基本准则”。它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现实实际而制定的。 1.采访路线的分类: 1)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核心:实事求是。要求:真诚地对待新闻事业,真诚地对待公众。自觉地同各种干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观念或行为作斗争。

对“客观主义”的扬弃: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事实经过记者的“报道”,必然融入记者的主观色彩。事实本身的生成与确认不可能是纯客观的 2)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与各级机构:不即不离。与自己业务分工有关的机构加强联系。争取多参加这些部门的活动。与政府部门有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与群众:广交朋友。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以群众的“知”为新闻采访的标准。对无意听到的群众说法、意见要有意去分析。要注意使用群众中的新闻源、信息网

与实际:深入实际。要贴近现实,脚踏实地去抓“第一手材料”。要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情况有全面调查。要定期对重点问题做调查研究。要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

插播:浸入式新闻

要求记者真正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情境中去,经过与被采访对象的长期接触,了解到事件或现象的深层原因。

经验:一是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草率地评判和下结论,否则会阻滞采访的进度。二是“人是没有能力去保守秘密的”。

新闻采访流程 一.采访的准备

(一).临时准备: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硬件、软件) 软件准备 1.明确采访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出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得,估计会引起什么反响等。

2.熟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兴趣、专业、专长、癖好等 3.媒体对该事件、该人物、该现象报道的基本情况,防止放马后炮

4.准备采访提纲或写作作品样稿。目的:设计作战方案、准备要提问的问题。  下属几类采访更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采访重要会议;采访重大典型;采访特殊事件;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国外采访

(二)平时准备:知识库的准备。

(三)理论准备。

(四)知识准备。

(五)新闻素材的准备: 二.提问

(一)提问的原则性问题

1、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提问准备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2、要说明采访目的,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协助。

3、提问要具体,要有逻辑性:话题要有目的性,逻辑性,尽可能的具体。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最忌说套话、空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

4、提问要有特点。必须因人而异,各具特性。

5、要注意随机应变,学会刨根问底。 6.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心理反应:旁敲侧击。 7.营造聊天式的采访氛围

(二)提问的不同角度

1.正面提问,开门见山2.侧面提问,“迂回”谈话3.反面提问,痛处下手。 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是对立的态度;给甜头吃比较有效

(三)提问的种类

1.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开头,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压力

2.闭合式提问:用“对”“不对”回答。较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 3.重复提问

4.加强提问:取得更多详细的资讯。“例如„„”的价值是所谓沟通的诱饵。 5.理清:——所以你说的就是„„? 6.引导式问题

7.对话型采访“善”提问: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 1.)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

2.)漫谈引导,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这种采访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抓住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 8.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1.)侧面入手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这是一种激将法。 3.)充当对手,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9.辩论型采访“严”提问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这是面对采访对象企图遮掩事实真相采用的提问策略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记者故意提出一个知道结论的问题,诱使对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要作好准备

2、提问要简洁通俗

3、提问要具体

4、提问要把握主线

5、提问要\"口\"\"眼\"并用6.提问结束要回顾

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五)新闻采访中回答的艺术 1.采访对象的问题

2.记者应该能问能答:主动沟通;随机应变;目标明确;培养专业素质 三.观察

(一)含义:观察是人类利用视觉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比“看”有着更深思维意蕴的人类认知活动。

(二)区别:“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考察、思索、鉴别。“知其所以然”。“看”是有个人兴趣决定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多看、细看、想办法看,不大受个人一时兴趣的影响。

(三)采访中的观察:动身全身感官对采访对象,可观现象,其它新闻事实的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收集资料的一种采访活动,也称“用眼睛采访”。旨在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有价值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基本要求:锐敏、独特、准确、抓要害、抓特点、深刻。

作用:1.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间接性材料及第

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直接性材料:第一手材料最接近事实真相、鲜活、生动、最可靠。间接性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第N 手材料。)2.使记者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空洞乏味、没有血肉报道的毛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3.特殊情况下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无人可采访 。有人不能问、不好问、不允许发问。)4.直接获得新闻线索。5.)为写作做多方面的准备。

 现场观察: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及其目击者、参与者进行的直接的目击采访。它是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观察。  视觉新闻: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

 即景新闻:对眼前发生的有价值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一个片断或几个片断组成成篇的一种新闻体裁。其大多数的篇目是短小明快、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四)观察类别

按照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来分: 旁观性、参与性、隐匿性、秘密性观察。 按照记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来分: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 1.旁观性观察(非参加性公开观察):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

特点: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的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采访对象知道记者正在采访,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出现一些异常状态,以致造成做作、不自然等不利现象。) 注意事项:不要干扰现场人物自身的活动,使采访对象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争取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如果条件允许,记者应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将访问和观察结合起来,这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参与性观察(参加性非匿名观察):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用于体验式报道、参与式报道等。 优点: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易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进一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局限性:“当局者迷”的错误,难免使事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及个人偏见。 3.隐匿性观察(参加性匿名观察):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写作批评报道或揭露阴暗面,为了摸清对方掩盖的不法行为或隐匿的问题,需要采取这种观察方式。

优点:被观察对象没有意识到有记者在身边,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4.秘密性观察(非闯入性秘密观察):不但不公开身份,而且还不让采访对象觉察。记者只是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调查某些严重问题、揭露某种阴暗面,或者采访某些批评报道时,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 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注意事项: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陷入困境。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要有所获材料的“证据”意识。 5.定向观察:观察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根据当时的采访任务,事先安排好采访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观察。因为这种观察自始至终目的性很明确,所以记者能自觉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它对于记者掌握事物的全局,了解事物的特性有很大的帮助,是记者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6.机遇观察: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而是在日常生活或是采访过程中偶然引起。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而且这种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

7.宏观观察:首先应对采访对象进行的观察。是对事物的整体、轮廓进行的总的观察,它不一定要求观察得面面俱到,但对事物的概貌、轮廓要观察得较为全面、准确。比如,采访一个学校,就需要对这个学校的大体情况有一个掌握,学校的规模、环境、教室等等都是记者应该观察的。了解到了这些,对这个学校的全局有大体印象,这就为记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采访提供了基础。 8.微观观察:记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手段。在对事物进行了宏观的观察之后,记者就应当把重点放到定向式地抓“近景”、“特写”上,对事物进行细节和局部的观察,察看现场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点,特别是现场的某一个“镜头”,抓取现场具有本质意义和个性特征的细节材料。这样能获取生动而详实的资料,充实采访的内容。  注意事项:

各种观察方式都不是孤立的,要在采访中灵活、结合运用。把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的结合,既能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总体情况,又能得到充实“骨架”的“血肉”。采用粗看和细看紧密结合、交叉运用的方法,记者可以在同一现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也可以一边走动一边观察。有时采访某个事件既需要有秘密的观察,又需要有公开的观察进行补充。比如采访某个车站票贩子猖獗的情况,记者可以采用秘密性采访与旁观性采访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普通旅客的身份了解车站票贩子的不法交易,然后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车站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既可以掌握票贩子倒票的过程和一定的内幕,又可以了解车站对车票的管理情况。

(五)观察内容

原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与报道思想紧密相关;写作所需要

1.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物,给人物提供某种活动的舞台,其场景、气氛对于读者理解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烘托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人物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可以深入地认识人物,报道起来富有立体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内容:社会环境观察主要指,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观察主要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2.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外貌、神态能够体现人物的外部特征,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写作时克服“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从衣着、相貌、眼神、表情等,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

3.要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重点):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的动作或个性化的语言,要格外留心。

要求:尽量把握人物的“形” 和“神”,捕捉到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这样就既能生动地表现人物,又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4.要察颜观色:一般来说,观察一个人的脸色和谈吐,就能把握一个人的心态。 要求:在对人物的观察中,要“细”“深”。要能透过人物的神态、表情、谈吐等现象,以及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反应,能察觉到人物的感情色彩与内心深处的活动。特别注视采访对象的眼睛和眼神的变化,往往能直接显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观察人物的眼睛和眼神,就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情感。

(六)如何观察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记者用其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比、选择和分析,记者就能准确地抓住突出主题的材料。如果观察不进行思考,报道无法突出重点,报道思想也就不明确。记者的观察采访需要与自己的采访任务和报道的主题思想联系起来。 优点: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

2.观察与其它采访手段相结合:记者在观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五官并用”。记者应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某一次采访任务的特点,或以观察为主、以访问为辅,或以访问为主、以观察为辅。“立体化”地认识事物,获得新闻现场各种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情景。

3.观察与比较相结合:新闻报道很忌讳“一般化”,那种没有揭示事物特点的报道读起来味同嚼蜡。记者要学会比较和观察结合起来,同中看异,异中看同。 4.现场观察与背景资料相结合: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能有效地增强记者观察的目的性。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写入报道之中,确实有利于读者认识被观察的事物,深入理解报道的涵义。

(七).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记者在采访中迅速而直接地通过视觉来认识的、一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知觉能力。观察力不仅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更重要的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记者的观察力,是既能通观大的场面,事物的总体、全貌,又能探幽索微,抓住各种生动传神的细节。

2.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好奇+智慧):记者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找出事物的特征。记者应用丰富的人生阅历,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对事物进行深刻的洞察,找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较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事实的真伪是非,能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有这种透视力的记者,还能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现在看未来,甚至能从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也是一种洞察力。运用辩证的思维。 四.记录

(一)记录的必要性

1.做好记录,是记者的职业要求,是一种责任。 2.做好记录,有利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 3.做好记录,是记者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记录的形式

1.心记:有利于记者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有利于同采访对象自 由地交谈。比如对方的相貌、仪表、语气,说到关键处的表情等,这些观察得来的东西都要靠心记。 2.笔记:当场用文字做记录(这种方法比较可靠,使用起来也方便。) 3.画记,用各种图画来做记录;4.录音或录像(掌握不好,容易使被采访者感到紧张)

(三)、笔记的内容

1.原则:记下自己所见所闻的原始材料及自己随时随地产生的感受。 2.具体:(1)记下第一印象。(2)重要的谈话要全部记。这里主要指领导同志对国内国际形势有重大意义的谈话,在新闻中要完整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包括答记者问等。(3)记易忘易错的材料。(4)记要点。(5)记疑问点。(6)记下采访中自己的感受、联想和头脑中的“一闪之念”。 3.注意事项:做记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 4.如何记录 5.及时整理笔记

新闻采访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笔记(推荐)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g新闻采访学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材料]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